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经典励志>培养方法>《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时间:2022-11-19 01:11:37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小学科学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也正从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注重科学态度的养成、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转变,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人教科学课已一年多了,在这一年多里,我有过许多成功的

兴奋,也有过失败的教训。在科学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教材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取新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内在潜能,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发现者、探索者,从而提高科学素养。那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具体落实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部份的时间都在课堂教学中渡过,如果教师以长者和师道尊严的姿态出现在学生的眼前,那么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拘谨,学生的思维和想像会受到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就更难以发挥。如教师以参与者的姿态融入课堂教学,并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就有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就容易被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就由此而产生。

例如在教学《小水轮》一课,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特别爱“玩”,于是我在刚上课时,就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玩小水轮,老师和大家一起玩。我们要相互合作,比一比,看哪组同学在玩的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多,发现的问题多?”这无形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个个兴高采烈地“玩”起来。他们个个积极动手,人人动脑思考,做—做,议一议,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大约20分钟后,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汇报实验的结果,有的说:“我发现小水轮在水流作用下会转动。”有的说:“我发现水流越大,小水轮转动越快”。还有的说:“我发现杯子提得越高,小水轮转动越快”。……这样把学与玩结合起来,不仅轻松地获取了新知识,提高了动手的能力,而且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

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新知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设计与旧知既有联系的,又是新奇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很想去进行思考与探究,但又感受到已有知识的局限,使其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从而激起强烈的探究欲望,加足思维的“马力”。

例如,在教学《摩擦力》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出示一杯米和一根筷子,说“同学们,你能用筷子把这杯米提起来吗?”学生跃跃欲试,有的相互私语,几名学生上来尝试:把筷子插进米内,没有提起杯子。老师将杯中的米压紧,然后手提筷子,杯子被提起来了。学生非常惊奇、赞叹。老师说:“杯子提起来了,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的导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矛盾和问题之中,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产生自发的兴趣,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新课上来。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开发自主探究的潜能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始,是

创造的基础,是创新的起点。“疑”可促思又必须会思考,正如华罗庚所说的:“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 所以在教学中,我常常有意识地设疑,引起学生的自我探讨的欲望和兴趣。

例如,在教《浮力》一课时,需要研究物体上浮的原因,我不是急于让学生得出结论,而是先提供给每个小组两个水槽,让同学们放大半水槽的水,分发给他们泡沫、橡皮泥、木块、鸡蛋、乒乓球等物体,让同学自己设计试验研究观察物体上浮或下沉的原因,问题一提出,激发了全体学生弄清原因的劲头。于是,他们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时有的同学不自主地站了起来,大声地说道:“我发现了乒乓球浮上来。”“我发现了木块和泡沫也浮上来。”“我发现了橡皮泥和鸡蛋沉下去。”……这时我要求全班同学再观察,动手做一做,有什么办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通过质疑引发学生的探索,进行认真的比较思考,从而得出“物体上浮的原因”的正确结论。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科学素养

科学实验如果仅仅局限于完成教学任务,教会学生知识,有些令人遗憾,应该将兴趣、知识、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地“动手做”,就能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杠杆》一课时,我把学生带到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课堂气氛很好,同学们都积极动手,大胆发表意见,通过实验

了解了杠杆的作用。为了使学生更透彻地、更灵活地掌握知识,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去运用它,在进行课堂实验的基础上,我干脆将学生带到室外,先让学生亲自动手搬一块大石头,再运用杠杆原理用棍撬石头,在事实面前学生对杠杆能省力的原理理解得更深了。接着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起钉锤、剪刀等生产工具进行操作,再让学生说说用力的感受,讲讲其中的道理。在这样自主参与的实验中,学生不仅深刻地领会了杠杆的应用原理,而且理论联系实际,把科学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中,真正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能力。因此,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实验,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素养,提高综合能力,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打好基础。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017-03-20 22:35 | #2楼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小学科学课作为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是目前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最主要目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将科学课定格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们理解的科学素养是指“会读能写”。如《英汉教育词汇》解释为①识字;②读写能力。《西方教育词典》则解释为“一个人的读写能力和他所属的集团或文化对他所期望的读写能力。”

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教授赫德在一篇名为《科学素养:它在美国学校的意义》的文章里,第一次用科学素养这个名词来描述对科学的理解,并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作为重要的问题提出来。1970年,赫德对科学素养的概念选择了“科学启蒙”这个词,认为科学教育的广义目的是培养一个启蒙的市民,能够使用科学的智力资源去产生一个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环境。一个有科学素养的人应该理解科学事业,认识科学知识是不断发展的,以有用的途径知道一些主要的概念、假说、定律和理论,认识科学中系统研究的价值,认识探究过程和概念、定律和理论的关系,用文化、社会和历史的观点看待科学事业的需要,认识科学繁荣的文化条件与科学事业的普遍性。目前,人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主要包括:科学知识(概念、定律、理论等),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过程技能与思维方法,价值观,解决社会及日常问题的决策,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伦理与情感。研究专家把科学素养划分为方法-论的、专业的、通用的、技术的、业余的、新闻报道的、科学政策的等。我们认为,小学科学所讲的科学素养主要指通用的,即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具有的一般的科学素养。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科学思想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情趣和志向,丰富和积累科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表述、操作的能力,以及不怕困难,积极探索,敢于攀登的意志和品格。

二、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原则

1、把握启蒙性

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是长期的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启蒙课程”,但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他的科学素养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这一阶段学生将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学到的知识将对后继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又处于打基础的阶段,知识积累与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极其有限。因此,科学教育不可能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与方法训练为主,只能根据小学生的经验,在他们熟悉的周围生活中选取有关的内容,让他们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从中学到知识,培养兴趣,练习方法,为后继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这就是科学启蒙的含义。

2、体现开放性

科学课程的开放性是指科学教育不是一个完全可以预设的过程,尤其对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来说,更是无法预测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即使是过程,也很难完全预设与控制。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将随着教师、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与具体情况而展开。因此,科学教育从目标、内容、过程、结果到评价都应体现开放性,既要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又不能拘泥于这些目标与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适当的机动与灵活性,使教学过程跟随学生的学习过程,紧贴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成效。

3、注重探究性

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科学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由于科学素养的目标是由多因素组成的,因此其教学过程与单纯传授知识的讲授课相比,也应该有所不同,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由教师引领探究向学生主动探究发展。

4、追求整合性

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但我们也要注意科学课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与人文精神的整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启发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从而满足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大大提高科技教育的效果。

5、突出应用性

科学来源于生活,也终将应用与生活,突出应用性,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的观念;其次,要让学生懂得:“我们现在所学的科学就可以应用到生活中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6、理解主体性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指在科学学习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收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与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习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06-07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11-28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5-15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3-24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09-21

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04-07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9-21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3-03

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9-22

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听力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