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创新>《例析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析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时间:2022-11-18 18:33:17 创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例析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育创新是21世纪各国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时代需求创新人才,国家需求创新人才,学校创新人才首先要求教师必须要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活跃宽松的氛围,通过思维的相互碰撞,并发出创新的火花,获取创新意识和方法。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例析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知识的积累—创新思维的源泉

思维是知识创新的基础,而知识的积累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积累越多,灵感越多,思维就越灵活、越广泛。可以想象:没有对已知元素的丰富积累,就不会产生门将捷列夫的元素周期“梦”;没有对已知酸碱盐性质的认识,也不会有波义耳的“酸碱指示剂”等。所有这些,都是丰富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必然结果。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教学中要牢记化学宗旨:“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要求学生广泛积累所见、所闻和所学知识,获取他们的思维源泉。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物质的用途、兴趣实验、阅读和小制作等部分内容的教学,体现让学生自己总结、自己探索的教学思路。做为老师,要支持加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亲自实践验证。同样,每章知识学完后,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按照一定的程序将知识由点到线、由线连网、由网到体,形成知识体系。使知识有序、认知合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的形成知识积累,长此以往,久而久之,他们的知识就会十分丰富,思维就有了源泉,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变式思维—创新思维的摇篮

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往往习惯于按照自己熟悉的方法去思考新问题,也就是说由于过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他们总会形成某种固定的思维习惯即所谓的“定向思维”。定向思维固然有它的积极一面,但在条件变化的新情景中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就会带来不利的一面,思维就不会活跃,创新意识就不会产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激发学生有见的思索和探究,鼓励学生遇到新问题,要会有新思维新思路,会对知识进行迁移,聚集以激发创新意识的产生。如将三支长短不一的蜡烛放入水槽中点燃,再在上面倒扣一个水槽,那种蜡烛先熄灭?大部分学生容易想到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受这种定势思维的影响,所以回答短的蜡烛先熄灭。通过实验验证后,是最长的那支蜡烛先熄灭。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析:二氧化碳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减小,气体向上扩散,所以长的蜡烛先熄灭。并由此启发学生如果楼房着火,在逃生时应低姿行进,不要站立跑。通过类似的训练,加强了对学生变式思维的培养。

三、和-谐氛围—创新思维的营造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启动创新思维,获得创新成果。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教师首先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讽刺、挖苦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因学生的差异而厚此薄彼,对每一位学生予以相同的爱心和机会。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在讲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学生观察到火焰有黄色,和预先从课本中获知的淡蓝色不一样,于是提出质疑,由于学生没有学过焰色反应,告诉学生钠玻璃在高温条件下能使火焰染成黄色,并鼓励学生讨论如何改进实验,学生通过讨论提出几种改进方案,通过分析比较,选用铁管或铝管比较好。以上事例说明,只要我们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有一个活跃的气氛,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不断增长和迸发。

四、多种思维训练—创新思维的翅膀

1、重视质疑训练,激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而起思,思而生变,质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动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就不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所以课堂教学要重视质疑训练,使学生在积极自主的探究中,创新思维得到激活。如在讲盐和金属反应的性质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钠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吗?”学生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马上给予肯定回答,我又让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立即写出了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铜的化学方程式。我没有马上否定,而是让学生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做完实验后,请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与所写的化学方程式相比较,看是否吻合,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认真分析,通过讨论最后得出了结论:钠的金属活动性很强,钠可以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又可以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所以,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实际上是钠和硫酸铜、水反应生成了硫酸钠、氢氧化铜和氢气。由此联想到钾,同理,钾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也不会有铜析出。由此可见,只要给学生提供质疑探究的机会,学生就会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

《例析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鼓励反向思考,培养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反过来思考问题。逆向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是较顺向思维更高层次的思维形式。只有善于逆向思维的学生,才能对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也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如在讲盐和金属反应的性质时,这样命题:有A、B、C三种金属单质,已知A能从C的盐溶液中把C置换出来,而B不能和C的盐溶液反应,试判断A、B、C三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大小。学生通过思考得出A>C>B。元素、化合物的推断经常采取的倒推法,就是逆向思维的运用,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类似问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以达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3、鼓励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多侧面地思考问题,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

的核心,其中“一题多解”就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究的机会,以保证学生的创新。如在讲氯化钠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现有一杯食盐水和一杯水你怎样鉴别?”学生通过充分讨论,回答出了六种方法:(1)加硝酸银;(2)测导电性(3)测密度;(4)用焰色反应;(5)尝味道;(6)测沸点。又如在讲气体装置气密性检查时,让学生讨论:“有几种方法可检查装置气密性?”学生讨论后回答了三种方法:(1)微热法;(2)减小内压法;(3)增大外压法。通过学生相互相讨论、分析推敲、设计方案,表现出了学生的参与欲望和创新意识,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锻炼了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自行设计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而现行教材中,属于验证性的实验较多。传统化学实验教学,常常是教师把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及步骤细致而周密地安排好,甚至连结论也预先告诉学生,学生只需“照方抓药”被动实验、机械重复,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失去对实验的“神秘感”和探索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单一呆板,缺乏创新。教师如果能挖掘教材中理论知识和实验知识的结合点,安排学生自行设计一些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参与设计,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在实验技巧、知识应用、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诸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创新。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选用碳酸钙和稀盐酸?用硫酸代替盐酸、用碳酸钠代替碳酸钙行不行?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对知识理解不深。针对此问题,自己把演示实验设计成探索性实验,让学生设计方案,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药品和仪器,学生亲自操作,学生通过实验证明,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又覆盖在碳酸钙的表面使反应停止,而用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反应太剧烈不易控制,不利于收集气体。通过分析对比,选用盐酸和碳酸钙为最佳方案。通过做类似的探索性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动脑、动手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深化了知识,激活了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实验中领略到了“成功”的滋味。

总之,社会在不断进步在不断发展,教育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又需要创新教育。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全面发展,我们要转变观念,更新观念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有用的人才。 

化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017-03-15 08:02 | #2楼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与学习活动的始终,离开了思维活动,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从化学学习能力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分析,我们认为思维能力是化学学习能力的核心。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教育任务的灵魂,而课堂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渠道。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适应未来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追求新知,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使灵活的发散思维突破习惯思维的定势,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新思维。

一、改变教师课堂角色意识,创设学生创新思维环境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要实现教学生活角色的转换。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这个定位在以是往最基本的,也是科学的。但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教色定位应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毫无疑问,中学的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最好的教学活动形式。在实验教学中,把一部分内容设计成让学生自己发现真理,不断更新知识,探索结果的过程,设计成一个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的过程。设计成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制造能力的全过程。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意识

问题意识在人的思维活动至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像原动力,它会激励学生探究疑惑,在问题解决过程思维引向深

入。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呢?我认为,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放面着手。①向学生展示化学知识形式的背景资料,让学生面临新的,有等待解释的化学现象或事实。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使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产生质疑。③拓展化学知识的应用领域,引发更多新的,综合性的化学问题。④提供给学生两个相关的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其差异,探究可能的原因,从而激发思维。

三、开拓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中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开展创性学习的最佳时机。而在化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与想像,则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有机化学关于甲烷分结构的教学,当我们在黑板上写出甲烷分子的电子式以后,许多学生就会将甲烷分子空间构型想像为一个平面正方形。这时,如果利用化学软件,动画模拟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就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依据这一结论,学生就不难理解甲苯分子中最多可能共平面的原子数是多少的这类问题。同样的道理,在有关化学实验问题的考试中,学生在不可能做实验的情况下,就要凭借平时在学习中自己对实验方面的积累,进行想像和推理。因此,开拓学生想象能力,不仅有利于他们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化学物质的微观结构,更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的提高。

四、衔接课内课外、拓展教学创新空间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仅立足于课内远远不够,必须向课外延伸,比如,教师根据教材的实践活动,科学视野指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和积极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积累丰富的知识,多彩的社会生活,激发其求知欲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创新思维品质的目的。

总之,通过以上途径,只要教师培养目标明确,指导到位、学生配合默契,相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

【例析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相关文章: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04-17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09-21

如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9-21

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09-22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04-03

如何在高中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09-22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9-22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09-22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09-22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