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为人文科学的历史教育,从根本上讲其实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是通过授予教育者以历史知识,使其在认识自我世界、认识和适应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通过历史的濡染与涵化,提高其自身修养与素质,学会做人。
“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高在实际历史教学中可以分成两个层次:初级目的就是要利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优秀历史人物的事迹对学生的行为举止、话语言谈和道德情操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学生求真、求美、求善的人文理念;终极目标则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建立健全完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系,从而使其成为视野开阔,富有综合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达到以上目标在培养人文素养上可以采取几下措施:
1、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到教学目标的首位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教育比多掌握一些具体的历史知识更为重要。道理很简单,一个人只要没有阅读障碍,如果他有学习历史的心理需求,一生中随时可学,而青少年时期正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施教者必须把握良机。因此,我们的历史教学目标设计首先确定的不是知识目标,而应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例如:在讲述商鞅变法时,不仅要分析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更要通过多种角度发掘其蕴涵的人文素养因素:或通过“徙木赏金”“立木为信”的典故,使学生感悟到无论做人还是治国,都必须做到诚信。诚为信之基,信为事之本。做任何事言必行,行必果,方能取信于人,得到理解与支持。或通过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说明历史潮流不可阻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向背是政策措施成功与否的基础。古今同理,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属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和措施,顺民心,合民-意,符合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或通过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言论,使学生认识到商鞅变法的理论依据是一种历史进化论观点,感受到商鞅积极
进取的人生态度。通过以上多角度的渲染,使整堂课浸润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之中,达到情感、知识、思想、能力教育合一的效果。
2、教学过程运作注意呵护和发展学生多元智慧
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的,教师的任务不是“主导”、“主宰”,而是指导与纠错,旨在让学生主动去实践,在不断纠错中日益成熟起来。青少年的天性大都喜欢探险和创造,如同三岁幼童走路,平坦大路他不走,偏要踩马路崖子,偏要踏排水井盖。学生不喜欢现成的东西,而喜欢自己去体验、去获取,因为现成的东西只有一种,而体验却千种万样。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扬和保护学生的这种探索与创造的天性和智慧,要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甚至提出一些怪问题。不同的意见是学生亲身体验所得,所谓“怪问题”则是学生思维活跃、童心袒露的表现;是学生对生活的已有认识和经验在学习上的智慧闪光。面对这些“怪问题”教师有时很难正面回答,但不去拒而斥之本身就是一种回答,因为它给学生提供了一条思考探索的途径,而斥责学生不同意见则是忽视学生真实体验、抹杀学生智慧的蠢举,其结果是不能激发学生对探求知识的责任感,不能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主动的力量,这样的教学活动就与合乎人性的要求和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相悖而驰。
3、建构兼顾认知、技能、情感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
教学评价也要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人格完善创造条件。历史教学的效果不仅仅体现在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点,更体现在他们是否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存在,是否在历史的塑像前悟到了历史认识,获得了主体化的历史;体现在学生面对感性的历史能否体验到一种历史情怀。缘此,历史教学的评价,不单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状况的评价,而且要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学习目标达到的程度进行综合性、发展性的评价。
评价的形式和方法应多样化,可采用提问、作业、口试、笔试等形式,方法可采用办故事会或辨论赛、做文摘卡、绘制历史题材的图画、编辑历史题材的小报或黑板报、编演历史剧、设计历史题材的软件、
撰写历史考察报告或小论文等。摆脱过去单一以考试为形式,以分数高低为衡量标准的模式,实现由终结性鉴定转向发展性评价。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2017-03-20 11:45 | #2楼
《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一、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其最主要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这也是任何阶段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素养的具备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难看出,那些语文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往往是人文素养欠缺的学生。人文素养看似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实就是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对于作品中要传达的观念、内涵的一种感知能力。很多学生表示读不懂一些文章,这首先可能由于学生知识面不够,文章理解起来有障碍,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学生文化底蕴不够,人文素养有待提升。语文学习是一个感知与熏陶的过程,好的文学作品,是对学生内心的一种洗礼与沉淀。能够收到这种效果的前提是学生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
2.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很多观念很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从而伴随其一生。语文教学不是培养学生的某种技能,不同于数学课堂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各种数字的运算,也不同于英语课堂教会学生掌握一门语言,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其实是一种价值的输出,每一篇课文,文章背后都表达了作者对人、对物、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及观点。对于这些观点的理解与接受,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及价值观,而这些最本质的东西将会伴随其一生,影响他们以后生命的轨迹。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认识那些卓越的人们留下的话语,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二、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以下几种途径。
1.剖析教材,引导学生欣赏文章
课本作为教学过程的首要资料,教师应当很好地对其加以利用。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教育意义及存在的价值。课堂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更好地去读懂课
本、挖掘课本。教学过程中,要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蕴及内涵,首先教师要对每篇文章的背景知识进行相应讲解。课本中很多文章是文言文,发生在很久以前,通常作者写每一篇文章都会有特定的背景因素,可能是被贬谪也可能是因为战乱流离失所,这些特定的背景条件才酝酿出了这些文章。清楚地了解了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教师只有对文章准确把握,学生才能领会到文章的主旨及内涵,才能在欣赏的过程中提升其人文素养。
2.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对于语文教学,教师很有必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课堂上的知识毕竟有限,很多知识的获取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阅读而得到的。很多名著中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学生如果能尝试从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入手,逐渐培养阅读兴趣,直到爱上阅读,这个过程无疑可以让学生收获很多。课外阅读的另一个益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对于不同类型文化的感知,这些能力都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广阔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一篇未知文章的主旨,对于文章也能有更好的鉴别。课外阅读是教师应当大力鼓励的,它有太多潜在的益处,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3.因材施教,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学生之间由于已经形成的语文基础的差异,同时每一个学生在个性、学习习惯、悟性上也各不相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因材施教。对于那些基础很好的、已经具备一定人文素养的学生,在课本知识已经基本掌握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更多地鼓励他们阅读课外读物,也可以鼓励他们思考探索,对文章的内涵提出自己的见解及看法。一篇文章到底表达了什么,是一个开放性问题,不存在正确答案。教师切忌限制学生的思维,灌输给他们某种价值或观念,应当更多地鼓励他们思考,启发他们自己看世界、认识世界,当然如果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也应当及时矫正。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有耐心,要给他们更多的辅导,培养他们的信心及学习的兴趣,带领他们一同领略语文的美,让他们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很关键的部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精读课本内的文章,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更多地涉猎课外读物,因为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
【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职业素养09-22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09-21
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06-07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09-22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5-15
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4-25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9-21
班级管理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09-21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09-21
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听力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