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08 12:46:19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实用]科学教案7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科学教案7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一)复习并巩固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认识。

  (二)通过变魔术游戏活动,感知两种颜色混合后变出新颜色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三)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四)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一)装有小半瓶水的透明瓶子人手1个、瓶盖2个,在瓶盖里面分别涂有红、黄、蓝颜料。

  (二)红、黄、蓝塑料筐。

  (三)记录表

  活动重点

  了解颜料被水溶解变色的小秘密。

  活动难点

  通过变魔术的游戏感知两种颜色混合后变出新颜色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法"引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我们数一、二、三,把它请出来!

  师:瓶子里有什么?

  生:(回答)师:瓶中的水宝宝有没有颜色?

  师小结:水是透明的,无色,无味,会流动。

  师:水宝宝可好玩了。现在它要和我们玩变魔术的游戏,我们一起念魔法咒语"水宝宝,变变变,水宝宝,变变变!"他才会变的。教.案来自:大考吧幼师网我们来试试?(师摇动瓶身,让水接触瓶盖里的颜料)(播放音乐)师(语气的神秘感):哇,水宝宝怎样了?

  生:(回答)师:水宝宝变色了,好玩吧!现在请小朋友当会小魔术师。

  (二)第一次探索,初步感知水宝宝变色的秘密。

  1.引导幼儿自由探索。

  师:老师在小朋友前面放了一个瓶子,听清楚了,每个宝宝只能拿一个瓶子,我们一起学老师来变魔术,还要说魔法咒语:"水宝宝,变变变哦"。

  生:(幼儿操作)(播放音乐)师:你们的魔法显灵了吗?水宝宝变成了什么颜色?

  2.巩固红,黄,蓝颜色的认识。

  师:出示(大水瓶),这是什么颜色?

  生:(回答)师:现在它要找跟它一样的水宝宝,*颜色的水宝宝在哪里?(与框子对应放相同颜色的水宝宝)妈妈带着水宝宝回家喽!

  3.解读秘密师:好奇怪呀,水宝宝怎么会变颜色呢?

  (幼儿猜测)肯定有秘密,我们快来找找(教师同时摇动没有颜料的瓶子和有颜料的瓶子再次试验)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回答)师:这瓶怎么没变不出来,而另外一瓶却变出来了?

  生:(幼儿猜想)(观察瓶子)师:(提示观察瓶子瓶盖)生:(回答观察结果,肯定有幼儿发现秘密)师小结:哈哈,(xx小朋友说对了,可见观察的非常仔细,科学就要认真的观察)(同时打开瓶盖让幼儿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教师小结:其实老师在瓶盖里放了颜料。盖子里的颜料进到水里就变成了有颜色的水,而盖子里没有颜料当然就变不出来了。

  (三)第二次探索,交换瓶盖感知两种颜色混在一起的变化。

  老师手里有一瓶*颜色的水,现在我要请另一个颜色和它做好朋友,两种颜色在一起会怎样呢?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

  师:(爱心提示)瓶盖记住一定要拧紧,要不然调皮的水宝宝会跑出来的。(老师检查瓶盖是否拧紧了)师:(分组)(第一组)(PPT展示)红+蓝生:交换瓶盖后尝试将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观察颜色的变化。(边摇边念咒语)(播放音乐)师:瓶子里的水有变化吗?变成什么颜色了?

  生:(回答)师:(归纳结果)(PPT展示)师:(第二组)(PPT展示)红+黄生:交换瓶盖后尝试将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观察颜色的变化。(边摇边念咒语)(播放音乐)师:瓶子里的水有变化吗?变成什么颜色了?

  生:(回答)师:(归纳结果)(PPT展示)师:(第三组)(PPT展示)黄+蓝生:交换瓶盖后尝试将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观察颜色的变化。(边摇边念咒语)(播放音乐)师:瓶子里的.水有变化吗?变成什么颜色了?

  生:(回答)师:(归纳结果)(PPT展示)师小结:哇,颜色可真有趣,原来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还会变成另一种新的颜色呢!

  (四)活动总结今天我们的小朋友都很能干,变出了这么多漂亮的颜色。让我们把这个秘密带到区域里再玩一玩,变出更多不同的颜色吧!

  活动延伸:

  找颜色今天我们的小朋友都很能干,变出了这么多漂亮的颜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其他的颜色。小朋友,可以在教室找找和我们瓶宝宝一样的颜色,也可以找找不同颜色的。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竹笋生长的位置以及外形特征。

  2.尝试剥竹笋,知道竹笋有笋壳,长大后就变成了竹子。

  3.感受劳动的乐趣,萌生热爱劳动的感情。

  活动准备:

  竹笋、毛竹图片及相关的PPT、竹笋制品、竹笋(每人一份)

  活动重点:了解竹笋的外形特征。

  活动难点:尝试剥竹笋,知道竹笋有笋壳,长大后就变成了竹子。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主题,引出认识竹笋的'主题。

  1、出示竹子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2、提问:知道竹子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

  出示图片

  师“今天老师把这些竹笋宝宝请过来了,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它们吧”

  重点:激发幼儿兴趣,引出活动主题。

  二、引导幼儿从外到里认识竹笋。

  1、师:在认识我们的竹笋宝宝之前,老师要请小朋友小朋友来看几张照片,这里面记录了竹笋是长在什么地方的。

  2、观看PPT

  提问:(1)你们来看看竹笋宝宝长的是什么样子的呢?

  (上面尖一点,下面胖一点)

  (2)竹笋外面有什么呢?认识笋壳。

  分组操作。从颜色、质地外在特征进行观察。

  (3)集体交流观察的结果,说一说笋壳的颜色,质地以及味道

  总结:笋壳在竹笋长大变成竹子后会脱落,但是我们平时吃得竹笋要剥掉笋壳才可以食用。

  重点:了解竹笋生长的位置以及外形特征。

  三、剥竹笋

  1、说明操作的要求。

  (1)观察笋壳的构成,能够一块一块地耐心剥。

  (2)仔细观察剥完笋壳的竹笋是怎样的。

  2、幼儿自由进行剥竹笋

  分组进行操作,进一步感受竹笋的组成。教师个别指导

  3、集体交流

  说一说剥笋壳的感受以及剥完笋壳后竹笋的外在形态。

  重点:能够尝试自己剥笋壳。

  四、品尝竹笋制品。

  师:竹笋是一道非常鲜美的菜肴,剥完了笋壳,我们也尝一尝自己劳动的成果吧!

  自然结束。

  五、延伸活动

  带领幼儿到幼儿园后山寻找竹笋,进行实地观察,并进行挖竹笋的亲子活动。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大树的不同部位。

  2.知道四季树木的变化。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树叶、树枝、树皮、树根及不透明的袋子一个。

  2.音频材料散《文落叶》

  活动过程:

  1.问候引出课题;

  2.出示神秘笔袋,先让幼儿猜猜笔袋里面装有什么,然后叫几个小朋友上台展示出袋子里的东西;

  3.教师引导幼儿想想我们的身体各个部位相当于大树的什么部位;

  4.幼儿表演大树;

  5.引入四季树叶的变化,带着问题欣赏散文《落叶》;

  6.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四季树叶都有什么变化;

  7.幼儿表演(把自己想象成一颗树)。

  活动延伸:

  1.幼儿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大树;

  2.家长可带幼儿去户外观察大树。

  教学反思:

  在这一主题活动中,我们让幼儿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树,给孩子们展示个各种各样的树叶,让他们能大概得分清树叶的名称,知道树叶四季的变化,马路上的树和公园里的有什么不同,知道这些行道树的功能,并且扮演了各种树的姿态,及他们不同的造型,被人们当衣架晾衣服时的不开心,知道保护树木。

  小百科:树木是一种高大的木本组织植物, 由“枝”和“杆”还有“叶”呈现,可存活几十年。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背景:

  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班上的幼儿特别喜欢玩泡泡水,下课吹,上课也在偷偷的吹。既然泡泡水让他们这么感兴趣,何不因势利导,给孩子们上一节生成课呢?于是就有了以下的教学活动:《小小肥皂真有趣》

  活动目标:

  1、使幼儿懂得肥皂的性质,用途和使用方法并知道如何把手帕洗干净。

  2、让幼儿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的卫生习惯。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懂得肥皂的性质,用途和使用方法。

  难点:让幼儿尝试洗手帕。

  活动准备:

  脏手帕,水,盆子,大小肥皂,泡泡水。

  活动过程:

  一、出示实物(一块脏手帕)

  1、这快手帕干净吗?脏了怎么办?

  2、是不是放在水里洗洗就干净了呢?把手帕放在水中搓,提起来小朋友观察(没洗干净),怎么办呢?

  二、教师操作,幼儿观察手帕是怎么变干净的。

  1、先用肥皂在干手帕上檫,肥皂上不去,怎么办?

  2、把肥皂沾水后在手帕上抹,手帕变干净了吗?(没有)还要怎么办?(用手搓)搓出泡泡后再放到水里清洗干净。

  三、向幼儿介绍肥皂的性质,用途和使用方法。

  1、脏东西到哪儿去了?(水里)

  2、怎样到水里去的?(用肥皂洗的)感受肥皂沾上水后是怎样的'?(又粘又滑)

  小结:肥皂碰到水后,变的又粘又滑,抹在手帕上搓就会产生泡沫,脏东西就粘在泡沫上被带到水里去,所以手帕就变干净而盆子里的水变脏了。

  3、请小朋友按照洗手帕的方法来洗一洗自己的小手,先把手弄湿,抹上肥皂后搓出泡泡,再放到清水里面边清边洗。通过洗手的练习,懂得肥皂的性质(遇到水后滑滑的,搓的时候还有泡沫)和用途(使脏东西变干净,消毒,清洗伤口等等),学会正确使用肥皂的方法,

  四、带领小朋友到室外玩肥皂泡泡水,在游戏中结束本节课。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探索了解蛋的形状、结构,区分生蛋与熟蛋。

  2、初步培养幼儿比较、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判断、了解生蛋熟蛋及结构。

  活动准备:

  1、一只不透明的大布袋内装生鸡蛋、熟鸡蛋。

  2、人手一只鸡蛋。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

  1、看看摸摸说说猜口袋

  教师:你们猜猜看口袋里装了什么?(启发幼儿运用视觉、触觉来猜)

  2、教师逐一出示口袋中的蛋宝宝,让幼儿数数有几只并说出蛋的名称

  3、说说蛋的形状及猜猜生蛋与熟蛋。

  教师:两个蛋宝宝长的一模一样我们怎么来区分它们呢?

  二、试一试

  1、引发幼儿自己动手尝试的愿望。

  教师:用小手摇一摇。

  2、用手摇一摇及用旋转的方式知道蛋的生熟。

  教师:你们的`蛋都可以吃吗?为什么?生的蛋里面是什么样的?熟的蛋里面又是什么样的?

  3、幼儿讨论交流尝试。

  4、归纳小结。(请幼儿回答,教师验证鸡蛋的生熟)

  三、尝一尝

  1、让幼儿尝尝熟蛋。

  2、启发幼儿将熟蛋与别人分享。

  活动延伸:

  教师品尝咸蛋并与几名幼儿分享,提示幼儿:为什么你们吃的蛋有的淡有的咸,那是怎么一回事呀?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其他蛋的愿望。

科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二)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三)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二、教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课前热身

  (1)介绍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等。20xx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

  (2)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部分词语

  潜意识婵娟共鸣依赖奠定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

  (2)四边互动

  互动1

  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互动2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互动3

  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互动4

  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4.达标反馈

  (1)简要说说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是一致的?

  (2)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②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5.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杂技、魔术、戏法里有许许多多物理、化学、心理学的学问。)

  2)实践探索

  查找各种资料,收集古今中外的涉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神话故事,准备在班上交流。

  6.板书设计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科学与艺术

  共同目标: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7.资料下载

  自1987年以来,中科院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每年的国际会议都邀请画家按照会议的主题作画。作者中有李可染、吴作人、黄胄、华君武、常莎娜等艺术大师,也有鲁晓波这样的后起之秀。这些作品既给予科学家艺术欣赏,又触发他们的思想火花,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赞扬。

  我想,现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他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码?他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如果是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他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第二课时

  1.情境导入

  讲讲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实例。

  2.课前热身

  (1)请一个同学说出::《科学与艺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3.合作探究

  四边互动

  互动1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自选文中一部分,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问题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它们的关系。

  问题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

  互动2

  班级交流

  明确1: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

  理解: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理解:“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

  明确2: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理解: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明确3: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

  理解: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明确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互动3

  议一议本文运用的例证法及其作用。

  明确: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互动4

  播放歌曲《水调歌头》

  4.达标反馈:

  科学与艺术

  王禹民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邀请李可染、吴作人等画家为物理的前沿学科当题作画。绘画的主题是“量子引力”、“粒子物理”和“表面物理”等。

  李可染先生为表述“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这个当代物理学的主题,画了两头公牛角斗的场面,题为《对撞生新态》,既生动形象,又幽默风趣。吴作人先生为“二维强关电子联系统”而作的《无尽无极》的画,即像阴阳鱼,又像两颗彗星,且只有两笔,简洁而对称。我们的老艺术家懂得了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思想,为古老的中国画开拓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

  这也说明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自然科学研究本质及其最高使命,是从纷纭杂陈的一团混乱中整理出贯穿于其中的不变规律和井然秩序。与此相仿佛,艺术创作活动的本质和最高使命也是从万千现象的零乱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科学和艺术“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聚”。

  两三百年来,英国水彩画家所关注的是光与暗的关系,是河流、山脉、树丛和海浪的运动,以及云彩的形成和变幻。康斯太布尔的组画《英格兰风景画》就真实生动地展现出瞬息万变的大自然的景色。而在透纳和法国画家柯特曼的笔下,海洋呈现出一种永远在作不停的颠簸的运动。

  无独有偶。透纳的同乡和同时代人、植物学家布朗,于1827年用显微镜观察到浮在水里的菌类孢子在作不停的运动。孢子越小,运动越剧烈。后来人们把这种骚动称为布朗运动。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参与了相关研究,并进而揭示了分子运动的奥秘。

  那么,“布朗运动”和“透纳运动”有什么区别呢?又有什么相通之处呢?

  可以说布朗所描绘的运动是一幅数理科学的风景画;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是数学和物理概念。透纳所描绘的运动则是一幅艺术的风景画;使用的语言是色彩和线条。本质上布朗和透纳都是究天地之貌而形之于画笔的画家。

  布朗运动是大自然深层结构的微观运动;欣赏它的壮丽既要用到心眼,也要用到肉眼。透纳运动是大自然表层结构的宏观运动;惊叹它的雄伟同样要肉眼心眼并用。

  科学风景画是抽象思维的结晶;艺术风景画是形象思维的结晶。两者各司其职,但又通过神经进行交流、合作和互补。一个完整和谐、全面的人,应该同时能欣赏、赞叹并创作出这两种类型的风景画。热爱科学,同时也热爱艺术,才是完美人性的表现。

  (选自《中学生阅读》)

  1.由李可染、吴作人的事例,引出如下结论,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老艺术家懂得了尖端科学的基本思想,用古老的中国画表达了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概念。

  B.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

  C.科学和艺术都是为了从纷纭杂陈的现象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

  D.物理学家请著名画家作画,用具体形象把抽象的物理概念表述出来,居然表达得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真是天下奇闻。

  2.对福楼拜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和艺术是两个不同门类,各自发展到顶峰,然后回头相互照应,汇聚在一起。

  B.科学和艺术虽属不同类型的思维形式,但它们又是相同的,其活动本质和最高使命是相仿佛的。

  C.科学和艺术分别是按照自己的道路向前发展,都能发展到巅峰。

  D.科学和艺术最初是不相融的,各司其职,互不干扰,只有发展到终点,结束时,它们才能融为一体。

  3.根据文意理解“布朗运动”和“透纳运动”的区别,其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两者描绘的对象不同,一是菌类孢子不停的运动,一是海洋呈现出的不停运动。孢子运动剧烈,海洋运动只是颠簸。

  B.两种“风景画”运用的思维形式不同,因此,一是抽象思维的结晶,一是形象思维的结晶。

  C.两者所运用的语言有别,一是数字物理概念,一是色彩和线条。

  D.两者所表现的层次结构不同,一是深层结构的微观运动的壮丽的科学风景画,一是表层结构的宏观运动的雄伟的艺术风景画。

  4.以下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家用中国画表达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概念,为古老的中国画开拓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

  B.本质上布朗和透纳都是究天地之貌而形之于画笔的画家。

  C.一个完整的和谐、全面的人,应该同时能欣赏、赞叹微观与宏观两幅“风景画”。

  D.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必须既热爱科学,又热爱艺术。

  5.延伸拓展

  1)实践探索

  学习例证法的写法,先针对一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举例论证。(150-200字)

  6.板书设计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议论文三要素论据:李白《把酒问月》苏轼《水调歌头》

  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

  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

  论证:例证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的:

  1.通过实验,对重力现象产生好奇与思考。

  2.发现弹簧的粗细长短与小球下滑的速度有关系。

  3.使动手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在操作中得到提高。

  活动准备:

  1. 做好的旋转彩球玩具。

  2. 幼儿操作材料:长铜丝、短铜丝若干,粗细不同的圆铅笔、吸管、小棒等若干,圆形彩纸片若干,浆糊、抹布,橡皮泥,别针。

  活动内容:

  1. 演示彩球玩具,引起幼儿兴趣。

  ⑴教师演示玩具,请幼儿观察现象。

  ⑵介绍玩具的构造。

  ①教师:这个玩具有几个部分组成的呢?

  ②示范弹簧的制作方法。

  2. 请幼儿来制作玩具。

  ⑴幼儿尝试自己制作旋转彩球玩具,教师巡回指导。

  ⑵幼儿玩一玩自己制作的玩具。

  ⑶交流制作经验。

  教师:①你是怎样做旋转彩球的?你的彩球能滑下来吗?怎样滑下来的?

  ②师生共同小结。

  3.讨论:为什么彩球下滑转动快慢不一样。

  ⑴比一比:谁的小球转得快?

  ⑵想一想:为什么彩球转的快慢不一样呢?弹簧粗的转得快还是弹簧细的转得快?

  ⑶小结:原来有的小朋友他绕的弹簧比较细,所以彩球转的快;有的小朋友绕的弹簧粗,所以彩球转的慢些。

  4.怎样使彩球转得快些

  ⑴猜一猜:不改变弹簧的粗细能不能让彩球转得快些?

  ⑵幼儿尝试,教师做必要的'提醒和指导。

  ⑶小结

  活动延伸

  1.将材料投放在科学角,供幼儿平时操作。提供橡皮泥,鼓励幼儿尝试将纸球换成橡皮泥,改变两边橡皮泥的重量,观察其下滑速度的变化。

  2.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重力与速度变化的现象。

  活动建议:

  1.长短铜丝应分别为两种规格,利于幼儿对比。

  2.铜丝应软些,便于幼儿操作。

  3.活动周期为2课时;幼儿园的集体活动、兴趣小组、家庭等均可开展此项活动。

  相关知识:

  1.玩具原理及制作方法:在本玩具中,重力可以分解成为对铜丝的压力和下滑力,把螺旋弹簧拉长,重力中的下滑力变大,所以“彩球”旋转的速度就变快了,同理,弹簧变细了,重力中的下滑力也变大了,所以速度同样变快了。取一根长约50厘米的16号铁丝。铁丝一端留出5厘米后,在圆铅笔上绕10余圈,铅笔脱出后做成弹簧,然后再将弹簧拉长。 取l根长约20厘米的18号或加号铁丝,中间交叉留出1个圆环,铁丝的2个顶端弯个直角小钩。用彩色粘纸或白纸涂上颜色,剪4个“圆球”,粘贴在铁丝两端的小钩上。将贴有彩色“圆球”的铁丝中间圆环,套入螺旋弹簧顶端,“彩球”沿螺旋铁丝,旋转下落。

  2.重力、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任意两个物体或两个粒子间的与其质量乘积相关的吸引力。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力。简称引力,有时也称重力。在地球物理学中习惯把地球重力加速度称为地球重力,其单位厘米/秒2称伽(Gal,为纪念伽利略而命名)。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8-05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精选]07-23

(精选)科学教案08-01

【精选】科学教案07-28

科学教案(精选)08-02

科学教案(经典)08-08

(精选)科学教案08-24

科学教案[经典]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