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当今社会,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希望大家喜欢!
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
一、在课堂上培养
课堂是科学教学的主阵地。教学中应充分开发课堂资源,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好《科学》教材。让学生通过课堂学到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科学素养。教材在编排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在生活环境、经验背景、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学习内容教学活动、设计制作、综合评价等多方面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
1.优化课堂、优化教学。教育专家曾说过:“课堂不是演给教师看的,不是走秀、不是搞表演的,学生更不是;课堂是解决问题的,是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把复杂的方法进行优化,进而更科学、更简单地在整体中化解难点,获得新知。”教师应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根据教材内容,使课堂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须的内容。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农村小学科学课堂必须转变陈旧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他们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充分考虑农村小学生在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兴趣爱好,地区差别等方面的差异。是课堂变得形象生动而又灵活多样。
3.做好教师的主导工作。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看、多想、多动,带领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探究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而不是满堂灌、一个人霸着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另外,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以促进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二、在生活中培养
生活是科学的宝库。教学中不断创设生活情境,就是模拟生活、回归生活,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趣味,
变畏惧为亲切,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热情。科学源于生活,将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自主提问,通过生活中的交流、讨论,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农村小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区学科学用科学。不能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生活才是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广阔天地。更不能拘泥于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
2、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生活资源。农村学校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很难开展现代化教学,但却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农村的田间地头、山坡河野、森林草地,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在教学“植物”、“动物”、章节时,便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认真观察、记录、思考、交流。农村大多山清水秀、四季鸟语花香,自然景物变化多样;岩石、土壤到处可见;雨、露、云、雾司空见惯。都为科学课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这些都是农村孩子的优势,开发利用好这些素材,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动手、观察思考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科学教学充满活力。
三、在探究活动中培养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课程应
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得自信,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科学探究的认识。
1、寻找探究的兴趣。兴趣是人们认识事物最好的老师,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虫鱼、日月星辰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行为。而且,他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因而科学课的教学方法要富有儿童情趣,教师的言语动作应力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味,引导儿童自己得出学习的结论。课堂教学形式应灵活多变,课外作业应简便易行,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搞自主探究活动。
2、培养探究的习惯。科学教学应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以活动为载体,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因而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尤为重要。让农村小学生从小养成动手动脑、亲自实践、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诸如“力在哪里”、“一起都在运动中”、“斜面”、“杠杆”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内容,在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四、在健康的评价中培养
科学课程的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1、用实际行动转变评价的观念。长期以来,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方式单一,单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等排队的做法早已不适应课改的要求。《标准》明确建议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内容应全面化、方法应多样化、时机应全程化。教师必须用实际行动来转变观念,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凡有利于提高学习科学素养的评价方法都应得到肯定与赞赏;评价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
2、真正落实鼓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加以鼓励。尽管学生的问题很荒谬,也应该鼓励他敢于质疑的精神,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表现,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一个表扬的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让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总之,科学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是长期的,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师,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不断转变观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索。
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
一、巧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生对自然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正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和原动力。此外,小学生的思维过程容易受到情境的影响。所以在学生探究前和探究过程中精心创设情境,通过引导质疑、巧设悬念,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主要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1.引导质疑
质疑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原动力。学生只有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感兴趣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产生探究欲望。我在科学教学中经常利用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引发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他们迫不及待的产生获取新知的情感和探索的热情。例如,我在教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小米粒水中游》一课时,先向学生出示了一张纸条,让学生想办法让我手中的纸条飘起来。在学生想了许多方法之后,我点燃了酒精灯,并把纸条放在酒精灯的上方。在看到纸条飘起来之后,许多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火上方的纸条会不断飘动呢?同学们有了自己急于了解的问题,一个个积极主动,跃跃欲试。此时引入探究,水到渠成。
2.巧设悬念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状况,适时、适量、适度地设置一些悬念,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为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点燃导火线。如在教学《磁铁的性质》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一开始,我做了一个小魔术——听话的球。首先我拿出一个铁球,把它放在讲桌上,告诉学生这个球非常听话,不用老师动手叫它向哪边滚它就向哪边滚;然后在讲桌下面用一块磁铁吸引着铁球随意地滚动。顿时同学们的情绪高涨,这时我适时抛出问题:铁球听话的奥妙到底在哪里呢?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激起了他们的探究的欲望。
二、亲历探究,体验科学魅力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小学生好动、好奇心强,对周围新奇的事物和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应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他们熟悉的、能动手操做的、有兴趣参与的现象和事物,精心设计,耐心细致地组织、引领他们亲历探究过程,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喜悦,从众多的感受和体验中获得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指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做起:
1.选择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利用或创设一定情境,借助一定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引起思考,就会提出许多科学探究问题。这些问题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一一探究,这时就要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来选择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例如我在教学版四年级下册的《温度计的秘密》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想了解的有关温度计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有:温度计是怎样制成的?温度计上都有什么?怎样使用温度计?温度计为什么能测量温度?等等。由于时间限制,这些问题我们不可能都去研究。因此,我结合本课的重难点,指导学生选择最主要的问题进行课堂探究,而其它的则作为兴趣探究问题,让学生课余自主选择。这样,既根据教学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了探究活动,又延伸了探究空间。
2.选择恰当的探究方法
探究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有许多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直接感知,也可以引领他们分析比较。科学课堂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采用合适的科学探究方法,才能提高探究实效。但科学探究方法不能是教师预定的,而必须是学生根据问题需要而选用的。只有学生自我选用的方法,才是他们主动积极地探究科学问题的动力。例如四年级下册教材中《杯子变热了》一课,我在解决本课的第二个重难点问题“不同物体传热的能力一样吗”时,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法。学生的思维都很活跃,方法有很多,如:“把每种物体的一端放在火上烧,用手摸另一端,哪个热的快,哪个传热能力就强”,“在物体的一端滴几滴蜡油,把另一端放在火上烧,看看那个先熔化”,“把不同物体一端放在热水中,看看哪个另一端先热 ”等等。这时候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他们分析比较哪些方法可行,哪些方法不可取,并提供有关的实验器材,让学生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去探究,提高探究效率。再如五年级下册《通电的线圈》一课,在探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先让学生玩“电磁铁吸大头针”的游戏,比一比,最多能吸多少颗?通过比赛发现,各自的电磁铁能吸起的大头针的数量不尽相同。 “有什么办法让电磁铁的磁力变得更大呢?”学生自发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在小组讨论之后他们交流了许多种方法:多加几节电池、用个粗铁芯试试、把导线多缠几圈……我与学生一起,把有价值并且可行的方法找出来,让学生选择这几种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探究的效率。
3.悉心指导探究过程
教师的悉心指导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非常重要,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课堂上,教师要充当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去掌握探究的方法以及在探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例如《小米粒水中游》一课,学生在开始的实验中,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烧杯中的水不可过多,否则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烧开,这节课实验的内容就会完不成;水中的小米粒不可以放得过多,否则实验现象就会不明显,我们很难观察得到。
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只顾观察水是否烧开了,小米粒游没游起来;有的学生在发现小米粒游起来以后只顾欢呼雀跃。他们忘记了实验的目的:观察小米粒在水中是怎样游动的?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提醒和指导。
再如《通电的线圈》一课,学生在进行探究时,教师一定要针对每个小组选择的实验方法进行细心的指导,首先让学生做好实验的对比记录,即用一节电池可以吸起几个大头针,用两节电池能吸起多少?三节电池又能吸起多少?从而让学生得出结论:电池的节数越多磁性就越强。在学生往铁芯上缠线圈的时候,教师要观察指导线圈的缠法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记录,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得出结论:线圈的匝数越多磁性就越大。
三、及时反思,获得实验结论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经历整个活动过程,必然有一定的收获,这一收获除了知识方面,还包括能力方面。教师要及时地组织学生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让学生把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收获和体验谈出来,互相评议,互相启发,从而领悟科学的真谛。
如在教学《杯子变热了》一课后,我问学生:“你们通过学习知道了什么,或有什么想法建议”。有的学生说他知道了什么物体传热快,什么物体传热慢;有的学生说他们知道了日常生活中哪些是热的良导体,哪些是热得不良导体。还有个学生问道:“老师,刚才我们实验证明铝是热的良导体,为什么我这个杯子装满热水后一点也不烫手呢?”在观察了他的杯子后,我决定还是把问题留给学生来解答:“大家能不能共同探究这个问题呢?”我的建议立即得到了响应,好多同学争着观察这个杯子,并动手往杯子里到热水,然后互相争论研究,最后大家得出结论:这个杯子是个带夹层的,里面的一层倒进热水很快就热了,所以证明铝还是热的良导体。
如此,反思、总结的同时又引发了新的质疑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课外延伸,拓展探究时空
大自然和生活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例如上面的例子中学生虽然在课堂中证实了铝确实是热的良导体,而对于为什么外面一层不热的原因还是没有弄明白。这时我就鼓励大家把这个问题带回家,课后自己主动去探究原因。这样不但能使学生补充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青岛版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这样处理。如在探究《温度计的秘密》后,可以让学生把“寒冷的冬天,经常会遇到自来水管冻裂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的问题带回家。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课外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不断的延续下去。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又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科学教学不是简单地陈述概念和揭示自然规律,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找到研究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的方法和途径。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把“最有用”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和习惯。这就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把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渗透到每一节课的设计之中,让学生在反复的历练中潜移默化地感悟科学探究的精彩和魅力,从而使主动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良好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
一、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科学兴趣
生活中,孩子经常会问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乌龟整个冬天都在睡觉?为什么树叶会变黄、落下?风是从哪里吹来的?为什么我是男孩?我可以变成女孩吗?
对世界充满好奇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保护孩子的这份好奇心,并鼓励ta对好奇的事物进行探究,激发ta们探究的兴趣。
具体该如何激发孩子的科学兴趣呢?
1.要耐心、认真听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不要敷衍ta。
疑问是知识的钥匙,家长经常鼓励孩子提问并耐心解答孩子的问题,孩子才能养成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如果当孩子提出疑问时,你很忙,那你可以先给孩子抛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先让ta去探究,等你忙完之后再给ta解答。
2.引导孩子学会查找资料
如果你也不知道答案,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查查资料(书籍、视频、博物馆等)。
3.鼓励孩子要学会提问
比如:ta把面粉放到了水里,你可以提问ta:面粉和水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如果你再加一些面粉或水放进去再搅拌、揉捏之后,它们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4.用一颗童心去发现世界,传递给孩子一种探究意识
比如: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了新奇的动物和植物,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究一下,查查资料了解一下;我们有了新的困惑,如:如何做一个自动换水的鱼缸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和孩子一起探究专研一下。
二、丰富孩子的科学知识
我们可以利用《十万个为什么》系列丛书,科普短剧,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资源来丰富孩子的科学知识;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传递给孩子一些科学常识,比如:水烧到一定程度会沸腾;做饭时,当你水放的比米多时做出来的是粥,当水米放到一定比例时做出来的才是米饭。
三、提供给孩子一定的探究方法,提高孩子的探究能力
1.鼓励孩子对工具和技术的使用。
比如:给孩子提供各种可以探索的工具(如:量杯、天平、滴管、剪刀、胶带、放大镜、望远镜......);引导孩子发现工具的多种用途(如:吸管不仅可以用来吸水,还可以用来吹泡泡,做艺术品......);多带孩子参观科技馆、展览馆,增加孩子对技术的了解。
2.鼓励孩子多在大自然中发现和探索。
比如:多观察植物(如:种一两种植物,观察植物种子的形态、颜色;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引导孩子观察植物的叶和茎;查找有关植物生长的资料,了解光、水、空气、土壤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多观察动物(如:蚂蚁会通过藏食物来过冬,乌龟在冬天里会冬眠......);多观察自然现象(哪些叶子在冬天会变黄,会落下;哪些叶子不会变黄,不会落下......)
3.鼓励和启发孩子大胆地探究
比如:孩子觉得好玩把白砂糖倒到了水杯中,你可以趁机问孩子:宝贝,你看糖在水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你搅拌搅拌看看它又会怎样呢?你可以再拿来洗衣粉、盐、面粉、沙子等类似的事物让孩子分别尝试和观察它们哪些能融到水里,水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孩子科学素养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所以,在日常生活种我们要处处留心,多留意。
【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能力11-17
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01-12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03-22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10-14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12-21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03-31
如何培养小学生注意力范文11-30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09-22
领导如何培养下属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