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都没少背知识点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转变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人才的培养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主要由教师的观念支配着。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确立起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因此,教师要在思想上高度认识,培养创新能力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不断探索创新教育的方法。把教育思想观念切切实实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形成。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能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应是以学生的学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一切劳动都应围绕着学生的意愿和兴趣。让他们自己去学习,不要使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要知道“强扭的瓜不甜的”。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亲自感受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当然教师的引导作用也不可忽视。教师虽是外因,学生是内因,学生的主体作用必然依赖于教师的引导作用才得以实现。
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己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所以,在创造性的教学中,只有师生密切配合,成为教学的主体,才能收到最佳效果。教师还要引导、启发、帮助学生打通思维,让学生观察,探索、思考,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良好的学法、科学的探索精神和理想的思维方法。实践证明,只有真正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尊重、鼓励学生
作为学生的培养者:教师必须真情地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学习成级暂时不够理想的学生,要更加尊重,不能歧视,要多鼓励、多关怀,要相信他们的潜力,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渠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
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师要学会鼓励每个学生,对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要表扬,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要赞扬;对每个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的善意要赞扬;还要对学生的一切思维给予肯定,不论是顺向的还是逆向的,不论是常规的还是超前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四、大胆质疑,启发想象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提出导议;要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使他们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质疑才能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积极引导,把学生引入问题天地,各抒己见,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却是十分有益的。
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集合起来,这样创新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就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才。
我一直在农村小学任教,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一直让人头疼的就是作文教学,农村的孩子由于阅读量比较少,积累的素材比较少,所以每次写起文章来,学生就像是挤牙膏皮一样,而且写出的文章味同嚼蜡,没有新意,而作文是一种创造新劳动,创造是这种劳动的核心,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新能力呢?
一、 重视信息积累 打好创新基础
1、阅读积累。古人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充分表明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多看适合自已的各种书籍,无论是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近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范围越广越好。在大量的阅读中,积累实用的语言材料,积累写作的技巧,创新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2、观察和积累。生活是创作源泉。在生活中如果不去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许多有用的材料就会从自已的鼻尖下溜走,写起文章来必然笔重千斤。因此,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按顺序参查,对事物有整体认识;分类观察,抓住事物特征。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一切。如乡村的变化,家庭中生活设施的变化,校园的变化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如教师如何教育学生,医生为病人治病观察大自然中东升西沉的太阳,千姿百态的云朵通过观察,学生积累了见闻
3、实践积累。常言道:实践出真知。我们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有计划的引导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从事家务劳动、开展演讲比赛、做小制作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他们要思考,遇到挫折,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懊恼。正因为有这样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才有牢固的根基。
二、优化教学过程 提供创新平台
长期以来,传统的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狭小的天地中,题目固定,范围限制,扼杀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泯灭了学生创作的灵性。因此只有优化作文教学的过程,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1、多放少收。“放”就是让学生大胆去写作文,事情是怎样就怎样去写,学生章法,怎么想的就怎么表达,不拘形式,自由的表达自已的想法,教师充分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收”就是按照章法予以指导,从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推敲琢磨。“多放少收”是就整个小学生作文教学而言,先要学生自由写,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规范写作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写放胆文、自由问文,让学生自由选择表达的内容、形式,真切的反映自已的所见所闻,写出独特的个性作文来。
2、先写后导
“先指导,再作文”是传统作文的一般步骤,这种模式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教师在作文知道中,过多强调“文法”,使得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先写后导”
则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写作。而教师的“导”则建立在学生“写”的基础上跟学生谈一点意见看法,这样既有的放矢,又能保留学生作文的鲜明个性。这样的习作,天真活泼,充满孩子气,自然能够表现出学生的创造力。
3、多就少改。在作文的批改中应该提倡多就少改,即该得要少,保持的要多。以往的作文批改中,存在这样的现象,翻开学生的作文本,只见一片红,教师把学生的习作改得面目全非,学生自已的东西所剩无几。学生的劳动没有得到教师的尊重,试想,这样学生还有写作兴趣、写作积极性吗?没有兴趣,哪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引导思维发散 培养创新意识
作文教学中,长期运用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新可言。而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总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不依常规去思考问题。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发散性思维。思维发散才会闪现创新的火花。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审题选材、立意、布局、语言等封面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使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扩散,得出不同的结论。
总之,只要我们潜下心来认真的研究农村的作文教学,必定会研究出一套适合农村作文教学的方法,农村的作文教学必定会迎来一片艳阳天。
拓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使命。我们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点燃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
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焕发活力,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呢?
一、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育只重视知识教育,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一味追求高分、满堂灌,强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迫使学生走上“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在很大程度上把学生的创造性束缚起来和压制下去。21世纪我们国家要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其他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国民素质的提高。谁的素质高,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将来能够成才的不一定是99分、100分的学生,而是综合能力很强、思维敏捷的学生。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转变观念,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做。一切要从学生的学出发,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当学习的教练,做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实践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的指导员。
二、创新教学方法,发展创造思维
观念更新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以教案为剧本,以教师为主角,以少数学生为配角,以多数学生为群众的课堂演出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使课堂活起来。
1、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主动参与学习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激发思维,发挥潜能,迸发创造火花。要获得如此良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就得营造一种主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有利于探索创新的学习情境,形成一种互动发展的学习格式。例如在教学《荷花》一文中,我创设满池荷花盛开情景,引导学生结合朗读课文观赏荷花挨挨挤挤,荷花全开、半开和含苞待放的形态,让学生具体描述。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从多角度描述荷叶的多,按花开的不同程度描述荷花的美,还能概括性地描述满池荷叶荷花的整体美。在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高涨中,学生会进行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描述:如荷花未开、半开、全开的形态各异,以及绿叶红花的相互映衬,不同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可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是语文教学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法。
2、引导学生在主动质疑问难中发展创造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在质问难、讨论争辩中达到“蓦然回首,恍然大悟”的效果。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首先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每学一篇课文,我都要引导学生课前自学,在预习时就要求他们提出问题,并在讲读过程中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的兴趣。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好手段。例如在教学《伟大的友谊》这一课时,一学生质疑:“既然马克思主义是恩格斯和马克思共同创造的,为什么只讲马克思主义,而不称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呢?”针对该生提的问题,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指导学生抓住课题《伟大的友谊》这一中心,归纳形成这样一组辩论题:“马克思主义署上恩格斯的名字更能体现伟大的友谊”和“马克思主义不署上恩格斯的名字更能体现伟大的友谊”,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讨论,我肯定了他们在辩论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伟大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奋斗目标基础上的。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大胆表达看法的积极性,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阅读文章的分析能力。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还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指点发问途径、教给发问方法,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使学生善于提问、勇于质疑和敢于创新。通常可引导学生分析课题提出问题,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词语提出问题,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重点句段提出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类型特点和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如教《避雨》一课有这么一句话:“多么有心计的姑娘!”抓住文章这个中心句,可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心计”是什么意思?
(2)文中怎样表现她有心计?
(3)为什么在“心计”前面加上“多么”,有什么用?
学生提了问题之后,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引导、启发学生阅读课文时,要紧紧抓住中心词语、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独立思考、互相议论和解决问题。经过持之以恒的类似质疑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得到不断的发展,阅读能力也就能在不断的质疑释疑过程中循序提高。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关文章: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9-21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3-24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3-03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12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11-28
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4-25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9-22
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3-01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