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创新意识的培养
1 社会意识的概述
1.1概念
社会意识[1]是社会心理学哲学基础的重要概念。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社会精神领域中的反映,是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社会的意识结构建立在社会的经济结构基础之上并受社会的政治结构制约,具有自身的特点。
1.2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1.2.1 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其次,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必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1.2.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
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1.2.3 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
社会意识的能动性亦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反作用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 2
向前发展;二是落后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延缓历史的发展进程。
1.3现代社会意识
现代社会意识是指与时俱进的主流社会意识。它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人们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与时俱进是现代社会意识的主要特点。
1.4与物理教学相应的现代社会意识
物理教学中的现代社会意识还有很多,如创新意识、合作学习意识、节能减排意识、高效意识 、审美意识、实用意识等。以下仅对创新意识这种社会意识进行论述。
2 创新意识与物理教学设计
创新意识[3]是指人们根据社会社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意识具有新颖性,社会历史性,个体差异性等主要特征。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不同,创新意识是引起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条件,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意识的必然结果,二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创新意识是创造人才所必需具备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培养创造人才的起点只有注意从小培养创新意识,才能为成长为创造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2.1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3]是指创新的愿望和动机,要激发创新意识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物理世界是一个充满神奇的世界,大量的物理实验能显现各种奇妙的物理现象,并且物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非常切合实际,能够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另外,物理学史又是一块儿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热土,所有的这些都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这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条件.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教师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创造条件转化为学生的真知,同时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
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在动力.物理学史的大量事实证明,强烈的创新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因此,我们在教学当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实验,物理学史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2.1.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学会科学创新
在物理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怎样思考,教会学生科学研究和科学创造的方法。布鲁纳说:“学习即发现”。对于重要的物理规律可采用模拟发现法来展开教学,把教学过程变成激动人心的科学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和科学创造能力[4]。
在物理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前辈科学家的创新活动中学习处理问题的方法。(1)怎样抓住新课题,从而把握科学发展新动态,发现新规律,新现象(2)怎样借鉴前人,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从而找到新的途径(3)怎样对待矛盾,从矛盾的对立中找到突破口(4)怎样设计试验,从而取得判决性的试验结果的。让学生体会到对比方法是探索新现象的规律常用的方法,理想实验是科学推理的重要手段,反证法是逻辑推理的有力工具。
2.1.2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开展讨论和争辩
《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创新意识的培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物理教学施行开放式,不搞“一言堂”。提倡教学互动[5],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作用。教育学生相信真理,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物理教学必须增强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发展创造力,才能把知识提升为智慧,看问题看得大,看得远、看得深、看得全。让学生只能按照课本、教师或“先哲”的说法、想法,去说、去想,则容易限制思路,使思考面过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既要强调-教育普遍的基础性,加强实践性和综合性,还要强调主体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承认个体发展的多样性,给学生留出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尊重他们的选择。教学中,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允许暂时保留和“想不通”。学生初学物理知识,想做、说错在所难免,重要的是敢想。教师应保护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不能因为学生想错了说错了而受到批评,哪怕有些想法幼稚荒诞。教学中,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提倡学生积极思考,鼓励讨论和辩论。有了宽松的氛围,思维才能活跃,通过思考、讨论,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学会了思考,更尝到了独立思考的“甜头”,使他们更乐于思考,勇于创新。思维敏捷灵活是创造能力的基
础,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竞争式的训练,提倡学生争辩,可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的或者试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要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思考是做不到的。问题能提在点子上,表明了思考的深度。能独立地提出问题,能在别人看来不成问题的地方提出新问题,这正是创造的开始。学生的思维不活跃,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不会、也不敢提出问题。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善于分析理论与试验的矛盾,多种假说的差异与对立,让学生为寻找对物理事实的统一解释,追求物理理论的普遍性而发现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真理的渴求,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能力。解题时,提倡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独创能力。
“ 猜测”在物理学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测”,深入的思考可激发灵感,放射出智慧的火花。从事实归纳科学规律,而后用演绎的方法利用这些规律去解决问题,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手段,但有两点必须注意。第一,单纯的演绎不能得到新的认识;第二,单纯的归纳得出的规律知识只适用于与原形相同的场合,不能成为普遍规律。这两点说明:创造性思维需要猜想。类比和联想在物理学发展中起开路和创新作用,教学中可结合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猜一猜”,鼓励学生运用类比和联想。如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通过一个磁铁插入螺线管,研究感应电流磁场和线圈磁通量,让同学猜测感应电流磁场的方向与线圈磁通量有何关系?继而用多个试验加以验证,最后上升为理论
2.1.3 建立宽广的知识面,开展丰富的物理课外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小试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参观工厂和实验室,增强学生的知识积淀,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现代科学发展更强调知识的交叉和交融,物理学的发展史也表明,具有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就更有可能为科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牛顿和麦克斯韦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与他们深厚的数学功底密不可分。鼓励学生博览群书,以物理学科为核心,建立宽广的知识面,对培养创新能力大有好
处。正如泰勒指出:“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易产生联想和独到见解。”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为以后成为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是各国的共识,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对物理教师的要求。
5结语
培养学生的现代社会意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正所谓任重而道远。培养学生的现代社会意识不是靠三分中的热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物理教学中老师应做到以身作则,时时刻刻影响学生,让现代社会意识深入人心。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总之,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面对新课标的要求,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老师的教育理验必须的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现代社会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创新意识的培养】相关文章:
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04-06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03-03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09-21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5-15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11-28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意识12-08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9-21
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9-22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3-24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