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意见>《企业管理的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企业管理的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2-11-22 08:18:19 意见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企业管理的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17年,弹指一挥间,60年光阴荏苒,中国经济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发展到如今的繁荣兴旺,作为经济主体的中国企业历经60年的发展,企业管理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借此建国60周年之际,对建国60年来企业管理的发展历程做一系统的回顾和梳理,便于更好地了解现状,并作为未来中国企业管理发展方向的借鉴。

建国60年来,中国的企业管理,经历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下的政府主导型管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市场主导型管理,再发展到目前政府与市场共同主导的过程;以及从计划经济下单一工厂式管理,发展到今天市场经济下的现代公司制管理的过程。60年来,中国企业管理的发展演变进程,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49年?1978年的计划经济时期

在此阶段,中国企业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工厂制下,还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管理。

第二个阶段:1978年?1983年,以恢复和扩大生产为导向的企业管理阶段

在此时期,国家政治上实现拨乱反正和平稳过渡,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转移,企业管理以增加产量、降低消耗为目标。这一阶段的企业管理属自发型的工厂制管理,水平大体相当于西方二十世纪初的泰勒科学管理阶段。

第三个阶段:1984年-1991年,以提高生产效率为导向的企业管理阶段

在此时期,中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此阶段的企业管理目标是:提高效率、扭亏为盈。相对于前一阶段自发式的工厂制管理,该阶段的管理属于自觉的准企业法人管理。在管理内容方面,增加了初级销售管理,在管理方法和技术上部分学习、借鉴了当时日本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做法。总的来说,此阶段的中国企业管理水平仍然属于泰勒科学管理阶段。

第四个阶段:1992-1998年,以抢占大众市场份额为导向的企业管理阶段

此一阶段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为起点,在此时期,国家的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营企业为三角债所困,民营企业普遍较国营企业更具活力,市场供需关系发生逆转,商品供应从紧缺转为丰富,部分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市场,亚洲金融危机波及到国内。在此时期,由于产能过剩,部分行业出现卖方市场,企业管理理念发生转变,由以“生产为主导”转向“大市场,大营销,大循环”,销售管理转变为营销管理,公关策划、ci宣传、广告战、价格战等促销手段被引入。

在此时期,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开始拉开距离:(1)以海尔、联想等为代表的生产基础较好、市场意识较强的国营、民营企业,已具备较强竞争力,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其管理架构与跨国公司的管理模式接轨,并开始进一步探索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他们的管理水平大致相当于西方二十世纪70年代兴起的事业部制管理阶段;(2)也有大批民营企业,虽已初具规模,但管理仍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的层次,迫切需要引进规范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其管理类似西方十九世纪60、70年代的水平,基本没有严格、规范的现代公司管理;(3)与此同时,许多国营企业被陈旧的管理思想、企业冗员、落后设备、三角债所拖累而苦苦挣扎,企业管理水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生产管理阶段,基本丧失市场生存能力。

第五个阶段:1999-2004年,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企业管理阶段

在此阶段,市场经济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民营经济亦逐渐居于主导地位。2000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企业国际化趋势明显加快,国内市场竞争同质化现象严重。在此时期,由于消费者需求日趋多元化,以及国际规则引入等压力,导致市场竞争更趋激烈,表现为:价格竞争演变为价值链竞争,空中广告竞争演变为终端拦截,大众市场份额竞争演变为分众市场价值竞争,战术竞争向战略竞争转移。

在管理内容方面,管理理念实现由“市场推销”向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主转变;在运营管理方面,从对生产环节的管理延伸到对供应链的协同管理;在市场管理方法,由推拉模式向互动模式转变;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由人才管理向知识管理发展;财务管理方面,由现金流管理向资本运营管理发展;在战略管理方面,由品牌管理向企业文化管理延伸;在传统管理的基础上,信息化管理的应用呈现日趋增长之势。在此阶段,一方面,西方最新的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被大量引入,比如特劳拉的定位理论、摩托罗拉的6西格玛管理以及平衡记分卡管理工具等,且一度受到热捧;另一方面,本土企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和核心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也在探索中,出现了c管理模式、g管理管理模式等中国式的管理模式;另外,还出现了试图将西方的管理标准与中国本土企业实际相结合的,更具操作性的基础管理方法,比如,自律量化管理,此管理方法在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将iso9000的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和中国的传统自律文化、知行哲学思想相融合而形成,更为简便和实用,是适合管理基础较为薄弱的中小型企业的基础管理方法。

《企业管理的现状与发展的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第六个阶段:2017年迄今,以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为导向的企业管理阶段

2017年10月新《公司法》通过,新公司法强调公司的运作不仅关系到股东、职工等内部关系人的利益,也对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发挥重要影响。同时,西方国家开始以企业通过社会责任标准认证作为准入门槛。在此阶段,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管理的主基调。

在管理内容方面,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环保节能管理、消费者保护管理、员工人权管理、利益相关者沟通管理、企业公民行为管理等新的管理思想、理念被引入,此外,网络科技、经济的发展使长尾产品的市场价值开始受到重视,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蓝海战略等创新型的管理理念、工具出现。但总的来说,中国企业的全面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管理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对理念的深刻理解还是在具体的行动上,距离真正落到实处,尚有较大的差距。

建国60年来,主要是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加入wto后的9年来,中国的企业管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企业管理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高,管理现代化程度大幅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主要进展和成果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相当一批企业已经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大部分企业实现了现代公司制的改造,企业制度呈现多元化的形态,很多公司形成了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二) 大多数企业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科学决策机制。

(三) 企业普遍重视管理和管理创新,企业基础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标准化、规范化程度有很大的提高;企业普遍注重学习、借鉴新的企业管理思维、方法和手段,比如:学习型组织、业务流程再造、战略联盟、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柔性管理、绿色化管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项目导向管理、风险管理、大规模定制生产方法、虚拟经营、6q管理等。

(四) 多数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围绕“提高市场竞争力”向纵深发展:(1)经营战略制定、实施和调整以市场为导向;(2)形成技术创新机制;(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投入加大,重视员工培训和再教育;(4)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体系形成,重视自有品牌的培育;(5)开始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五)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程度进一步提高,信息网络技术已全部或部分应用于企业的经营决策、研究开发、采购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库存管理、电子商务等领域,相当多的企业开始实施erp、供应链管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客户关系管理,有少部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六) 大多数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有很大的提高,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有较大改善。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企业管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果非常显著,但与国际企业管理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企业间管理水平差距很大,最先进的管理形态和最原始的管理形态并存:有部分企业还处于经验管理阶段;仍有相当多的企业处于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过渡的阶段;部分企业处于科学管理阶段;少数优秀国内企业和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在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的同时,更注重企业文化,提倡文化管理,处于现代管理阶段。

(二) 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很多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

(三) 有相当数量的企业组织结构滞后,管理组织模式单一化,缺乏创新。多数企业仍采用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的采用不普遍;另外,战略联盟、虚拟企业、供应链管理等涉及企业间关系的组织形式,在我国还较少运用。

(四) 多数企业重视员工发展不够,企业员工的素质不容乐观。

(五) 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整体不高,在普及面、应用深度上都还有限。

(六) 企业主导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品牌的知名度不够,特别是缺少国际知名品牌。

回顾、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下和服务于现在。在如今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以及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企业管理应以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不断开拓创新,树立新思维、新观念,采用新方法、新举措,全面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建立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我国特色的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确保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一) 树立现代管理意识,包括全面价值观念、创新观念、精益观念、全球化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双赢观念、信誉观念、服务观念、竞合观念、信息观念等现代管理意识、观念。

《企业管理的现状与发展的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二) 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步伐,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三) 强化战略思维,加强战略管理,战略管理随时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及时调整。

(四) 围绕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拓展管理领域,丰富管理内涵。

(五) 以人为本,加快企业文化建设。

(六) 政府应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转变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现状与思考2017-05-12 09:03 | #2楼

企业信息化已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必由之路。随着计算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企业已经不可能独立于信息化之外。因此企业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进程。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信息发展现状并思考了我国企业应当如何加快信息化发展进程。

一、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目前状况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了一定成效,但整体水平较低。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有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已达到新的广度和深度。国家经贸委近期的调查表明300家国家重点企业中有50%以上已经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70%以上接人了因特网,50%以上建立了内部局域网。从总体上看,150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仅有10%基本实现信息化,中小企业中实现了信息化的比例则更低,可以说我国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仍处于较低阶段。

(二)企业信息化发展非常不平衡

发展水平与普及程度因企业类型、行业归属和所处地区经济状况而存在很大差异。从企业类型上看,国有大中型企业、具有国际开拓能力的外向型企业、新近发展起来的高效益企业信息化发展较快,而中小企业、竞争性较差、效益较低、老企业信息化发展较慢;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与普及程度较高,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与普及程度较低。

(三)企业对发展信息化的认识普遍提高

有些企业已经从信息化建设中获得了一定经济效益,企业用于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趋于增加。

二、现代企业管理需要信息技术

(一)企业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信息时代,企业要生存和发展,非搞信息化不可。这不是企业主观上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客观互有联系和影响的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一种力量是企业外部竞争环境变化所造成的压力,另一种力量是企业内部结构调整所产生的动力。从企业外部看,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化呈加速趋势,市场范围不断扩大,竞争对手层出不穷,科技竞争、营销竞争、市场和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这对企业形成了强大的压力。从企业内部看,为适应外部竞争环境,内部结构、业务流程、管理方式都需不断调整、重组、变革,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

(二)信息化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1.企业通过信息化提高竞争力的可能性

企业信息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途径或者说可能性,是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及其结合所起作用的结果。这种可能性表现在可能产生的经济性效应与非经济性效应上。所谓经济性效应主要有①管理规模经济性效应。③范围经济性效应。④差异经济性效应。所谓非经济性效应主要有①促进创新。②优化决策。③树立信誉。④提高素质。

2.企业对信息化的有效管理是竞争力提高的现实保证

企业基于信息化提高竞争力的种种可能性和能否或在何种程度上成为现实,还取决于企业对信息化的管理。①企业搞信息化首先要对搞信息化的预期费用同不搞信息化的机会成本、信息化可能带来的预期效益同没有进行信息化情况下的预期效益进行比较。②当企业决定对信息化进行投资时,则应根据投资的目的或动机,把握好投资的时机、方向、重点和结构。③要分析企业的竞争环境,特别是其主要竞争对手的状态和动向,来决定与同类企业相比信息化应先搞还是后搞,并选择哪种信息化模式更适合本企业情况,以赢得真正的竞争优势。④企业决定搞信息化后还应对其实施条件进行系统分析。首先是需求分析,其次是对影响信息化进展的各种障碍包括数据基础、人员水平、技术条件等等因素进行分析。

(三)企业信息化是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条件

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将更多地融入全球经济,走与世界接轨的发展道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在世界贸易一体化的进程中,电子商务将面对诸如关税与税收、统一商品代码、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新问题需要各国的对话与合作。这一切都是构筑在企业信息化基础上的。没有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

三、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企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自身的主观努力。政府是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使能器”,企业则是加速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源,只有二者合力才能更快、更好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一)营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政府的支持、鼓励与引导至关重要。

1重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是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

2.加强和完善安全认证体系。解决网上购物、交易和结算中的安全问题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开展电子商务的关键。

3.建立网上协同作业体系。e-commence需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协调统一,网上协同作业体系建设的快慢直接影响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4.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企业信息化和e-commece需要一整套完备的法律法规作保障。

5.实施政策倾斜,如提供拨、贷款,税收政策优惠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

(二)建立企业内部良好的信息化运作机制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针对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企业应花大力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1.强调企业领导者的参与。企业领导者应充分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思维方式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创新和变革。

2.建立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不断连续改进的过程。有必要建立一个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来全面统筹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工作。

3.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落实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投资很大的综合性工程,包括软件、硬件、安装调试、人员培训、管理咨询、系统维护等各方面的投资。因此,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时,必须对其进行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等诸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做出详细的投资预算,并使资金落实到位,才能保证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4.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企业信息化是应用新技术的发展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实现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专业知识,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而且还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作为支撑。

5.扎实做好信息资源的基础管理工作。企业信息化要求企业必须强化基础管理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合同管理、计量管理等,做到数据准确、完备、客观、及时,为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提供足够的基础支持。

6.制定和完善企业信息化工作规范。为使企业信息化、正规化,要及时地制定企业信息化工作规范。明确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工作要求以及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等。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企业管理的现状与发展的思考】相关文章:

对公益广告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的思考09-25

大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建设思考03-10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09-25

机关党建的现状与思考09-25

农机安全管理的现状与思考09-25

关于工程监理现状的思考09-25

医患纠纷的现状及思考09-25

对基层统计执法现状的思考09-25

留守儿童现状和思考09-25

对社区矫正工作现状的思考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