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明显标志。知识创新的前提是教育,教育要发展,就要大力推行全民素质教育,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下面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趣味情境,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放在感兴趣的问题上,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在讲“元、角、分”一节时,教学设计情境是这样的。我先在讲桌上放一些提前准备好的小商品,然后问道:“你们喜欢这些东西吗?想得到吗?”。学生异口同声说:“想”,怎样得到呢?“用钱买。”说着很多同学就从口袋中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钱。有10元、5元的;有5角、2角、1角的,这一下同学们都来了兴趣,抢着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说:“你们清楚这‘元、角、分’的不同吗?”学生纷纷回答:“能。”我就在这样的情景“元、角、分”一节在欢快的氛围中讲完了,学生接受效果非常好。只要我们将新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就对所学的数学知识非常感兴趣,就去钻研、去探索,反之,就会对数学失去信心,产生厌烦情绪,使得数学成绩一再下降。在教学中,只要看到学生有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我就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种乐事,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培养学生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人人都有。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牛顿正是由苹果落地这一现象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乐于深入思索事物的奥秘,善于观察特殊事物,发现其中的奇异。琴纳发现在奶牛场工作的工人不得天花,正是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通过反复调查研究最终发明了预防天花的疫苗牛痘。因此,从小就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质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教学中,我始终采用创设良好的数学情景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矛盾” ,促使学生产生弄清知识来龙去脉的心理需求,为创新做好心理准备。在教学“年、月、日”一节知识时,引导学生提出一些质疑问题。为什么有的年份是365天,有的年份是366天?为什么只有2月28天或29天?教师要呵护学生质疑问题的积极性,即使有的学生的提问是可笑的,甚至是荒谬的,也不能进行批评或挑剔,而要通过评比“谁的问题最棒”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安慰,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其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使得创新思维得以发展。
三、生活实践中注重灵活模仿,模仿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模仿虽然不是创新,但在模仿中含有创新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灵活的、思考性较强的模仿,消除机械呆板的模仿,让小学生在模仿中创新。例如,在教学“20以内加减法”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先创设去商店买东西情境:商店进来20个桃子,卖了4个,还有几个?让学生列式,接着让学生自己去模仿,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有的学生说:“商店进来20个桃子,卖了2个,还有几个?” 有的学生说:“商店进来20只桃子,卖了8个,还有几个?” 还有的学生说:“商店进来20只桃子,卖了12个,还有几个? ”……学生的这些模仿,都是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后得到的,都富有新意。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小小的新意,不就是创新的表现吗?这样的模仿练习,既巩固了旧知,又学习了新知,同时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四、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与自己动手操作有关,只有动手亲自做一做学生的兴趣才浓厚,思维才能活跃。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在编排时就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编排原则,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做“年、月、日”的练习时,让学生自己编写2012年的年历。编完后与2012年挂历对照一下发现有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哪,这样学生对“年、月、日”一节的知识掌握更准确。这样的操作活动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五、提倡算法多样化,在不同方法中求创新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个体的认知活动过程。小学生虽然年龄比较小,但他们的发现问题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会相同。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例如,在二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学中,有24人去旅游,每条船只能乘坐4人,需要租几条船?有的学生是用分组的方法,4人一组,共分6组;有的学生是直接列算式计算出来的24÷4=6;还有的学生是在纸上用笔4个4个圈出来的。这些与课本中的计算思路虽然不同,但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种精神实在是可贵的,这就是他们在自主探索中表现出来的很了不起的求异和创新。我在每位同学表达了自己探索的计算方法后,都用他们的名字命名了这种计算方法,从而满足和鼓励了学生探索、表达的强烈欲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综上所述,只有教师的精心设计与指导,善于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抓住教材关键,合理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在求知、思考、质疑、模仿、动手操作中得以培养和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017-03-21 06:06 | #2楼
1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活知识,要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只有在“为什么”的情景中思维才开始起动,在“怎么办”的情景中思维才开始深入。教学中要努力做到:
1.1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好奇又是兴趣的先导,是保证人们探索未知世界归隐秘的动力。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教师要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则马上会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欲望。如教长方体体积时,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8个边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体拿出来,然后对学生说:“不管你们摆成什么样的长方体,我不用量也不用算,就能知道你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听这么一说,学生感到惊奇,并急切想知道其中的奥秘,争先恐后地走向讲台摆起来。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个个兴趣盎然,摆出了一个个形状不同的长方体,既使学生加深了对体积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它产生于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在学生学习新课时,要创设一种问题的情境, 设置一些问题的悬念。这些问题能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参与学习。
例如,教学“3的倍数”前,先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吗?学生 因为刚学过2、5的倍数的特征,就回答:个位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教师写出13、36、39、143等,再问:这些个位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吗?显然有的能,有的不能。学生感到老方法不灵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学生质疑的做法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了他们的思维的参与。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不紧张,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 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营造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是 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教学中要重视环境的创设。
2.1创设愉悦和-谐人际环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到尊重每一个孩子 的心理感受,肯定他们的一切努力,赞扬他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保护和激励他们所 有的创 造欲望和尝试。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给学生发表自 己言论的 时间,要还给学生同桌之间与小组之间言论、交流的自由。小组成员之间展开讨论,有着激励和暗示效应,学习信息得到及时多向的反馈,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提高。更重要的他们的亲身体会了“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为学生和教师之间共同学习,共同创新奠定了基础。在课堂中,允许有错误,鼓励大家平等讨论,互相指出不足,共同进步。不完整的可以补充,不清楚的可以适时地发问,不同的想法可以各抒已见,可以争论。教师要认真地听取学生的发问,发现倾向性的问题和共同的疑难问题要及时引导解决。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的独特见解,并加以表扬,鼓励他们的探索精神的创新意识,让全体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2.2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的学习环境。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创造潜力,关键是教师的引发。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生长提供条件,创设情境,使他们创造性思维火 花有燃烧的可能。为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的展开提供“原材料”。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先提出:“你是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呢?”“滚动 的方法”。师又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吗?”“不能”。其中一名学生想出了用绳子绕一圈的方法。师又继续提问:这个小球所示的轨迹是个圆(教师边说边演示),它的周长能用绳绕的方法吗?“不能”。在学生观察到圆的周长的长短与它的直径有关系的前提下,教师又提出:“圆的周长到底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再次测量、观察、讨论,从而得到了正确结论。层层的设疑,一次次提问,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生探索新知创设了情境。
3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时,重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善于变异、转化,是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只有自己的“再创造”,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应用。依据具体╠╠抽象╠╠具体的原则,教学中要加强 操作活动,让学生亲知亲闻,亲自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建立正确而清晰的概念,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例如,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这一课,教师为每个学生准备两种不同规格的小棒各8根,当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长特征时,让学生自己选择,用小棒摆出长方形、正方形各一个。学生在操作时就要边思考,摆正方形要选择同一种规格的4根小棒,摆长方形要选择不同规格的小棒各两根,操作时即使学生开始选错了,也会在操作中自我纠正。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了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创造力得到发展。
总之,只要用我们创造性的教来唤起起创造性的学,用我们创造性的思维方法锻炼学生 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把创新精神的培养落实在课堂,就一定能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真正实施 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相关文章: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9-22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职教学生的创新能力09-21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09-22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12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09-21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5-15
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3-01
高等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14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04-03
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