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新课程下初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本人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以下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科学创造,贵在质疑,创新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教学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因此,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疑点,开拓学生的思路,以疑问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决所得结果等等应该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着重关注的。不仅要教会学生质疑,还应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提出问题。
教师要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所以教师要充分的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二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师应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被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力,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要让每个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学中来,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新课程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简而言之,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课堂应该是师生交流的舞台,是师生心智共舞的群体工程。让学生充当“小主人”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创举。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参与的时间和民-主的权利,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寻思,各抒己见,从而形成师生间平等的情感交流。根据学生好奇又好胜的心理特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积极探求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机会。在教师的精心组织、点拨下,通过动脑、动手的实践操作,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1.利用学生渴求解决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问题难易适度,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才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3.利用数学中的图形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颜色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产生共鸣,使学生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学生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四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创新能力
在当今和未来社会的许多行业,直接用到学校数学知识的机会并不多,而且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更多的是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与启迪,以此去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目前,在处理学生数学思想方法方面,主要有以下两种基本思路:第一,主要通过纯数学知识的学习,逐步使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一些具体的、技巧性较强的方法,如换元法、因式分解法、公式法、化归等;第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掌握所要求的数学内容的同时,形成对人的素质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思想方法,如试验、猜想、模型化、合理推理、系统分析等。这两类思想方法的取向有所不同,前者倾向于技术方面,更多的是帮助学生学习、解决具体问题的技巧,后者则倾向于一般的思考方法,具有更广泛的应用性。
《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例如,学生们在解决某一问题难以入手时,就需要将问题转化或者变形,从而探求最佳解题途径,这种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化归。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在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步渗透、类比、猜想、联想与想象,寻求化归,开展创造性思维方式。
五教师要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保驾护航”
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者好的成绩表示赞许。
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http://cankao.gcw818.com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者语言中判断对其的评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好奇心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解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确实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也要立足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拥有一个教学大视野,就要有超前的意识,继往开来。还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地学习,努力探索。要全面深刻领悟,逐步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在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养2017-03-21 06:05 | #2楼
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信息化社会性的需要。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是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萌芽和基础。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创造能力提供土壤;
第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创造能力提供基础;
第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翅膀。
创造能力 环境 观察能力 创造性思维 想象力 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信息化社会性的需要,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信息化社会里,知识与资料,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及其他途径快捷的获得,因此,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是那么重要。同时知识的全球化,使创造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的状况的基本因素。 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自我中心”到“逐步社会化”,从低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的想象力,那种独立操作的能力,那种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本领时呈现的智慧能动性,能及独立感受事物、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欲望,这正是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萌芽和基础。而数学本身就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创造能力提供土壤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知觉——思维、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而以往的教学只注重前者,忽视了后者。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性行为,没有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本的思想,更谈不上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教师应对创造能力之于人才的重要意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努力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宽容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其次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做好课外的交流;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教师要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唯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力。
二、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 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构成学生创造能力的基本因素。创造能力的起点在于观察能力,就不会有很强的创造能力,观察是“源”,创造是“流”;善于观察才善于创造。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并进行比较事物之间区别和联系。并可内容引伸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无意识地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中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在平时生活中也同样要培养观察的好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最后,锻炼学生的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观察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因为这是深入观察的重要条件。如果粗枝大叶,匆匆浏览一番,不能在观察的细致性和深刻性上下功夫,那就是很难发现事物包含的隐蔽的和细微的因素。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锻炼,让学生学会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 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微现象,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
三、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创造能力提供基础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这种思维不限于已有的秩序和见解,而是寻求多角度、多方位开拓新的领域、新的思路, 以便找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等,创造性思维又是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的有机结合,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巧妙互补,在创造过程中处于中心和关键的地位。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学生的创造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具(如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以及创造良好课堂氛围。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拔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发学生的自悟,启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 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翅膀 想象是指人的大脑对曾经知觉过的各种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未曾知觉过的甚至是并不存在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力括世界上的一切。
总之,,应该从多方面来培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相关文章: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12-11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12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09-21
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10-27
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9-22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1-07
如何利用数学教学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09-22
高等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14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5-15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