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一带一路>《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与实践机遇

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与实践机遇

时间:2022-09-25 09:19:09 一带一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与实践机遇

“一带一路”出台的背景了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才能享受开放,未签订自由贸易协定

“一带一路”战略既适应了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也适应了的国家就不能享受开放。从2017年开始,美国在亚太经济圈世界新科技革命趋势,同时适应了国内经济“新常态”。跟其他11个成员商签自由贸易协定。另外,美国还和欧洲商

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签另一自由贸易区协定(TTIP),日本和欧洲也要商签自由当前,现代经济全球化形势发生了新变化。金融危机发贸易协定。上述自由贸易协定签订后将会出现一种新形势,生以后,美国推动了以高标准、排他性为特征的新一轮全球即世界四大经济体间,美国和欧洲有相互开放的自由贸易协经贸规则变化,如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协定(TPP)、跨大西定,美国和日本有相互开放的自由贸易协定,日本和欧洲有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这些协定的签署将直接影相互开放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却被排除在外。响以多边协议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的未来前景,同时也将严经济全球化的这种新形势,将直接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未重影响过去曾分享到全球化红利的中国以及广大新兴市场和来变化方向;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未来是否还可以共享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的未来发展。开放红利;直接影响到世界贸易是否还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

以TPP为例,所谓TPP是美国主导的新型自由贸易区,成擎;直接影响到发展中国家是否还可以通过开放实现经济发员国签订的协定称为自由贸易协定(FTA)。协定签署后,成展;直接影响到全球贫富悬殊的矛盾是否会进一步激化。员国之间可共享更高层次开放水平的货物贸易零关税,以及面对这种情况,虽然中国仍然对TPP持开放态度,但也贸易投资便利化,且成员国间跨境服务贸易准入门槛能够降提出了超越零和博弈的应对新思路。总结下来,中国提出的到非常低;同时成员国间还推动一些新的开放规则,如政府应对新思路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方面,是借助“一带一路”采购、国有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更严格的劳工标准、环境进入世界最有活力的亚太经济区和世界最富有的欧洲经济标准等。从这个意义上讲自贸区是在一个相对小的范围内推区,用资本输出而不是商品输出的方式进入这些地区,构建动一个比全球化还要开放的自由贸易协定。连接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以及中间广大腹地的巨大发展

不过,自由贸易区有一个特点就是排他性,即只有签订平台。第二方面,是规划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

向全球的中国自由贸易区网络和战略。同时,批准试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主动适应全球经贸规则变局,在国内进行新一轮高水平开放、高标准改革、高质量发展的开放试验,并提出试验成果要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第三方面,是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等行动计划和战略,推动全方位国际合作,实现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

适应世界新科技革命新趋势

“一带一路”实际上也是为了适应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新趋势。本轮经济全球化所经历的第一轮世界性科技革命(IT革命)发生在1990年2月以来,这场科技革命的历史性影响是造就了全球供应链管理和综合物流革命,形成了全球工序分工或产品内分工新格局。第一轮科技革命后的新一轮IT革命(也有学者称其为第二次数字技术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第二次机器革命等),其历史性意义和世界性影响效应正在被广泛讨论。

显然这一轮的IT革命也带来不同的影响。其中的一个表现是世界各国(地区)企业开始出现“回归潮”,如美国企业返回美国及周边,欧洲企业回欧洲,日本企业回日本,中国台湾企业回台湾。其动因,一是,“机器换人”正在降低低成本劳动力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二是,无线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正在产生“去中心化”趋势,企业以“顾客为中心”,“走出去”满足碎片化、个性化、本地化需求成为新趋势。三是,新数字技术正在大幅度降低经济活动的信息不对称性,使青年人比重更高的新兴市场充满发展活力和动力。

中国企业要适应这种状态,在“走出去”过程中根据国际市场需求配置资源和要素,就要运用世界最新无线互联网技术,依据世界各国本地化需求、个性化需求和碎片化需求,在全球范围内细分市场。这种模式不仅意味着中国正在进入资本输出阶段,而且代表着中国正通过全方位国际合作培育新经济、新产业和新服务。

《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与实践机遇》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

“一带一路”同时也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里茨的预测,2017

年将是“中国世纪元年”。这代表着中国经济正告别过去35年的“旧常态”,进入未来35年的“新常态”,2017年是历史的新起点。新35年的“新常态”至少会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未来经济增长和发展无论在国内还是在“一带一路”都要敬畏经济规律,实现靠智慧驱动,而不是靠汗水驱动。所谓汗水驱动是靠低成本要素投入来维持高速经济增长,依靠智慧驱动则是要靠创新和改革提高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

第二,未来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无论在国内还是在“一带一路”都要敬畏社会规律,实现包容性发展,而不是排他性发展。所谓包容性发展就是走向公平、和-谐、和而不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性质就是实现社会公平,包括机会公平、结果公平、起点公平。因此衡量新35年发展是否符合“新常态”的标准,就是基尼系数应该持续收敛,居民、城乡和区域的收入差距要持续收敛,在“一带一路”上要给沿线老百姓带来公平参与的机会和公平分享成果的机会。

第三,未来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无论在国内还是在“一带一路”都要敬畏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中国政府承诺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要达到峰值,实现绝对减排。同时承诺203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要达到25%,低碳和绿色是主动适应“新常态”走好“一带一路”的发展需要。

从上述三个变化的角度来讲,“一带一路”涉及到底是用“旧常态”思路还是用“新常态”思路发展,是把过去35年旧模式延伸扩展到“一带一路”,还是把新35年模式探讨延伸到“一带一路”。模式的选择决定了“一带一路”增长的质量和效率。

“一带一路”的含义

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自2017年提出倡议,2017年开始规划,2017年开始行动,预计到2020年将取得明显成效。

从建设重点看,“一带一路”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项重要内容。

首先要做好政策沟通,政策沟通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大国

从中国视野到全球视野,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低端驱动到创新驱动,从不平衡到包容性发展,中国的“一带一路”是一个能够改变中国,改变整个世界的大战略。

之间、区域内部、利益冲突的政治关系问题,实际过程会涉当前,国内经济确实存在明显的产能过剩问题。以工业及非常复杂的非经济因素干扰;其次要做好设施连通,包括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为例,到2017年7月该指数交通、能源、通信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这也涉及移民、搬已经40个月负增长。负增长就意味着工业品供大于求矛盾非迁、补偿、普惠等复杂问题的处理;第三要做好贸易畅通,常尖锐,工业品价格始终处于萎缩低迷状态。

主要是开展好五种贸易,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跨境电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将集中推进12个行业产能“走商贸易、普惠贸易和绿色贸易,同时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出去”,也就是下一步要把产能从中国视野的中国产能配置促进多层次和全方位的产业合作。第四是做好资金融通,如转到全球视野的全球产能配置。在全球资源配置链条中,中新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开发银行、丝路基国将由原来的贸易驱动转向现在的投资驱动,同时为下一步金就是资金融通的表现,上述主要是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转向金融和创新驱动打基础。

融、合作性金融,下一步将是社会资本、私人资本和长期资国务院2017年已出台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本进入;最后是做好民心相通,即是在沿线国家进行各种民合作的指导意见》,下一步计划在“一带一路”沿线以及全心相通的工程。

球鼓励12个行业“走出去”。

除了“五通”,“一带一路”的关键理念还包括三个主这12个行业首先包括钢铁、有色。该行业“走出去”开展题词:有利于“发展”、“包容”、“共享”。

国际合作的方法包括成套设备出口,用投资收购承包工程等,第一个理念是“发展”。经济学对“发展”有特定含同时也考虑在国外建钢铁生产基地和有色冶炼和深加工基地。

义,“发展”就是从不发达的社会、经济、制度变迁到发达第二个行业是建材。该行业“走出去”模式既包括参与社会、经济、制度的历史过程,就是由穷到富结构动态变迁境外住宅建设,也包括用投资方式把设计、工程建设和设备的过程。“一带一路”沿线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要解决以供应带出去,在国外建立不同市场生产线等。

《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与实践机遇》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发展”为主题的合作模式,“一带一路”的参与者要时刻第三是铁路。该行业“走出去”模式主要是构成国际物铭记自己的社会责任。

流大通道的铁路网络互联互通。

第二个理念是“包容”,和而不同。“一带一路”不是第四是电力。包括火电、水电设备和技术出口;核电、要对外灌输中国模式、对外灌输中国价值、对外灌输中国优风电、光伏的出口;建设—经营—转让(BOT)模式建设以先,中国的理念是“和而不同”,尊重当地宗教,尊重当地及输变电工程出口等。

文化,尊重当地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

第五是化工。该行业“走出去”模式是鼓励在发展中国第三个理念是“共享”。所谓共享就是世界各国都有公家建立石化、化肥、农药、轮胎和煤化工的绿色生产基地。

平参与的机会,各国都有公平享受成果的机会,强调全方位第六是依托当地农产品、畜牧产品,在国外建棉纺、化国际合作共赢,一个都不能少。

纤、家电和食品加工的项目。

第七是汽车。包括国产卡车、火车、客车等,其中自主

“一带一路”的机遇

品牌汽车可在国外建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

“一带一路”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了新机遇。

除上述领域外,还包括航空航天和船舶和海洋工程等。

为鼓励产能“走出去”,国家将有政策方面支持。这方面支持首先是财税,能够避免双层征税;另外一个是贷款、金融的支持,包括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机构进行新银团贷款、出口信贷、项目融资等方法来帮助高铁、机电核电“走出去”。此外,“一带一路”将推动绿地投资与并购投资并重战略。在经济较发达、资产质量较高、财务数据较规范透明的地区,跨国并购、强强联合将成为投资的主要方式。在经济不发达、资产质量较差、财务数据不规范不透明的地区,绿地投资将成为主要投资方式。跨境并购的重点领域,是金融、矿业、通信以及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优质资产。

就合作方式看,“一带一路”要以创新思维拓展对外合作方式。发挥我国资金、技术,开展“工程承包+融资”、“工程承包+融资+运营”等合作,有条件的项目鼓励采用BOT、公私合营(PPP)等方式,开展装备制造合作。与具备条件的国家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国际产能合作要灵活采取投资、工程建设、技术合作、技术援助等多种方式开展合作。

就融资看,“一带一路”要大力培育长期投资者创新长期融资工具。社保和保险机构属于典型的风险厌恶型的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对长期、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务融资工具比较偏好,一般需要稳定可靠的收入和现金流且期限较长的资金运用渠道与之相匹配。基础设施项目现金流相对稳定且资金需求期限长,较符合社保和保险机构资产负债久期匹配的特性,而社保和保险资金可较好地满足基础设施项目对外部资金来源的稳定性要求,且其基本不受货币政策调整的影响。因而,“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领域引入社保和保险资金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融资期限与投资回报周期不匹配的问题。

同时,“一带一路”要创造人民币境外需求,建立面向全球的人民币清算网络。人民币清算安排,包括中国港澳台、新加坡、伦敦、法兰克福、首尔、巴黎、卢森堡等。下一步建立面向全球的人民币清算网络。除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以外,人民币还与卢布、林吉特、澳大利亚元、新西兰元等实现了直接交易。人民币已成为第七大储备货币。下一步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增加人民币与本地货币之间的直接交易,形成地区人民币贸易结算、投资交易和金融交易市场及人民币汇率体系。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机遇,形成人民币境外使用的电子交易、货币清算、信用管理、风

险对冲的网络体系。

建设“一带一路”需考虑的问题

“一带一路”被认为是东中西全方面合作的战略规划,是举全国之力要做的事,国内云南、宁夏、内蒙、广西地区都要参与,但“一带一路”到底要如何发展?

走好“一带一路”,首先要做好“引资”、“引智”、“引技”、“引制”、“引思”工作。“一带一路”将是用全球的人才和高端要素来发展,技术方面我国面临的是如何用创新思维把比较劣势转变成为国际竞争优势。

走好“一带一路”,其次要做好技术创新工作。创新分两种,即间接创新和直接创新。间接创新包括商业模式创新、管理组织创新、市场产品创新等,直接创新就是技术创新。这涉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产业化创新的创新链如何与产业链、资金链、增值链相匹配的问题。

走好“一带一路”,还涉及三个基本问题:一是,能力建设问题。所谓能力建设就是人才和创新思维从哪儿来,跨国公司培育能力从哪儿来,贸易投资便利化行动能力从哪儿来,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能力从哪儿来等。“一带一路”一定是举全国之力和开展全方位国际合作。如果只考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缺少综合统筹运作能力, “一带一路”是不可能走好的。

二是,构建制度高地问题。制度高地如上海、广东、福建、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如何与国际高标准制度规范和法治开展对接合作;如何与西部“一带一路”平台开展区与区的对接合作;如何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开展对接合作,真正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三是,离岸体系建设。人民币、金融、贸易、投资、产业的离岸体系建设很重要。以“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宁夏为例,若以宁夏作为中国对阿拉伯地区开展合作的重要平台,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该平台就可以销售全国货,销售全球货,可以在香港发展伊斯兰金融中心,也可以在阿拉伯建设离岸航运枢纽港,这样以来平台的合作功能和空间就变得无限大。

总之,从中国视野到全球视野,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低端驱动到创新驱动,从不平衡到包容性发展,中国的“一带一路”是一个能够改变中国,改变整个世界的大战略。我们期待“一带一路”,一路走好。

“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机遇与挑战2017-05-16 06:04 | #2楼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实现战略转变。这一构想已经引起了国内和相关国家、地区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之所以产生了如此巨大的效果,就在于这一宏伟构想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意义。

首先,“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顺应了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众所周知,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1979年开始,我们先后建立了包括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开放和开发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上海浦东新区,相继开放了13个沿边、6个沿江和18个内陆省会城市,建立了众多的特殊政策园区。但显然,前期的对外开放重点在东南沿海,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成为了“领头羊”和最先的受益者,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始终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东、中、西部的区域失衡。“一带一路”尤其是“一带”起始于西部,也主要经过西部通向西亚和欧洲,这必将使得我国对外开放的地理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由中西部地区作为新的牵动者承担着开发与振兴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广大区域的重任,与东部地区一起承担着中国走出去的重任。同时,东部地区正在通过连片式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依然是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我们亟需资本、技术和管理模式。因此,当初的对外开放主要是以引进外资、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为主。有数据显示,1979至2012年,中国共引进外商投资项目763278个,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2761.08亿美元。不可否认,这些外资企业和外国资本对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管理的现代化起到了很大作用。可以说,这是一次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性产业大转移。而今,尽管国内仍然需要大规模有效投资和技术改造升级,但我们已经具备了要素输出的能力。据统计,2017年末,中国对外投资已经突破了千亿美元,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一带一路”建设恰好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新趋势。“一带一路”战略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将中国的生产要素,尤其是优质的过剩产能输送出去,让沿“带”沿“路”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

第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中国与其他经济合作国家结构转变的需要。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早期,以欧、美、日等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有着资本、技

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而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就恰好成为他们最大的投资乐园。所以,中国早期的对外开放可以说主要针对的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而今,中国的经济面临着全面转型升级的重任。长期建设形成的一些产能需要出路,而目前世界上仍然有许多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却面临着当初中国同样的难题。因此,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比如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他们发展一些产业比如纺织服装、家电、甚至汽车制造、钢铁、电力等,提高他们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生产能力,就顺应了中国产业技术升级的需要。

第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国际经贸合作与经贸机制转型的需要。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中国“入世”对我国经济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说,WTO这一被大多数成员国一致遵守国家经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少数国家对中国经济的封锁。但是,近年来国际经贸机制又在发生深刻变化并有新的动向。“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紧密联系的。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在建自贸区,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在建的自由贸易区中,大部分是处于“一带一路”沿线上。因此,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必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而得到落实和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新机遇

“一带一路”是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它的建设过程不仅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涉及众多产业和巨量的要素调动,这其间产生的各种机遇不可估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产业创新带来的机遇。产业创新涉及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等带来的红利。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的一些优质过剩产业将会转移到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因为市场供求变化,一些过剩的产业,也许在其他国家能恰好被合理估值;在国内,因为要素成本的上升而使一些产业、产品失去了价格竞争力,也许在其他国家,较低的要素成本会使这些产业重现生机。在国内,因为产品出口一些发达国家受限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也许在其他国家就能绕开这些壁垒,等等。此外,由于产业转移引致的产业转型升级更是机遇无限,比如技术改造、研发投入、品牌树造等等都会给投资者带来无限机遇。

第二,金融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首先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流,巨量的资金需求只能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我们已经发起设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但这也只能解决部分资金问题,沿“带”沿“路”国家和地区一定会进行各种金融创新,包括发行各种类型的证券、设立各种类型的基金和创新金融机制等等,这其间的红利和机遇之多甚至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区域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本质上是一个国际性区域经济的范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引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这包括区域发展模式、区域产业战略选择、区域经济的技术路径、区域间的合作方式等等,这其间的每个创新都蕴涵着无限的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有机遇也充满了挑战,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并未雨绸缪。

首先,自1999年以来,中国政府就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最初的投资大多集中于一些全球贫穷国家的资源开采项目上。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了外资流入,对外投资也被引导到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中的更为引人瞩目的项目上。五六年前,中国“走出去”模式基本上围绕着大宗商品,现在开始在一些实行竞标机制的国家承建基础设施项目。我们知道沿“带”沿“路”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还是比较愿意接受我们的投资,但由于其中一些国家政局并不是十分稳定,不同党派之间的理念差别很大,一旦一个党派下台,就会改变过去的对外政策,这必将给我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带来巨大风险。因此,我们在具体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必须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环境等进行仔细研究,在投资之前做好风险应对的预案,将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任何创新其实都会有潜在的风险,尤其以金融为主的虚拟经济创新蕴含的乘数式风险,需要我们时时刻刻保持高度警觉。

最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必须得与国内经济状况相适应。我们要看到,中国的产能过剩是相对的;实际上,国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很大空间,大有可为。如果我们不顾及国内的这些实际需求而一味向国外投资和转移产业,有可能会产生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和产业的“空洞化”。对此我们要提高警惕。

【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与实践机遇】相关文章: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背景及经济意义09-25

贾思远一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机遇与挑战09-25

一带一路战略09-25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经济外交的战略转型09-25

一带一路背景及意义09-25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09-25

一带一路战略发展09-25

一带一路重庆战略09-25

简述一带一路战略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