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增收>《实践农民增收途径调查与分析

实践农民增收途径调查与分析

时间:2023-03-23 09:30:50 增收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实践农民增收途径调查与分析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农问题至关重要

实践农民增收途径调查与分析

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三农”问题是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的大事,而农民是整个事件的中心。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我国13亿人口中农民占大多数。因此,农民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农民们都致富了,中国才能发展起来。如果一个国家中的大多数人都是穷人,那又怎么能说是强国呢?

二、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拓宽增收渠道的问题和症结所在 虽然我国农民收入构成呈全面增长态势,但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与绝对值相比还有差距,还存在着平均数不代表大多数的问题,存在着地区间很大的不平衡性,农村还有许多增收困难户和生活困难户。从表面上看,农民增收困难主要是农产品价格走低,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等原因造成,但从实质上分析,农民增收难是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的集中表现。通过调查和分析,当前,我们认为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性障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偏低

产业化水平的高低,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尽管近年来随着我区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衔生了一些农业龙头企业,但从总体上来看,产业化程度还不高,农产品加工能力仍然较弱,带动力不强,农户分散经营、劳动生产率不高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滞后,农产品优势未能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农业整体效益没有最大化;另一方面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地位,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农民收入难提高。

(二)滞留于农业的劳动力数量偏多且素质偏低

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而当前农民增收的最大困难,在于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困难。一方面,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许多限制农民进城的政策性因素,增加了农民进城就业的成本,相应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失去了

赖以生存的土地。据我的调查分析,农民普遍知识水平较低,观念陈旧,自身素质不高,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农民适应新形势的能力偏弱,普遍存在缺技术、缺信息、缺资金、缺销路的问题,农业结构调整无门,收入难以增加。而农民自身素质偏低,又给农村劳动力就业带来很大的制约。

(三)收入的增加面临着市场变化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

农业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后,农产品已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市场竞争加剧,而以经营农业为主的分散农户,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千变万化的信息,市场应对能力偏弱,基本上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和市场变化的最大受害者,农产品难卖出,商品率难提高,农民收入难增加。

(四)农产品生产成本上涨影响农民增收

不可否认,近几年农产品价格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幅度大大超过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幅度,有的甚至成倍增加,农产品的价格与其它社会产品相比还相对较低。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和建议

农民增收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从长远看,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投入要加大,着力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从近期看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的步伐要加快。农民增收是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性任务,农民要努力,社会要尽责,政府要做事。

(一)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打造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平台

建设现代农业是现阶段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更是农民增加收入的新平台。根据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新目标、新任务,今后农业将朝着“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循环型现代化都市农业转型,将努力把农业建设成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农业、科技农业″。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加快和城区范围不断扩大,我国要把主要农产品将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畜禽养殖废弃物实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

(二)坚持工业发展第一方略,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立足国情,因势利导,城乡统筹,促进农村非农化,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减少农民数量。一是突出工业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提高重点工业集中区的土地集约程度、项目投入强度和产业集聚密度,加大工业组织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法,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努力保持非农产业加快发展的势头,为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载体。二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安排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通过农村城市化,改善农村投资和生活环境,让第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实现农民职业和空间的转移。三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

《实践农民增收途径调查与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三)大力发展短平快项目,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加

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品质为重点,充分发挥各种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资源优势型、传统特色型、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积极引导农户增养补栏,建立一批有规模的养殖基地。

(四)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

随着大都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的愿望越来越迫切,给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好的契机。对于有特色农业产业的地区要扩大规模,拓展休闲旅游新功能,除提供饮食和休息场所外,要增设棋牌室、茶馆、洗浴室、音乐厅等设施和设备,供游客品茶、打牌、下棋、欣赏音乐等休闲娱乐。建设生态旅游农业风景区。创新休闲旅游农业经营新模式,提高休闲旅游农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让旅游休闲农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提高农民收入的新支点。

(五)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积极落实扶持农业农村的相关政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一是扶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搞活农产品流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激励政策,为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供政策指导。二是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运用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增加农民的机械设施,为农民的增收提供方便。

国家只有重视农民增收问题才能真正强国、富国,只有农民富起来才能使国家富起来。

常燕礼

药物制剂L103

2017年2月20日

农民增收途径调查与分析2017-04-01 22:37 | #2楼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关键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各级党委、政府常抓不懈的中心工作,也是当前一项严峻、迫切和现实的课题。简单的说就是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农村稳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一、农民家庭收入状况

通过对200户农户的综合情况来看,农民的收入状况虽有所增加,但收入水平仍然比较低,收入来源也较为单一,收入中打工的比重较大而种田的收入较低。抽样调查显示,2017年户均收入20000元左右,较上年增长10%,户均纯收入15200元,人均纯收入4342元,较上年增长15%,种田、打工和其它收入分别占农民总收入的17%、51.5%、31.5%。目前农民的收入渠道还很窄,除了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是主要经济来源外,农民还基本上没能够因为土地而致富,因此,农闲的时候打点短工来贴补家用。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一)一是缺乏资金的有力支持。绝大多数群众反映,由于原始积累少,想致富、缺资金、贷款难是当前群众们最大的难题,也是制约农民增收、投资创业的一个“瓶颈性”障碍。当前,县乡经济乏力、财政吃紧,金融机构贷款机制不够灵活等,是造成资金支持不到位的关键所在。二是缺乏科技的有力支撑。近年来,虽然各种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得到应用,但由于科技支持农业的能力弱,在利用高新技术进

行农产品深层次开发和综合利用上进展缓慢,形不成精品,农产品附加值低。

(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很多群众提到,对信息、技术等需求、期望值较高,但在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上显得乏力。从这种意义上讲,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也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关键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服务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农民面对充满风险的市场只能凭经验、凭感觉做出相关的决定,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有群众在此提到,这样往往投入多、效益少,有时甚至连投资也难收回,增收无从说起。二是“科技、法律、信息、营销、劳动力转移”等中介组织还不够健全,相关协会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好。三是农业技术人才匮乏,落后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与现代农业生产要求不相适应,阻碍了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导致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增收潜力发挥不出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农民群众致富手段少、技能欠缺。农民群众大多数仅有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学习知识、利用知识的能力较弱,导致致富手段少、技能欠缺。综合国内外形势,促进农民增收的决定因素,已不只是土地、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是知识、能力、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据国内有关经济学家分析,农民学历教育每增加一年,其收入就可增长

3.6%—5.5%。目前,我县农民群众受文化程度低的制约,劳动技能薄弱、经营投资理念落后,创业意识和投资意识淡薄等因素的影响,

《实践农民增收途径调查与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导致一方面难以接受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致使农村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模式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制约了增收空间向更高层次发展。在劳动力转移方面,由于农村外出打工的农民在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上跟市场需求标准有明显差距,导致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越来越大,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越走越窄。

(四)城镇化实质性进展滞缓。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人口转移速度、效率以及非农产业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准。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仅35%,明集乡城镇化水平不足30% 。城镇化水平不高,是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就业不充分的原因。城镇化水平不高且进程缓慢,导致农村人口多,非农人口少,即农产品生产者多,纯消费者少,农产品消费市场容量小,形成严重的市场需求约束,影响农民增收;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挤占有限的土地,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农产品流通环节不畅,加大农产品流通成本,影响了农民增收。

(五)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滞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等改革滞后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一方面,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没有形成,土地供求之间缺乏必要的中介组织,土地流转进展较慢,流转层次较低,制约了土地的规模经营,降低了土地资本的增值作用和农业整体效益,又弱化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得部分农民不愿放弃土地,以致成为城乡“两栖”流动就业的兼业农

民;另一方面,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无论是劳务输出,还是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农民都凭自我感觉或典型带动、自发组织进行,缺少必要的组织引导管理、中介服务以及对外输出平台,劳动力流动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三、解决农牧民增收的财政对策

(一)是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按照《农业法》的规定,逐步把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纳入公共财政的支出范畴,确保财政对农业资金投入的增加,力争做到五个方面的倾斜:即向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向农村科技、教育、化文、卫生事业倾斜、向农业产业化尤其向龙头企业倾斜、向扶贫攻坚项目倾斜、向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倾斜。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取缔不合理收费,加大财政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财政资金对农业的贡献率。

(二)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把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吸引到农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加大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科技的贡献率,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要支持农村产业化经营,培育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增加农民收入。在支持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增产和安全的基础上,重点支持竞争力、成长性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示范基地,积极探

索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之路,能带动农民致富,能让农民得到实惠。围绕棉花、粮食、林果、畜牧、饲料四大基地建设,坚持因地制宜,走一乡一业或一地一品的优势发展之路。找准优势,集中财政支农资金重点投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品种。

(四)是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相关部门建立劳动力市场,提供准确用工信息;根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的培训计划,积极落实资金,加大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对务工经商回归的创造人员,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培养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加快城镇化进程,引导涉农企业向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好、有发展潜力的小城镇和里聚集,促使农民就近转入小城镇就业。

(五)是要强化科技兴农,发展高效农业。一是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加大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力度,积极参加国家、省级优质农产品品牌和绿色食品标志的申报,积极推行优质农产品注册商标,通过品牌战略,促进名牌产品产业化,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搞好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加快我镇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六)要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农民利益。对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农产品如粮食、牲猪的销售,政府既要给农民自主销售权,又要加强监管,稳定市场。要采取措施确保粮食保护价的有效实施,在重点产区政府应该设立收购点,避免保护价的好处落到贩子手中,破解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怪圈。

(七)是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为了增强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和劳动效率,各级财政部门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坚持分阶段分项的原则,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建立起集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1、支持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发展。逐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面,对农村弱势群体开展医疗救助,对特别困难户和五保户看病给予政府补助;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医疗覆盖网络,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优化和改革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完善农村公共卫生的财政保障体制.

2、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范围,实行五保户应保尽保。探索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共同筹资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加大农村五保供养的自治区、地州、县三级财政投入。建议每年增加自治区、地州、县三级农村五保供养专项补助资金纳入财政年初预算基数;建立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的自治区、地、县三级负担机制。为确保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督促当地政府切实把好农村五保对象的政策关,建议根据实际资济安排情况,按比例建立农村五保资金自治区、县三级政府分级负担的机制;建立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的财政社保资金专户。参照养老保险,下岗基本生活保障和城市居民最底生活保障资金的管理模式,将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纳入国库内财政社会保障补助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切实保障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的安全、完整、及时;根据实际确定集中供养与分供养比例。集中供养率

的高低,必须考虑当地农民的生活习俗和农村敬老院的承担能力。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五保对象并不愿意进敬老院集中供养,应将当地农村经济水平,财政支撑能力与五保政策相结合相协调,逐步提高集中供养率。当前应坚持生活不能自理或特困五保老人优先入院的原则;集中力量对五保对象进行重新清理。根据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条列》的有关规定,对实际享受的农村五保对象重新核定。不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应取消其五保供养待遇,如生活确有困难可及时纳入农村特困救助范畴。

加强建立和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各级要力求在深索中求完善,在造作上求科学,在管理上求规范,不断加强农村低保工作规范化建设。

(1)明确责任,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各级要主动适应低保工作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农村低保对象家庭收入核实核算、申报审批、资金发放、资金监督管理、低保对象动态管理、建立档案等方面的办法和制度,确保低保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还要建立完善农村低保工作定期抽查制度、统计报告和公示制度。

(2)准确核定低保对象,合理确定低保标准。准确核定低保对象是农村低保工作的核心。按照“低标准、广覆盖”的要求和应保尽保的原则,上级决定将年人均纯收入7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采取“实际补差”的办法,确定农村低保对象家庭人均纯收入后,以每人每年700元为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差多少补多少,进一步农村低保对象的生活水平。

(3)严格工作程序,做到应保尽保。各级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必须严格按照低保工作程序,重点对农村低保保障对象的认定、申报审批程序、“民-主选举”公示及健全农村低保审批制度等各项工作做出详细规定。农村低保要“集体研究、政务公开、张榜公示、规范操作、严格把关”的工作责任制度,规范和加强农村低保工作的运作程序,一定要做到责任到人。

(4)加大财政投入,强化资金监管。各级一定要落实配套资金,规范管理和监督建立公共财政筹资渠道,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是做好农村低保工作的重要保证。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做到农村低保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通过金融机构直接、及时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支付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账户。同时要做到严格资金管理,落实制度,堵塞漏洞,从严要求,从严管理,绝不允许发生挤占、挪用、截留和虚报冒领等违规违纪现象;严把申请审批关,坚决杜绝“人情低保、关系低保”,坚决杜绝混吃低保、骗吃低保现象,不准优亲厚友;经常开展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资金安全运行。真正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推行农村低保工作健康发展。

【实践农民增收途径调查与分析】相关文章:

关于农民增收途径的调查与分析09-22

农民增收途径调查报告09-22

关于农村增收途径调查及分析报告09-22

农民增收致富途径的思考09-22

合作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03-03

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是什么05-16

农民增收的生产要素分析09-22

福建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09-22

谈社会转型期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