范文资料网>经典励志>培养方法>《结合实践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结合实践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时间:2022-11-19 01:48:04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结合实践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新课标指出:“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四则混合运算,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计算是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学生计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效果。如何使学生在计算中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结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结合实践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培养计算的迅速、简捷性

多数学生在计算中不用简便算法而仍用常规算法,原因不是不会简便算法,而是没有想到简便算法。因此,要引导学生不断克服习惯心理,增强简算意识。如:计算2.83+0.34+0.17+1.66。(1)多数学生按照顺序逐一相加求和。(2)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计算:原式=(2.83+0.17)+(0.34+1.66)=3+2=5。接着引导学生对这两种计算方法进行比较和评价。按照顺序计算,每步得到的和都是小数,计算麻烦,易错;而运用加法结合律计算,结果都是整数,好算,不易出错。通过比较找到了简捷的方法。实践证明,进行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与评价有助于增强简算意识。

二、 培养计算的思维、灵活性

数学知识是数学方法的载体,数学方法是解题的桥梁,数学中最本质、最精彩、最具有数学价值的就是数学思维方法,教学中,我们要参透教材,帮助学生运用一些方法和技巧去解决问题。解题时,若能灵活运用思维方法,将大大简化运算过程,不仅能收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而且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思维,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注重练习的实效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记忆和遗忘因年龄的不同而有差异,尤其是对青少年来说,遗忘程度大于记忆,因而练习是加强巩固新知识,复习旧知识的有效方法。但练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练习的方法要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坚定性。现代心理教育学研究表明,激发兴趣不仅能使学生迅速的抑制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和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四、良好的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障

1、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一看清题意。二看有没有特别的条件,再想想如何列式。学生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使计算有初步的保证。

2、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检查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我们要培养学生善于检查、验算的意识,指导学生检查、验算的方法。

3、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不规范会造成计算上的错误。有的学生经常看错题、抄错数、看错行,加法做成减法,减法做成加法,书写不工整,把0写成9,把27写成72。所以必须要求学生认真按格

式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老师的书写尽可能以美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神往,自觉做到认真书写。

4、建立错题集。在学习过程中,常遇到学生们一错再错的现象。究其原因,多数是由于在学习中不注意总结积累所致。因此,我建议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一本错题集,专门记录每次作业或测试中做错的题目。不仅记录错误的解题过程,而且在旁边写出出错的原因并加以订正,这样对错误加深了印象,使自己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才能避免做题一错再错的现象。

总之,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经常化,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在数量上要有密度,时间上讲求速度,内容上要灵活。相信只要持之以恒,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运算能力一定会有很大提高。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2017-03-21 06:07 | #2楼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计算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着相当大的比重,培养正确熟练的计算能力,是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基础,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关键所在。一般来说,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二是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三是计算速度的快捷性。而《新课程标准》在对六项学习内容进行描述时,把“建立数感”、“估计结果”、“学会方法”等要求放在了重要地位,这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让学生的计算去繁就简,重在运用。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去理解这个转变,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怎样去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等等问题,都应该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去认真思考的问题,实践中,我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教学体会。

《结合实践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一、   讲清算理,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算理是计算的依据。每一种运算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掌握这些理论依据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如果不懂算理,只是机械训练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在计算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了。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因为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讲清算理,就能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还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那么,计算教学定会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教学时,可利用教具演示或学具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如一年级教学初步认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性质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师右手有5只铅笔,左手有4只铅笔,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教师两手出示的顺序列出加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教师先右手后左手,列式为:5+4=9,先左手后右手,列式为:4+5=9。使学生看到加数位置的交换,只不过是出示的顺序有所变化,因此,并不影响计算的结果。通过演示,可以直观形象地说明:在加法计算中,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二、   熟练口算,提高计算效率。

由于一切计算最终皆归于口算,口算的熟练程度制约着计算的效率,同时学生计算出错的重要原因也来源于口算不熟练,因此,培养学生计算能力,须扎扎实实练好口算,不断提高口算能力。

首先,对于一位数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乘法表内乘法及相应的除法等基本口算,要反复训练并达到脱口而出的“自动化”程度。对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积在100以内的两位数乘以一位数及相应除法等口算,须达到熟练。

其次,学生知识面的扩展,要不断扩大口算范围,逐步提高口算要求。比如口算整百、整千、整万数的加减,几百几十加减整百或整十的数,几千几百加减整千或整百的数,乘数是整十、整百、整千的乘数,除数是整十、整百的整数除法,两位数除以两位数,简单的小数、分数计算等。在简单应用题、几何计算题、解方程、计量单位的化聚、百分数、比和比例中,都可安排适当的口算练习,以逐步提高计算速度。

再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数目特点,利用运算定律、性质或某些特殊方法进行口算。比如:28×26+72×26=(28+72)×26=2600,25×9×24=(25×4)×(9×6)=5400,413-199=413-200+1=214……

口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教学中数学教师须有长远而详细的口算训练计划,一定要将口算练习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要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有目的并持之以恒地加以练习。

三、要讲清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完全相同,因此,讲清这个运算顺序是很重要的。

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运算顺序这部分知识是分散出现的,一年级第二学期就出现了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二年级第二学期出现了两、三步计算的式题,三年级第二学期学习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包括中括号),四、五年级继续巩固。所以,一般均能掌握较好。

在讲解运算顺序时,应防止学生出现下列问题:

第一,脱式计算时,学生会出现如下错误的情况。如,

36-135÷9=15(没有把“36-”照抄下来)

或36-135÷9=15-36(颠倒了两个数的位置)=21

这类错误常在低中年级学生中出现。教师要反复讲清,为什么不能改变顺序,为什么未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的道理。

第二,分数四则运算中,脱式计算时,有的出现过烦的现象。计算时,可向学生指出:在一般情况下,分数加减法只要有通分过程,乘除法有颠倒相乘、约分过程,按顺序写出每步运算的得数即可。

第三,不认真审题,出现了感知性错误,或抄错数字符号等。如,3.5+1.5-3.5+1.5(应等于3,而误得0),3.6-3.6×0.5(应等于1.8,而误得0),7.56÷0.4×2.5(应等于47.25,而误得7.56),都是没按运算顺序计算造成的。类似这样的题,在教学中应加强练习,也可以进行对比练习,以引起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注意。如:7.5÷2.5×4,7.5÷(2.5×4);240-15×6+10,240-(15×6+10)。

三、   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练习

练习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要研究练习的规律,讲究练习的规律,讲究练习的效率,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

1. 练习要有目的性

进行计算题的练习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如,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练习,主要是使学生掌握方法。因此,在让学生练习时,要考虑到互质、成倍数和一般等情况,使学生对不同的情况都能采用正确的方法计算。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要认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注意及时纠正。

2. 练习要有针对性

对于计算题的练习,要有针对性,要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进行练习。如,教学小数乘法时,重点是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难点是小数乘法的意义,乘数是纯小数的乘积比被乘数小;关键是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设计练习时要抓住重点、解决难点,并对学生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加强练习。学生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容易点错小数点位置,特别是两个纯小数相乘,得数的位数少,更容易点错位置。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这方面的练习。在练习时,还可以针对巩固运算顺序、0和1的特性、口算和简算等组识专题练习,也可以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组织综合练习。

3. 练习要有层次性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计算特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计算能力精心设计练习。要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如: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后进行的。所以在教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可以先复习一下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设计练习时也应由整数逐步向小数过渡。所以设计练习要掌握好练习“层次”。要训练学生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而且还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

四、   重视检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检验是计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良好的检验习惯,可减少不必要的计算失误。好的计算习惯,还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总之,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需要整个小学阶段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加以训练和培养。

【结合实践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相关文章:

结合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运算能力04-24

如何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11-20

如何培养学生创业能力05-18

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11-04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1-06

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01-15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能力11-17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0-17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07-31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