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增收>《实施培训工程促进农民增收

实施培训工程促进农民增收

时间:2022-11-19 16:14:50 增收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实施培训工程促进农民增收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文化教育水平较低且分布不均衡的欠发达国家,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农村,如何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已成为关键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中指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这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农业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农业技术培训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义不容辞地要承担起农民培训的任务,为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实施培训工程促进农民增收

1.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中明确指出:“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农村农民的收入差距的绝对数更是惊人。据统计,到2002年底,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是农民的3.11倍。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的调查数据,200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仅为2366元,而同期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人均年工资已超过1万元。在这些数字的背后,农业成为效益低下的脆弱产业,农村成为贫困的代名词,农民成为最大的弱势群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农村和农业生产的现状及农民生活的实际情况,归纳起来,近年来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有:

1.1 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目前城乡差别、工农业剪刀差仍然存在,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大了工农业的差距,城乡差别也在加大,行政事业单位屡屡加薪,高薪外企的不断进入,带动了国内企业薪金的提高,城镇居民收入不断提高;而农产品价格却一直处于低弥状态,农村居民比较收益明显下降,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1.2 受地域等条件的限制,农民增收渠道不多。由于广大农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虽然包

产到户后,增强了农民的自主性,但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信息不灵,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农民不知道种什么,怎么种,种出来的产品也不知道怎么卖。

1.3 我国农业劳动力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按受不同教育程度的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计算,在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口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占52.2%,其次是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4.2%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占13.3%,不识字的占10.3%,我国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15%左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1.4 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贡献率比较低。据统计,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每年6000多项能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不到1/3。由于劳动力素质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先进的科学技术得不到充分应用,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从事农业生产。造成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农村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农产品产量低、品质差,市场竞争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1.5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我国建国以来培养的100多万农业科技人才,目前只有50万左右尚留在农业战线,平均每万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仅6.6人。致使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难以推广。

1.6 由于农村收入低,造成了恶性循环,一方面,文化素质稍高的农民纷纷外出打工,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农村教育水平偏低,农民子女考上大学等继续学习的机会少,有的考上了,但由于经济问题而无法就读,即使上了大学,毕业后也是千方百计跳出“农”门,造成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文化素质日益降低,

2. 新形势对农民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要求。目前,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据统计,2002年全国共转移农村劳动力2385万人,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12.5%。根据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目标,每年需要转移1000多万农村人口;同时,每年没有升入高一级学校的约600万初高中毕业生迫切需要通过教育培训实现转移。去年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每年要超过1亿人次,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每年要超过200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对农业职业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作出贡献。

《实施培训工程促进农民增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2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农民增收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是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的那部分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全国平均纯农户仍占农户总数的62%。受农产品价格低迷和农业结构调整影响最大的是这类纯农户。农业职业教育要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转型服务,要为效益农业、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和社区文化建设服务;为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服务。加强与发展规模、效益、特色、生态、有机农业相适应的农业培训将是新时期农业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

2.3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队伍为前提,因为

任何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手段必须由直接参与的人去实现,没有一批高素质的,并掌握了先进的文化科技知识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得到推广。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应充分重视培养青年后继农民、培植一定规模的专业农户和先导农户,为农村和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4 农村社区的社会化终身教育的要求。农村社区的社会化终身教育随农村城市化进程日趋活跃。在农村社会转型的动态发展中,农村职业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动态变化,与基础教育相结合,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实现农村社会化终身教育。

3. 农业职业院校在农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3.1 认识不足。一是农业职业院校本身对农民培训作认识不足,存在只抓学历教育,忽视培训工作的现象。认为农民培训收费低经济效益不高,组织困难,效果不显著。二是各级领导认识不足,在只注重政绩的风气影响下。对农民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宁可投入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建设可供上级检查验收的示范园区,对几万元的农民培训费用却没人愿意承担。

3.2 经费不足。由于农业高职院校属于新兴的农业教育事业,国家对农业高职教育没有投入和资金支持也没有特殊的保护政策。农业职业院校没有专门的培训经费,培训费收高了农民又负担不起。

3.3 师资不足。一是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目前,农业高职院校师生比偏低,教资严重不足,多数教师超负荷工作,有的教师每个学期都上新课,已无法应付全日制的正常教学,所以培训工作也就无暇頋及。二是多数农业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亟缺。无法承担农民培训实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开班授课也只是纸上谈兵。

4. 搞好农村培训,促进农民增收

4.1 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农业高职院校要主动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联系,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有关政策和要求,沟通信息,争取培训任务。同时,要逐步建立农民工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就业中介、跟踪服务四位一体、全程全方位服务的组织形式,密切学校与劳务市场、用工单位的联系,密切培训与就业的联系,加强服务,以培训促转移,以转移促培训。农业部、财政部等六部委组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已开始实施,该工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为目标,保证受训农民转移就业。“阳光工程”将分三个阶段实施。2004-2017年,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500万人,年培训250万人;2017-2017年,在全国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万人;2017年以后,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使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总体上与我国现代化发展水平相适应。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开辟了新时期、新阶段农业职业教育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贡献的光明之路。充分发挥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

训中的主力军作用,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操作规程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臵培训课程,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

4.2 搞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我国目前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闭塞,农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民,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要明确“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代新型农民;具备一定的产业开发能力,成为农业产业经营业主;具备一定的组织形式,成为专业协会的骨干会员;具备较强的技术辐射作用,成为中坚农户和“科技示范户”的培训目标定位,积极参与以“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为主导的农民职业技术培训。要充分利用农业职业院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努力为农村培养一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和涉农二、三产业中懂经营、会管理、能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技术骨干队伍及发展乡镇企业所需要的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这类培训以短期、单项的技术培训为主,可以到学校来学习培训,学校应常年办班,农民随到随学,学完回去后就可以用。也可以派老师到基层办班,以县或乡为单位组织办班。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为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提高农民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实施培训工程促进农民增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4.3 搞好农村干部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培养大批能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能力带领广大农民致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这一点以往“农干班”形式可以参照,通过行政的手段,与组织、人事部门配合,要求分管农业的乡镇领导干部、村主干,定期到农业院校参加培训。培养一支有理想、有能力、掌握高新农业技术的,能带领广大农民致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4.4 适应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致力于力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党的十六大明确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列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并强调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农业职业院校要积极实行更加开放、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继续推进学历教育与培训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结合,推动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组织实施“双带”工程促进农民致富集体增收2017-04-01 21:11 | #2楼

去年初,提出在村干部中实施“双带”工作要求后,区委高度重视,按照要求,统一思想,精心组织,大力推进,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取得了较为明显的阶段性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立足区情民情,提高思想认识,把“双带”工程摆上重要位置

近年来,我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城市和农村发展速度不一,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增收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我们把“双带”工程作为抓好新时期农村党建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有效抓手,大力组织实施。但在工作初期,一些干部群众对“双带”工程仍存在这样那样的思想顾虑。有些镇、街道领导认为村干部搞“双带”会分散精力、影响工作;有些村干部认为自己搞“双带”会引起群众误解,影响干群关系;有些群众认为村干部搞“双带”会造成公私不分,侵占群众利益。针对上述疑虑,区委先后召开了全区村干部“双带”工程工作会议和推进会议,对“双带”工程进行动员、再动员,部署、再部署,同时,通过区电视台、广播、报纸和“江宁党建”网站、江宁组工信息等宣传媒介加大对“双带”工程的宣传力度,并就干部群众的困惑和疑虑,以答记者问形式,印发宣传册,在农村干部群众中广泛宣传“双带”的目的、意义和要求。

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区委研究制定了《2003—2017年村干部“双带”工程实施意见》,成立了以分管书记任组长,组织、农办、财政等17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双带”工程领导小组,每个成员单位定点负责一个镇(街道)的“双带”工程推进工作。各镇、街道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区委还与镇、街道党(工)委签订了“双带”工程责任状,制定了《镇、街道“双带”工程考核细则》,建立了区、镇(街道)两级领导和区级机关各部门“双带”工程联系点,覆盖到了全区2l0个村。各级领导干部主动深入联系点开展工作,切实帮助解决村干部“双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二、把握关键环节,精心组织实施,扎实推进“双带”工程

重点抓了以下四个关键环节:

一是抓工作思路,加强分类指导。工作中,注意引导村干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选准发展路子,多途径、多元化地创办致富项目,降低投资风险。对传统的产粮区或区位优势相对落后的村,重点帮助村干部兴办农业产业化项目,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文章;对一些依托开发园区、工业基础相对较强的村,重点帮助村干部以入股经营、租赁承包等方式,创办工业项目或发展建筑劳务;对一些区位交通条件好的村,重点是扶持村干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围绕南京光明、新润食品等15个涉农龙头企业,按照“龙头+基地+农户”的思路,积极鼓励村干部带头发展配套项目73个,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500多人。目前,全区村干部共创办“双带”项目528个。

二是抓率先垂范,用典型引路。区委组织开展了村干部“双带”竞赛活动,今年初,在全区评出了首批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创办工业项目、发展商业物流等方面效果突出的村干部“双带”标兵10名,并在农村工作会议上进行了表彰奖励。同时,区委还十分注意“双带”示范镇、示范村、示范户的建设,建立了10个“双带”科技示范村,形成了横溪西甜瓜、土

桥优质米、陶吴苗木、周岗水产等一批“双带”龙头示范基地,树立了“西瓜大王”于行阳、“蔬菜大王”时根顺、“苗木大王”谈树友等一批党员、干部“双带”示范户。组织召开了4次“双带”工程现场会,把全区“双带”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经验事迹汇编成册,及时总结推广鲜活经验。

三是抓培训服务,提供技能帮助。首先,利用党校、农校等教育阵地,加强对村干部的“双带”技能培训。去年以来,区、镇两级共举办村干部培训班36期,总计培训村干部1251人次。其次,完善区镇两级信息网络,构筑服务平台。镇、街道都建起了党建网站,68%的村配备了网络计算机,改版了“江宁农业网”,完善了l68声讯服务台,去年共上网发布涉农信息930多条。第三,全区成立了由20位涉农专家组成的村干部“双带”工程科技服务团,采取结对帮扶、技术咨询、知识讲座等形式开展科技服务活动。科技服务团成立以来,共建立了农科专家与村干部“双带”帮扶对子20个,在相关部门设立了5条“双带”服务热线,随时解答农村干部群众创业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分片组织大型送科技下乡活动,邀请省市农技专家,举办农技讲座,发放了技术资料,农村干部群众2500多人次接受了指导服务,村干部带头推广农业新技术100多项。

四是抓政策扶持,把握推进方向。区委明确,对创办农业结构调整项目达到规定标准的,享受全区“三农”重点工程以奖代补优惠政策。同时,区财政安排了1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双带”工程。各镇、街道也联系实际拿出了相关的扶持措施。有的设立了“双带”奖励基金,有的实行税收优惠,有的为村干部创业小额贷款提供担保。我们制定了《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加强村级财务监管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规范村干部的行为,要求他们公平竞争,不与民争利。各镇、街道党组织还将“双带”工程与“双培”活动结合起来,注意把一些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干部,把党员干部培养成致富能人。目前,全区已有75名素质好、“双带”能力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进入了村“两委”班子,其中有20名担任了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

三、利用“双带”成果,加强渗透对接,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我们注意把推进“双带”工程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一是引导党员干部把“双带”项目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相衔接,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为了把许多村在集体经济发展中已经形成的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我们积极引导村干部和群众创办与之相配套的致富项目,抓好支柱产业的延伸、配套和辐射,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塑料工业一直是上峰镇李岗头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支柱,近年来,该村积极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创办相关项目,做好“塑料”文章。其中,党员李荣伟率先办起了宏达塑料厂,解决200多人就业,带动村里其他干部群众创办相关企业10余家,使农民增收入,集体增积累。目前该村集体纯收入达120多万元。

二是充分利用集体资源,为村干部“双带”提供平台,盘活集体资产。区委号召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村干部和群众放手创业。各镇、街道整合集体资源,挖掘各村的厂房、设备等基础设施以及山水土地资源的潜力,通过深化产权改革,转让使用权,把集体资产与“双带”项目市场化对接,既推进了“双带”工程,又实现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百家湖街道依托开发园区,加快村级项目集中区的建设,构筑村干部创业平台,壮大集体经济。方山街道解溪村支部副书记陈亚胜,以改制方式领办原村办纸箱厂,解决村民就业320人,村集体每年分红50万元。

三是增强村干部的致富本领,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人才支撑。实施“双带”工程,使一部分党员干部成了经营管理的行家,发展经济的能手,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积累了丰厚的人力资源。据统计,全区已有566名村干部创办了经济实体,占村干部总数的42.7%,这些项目年缴税790万元,利润1084万元,吸纳农村富余劳力1.2万多人,其中常年用工8000

多人。此外,“双带”工程还将一批党员群众引上了创业之路。目前全区已有800多名农村党员办起了经济实体,掀起了全民竞相创业的热潮。

【实施培训工程促进农民增收】相关文章:

促进农民增收措施03-15

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09-22

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09-22

促进农民增收报告09-22

促进农民增收交流材料09-22

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径选择09-22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09-22

试论如何促进农民增收09-22

农民增收实施意见09-22

新疆地区如何促进农民增收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