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增收>《深入推进扶贫开发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

深入推进扶贫开发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

时间:2022-11-19 16:17:07 增收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深入推进扶贫开发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领导的指示要求,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安徽省关于促进“十二五”农民收入倍增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县实际,就“十二五”期间深入推进扶贫开发,促进农民增收提出以下意见。

关于深入推进扶贫开发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生态优先、加速崛起、富民兴县为主线,以扶贫开发为中心任务,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改善民生的基本手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大投入为保障,以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为重点,加大转移性收入,提高财产性收入,建立健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构建多元化的增收支撑体系,努力实现大面积减少贫困人口,大幅度提高群众收入。

2、主要目标。“十二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18 %以上,力争到2017年(下文如没有特别说明,发展指标均指到2017年)农民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养老、教育、医疗、住房的保障水平较大提升,社会和-谐稳定。

二、深入推进产业化扶贫,促进农民经营性收入持续增

3、推进特色农业转型升级。坚持实施提升农业品质品牌和推进产业化“两品一化”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稳步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创建省、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区3-5个,争取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有突破,努力建设绿色、有机特色农产品基地,力争特色农业综合产值和人均收入均实现翻番,其中2012年特色农业综合产值超过12亿元,实现人均收入1500元以上。强力推进品牌建设,创新品牌营销模式,走“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路子,加大特色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奖励获奖获牌企业,支持奖励县外创办农特产品专营店,重点支持农产品创名牌工作,力争创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农产品有明显突破,创建省著名商标和省名牌农产品8个以上。强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继续扶持茶、桑、菜和特色养殖高标准基地建设,全县无公害茶园、优质桑园、高山蔬菜基地面积和有机黑猪年出栏量分别突破16万亩、10万亩、15万亩、10万头,其中茶叶和高山蔬菜绿色或有机认证分别达3万和2万亩;加快制定和完善茶叶、高山蔬菜、蚕桑、有机黑猪种养基地标准、技术质量标准、加工工艺标准、包装标识标准,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安全体系,让农民在农产品提质中获得更多收益。积极扶持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产品加工集群化发展,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

企业8家;创新和完善农业经营方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的扶持,培育省级示范合作社3-5家、市级示范合作社10家以上;扩大“农超对接”,扶持鲜活农产品仓储物流、加工配送和冷藏设施建设,支持茶、桑、菜、药等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努力打造皖西南乃至全国知名的农特产品交易中心。

4、加快林业结构调整。森林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林业是支撑**农民长久增收的最具潜力产业。坚持生态优先、保护开发并重,引导支持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植药造福,大力发展特色林业、生态林业、高效林业,提高林下产出,力争全县林业经济收入达18亿元。继续深化林业改革,努力打造深化林业改革、促进扶贫开发的国家级示范区。大力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加快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严格控制茯苓、天麻等高耗林产业,鼓励农民发展种植性中药材。倾斜支持瓜蒌、油茶、毛竹、板栗、三桠、猕猴桃基地建设,新建或改建高标准油茶基地达8万亩、毛竹基地达10万亩,瓜蒌种植面积达4万亩。引导农民培殖袋装化香菇、木耳等食用菌,栽培特色森林果蔬;支持农民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建设区域性苗木基地。推进林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扶优扶强一批涉林企业和林业合作社,创建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林业专

业合作社200家,全县林业加工业年产值超过10亿元。

5、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全县经济增长的重要突破口,作为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努力建设红色旅游及“三生有幸”(健身、养生、修身)、“净土**”休闲度假基地。倾斜支持旅游景区创建,力争2012年建成4A景区3个。扶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建成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加快风情小镇和秀美乡村建设,培育省优秀旅游乡镇8个;支持农户在旅游景区周边发展农家乐,发展5星级农家乐3家、4星级农家乐5家、3星级农家乐15家;支持农民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开发农业展示、花卉观赏、田园风光、生产体验、瓜菜采摘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加快旅游配套产业发展,支持农民开发“**翠兰”茶、高山蔬菜、有机黑猪、手工布鞋、**八大碗、十大**名菜等旅游商品,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扶持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支持农村超市、便利店、商铺、批发部、专业门市等各类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不断提高农民发展服务业收入。

《关于深入推进扶贫开发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三、扩大就业创业,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

6、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带动转移就业。在继续做好对外务工人员服务和对留守家庭关怀的同时,大力引导支持农村

富余劳动力在县内转移就业,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工资水平,形成促进县内转移就业的服务和保障机制。实施“三提三调”发展生态工业,提升家纺服装、汽配、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三大传统产业,并促进向光伏电子、机械制造、绿色能源三大新兴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农民县内转移就业,提高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例。结对帮扶企业要优先录用农村富余劳动力,结对帮扶单位要从项目资金、政策咨询、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帮助农民就业。合理规划,积极整合义务教育、保障性住房、医疗卫生等资源,新增投入注重向园区周边集中,切实解决好企业职工和农民工就医、住房、子女上学等问题。加大对农民工服务支持力度,对企业新增岗位吸纳农民工达到要求的,切实落实各项税费减免、贷款担保和利息补贴等政策;对组织农村劳动力到县内企业就业的乡镇和每年用工人数净增50人以上的县内企业,给予一定奖励。健全用工信息发布制度,经常性举办人才和用工招聘会,免费为农民就业提供服务。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保证金”、“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督促用工单位及时兑现农民工工资,建立健全农民工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障制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加强人事劳动争议仲裁调解工作。

7、积极引导支持农民创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大别山特色经济圈建设,加速融入合肥经济圈和武汉经济圈,加快县经济开发区建设,为农民创业创造环境、搭建平台,积极创建创业型城市。大力支持农民创家业、能人创产业、乡村干部创事业,积极开展各项创业培训,重视培育、引进和用好农民创业带头人和农村致富带头人。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资助青年农民工创业。加快农民工创业园建设。支持农民发展小型微型企业和个私经济,鼓励农民创办家庭农场和生态农庄,带动就业。切实贯彻执行资本金补助、税收返还、融资担保、规费减免、简化审批手续等促进农民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小额信贷,扶持贫困村村民互助资金组织,努力满足农民创业的资金需求。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需求,扩大开发农业中的工资性就业岗位,促进留守农民充分就业。

四、激活农村生产要素,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显著增长

8、推进农村土地和林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土地和集体林权财产权属,支持农民从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的出让、转让中获得财产性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健全农村土地承包信息,加强对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引导

和扶持,培育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着力建设县乡两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县土地承包仲裁庭。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积极争取土地整理项目,稳步规范推进城乡土地增减挂钩,鼓励支持农民开展土地复垦和整理,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增加农民收益。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妥善安臵失地农民。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各项配套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林权主体,理顺经营关系。加快建立林业产权交易平台,构建林业要素市场和林权有序流转的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9、推进集体“三资”市场化运营。积极创新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坚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规范管理为重点、民-主监督为保障的管理机制,着力提高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水平。探索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有效实现形式,允许农民以出租或入股相关产业项目经营主体来获取租金或分红,让农民从集体“三资”市场化运营中获取更多收益。在不改变林地集体所有权和林地性质、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规范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民通过入股分红、专业合作等方式,积极开展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促进林农实现长期增收、森林生态保持良好。鼓励村级依托现有资源通过开发、租赁、入股、经营等多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

10、探索农村“三权”融资。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及林权抵押融资为突破口,扩大农民融资空间,盘活农村存量资产。适度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在维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依据有关规定,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抵押融资试点。完善权益评估、风险补偿、资产流转等配套政策,实施政策性担保、财政贴息等扶持政策,引导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拓宽农民融资渠道。引导农民增强理财意识,支持设立农业担保机构和农村资金合作社,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支持农民结合乡村旅游开发利用闲臵房屋发展“房东经济”,开展资产及生产资料租赁业务,使财产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

《关于深入推进扶贫开发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农民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

11、提高农民补贴收入。严格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争取上级生态补偿力度。加大扶持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特色林业力度,建立专项发展资金,提高农民发展特色产业转移性收入。创新扶贫资金到户扶持机制,逐步增加直接扶持到户资金规模,使扶贫对象得到直接有效扶持。

12、加大扶贫解困力度。深化扶贫开发,力争“十二五”期间,完成或超额完成省下达的贫困人口减少目标。按照国

家新的扶贫标准,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继续完善扶贫开发与低保制度的有效衔接,把收入没有达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强化扶贫结对帮扶工作,推进结对共建。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积极倡议社会各界人士向贫困群众捐资捐物。将农村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扶助,加快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发展农村慈善事业,广泛开展慈善救助活动,年均救助500人次以上。

13、减少基本消费支出。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全面落实国家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逐步推进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进程;健全助学体系,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资助行动”,逐步把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纳入资助范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膳食补助,完善农村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继续实行对当年考取并就读的二本以上建档在册贫困家庭大学生全覆盖资助。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用扶贫资金为建档在册贫困对象缴纳参保金,并逐步提高政府补助标准,农民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70%以上;健全农村医疗救助和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十二五”期间,年均医疗救助资金增幅达15%以上。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加大对计划生育扶贫对象的扶持力度。推进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2012年实现全覆盖;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

保障制度,切实做到先保后征。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孤儿基本生活费、抚恤优待标准与物价挂钩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切实保障五保户的基本生活权益。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红色教育基地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制度。

六、保障措施

14、加大投入力度。紧抓各项政策机遇,向上积极争取政策资金项目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县财政对“三农”投入要逐年增长,同时,大力实施以工代赈,建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投入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扶贫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的情况,集中重点支持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农产品品牌创建、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产品流通、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积极做好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

15、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筹集资金,扩大有效投入,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加强农村道路、基本农田水利和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推进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农村电网改造、通讯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实施好贫困村整村推进工程项目和中央福利彩票公益金项目,不断改善贫困村和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

16、强化科技支撑。加强与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力争建立10个以上战略合作平台,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高校院所到我县兴建研发中心和度假基地。积极申报、认真实施农业科技项目,加强特色农业、特色林业的良种培育,科学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力争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支持奖励企业科技创新,重点培育一批科技扶贫龙头企业,力争培育和引进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发展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10个。加快推进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17、强化人才支撑。大力实施“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扶贫培训项目,对农民工培训注重向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延伸,对贫困劳动力和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实行全免费培训,加大对扶贫对象培训的补贴力度,每年最低培训贫困劳动力800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坚持把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继续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使之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排头兵、领头雁。

18、加强防灾减灾。健全各类灾害应急预案,积极构建监测预警、应变防灾、灾后恢复等防灾减灾体系,提高灾害

应急处臵能力,协调推进各项综合减灾工作,降低农民因灾收入损失。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重大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预警水平和保障农业生产能力。推广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支持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动植物疫病防控。大力发展农业、林业保险,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性保险品种,逐步把蚕桑、高山蔬菜、瓜蒌等特色农(林)业纳入政策性农(林)业保险。

19、减轻农民负担。健全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农民负担“监督卡制”等制度,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农民建房、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乱收费乱罚款的监管,加强对土地征占用中损害农民权益行为的监管,严肃查处截留、抵扣或挪用农民补贴补助和补偿的案件。整顿农村市场秩序,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严惩坑农害农行为。建立农业生产成本收益监测机制,防止因农资价格过快上涨增加农民生产成本。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行为,保障农民财产安全,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20、健全工作机制。将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纳入到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和领导干部绩效考评内容,合理设臵考核项目。全县各地各单位要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农民收入年度目标,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强化责任,强化举措,确保农民增收目标如期实现。统计部门要强化对农民收入的监测,不断

增强统计工作的准确性、科学性。县政府督查组、纪检监察、宣传、审计、县政府督查室等部门要加强监督,确保把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此《意见》精神,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中共** **县人民政府 

2012年2月8日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2017-04-01 22:38 | #2楼

根据在我县开展农村基层党建抓点示范工作的要求,为进一步落实《关于农村基层党建抓点示范工作的安排意见》(发201742号)精神,突出“抓党建、强保障、促发展”的主体要求,实现农业稳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响“三张牌”、走好“六条路”,深入推进“三区一带两支撑”建设,全面实施“融入中心、基础先行、项目支撑、优势带动、科学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突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扎实推进小城镇建设,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深入开展扶贫开发,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长16%以上,增加380元以上,达到2730元以上,增幅达到全省各县前列。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基层党建抓点示范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作为改善民生、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有力举措。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着眼于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

业,坚持草畜产业做大,马铃薯产业做强,杂粮产业做精,蔬菜瓜果产业做实。

(三)集约经营,规模发展。把发展高标准,规模化产业基地与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产业化经营,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出效益。

(四)统筹兼顾,多措并举。既要抓好农业增收,又要重视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增收;既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更重视拓宽农业外部增收领域;既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做好加法,又要通过减负促增收做好减法;既抓好全县农民增收,更重视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三、工作重点

(一)以改善基本条件为着力点,不断夯实农民增收基础。对接国家投资重点和产业政策,积极争取和实施一批事关全局的基础设施项目,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为农业农村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奠定物质基础。

1、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围绕“梯田化县”建设目标,新修梯田11万亩,发展水地5000亩,完成流域综合治理50平方公里;实施甘沟、头寨、河畔等乡镇土地整理项目,全力实施引洮一期会宁供水支渠及田间配套工程、全国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城区供水工程和靖会工程甘沟延长段改造工程;完成南咀、芦岔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全面完成中川和柴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自来水入户1000户,安全饮水(清洁窖水)使

用率达到55%以上。

2、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全面完成“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任务,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实施党岘至G312线、土门至朱家河通乡油路工程,启动甘沟至韩集、会宁至八里通乡油路建设,实施苍哇河跨河大桥工程,争取实施河蒿公路三房吴至韩集段工程,完成村内道路硬化180公里,通村道路硬化率达到30%以上。

3、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发展以沼气为重点的可再生能源,加快普及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一池三改”户用沼气12959户,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12959户。实施110千伏和35千伏及以上电网建设与改造,完成10千伏及以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实现城乡同网同价。

4、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补植补造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6.69万亩,荒山造林、封山育林2.5万亩,义务植树185万株,推进城区大环境和新农村建设试点绿化,促进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二)以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大幅度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坚持市场导向、农民自愿和效益优先的原则,实施特色优势产业增产增收计划,不断提高特色优势产业比重,实现家庭经营性收入较上年增长22%以上,增加223元以上,达到1228元以上。

1、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建立以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为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技术协会、科技示范带头人共同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引进、试验、筛选玉米、小麦等主栽品种和后备品种,建立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建成科技示范基地10处,发展科技示范带头人1000人,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马铃薯脱毒种薯覆盖率达到40%以上。建立玉米全贮、青贮示范点50个,秸秆饲料利用总量达到18万吨,秸秆转化利用率达到40%以上。在沿黄灌区,充分挖掘现有水源潜力,综合运用技术、工程、生物、管理等多种措施,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在旱山塬区,以全膜双垄沟播和紫花苜蓿种植为主攻方向,实施百万亩科技抗旱增收工程,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和饲草种植面积分别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努力实现粮食总产量同比增长20%,达到27330万公斤。

2、提升特色优势产业比重。按照“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品种优良化、产品品牌化”的要求,依托资源优势,不断提高特色优势产业比重。草畜产业:按照“扩张总量、提高质量、整体推进、做强产业”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草畜产业建设促进年活动的各项目标任务和措施,大力实施“草畜产业十百万促进工程”,培育“10家草畜产业龙头企业”,新建“100个规模养殖小区”,新发展“1万个规模养殖户”,建立具有县域特色的“一条长廊,两大养殖区”(以省道207线沿线区域为主的高效规模养殖示范长廊,以中北部为主的肉羊规模养殖区、

以东南部为主的肉牛规模养殖区),培育草产业原料基地,兴建养殖小区,扶持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户,推行标准化养殖,实现4个增长20%,全县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0万头、120万只、60万头、167万只,饲草产品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以上。马铃薯产业:加快脱毒种薯繁育,扩大补贴范围,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种薯扩繁基地10万亩,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杂粮产业:以荞麦、豌扁豆、莜麦、糜谷、良谷、大豆为重点,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全县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以上。蔬菜瓜果产业:在沿黄灌区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建设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以铺压砂田和地膜覆盖相结合为主,扩大优质西瓜和籽瓜种植面积;依托退耕还林工程,以苹果、文冠果和红枣为主,建设和改造优质林果基地1.2万亩以上,全县优质林果率提高10%以上。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按照做大战略主导产业,做强区域优势产业,做优地方特色产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以农业产业园区和郭城工业集中区建设为着力点,推动龙头企业完善机制,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产业化经营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重点支持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开发项目,支持成立独立的种薯生产企业,整合马铃薯精淀粉加工企业,开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促进马铃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围绕玉米、紫花苜蓿生产,引导扶持2家以上精饲草料加工企业,实现就地加工转化

增值,引导扶持1-2家肉羊养殖企业逐步发展为集养殖、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大型企业,创建羔羊肉品牌优势,促进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发展。年内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52家,其中市级以上34家。

4、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按照“健全机构、完善网络、调整队伍”的要求,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农民培训体系”和“农业投入保障体系”六大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等新型生产组织形式。围绕主导产业培育,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60个,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238家,其中行业协会7个,专业协会31个,专业合作社200个。

(三)以劳动力培训资源整合为载体,努力挖掘工资性收入潜力。坚持以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素质提高“缩小分母、扩大分子”,不断拓宽非农经营增收渠道,实现农民工资性收入较上年增长7%以上,增加54元以上,达到872元以上。

1、整合劳动力培训资源。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人劳、农牧、扶贫、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劳动力培训项目资金,探索报账制项目资金管理方式;整合县农广校、职教中心、各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等各类培训机构,实现培训场所资源共享;整合各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专业教师、各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各

企业技师以及有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建立培训师资库,实现师资共享;整合各个定点培训机构、各部门信息、订单资源,建立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信息和定单资源共享。

2、强化技能培训。积极争取和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计划”和“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项目,发挥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和短期集训方式优势,坚持从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性培训三个层次上推进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有针对性、实效性强的专业技能培训,切实增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坚持把“两后生”作为培训重点,鼓励和引导初中后和高中后学生全面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年内完成转移就业技能培训5万人以上、适用技术培训6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普及率达到70%以上。

3、提升有组织劳务输转水平。充分发挥县乡劳务管理部门、各类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的作用,通过加大组织力度、搞好信息服务和能人带动,不断拓宽劳务输转渠道。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投亲靠友外出就业,扶持奖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加快建立培训、服务、维权三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输转机制,开拓劳务市场,建设劳务基地,打造劳务品牌,扩大有组织输转规模和技能型输转比例,年内完成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10万人以上,其中,有组织输转5万人以上,实现劳务收入9亿元。

4、加快现代流通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我县交通便利的区

位优势,红色旅游、金色教育、绿色产业的经济社会比较优势,主动融入“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走特色优势产业化带动的路子,坚持市场机制与政策引导相结合,加快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改造传统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加快发展便民服务业,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5、维护农民工权益。全面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加大工资支付、劳动监督检查工作力度,积极推进覆盖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工作。不断扩大工伤保险的参保覆盖面,切实保障农民工工伤保险权益。稳步推进《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贯彻落实,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大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力度,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加强对农民工维权工作的舆-论监督,为增加农民务工收入营造良好环境。

(四)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为重点,着力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积极争取政策性补贴,实现农民转移性收入较上年增长19%以上,增加102元以上,达到630元以上。

1、不折不扣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深入开展“惠农政策落实年”活动,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以及奶牛养殖、能繁母猪保险等各类补贴政策,按照“四到户四提高”的要求(政策宣传到户、提高知晓率,干部深入到户、提高知情率,信息公开到户、提高准确率,政策兑现到户、

提高满意率),严格执行“一册明、一折统”资金发放办法,及时足额发放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两免一补”、农村低保等各类强农惠农政策资金,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积极争取和落实好各类扶贫政策、项目和资金,进一步推动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同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有机结合,行业扶贫、部门扶贫和专项扶贫有机结合,基本解决1.41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修梯田、建水窖、发展养殖业、建小型水利工程为重点,组织实施好11个整村推进项目,不断改善贫困村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做好地震受灾群众跨省异地安置工作,加快推进华家岭片区和界双公路片带整区域开发。积极探索基本生活最低保障和扶贫开发的新机制,努力推进扶贫开发进程,加大劳动力培训转移,完成“两后生”输转培训1685人。

3、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完善失地农民、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城乡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范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提高救助水平;落实就业和再就业优惠政策,多渠道开辟就业岗位,特别是公益性岗位,重点扶持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等三类群体创业,支持困难群体,尤其是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逐步消除“零就业”家庭,千方百计增加收入。

(五)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积极探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有效途径。坚持以城镇化带动农业,以工商业富裕农民,以产业化发展农业,打造农业产业园区和郭城工业集中区两个平台,辐射带动二、三产业发展,有力促进农民增收。

1、着力加快小城镇建设。坚持小城镇建设与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有机结合,以“三区一带两支撑”经济带为重点,建成会师镇马铃薯、河畔肉羊、郭城红堡子农副产品三个省级农产品专业市场。各乡镇围绕优势产业,建立相应的专业市场,依托有形市场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强水、电、路、林、通讯、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小城镇承载功能,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创业,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循环。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支持农资超市和农家店建设,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广辟农民增收门路。

2、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在依法、自愿、有偿的流转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柴门乡鸡儿咀村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土地入股,探索土地股份制流转方式。在白塬乡七百户村依托马铃薯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租赁的方式建设大西洋原种繁育基地。在会师镇西岩村、平头川乡马路村、大沟乡大沟村、新塬乡新塬村、草滩乡孔寨村等5个村依托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建立马铃薯一级原种繁育基地。探索农村土地由农户经营向龙头企业、种田能手规模经营的新机制,带动土

地流转有序开展,形成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的良性互动,农村土地流转率提高0.3%以上。

四、保障措施

1、精心组织领导。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直各有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增加农民收入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检验基层党建抓点示范工作成效的有力举措,精心组织,抓好落实。

2、细化目标措施。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直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的实际,尽快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明确目标任务,确定工作进度,建立保障机制,把农民增收的目标任务和措施细化分解落实到村组和农户,确保农民增收工作取得新突破、增收目标如期实现。

3、加强分析指导。成立的农民增收指导组,要定期督促检查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情况。农办、农牧、统计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民增收工作的分析指导,积极主动地协调解决促进农民增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及时总结推广促进农民增收的好经验、好做法,帮助农民增收。

4、强化党建保障。认真落实农村基层党建抓点示范工作要求,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三级联创”、“五有三共建六帮扶”、“六抓六规范”活动,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增收的作用,

切实做到农民增收支部有路子、农户有法子。

5、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和实现规模经营的有效形式,深入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农技推广和动物防疫体系改革,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6、促进社会和-谐。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年”活动,积极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社会矛盾排查化解,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问题,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深入推进扶贫开发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相关文章: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意见09-22

促进农民增收措施03-15

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09-22

农民增收实施意见09-22

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09-22

促进农民增收报告09-22

促进农民增收交流材料09-22

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径选择09-22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09-22

试论如何促进农民增收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