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校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化学课堂教学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课堂教学则是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创新是民族和国家繁荣昌盛的不竭源泉,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素质。化学是一个创新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培养创新能力,对促进个体社会化尤为重要。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又如何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人的思维活动起源于问题,有疑问才会去思考。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提出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待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使学生在情景中产生问题,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如教学《质量守恒定律》一节时,我先做了实验,学生观察得出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的结论,再要求学生自学教材中有关内容,在此基础上请学生代表上讲台,配合多媒体课件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然后激发学生:“你对他的分析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吗?”“你可以提问考考他。”顿时,学生纷纷质疑:反应前后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有可能改变吗?等等。台上的学生一一解答,甚至出现一人解决不了众人帮助解答的可喜局面,使“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思想落到实处。此外,谈话法、比较法、发现法、讨论法等都能将学生带入质疑情境,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化学实验中求异求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化学实验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改变实验方案,从多角度开展化学实验,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为学生创设出广阔的思维空间,在新的天地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如氯化氢的喷泉实验,是利用气体极易溶解在水中,而形成容器内外的压强差,当外界的压强大于容器内的压强时,大气压强把玻璃导管中的水压入容器内,形成喷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喷泉实验发散思维,改进实验:1.不用滴管中的水,若将滴管去掉,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引发喷泉?2.喷泉是由于容器内的气体极易溶于水造成的压强差而形成的。如果不用氯化氢,别的气体是否也可以形成喷泉?学生通过思考,找出了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像氨气、二氧化硫气等都可以做这个实验。3.喷泉的形成可以靠减小容器内的压强,是不是可从反向思维,如何加大容器外面的压强来形成喷泉?4.除了通过气体溶于水中产生压强差形成喷泉,是否有其它方法造成容器内外的压强差来进行喷泉实验呢?这样就迫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设计实验、去创新。同时,这样的训练也培养了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
三、活化教学内容,设置知识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许多化学知识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并会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降低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率。化学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活化教学内容,把化学知识融入知识情境中,给学生创设出一种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化学学习情感,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唤起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例,设计成小实验、小问题、小故事、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渴望提示本质、试图解决问题的积极心理,这种积极的学习心理态势往往能转化成学习新知识的动力,进行积极有效的创新思维活动。例如,学习“盐类电解”时,首先提出酸性溶液ph<7,碱性溶液ph>7,那么,氯化钠naci、nh4cl、naoh这三种溶液的ph值是多少呢?这个问题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然后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感到惊异,为什么这些溶液呈现出不同的酸碱性呢?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又如,在讲原子结构理论时,补做金属钠性质的实验,当学生观察到钠的呈现出美丽的银白色,继而又变得灰暗,时而又变得明亮;当看到钠与水剧烈反应,熔化成小圆球且在水面上高速游动,并发出嘶嘶的声响,以及滴入酚酞试液变红等现象,便立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联系这一切,当学生画出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后,教师简单的讲解就使抽象的原子结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而富有魅力了。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单凭教师干巴巴地讲解和平铺直叙,学生毫无兴趣,感到枯燥乏味,难学难记,如果将其设计成一个个饶有兴趣的问题,则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使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真正达到了愿学、乐学。
《高校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新教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创新意识,逐步提高创新能力。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017-03-21 08:05 | #2楼
创新思维是学生实现自我创造力的基础,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对学生的各个方面发展,特别是对其今后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重视挖掘教材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
教材不只是知识的载体,其中也包含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法、技巧、思维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对后一方面应给予充分重视。例如,化学中有许多重要的规律和原理的发现,既包含了科学家们艰辛的劳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更闪耀着科学家们非凡巧妙的创造思维的光芒。对于这样的内容,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个结论,而不带着学生循着科学家光辉思想历程去回顾,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学中的一大遗憾。所以,我们在讲空气组成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稀有气体的发现、分子和原子的发现,启普发生器的发明、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周期律等原理和规律时,都应突出介绍当时科学家是怎样找出这些结论的。再如,不少教材的内容经教师的加工处理,在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也可起到更大的作用。比如,在“酸碱指示剂遇酸或碱性溶液时发生变色”的教学中,可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由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总结出结论;在讲空气中氧气含量如何测定时,要学生假设自己处在拉瓦锡的那个时代,会沿着怎样的思路来寻找存在我们周围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空气成分;在讲完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一节后,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防治学校周围或附近小溪的水污染?应采取怎样的措施?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可提出“铜、铝等金属是否可以变成黄金”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非常活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气氛和效率。
二、加强学生知识活化的训练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旨在增强学生对化学问题理解的敏感性;思考化学问题的灵活性和独特性;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和探索化学新知识的能力,学生必需对所学知识熟练和灵活运用,他们的思维才能创新,这是创造性地应用已有知识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在教学中应对学生掌握知识提出“熟练”和“灵活”的要求,并经常选一些代表性的问题来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我在教学中常用到这样的例题:“向混有少量cu(no3)2的agno3溶液中加入铁粉,反应后过滤,所得溶液和滤渣中各有哪些物质?”对于这道题,我提出两种可能的情况让学生求解:(1)当铁粉有剩佘时;(2)当agno3过量时。还有这样的例题,我让学生以“铁、氧化铜、硫酸为原料,设计出两种制备铜的方法,并判断哪种方法较好?请说明理由?”此外,在讲完初中酸、碱、盐的性质后,我还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写出用五种方法制取znso4的化学反应及其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思考。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自己会利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多种可能假设来分析问题,从而起到了使学生知识“活化”的作用。
三、课堂上注意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星星之火
课堂是学生思维最积极最活跃的场所,这里经常有着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创新思维爆发出的火花,这样的火花自学生中来,如果不被及时发现,则可能自生自灭,不成气候,如被老师发现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则学生可能受到激励而发扬光大。我们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发现这些星星点点的火花并使之燎原。例如我在一次习题课上布置了这样的一道习题:“有一种盐酸盐,通过实验测定后,其含氯量为47.65%,这种物质是下列四种(nacl、cacl2、mgcl2、kcl)中的哪一种?大多数学生看到例题后,马上根据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公式列出式子寻求答案,我在巡视中遇到一个学生,他问我可否用他的方法求解,我仔细看着他的解法,确实简单巧妙:在nacl中氯相对原子质量35.5大于钠23,即其含氯量超过50%;cacl2中氯35.5×2=71大于钙40,含氯量超过50%,同理mgcl2中,含氯大于50%,以上三者均与要求不符合;只有kcl中氯相对原子质量35.5小于钾39,即含氯量小于50%,与答案最贴近。我看后要求他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解法,立即在学生中引起议论,大家都一致认为他的思维方法真巧妙,有独特之处。同学们向他投入了敬佩的目光。这位学生的解法得到了肯定,他自己倍受鼓舞和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的点滴火花,在课堂教学中,在习题解答中,在实验中,在考试试卷中都时常燃起,作为老师,绝不能放过并应及时对其肯定和表扬,激励其进一步发展。
四、创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和良好的师生关系
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学生的认识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只有当学生真正喜爱自己所学的东西,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真正学好它。学生是教师工作的特殊“产品”,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需要别人的爱,特别是老师的爱,这种爱无疑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推动力。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老师以相应的积极情感回报,会更深深地热爱老师,敢于和善于在老师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学习上表现出更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当学生对老师的这种爱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情感迁移现象,即由爱老师进而爱及他所教的学科,对他所教学科产生兴趣,这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人的创新能力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尤其是小学、中学到大学,这个“黄金时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我们作为老师的,务必抓隹这一关时期,切莫错失良机。
【高校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相关文章: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5-15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12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3-24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3-03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9-21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11-28
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4-25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9-22
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3-01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