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意见>《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与思考

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与思考

时间:2022-09-25 05:07:21 意见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与思考

(一)、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概念

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与思考

从系统的观点讨论,安全意识是意识系统内的子系统,属于意识范畴之内的重要分支。安全意识是人们对安全问题的总的认识和观念,以及人们对其产生的评价。它既包含了人的心理因素,也包含人的伦理道德观念;既包含人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水平,也包含了人的行为习惯。因此,大学生安全意识是广义安全意识中一种具体的表现,不仅通过学生的安全知识和安全评价、安全态度体现出来,而且也通过学生们对安全各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对安全的行为倾向等体现出来。安全意识处于意识层面,真正要使大学生处于安全状态,安全意识必须要与安全隐患的防范、自我保护能力以及事故发生后的妥善的处理能力相结合。[1]

(二)、大学生安全意识生成机理

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生成受到两层作用力的影响。第一层属于外层作用力,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生活方式也是特有的,他们特定的年龄结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导致大学生安全意识、行为倾向的差异,也决定了大学生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复杂多样,其原因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主观因素,如知识水平、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心理和生理等方面;客观因素,如大学生的年龄、性别;环境因素,如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三方面因素影响了大学生对安全的态度、价值观,从而引起了安全行为的产生。

第二层属于内层作用力,即人类大脑的驱动力。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从被刺激、记忆、处理、到动机产生、行为作用一共历经了四个转换子过程:大脑神经提取和安全意识知觉子过程、记忆和安全信息共振子过程、安全需求和动机驱动子过 1

程、安全行为转化子过程。如下图所示,大学生安全行为的产生首先是源于某种外部环境刺激,在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刺激转化成某种直接影响行为的信息,通过四个子过程的转换构成了大学生安全意识系统的生成机理。[2]

二、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

(一)、缺乏系统的安全教育。进入大学前,在中小学时代,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比较系统的安全教育,对我国现行的安全制度、安全体系、国-家-安-全的含义知之甚少。对安全的认识比较零星,分散,只是处于初级的安全意识层面,进入大学后,大学生虽然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安全意识的教育,接受了比较浅显的安全知识,但安全意识层次较低。

(二)、依法处理处理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淡薄。大学生虽然处在相对单纯的大学校园,但随着高校规模扩大,人数增多后勤社会化等新形势,校园的社会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在交往过程中,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不知道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三)、部分大学生认为安全问题是与自己不相干的事情。大学生在生活中或媒体看到各种安全案件,总觉得与自己无关,不太关注也不加分析,不能从中看出原因,不能得到教训。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不能很好的处理,认识不到自己的责任,保护不了自己的权益。 [3]

三、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的途

(一)自下而上地设定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目标

在设定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目标时,可根据大学生安全意识生成机理,自下而上地从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到抽象意识形式来确定不同层面的培养目标和方向。

1.引导大学生规范实施安全行为

大学生安全行为是意识作用于客观世界的直接表现,规范大学生的安全行为是避免校园安全事故的重要条件。大学生的安全行为体现在学生对安全行为的认识,哪些行为是安全的、哪些行为可以规避风险、遇到紧急事件时可以采取哪些自救行为、哪些行为违反学校的制度。因此,正确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安全行为是首要目标,不仅让本身就具备较强安全意识的学生强化实施安全行为,也可让安全意识相对较弱的同学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知道安全自救的措施和途径,这一层面目标的教育能够直接涵盖所有大学生。

2.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大学生在采取任何安全行为前存在动机,抓住学生这种动机就能从本质上驱动学生的安全行为,这一动机就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新时期教育发展背景,大学生的思想、伦理和道德底线常常受挫折或不端正,成为国家、社会或学校、自身及他人的不安全隐患。而正确的大学生安全意识需要得到其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大力支持,只有大学生明确了自身的发展目标,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有利于安全行为的良好发展。

3.深化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深化是高校安全教育的最高层次的目标。安全意识需要不断的接受信息反馈、相关安全经验的类比和强化,才能够沉淀在人的大脑。因此,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关键,也是最终目标,只有不断地强化,才可能使得安全的意识形态形成一种习惯,在具体通过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来体现,进而指导学生的安全行为方式。

《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与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二)自上而下的制定培养方法和措施

安全意识的培养措施的关键是从意识强化入手,按照研究的安全意识生成机理的转化过程,需要自上而下地制定宏观到微观的培养方法和措施。同时,由于大学生安全意识强弱程度、知识背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差异,安全意识的培养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要从时间、内容、强弱程度方面制定科学的、系统的和规范的培养措施,根据不同层面的目标对大学生安全意识进行强化、激励和规范。

1.强化手段

大学生安全知识信息在人类大脑内的共振和强化过程实质上是安全意识生成机理的核心。强化手段即为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如何让有关安全的信息不断地在大学生大脑中重复反映并能够稳定记忆,可从外部安全环境文化建设和内部个体安全素质两方面,通过文化、教育、刺激三种方式来展开。

(1)、灌输法

在人的大脑中所形成的观念和意识,支配着人的行为,即习惯性行为。但是,每个人形成一种意识,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而要改变人们身上的不良习惯,必须首先转变人们思想上的不良观念和意识。我们要通过对安全法规的领会掌握,文件指导精神的学习贯彻,规章制度的明确落实,以及各级管理人员坚持对“安全第一”思想的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会会讲,事事讲, 将“安全第一”的思想灌输给学生。

(2)、个性法

对学生进行个性、情操的陶冶,培养健康向上的情绪。在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教授的同时,注意启发大学生学习唯物辨证法的兴趣,培养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自觉性,提高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重点地培养学生参与安全管理,带动周边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加强大学生个性修养,养成善于控制感情,克服不良心态,始终保持健康、乐观、奋发、向上的情绪,科学、冷静、理智地处理大学生活中的问题,杜绝个人不良行为。

(3)、文化法

创建校园安全文化,则是强化管理,练好内功的重要手段。这种在文化传统、安全制度、安全文化作用下,形成的人们的安全态度、安全价值观、安全行为准则,构成了安全文化的主要内容。

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就是要在校园的一切活动过程中,形成一个强大的安全文化氛围,使每位学生的行为自觉地规范在这种安全价值趋向和安全行为准则之中。建设安全文化,就是用安全文化造就具有完善的心理素质、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行为趋向和文明生产生活秩序的现代人,使每一个学生在正确的安全心态支配下,在安全文化的机、物、环境系统中,高度自觉地按照安全制度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并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和他人安全与健康。

一是营造校园安全文化环境,人的意识往往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感染,大学生安全意识同样也受到校园所创造的文化氛围影响。从构建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开始,在学校内扩大卫生防疫设备、安全消防设施等的投资和建设,经常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海报、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安全主题班会等活动。

二是通过主题教育如消防、网络、心理等有关安全方面的科技学术讲座和法律报告会;或通过课堂教学教育,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理论、法律基本知识和学校的基本制度和规范,以及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对消防技能、自救技能、火场逃生技能进行专门的培训。

(4)、培养法

人员素质是安全的重要保证。要提高人员素质,培养良好的行为,必须坚持不懈地做好培训工作。而且在培训工作上要有持续性和严肃性;在培训内容上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手段上要有实效性和创新性。要重点开展消防、治安、交通、毒品等方面培训。

(5)、刺激法

通过刺激方式,开创校园安全教育网络视频专栏,采用一些典型的安全事故案例画面,直观地刺激大脑,让大学生认识到安全事故严重的后果,加深对安全隐患和威胁的敏感性和警觉性;或利用校园广播,经常性播放安全常识,重复刺激大脑,使得相关安全概念转化为能动的自觉安全意识;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一定程度的打击,磨炼学生的意志,确保身心的安全和健康。

2.激励手段

在校园这个特殊的环境下,激励对象是一群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所需采用的激励手段也有不同层次和侧重点。

一是鼓励。在学校里面学生自信心、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多来自辅导员或老师的鼓励,辅导员或老师引导学生怎样生活才是有意义的,肯定和表扬学生做出的成绩,激励学生择取正确的价值观,理解自身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以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二是竞争。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创造竞争性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理解生活的价值,形成自我竞争和自我提升的意识,比如通过安全知识竞赛模式,学生能够为了获得荣誉感,会发自内心地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完善自己的安全行为,或是将“安全知识与学生综合素质考评挂钩”,可以极大程度鼓励学生对安全的重视。

三是奖惩。从安全成本和收益的角度适当的设定奖惩制度。从校园安全收益看,如果学生在经过安全培训后,其安全意识增强,因而在安全事故防范方面产生了明显的效果,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奖励;反之,要对学生给予相应的惩罚,让他感受到为之所付出的代价,以促使学生增加自觉安全意识。同样,对于各个学生管理部门和学院而言,也应有对应的奖惩制度,对于优秀的安全管理者和部门进行表彰和奖励。从安全成本角度看,其激励手段学校可以通过对学生组织的安全活动给予大力的财政支持为宜,可提高各个管理层或学生社团对这类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营造了校园安全文化的良好氛围。[4]

3.规范手段

规范手段包括了制度的规范、管理的规范和行为方式的规范。首先是完善和制定学校、学院等各级单位的有关校园安全的制度,如学生宿舍管理制度、校园安全消防制度、校园治安管理制度、食堂卫生制度,为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提供依据。除了制度的建立而外,为了避免制度流于形式,更重要的就是制度的落实,需要用相应的机制加以约束。

其次,规范校园安全的管理机制,在不同管理主体、不同管理阶段、不同的教育方式下,确定安全教育的管理体制。从管理主体上看,从学校后勤保卫机构、教师到学生团体都有义务去维护校园的安全;从不同管理阶段看,确保学校安全管理贯穿整个高等教育学生工作的全过程,按照计划、实行、检查和总结四个阶段严格的进行,将安全计划作为学校总体工作的重要部分之一,在此基础长拟定各种措施和方案确保安全计划实施性;从教育方式看,除了校园安全文化的渲染、制度建设而外,甚至可以借鉴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部分城市(如北京、上海、武汉等)已编制并出版《大学生安全意识》、《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安全警示录: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教材。

再次,培养计划的规范。一方面包括了培养时间的确定,学校抓住学校几个安全事故高发期和特殊时期,要根据学生入学不同阶段以及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制订不同的安全计划,另一方面就是制定安全计划或安全预案,确保其内容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模式,美国就要求每一所学校和校区都要有一个可操作的危急情况管理计划,包括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协调法律实施部门、社区危急情况服务部门和媒介部门等。

三、结语

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不是短时间就能培养的,要让它从意识变成习惯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过程。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本身说涵盖的内容不仅局限于思想形态,还表现在学生对安全的态度、认识和行为方式,涉及到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可能存在的诸多安全问题,包括了人生安全、财产、消防等,而最终让学生产生安全行为的是学生的大脑。同时,大学生的安全问题除了学校努力而外,它还是社会、家长和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需要得到教育行政部门、公安司-法-部门、社会媒体和学生家长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才能为大学生健康有益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

【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与思考】相关文章:

对大学生士兵现状的思考09-25

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与思考09-25

机关党建的现状与思考09-25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思考09-25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思考09-25

当代大学生文化观念的现状与思考09-25

大学生理财观现状的分析与思考09-25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与思考09-25

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现状的几点思考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