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科学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收集调查各种有关桥的资料,了解桥的历史、种类、功能、造型、结构等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参与桥的文化的传承。
(2)通过观察、回忆桥的特征,收集各种废旧的材料,利用剪、折、挖、捆、搭建等多种方法,运用对称、节奏等组合原理创作一座造型美观独特、功能强而适用的桥。
(3)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知道不同的桥在工农业和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以及拱形桥承受力最大,是最结实的一种桥。
2、情感目标:
欣赏讲述收集来的桥的资料与图片,并能对自己对他人设计的桥进行合理性的评述,并且课后写出自己的感受。
3、能力目标:
(1)通过欣赏中外名桥,体会桥的造型美,并感受人类创造的伟大;通过课前的调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资源
教师准备:各种类型的桥梁图片课件、拱形瓜皮、钩码。
学生准备:方便筷子、胶带、厚书、搜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国桥梁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为了战胜大自然设置的交通障碍,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艰苦的劳动,在江河上架设了无数座千姿百态的桥,给人们的出行、交通带来了便利。你看,我国人民在桥梁建筑方面的贡献多大啊!(课件出示我国古代桥梁的图片)
2、桥梁分类
(1)课件介绍赵州桥、钱塘江大桥、金门桥、立交桥、铁索桥、木桥等国内外著名大桥。
(2)让学生说出把桥进行分类,可以有哪些标准。(按材料分、按用途分、按形状分)
(3)你能说出桥不同的类型和不同的作
3、比较它们的坚固程度。
(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建桥?需要哪些材料?注意些什么?怎样比较三座桥的坚固程度?
(2)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3)学生制作.
(4)学生展示桥梁并测试承重。
(5)组织学生研讨:为什么三座桥的承受力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前两课所学的知识解答。
(6)学生汇报,课件出示实验结论
4、总结
(1)教师出示瓜皮拱,向学生介绍下节课任务。
(2)你认识哪几座具有代表性的'桥梁,记下它们的名字,了解这些桥梁的类型、建造历史、所在位置和桥梁特征。
板书:
梁桥
建桥梁 : 拱桥
吊桥
反思:
本节课自我感觉不太成功,缺点很多。第一、紧张。本来在桥梁类型介绍后应该是桥梁的分类,结果这个环节被忘掉。第二、课件出示的不够及时,桥梁分类的总结课件和后来的桥梁实验结论的课件出示的都不及时。第三、实验指导不够到位。在这之前,用一节课来指导学生先做桥梁了,但是真的听课时,效果没有预期的好。总之,还是自己准备不充分。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随季节的变换,在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星座在天空中是运动变化的。
2、亮星构成的图形是星座的主要标志。
过程与方法:
1、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认识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
2、制作活动观星图,并运用到实际的观察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是必要的。
2、发展团结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认识星座。
【教学难点】
制作活动观星图,并运用到实际的观察中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以及相关资料、夏季星空图、事先考察夜间观察星象的地理位置 学生准备:活动星图、硬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开星空交流会
1.前段时间同学们观察了月相,最近又观察了星座,这节课我们开个星空交流会,交流一下在观察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2.展示观星记录表及月相观察记录表。
3.组织学生分小组互相参观、学习。
4.小组交流观星、观月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
5.小结月相的变化规律,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
二、认识夏季主要星座
1.谈话:同学们,你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吗?(教师简单介绍牛郎织女的故事)
2.(出示夏季星空图)请同学们观察,图中有哪些星座?它们有何明显的标志?
3.学生观察并汇报。
4.阅读课本第59页的文字资料。
5.提问:天琴、天鹰星座的主要标志是什么?怎样才能找到它们呢?
(天琴、天鹰星座的主要标志分别是牛郎、织女星。天空中有一条闪亮的`光带,就是人们常说的“银河”。我们根据这条光带去寻找,“河”东是牛郎,“河”西是织女,“河”中是天津四,织女旁的四颗不太亮的星,就是押送织女的天兵;牛郎旁的两颗星,就是他担筐中的两个子女;银河就是阻隔他们的一条河流。)
6.小结寻找星座的两种主要方法:利用亮星形成的图形特征;根据已知星座来确认未知星座。
三、制作活动观星图
1.谈话:如果我们想认识更多的星座,就需要制作一个活动观星图,帮助我们在不同的时间和季节观察不同的星座。
2.讲解制作方法:
(1)将全天星图剪下来做活动底盘。
(2)另外将两张连在一起的纸片也剪成比底盘稍大一点的纸盘,其中一个剪下如教材中所示的一个椭圆,然后用细线将纸盘与活动底盘以北极星为圆心组合起来。
3.介绍星图的使用方法:
(1)将活动观星图举过头顶。
(2)转动星图,让图中的“北斗七星”与天空中的北斗七星处于同一方向,再根据图中的其他星座来认识相应方向的天空中的星座。
4.学生制作活动星图。
5.指导学生在夜间进行观星活动:成立观星小组、制定观星计划。
6.小结:星座在天空中是运动变化的。随季节的变换,在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
四、应用拓展
观察:在夏季的星空,根据“夏季大三角”——天津四、织女星和牛郎星,分别找出天鹅座、天琴座、天鹰座。
板书设计:
7、在星空中(二)
夏季主要星座——天鹅座(天津四)、天琴座(织女)、
天鹰座(牛郎)、天蝎座(心宿二)
亮星构成的图形是星座的主要标志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从生活工作中寻找各种各样的能量。
2、能够区分各种各样的能量、了解它们的作用。
3、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
4、能够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能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5、意识到能量对于人类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课件、“火箭”及“发射器”,实验表格。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问:“你们知道是什么让风筝飞翔吗?”“什么让水车吱呀呀地歌唱?”“什么让向日葵微笑呢?”(依次出现投影:图片)
2、生答:风、水、太阳。
3、再出现各种图片:它们又是依靠什么“工作”或运动的呢?
4、生答。
5、师小结:像这样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本领叫能量。风有风能,水有风能,太阳有太阳能。你还知道哪些能量的名称?师相机板书。
二、讨论各种能量的作用。
1、师述:我们生活中存在着这么多种能量,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
2、讨论后回答(看哪个小组说得多)
(2)出示课件:课文中的插图(逐次出示)。
(3)学生回答:
a、太阳光可以使植物生长,还能用来发电,还能使热水器里的水变热,能把衣服晒干……
b、热能可以将水烧开,还能发电,能把饭煮熟,能给我们取暖……
c、电能可以使电灯发亮,还能使电动机转动,使电视机出图像,使电瓶车跑起来……
d、食物中的化学能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工作”,还能使我有力气踢球……
e、水能可以使水车转动,可以发电,可以冲洗车辆……
f、声能可以使纸片振动,还能使水面泛波……
g、风能……
3、师小结:太阳能可以发电、晒衣服,热能可以煮饭、烧水,电能可以使家用电器“工作”,化学能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工作”,一句话能量可以使物体运动。可以说,我们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能量,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活动都将停止。
三、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1、过渡:那么能量的大小会影响物体运动吗?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大家想不想知道?那么我们就用这“火箭发射”的实验进行探究一下。
2、教师演示:这是“火箭发射器”,橡皮筋拉伸后产生一定的能量,然后把橡筋猛地一松,火箭会弹出去,这个能量的大小与“火箭”发射的高度有何关系?
3、猜测:橡筋能量越大,火箭发射的高度越高。
4、讨论方案:怎样才能使橡筋能量变大?
生:把橡筋拉长一些。
师:老师为了方便大家测量,在吸管上标上了刻度,(边说边演示)拉得越长,刻度越大。
师:这是个对比实验,那么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讨论,完成实验方案。
5、汇报方案:
生:对比实验应该注意控制变量,只能有一个变量。
师:这里的变量是什么?
生:能量。
师:如何改变?
生:橡筋拉得长、短来改变能量大小。
师:不变量又有哪些呢?
生:火箭以及发射器都不能改变,发射器的位置最好也不改变。
师:火箭和发射器可以保持不变,那么位置应如何不变呢?
生:把发射器的下端与桌面平行,放一点在桌面上,以做支撑,保持不变。
师:还有要注意的吗?
生:还要注意、观察、记录。
师:每个刻度可以发射3次,然后取其平均值,这样更准确一些。
6、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7、汇报交流。
学生带实验表格,上如汇报。
师生补充、修改。
8、小结:从大家的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橡筋拉得越长,也就是能量越大,火箭发射的高度越高,那么其他的物体运动是不是也这样呢?如风越大,风筝就飞得越高,太阳越大,热水器的水就越热……我们有兴趣课后可以做个探究。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了让孩子们亲眼见到西瓜虫真正的样子,我和孩子们一起来到了操场上的角落里,用自己带来的铲子在泥土里寻找西瓜虫。角落里到处是黑黑的泥土和一些腐烂的树叶,孩子们迫不及待地争着去挖泥土。老师激励孩子们用比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一组最先找到西瓜虫”。孩子们高兴极了,开始了“寻找西瓜虫”之旅。幼儿亲自参加活动感到非常兴奋,现在社会的孩子,他们平时远离自然,西瓜虫,让他们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让幼儿在感受自然的同时,在玩中学,玩中乐。回到教室后,孩子们还学习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初步感知了西瓜虫的主要外型特性几其生活习性。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孩子们对小虫子产生了探索的兴趣,还学会了使用辅助工具(放大镜)研究西瓜虫。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感知西瓜虫的主要外型特性几其生活习性。
2、对小虫子产生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放大镜、画纸、笔、塑料透明小瓶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论西瓜虫
1、教师出示西瓜虫的'图片,引出话题:
2、“你们认识西瓜虫吗?”“你知道西瓜虫哪些有趣的事?“你知道西瓜虫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二、讨论怎样去捉西瓜虫
1、“幼儿园里什么地方有西瓜虫?我们到什么样的地方才能捉到西瓜虫?
2、“我们捉西瓜虫需要哪些工具?捉西瓜虫时需要注意什么?
三、幼儿在园内自由寻找西瓜虫
1、教师鼓励幼儿结伴去找西瓜虫,并提醒幼儿听到信号就结合。
四、交流捉西瓜虫的经历
1、“你们找到西瓜虫了吗?怎么发现的?是在哪里找到的?
教师小结:西瓜虫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五、观察西瓜虫并进行交流
1、引导幼儿借助放大镜观察西瓜虫。
“西瓜虫这么小,我们能看的清吗?可以用什么工具让我们看清它?
2、引导幼儿自由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带领哟额自由观察
“西瓜虫的头上有什么?是什么样的?西瓜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教师可让幼儿自由说)
4、引导幼儿运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并进行交流,西瓜虫头上有什么?身体是什么样子的?有几只脚?它的脚长在那里?当它碰到危险时会怎样?
5、请幼儿模仿西瓜虫的样子.尤其是遇到危险后缩起来的样子。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画西瓜虫,并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
2、“今天西瓜虫跟我们一起玩,我们给这位小客人画个像吧!
3、小朋友在墙角里找西瓜虫。
活动反思:
让他们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并让他们知道泥土有很多的养分,是许多动植物生存的基础,活动中幼儿乐于发现、主动参加科学活动,学会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比较。幼儿对本次活动充满了积极探索的乐趣。
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教学活动中也体现幼儿的经验。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宜性、个性化。依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在研究和把握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发展需要和可能性的基础上,确定幼儿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方向和步伐。同时,老师们关注本领域的核心价值,给孩子们一个最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相关信息:
西瓜虫:别名鼠妇;俗称 潮虫。分布中国各地。寄主在田间主要为害瓜类幼苗和十字花科蔬菜幼芽、嫩根及草莓等浆果。喜食油菜、芥菜、小白菜、番茄、黄瓜、南瓜、瓠瓜、大豆、豇豆、苋菜、空心菜、莴苣等叶片及食用菌等。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小鸡出生的过程。
2、发展观察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对小动物产生爱心。
活动准备
1、幻灯片:小鸡是怎么出生的
2、声音:公鸡,母鸡,小鸡
活动过程
一、听听什么声音
播放声音:鸡叫声音
提问:请小朋友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小朋友知道小鸡是从哪儿来的呢?
(幼儿互说)
二、听故事:可爱的小鸡
1、教师:刚才小朋友讲了很多,那么小鸡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
请小朋友听听故事里是怎么说的。
2、教师讲故事
提问:瞧,这是一群多么可爱的小鸡啊!毛茸茸的,他们,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
(鸡妈妈生的。)
教师:鸡妈妈是怎么生的呢?
(鸡妈妈蹲在鸡蛋上,生出来的。)
教师:那么,蛋是从哪儿来的呢(母鸡生的)
三、了解鸡的成长
1、课件:鸡的成长
母鸡生蛋→母鸡孵蛋→小鸡啄破壳出来了→变成毛茸茸的小鸡→小鸡长成公鸡、母鸡(环形圈)
2、提问
(1)鸡蛋怎样才能变成小鸡呢?(鸡要蹲在上面)
对了,鸡妈妈用自己的身体来暖和这些鸡蛋,鸡蛋在妈妈身体下面很暖和很暖和,
鸡妈妈要化好长的时间,这些鸡蛋里才能长出小鸡。
(2)鸡妈妈蹲在上面这叫什么呢?(这叫孵蛋)
谁会用完整的话来讲一遍?(鸡妈妈蹲在鸡蛋上这叫孵蛋)
小朋友都来学鸡妈妈孵蛋(动作)
3、教师:鸡蛋里长出了小鸡,小鸡看到外面很热闹,它们可想出来了,可是小鸡它怎么出来呢?
(它用嘴巴把鸡蛋壳啄破,就出来了。)
哪个小朋友会说,小鸡怎么出来的.?(小鸡啄破壳。)
请小朋友一边学习鸡啄破壳,一边说(动作,语言)
教师:小鸡啄破壳出来了,变得毛茸茸的,可爱极了。
4、教师:小鸡每天要吃很多东西,你知道小鸡它吃些什么东西吗?(米、虫、菜)
5、教师:小鸡一天天长大了,变成什么了?(公、母鸡)
公鸡怎样叫?母鸣怎样叫?
四、请幼儿看图书说一说鸡的成长
1、这是谁?它在干什么?
2、小鸡是怎么出来的?
3、小鸡变得怎么样?
4、小鸡长大变成什么啦?
五、教师总结
小朋友都知道小鸡是从哪里来的了,请小朋轻轻跟着老师说,
母鸡生蛋→鸡妈妈孵蛋→小鸣啄破壳出来了→变成毛茸茸的小鸡→小鸡吃很多东西→
又长成大公鸡和大母鸡→大母鸡又能生蛋了。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感官感知橘子的特性。
2、在操作活动中大胆的探究橘子皮的特性。
3、体验操作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个橘子、人手一个一次性杯子、一包卫生纸、热水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会剥橘子吗?
师:你知道橘子有哪些部分组成吗?
师:我们都知道了橘子由橘子皮,橘子瓣还有橘子核组成
师:橘子瓣上有什么?它能吃吗?
师:平时吃橘子时剥掉的橘子皮你知道都去哪了吗?
幼:扔垃圾桶里了
师:哎呀!好可惜呀,其实橘子皮的本领可大了,今天老师又给每一个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橘子,等会剥掉的橘子皮千万不要扔哦。
活动反思:通过第一环节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以提问导入,巩固幼儿对橘子基本部分组成的认识,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二、通过摸一摸、揉一揉、闻一闻感知橘子皮的特性
师:请你用手摸一摸,揉一揉橘子皮,有什么感觉?(软软的)
师:请你闻一闻橘子皮是什么味道的?(香香的)
活动反思:该环节以幼儿自己亲自感知,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感知结果。
三、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感知橘子皮的特性
师:请你把橘子皮对着卫生纸捏一捏,看看会看到什么?(有水喷出来)
师:把橘子皮包在卫生纸里揉一揉,打开卫生纸你会发现什么?(卫生纸湿了)
师:请你把橘子皮放到热水杯里泡一会,尝一尝杯子里的水是什么味道的?(苦苦的)
总结:橘子皮摸在手里软软的,闻起来香香的,捏一捏有水喷出来说明橘子皮里含有水分,尝一尝橘子皮泡的水有苦苦的味道,晒干的橘子皮可以泡茶喝还可以治疗咳嗽哦!
活动反思:准备不同的材料,把主导教给幼儿,做幼儿的引导者。此活动鼓励幼儿大胆的用不同的材料自己动手去探索,验证,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并用简单的语言表述橘子皮的特征。
四、延伸活动
请你们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查查资料再来发现一下橘子皮的新本领吧
活动反思:
大部分孩子在家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所以平时在家吃水果也是由大人包办分水果的',孩子自己很少动手。在吃水果环节吃橘子的时候,我们老师就发现有好多的孩子不会剥橘子,有的孩子会请求老师的帮忙“老师我不会剥橘子”,有的孩子则会直接拿起橘子放进嘴巴里咬。在剥开吃的时候,我们老师又会发现好多孩子都会把橘子瓣上的橘络一点一点的撕下来,还有些孩子会把橘瓣放进嘴巴里搅几下就吐出来,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我们将带领幼儿一起来探讨橘子。而探索橘子皮就是就是了解认识橘子的某一特征。
在该活动里,通过第一环节,讨论,引发幼儿对该活动的兴趣。第二环节在幼儿自己动手摸一摸、感知橘子皮的特征时,我们是让幼儿自己动手将橘子皮剥下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也复习了幼儿对橘子的基本构造的认识。整个活动过程,都是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去研究,并鼓励幼儿自己表述自己的看法。当然,任何活动都不该止于课堂,将活动延伸到生活,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继续探索桔子的更多秘密。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7-28
科学教案(精选)07-29
科学教案[精选]07-23
科学教案07-20
(优秀)科学教案07-22
科学教案(集合)07-26
科学教案(优秀)07-26
科学教案【推荐】07-26
(优秀)科学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