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1.结核 因为结核病是常见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凝固性坏死(干酪样坏死)。眼观,坏事组织呈灰黄色,柔软易碎,外观像干酪或豆腐渣。是由于组织崩解彻底,含有较多的脂质。(主要来自结合分枝杆菌),故黄色易碎,同时结合分枝杆菌的脂质,糖类及磷酸盐能抑制白细胞溶酶体的蛋白溶解作用,阻滞了坏死组织的液化而保持凝固状态。诊断如下:1.病变组织经细菌培样或动物接种证实有结核菌生长。2.病变中能找到结核菌3.镜下见有结核结节及干酪样变化4.手术中确实发现病变、并取肠系膜淋巴结火箭正是由结核病变。
2.肥厚性肠炎 是小肠比肌层显著肥厚并伴有慢性卡他性肠炎为特征,常见于患肠寄生虫。镜下,肠粘膜上皮细胞变性,脱落,被撞细胞肿大并数量增多,粘液分泌亢进,粘膜固有层和粘膜下层有多量结缔组织增生,并有多量淋巴细胞和少量浆细胞浸润。肠腺萎缩或增生,粘膜下层小动脉壁增厚,肌层肥厚,以环形肌为最明显。平滑肌纤维层现不同程度的变性,此外。将膜下结缔组织呈灶状或弥散性增生,也发生寄生虫结节。因为特别肥厚的肠管弹性降低,已发生多发假性-息室,并常继发肠破裂,引起急性腹膜炎死亡。
3.肝脂肪变性。眼观多呈黄褐色或土黄色,切面结构模糊,如同时伴有淤血,则肝表面和切面均呈红黄相间的纹理,形似槟榔切面的花纹色彩,称槟榔肝,重度脂肪变性的肝脏明显肿大,色黄,质脆。切面油腻感明显,成脂肪肝,由于质地脆软,已收到外力作用而破裂出血,特别是鸡和鸭。
肺纤维素性炎症。炎症为大叶性,尖叶,心叶和隔叶均可能受侵,多位两侧性,但常是不对称的。是其病理变化中的红色肝变期的明显症状。眼观,病变肺叶肿大,重量增加,暗红色。硬度像肝,肝变部切面粗糙和干燥,成细小颗粒状突起,小叶间间质扩张变宽,呈黄色胶冻状,切面上可见成串珠状扩张的淋巴管,对应胸膜面上也有白色纤维素渗出物形成的假膜覆盖。肝变的组织投入水中完全下沉。
4.出血性淋巴结炎。P256脾炎。P254
6.巴氏杆菌引起。纤维素性肺炎,气源性,肺泡和间质纤维素渗出明显。淋巴管扩张,淋巴拴形成。如肺炎巴氏杆菌病纤维素性心包炎。P118绒毛心。出血性淋巴结炎(巴氏杆菌引起)
8.肺淤血 由于左心功能不全,肺静脉血回流受阻所致。
肝淤血 多见右心衰竭病例。镜下,中央静脉与肝窦扩张并充满rbc,肝索萎缩变细,慢性淤血一般继发水肿,出血,实质细胞萎缩或变性坏死,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皮下组织水肿。是有慢性淤血引起的毛细血管流体静力压增高引起。当其增高,则有效流体静力压增高,组织液增多,超过淋巴回流代偿能力时引起水肿。
浆膜腔水肿:心包积液,胸水,腹水。∕心脏,绒毛心(纤维素性心包炎)p230 绒毛心→心功能不全→肺、肝淤血→皮下组织水肿,浆膜腔水肿。
出血一般器官组织小血管破裂性出血,自行止血(血管收缩,血循形成),影响不大,但长期小量出血→机体贫血。大血管出血时,:短时内失血量达循环血量的20%-25%时→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重要器官的少量出血也回导致严重后果: 心脏出血→心包填塞。脑出血→内压↑→中枢神经受损→死亡。
淤血急性淤血时充血,病因消除可恢复。(可逆性)。长时间侧枝循环不能建立的淤血可导致淤血性水肿、出血、血栓形成、组织坏死、间质增生,甚至硬化。淤血组织抵抗力下降易继发感染→炎症、坏死。 梗死溶解,吸收,机化或包囊形成,钙化。重要器官(心,脑)小梗死灶也可引起严重的后果。
正常炎症反应,机体抗损伤战胜损伤——炎症平息——恢复(痊愈)。迁延不愈——转为慢性。蔓延扩散,严重时全身化——败血症败血症:指病原微生物浸入机体大量繁殖,产毒,所引起的机体严重机能障碍,呈现全身性中毒症状并发生相应的形态学改变的综合症。其病理学变化特点是:尸僵不全,血液凝固不良;全身皮肤、粘膜、浆膜及实质器官出血;全身淋巴结、脾脏高度肿大
变性轻微变性,病因消除——恢复正常;进一步发展可致水泡变性,脂肪变性,甚至坏死。变性的器官组织机能下降。肾机能障碍——水肿、蛋白尿。
坏死:溶解吸收:小坏死灶(蛋白分解酶)分解、液化、淋巴管、小血管下吸收,碎片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缺损由肉芽修复。腐离脱落:多见于皮肤或粘膜的较大坏死灶,不易吸收,其边缘发生溶解,液化,与健康组织分离脱落而留下缺损,浅的称糜烂,深的为溃疡。肺坏死组织脱落留下的空腔为空洞。机化、包囊形成机化:坏死组织被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包囊形成:肉芽组织包裹坏死组织的过程。钙化:坏死灶发生钙盐沉着。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2017-04-09 13:34 | #2楼
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的各种(正常)生命活动现象(机能)和机体个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即动态平衡状态,称稳态。 跨膜信号转导(transmembrane signal transduction) :各种能量形式的外界信号作用于细胞时,引起细胞膜上一种或数种特异蛋白质分子的变构作用,将其信息以一种新的信号形式传递到膜内,再引起靶细胞相应功能的改变。
G-蛋白耦联受体(G protein-linked receptor):与化学信号分子(配体)特异结合的独立蛋白质分子,结合后能激活膜内的G-蛋白。
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配体将细胞外信号带到了受体 ,被称作第一信使(first messenger)。相对第一信使而言,细胞内能将配体带来的信息传递到细胞内的其它效应器的物质叫第二信使。
极化状态(polarization): (-70mv):静息时细胞膜内负外正的状态。
去极化(depolarization):(-70mv~0mv):极化现象减弱时的状态或过程。
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TP):膜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会诱发AP的发生,这一临界值叫阈电位。
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阈下刺激不能引起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不能形成再生性去极化,只在受刺激部位出现的一个较小去极化电位,称为局部的去极化电位,称局部电位。 突触(synapse):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的部位。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NT):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其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特异性的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的受体,导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
运动终板(motor end plate):由运动神经末梢和骨骼肌细胞膜接触形成。
血液(blood):是一种由血浆(plasma)和血细胞(blood cell)组成的流体组织。
趋化因子:体内能引起WBC趋化作用的物质如降解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细菌、病毒等。 血小板(platelets):从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质碎块,形态不规则,无核,体积较小,胞浆中存在各种颗粒和致密体。
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简称血凝。 纤维蛋白溶解:在凝血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降解或液化的过程,简称纤溶。
生理性止血:指小血管损伤后,能够自行阻止出血的功能
血液循环(blood circulation):心脏和血管组成机体的循环系统,血液在其中按一定的方向周而复始循环流动,称为血液循环。其动力装置为心脏。
贫血(anaemia)是指全身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总量减少至正常值以下。
第三章:
血液循环(blood circulation):心脏和血管组成机体的循环系统,血液在其中按一定的方向周而复始循环流动,称为血液循环。其动力装置为心脏。
正常起博点:正常情况下窦房结是整个心脏兴奋和跳动的正常启动部位,故称为正常起博点,所形成的心脏节律称为窦性节律
血压: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房室延Atrioventricular Delay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缓慢传播而至耗时较长的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迷走紧张:迷走神经对心脏产生经常而持久的作用,使心脏活动的速度和强度限制在一定水平之内的情况,称为迷走紧张。
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心血管中枢(cardiovascular center):与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N元集中的部位
肌原性活动:血管平滑肌本身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紧张性收缩。
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 心脏舒张时内压降低,腔静脉血液回流入心,心脏收缩时内压升高,将血液泵到动脉 第四章
呼吸respiration :有机体利用氧气通过代谢分解有机化合物释放化学能的过程。
呼吸运动(respiratory movement):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引起胸廓节律性地扩大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胸膜腔(pleural cavity):由紧贴于肺表面的脏层和紧贴于胸廓内壁的壁层构成的一个密闭空腔,内有少量浆液。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并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新鲜空气量,也称有效通气量 血氧饱和度:指Hb氧含量占Hb氧容量的百分比。一般地,PO2↑,Hb氧饱和度↑,用Hb氧饱和度表示血液中含氧程度较确切。
霍尔丹效应(haldane effect):O2与Hb的结合可使CO2释放,这一现象称为霍尔丹效应。 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血氧饱和度: 血氧饱和度(SO2)是血液中被氧结合的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容量占全部可结合的血红蛋白(Hb)容量的百分比,即血液中血氧的浓度,
消化(digestion):是饲料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以被动物直接利用的小分子物质过程
吸收(absorption):消化分解后的营养成分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胃肠道激素(gastrointestinal hormone):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第七章:
排泄: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终产物经血液循环被运输到某一排泄器官而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肾小球的滤过:血液流经肾小球Cap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滤入肾小囊形成原尿(超滤液)的过程
受体: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种化学物质(递质、调质、激素)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突触后膜在兴奋性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突触后N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增高,此时电位变化称为EPSP。
突触后抑制:由抑制性中间N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使突触后N元兴奋性↓,不易去极化而呈现抑制
突触前抑制:抑制性N元使突触前N元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引起突触后膜EPSP减小而造成的抑制。
协同作用Synergistic: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
颉颃作用Antagonistic effects: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
允许作用Permissive effects:糖皮质激素无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功能,但在其存在下NE和E才能发挥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
Growth promotion促生长:全面促进组织分化、生长发育和成熟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动物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06-15
生理学呼吸名词解释09-23
生理学名词解释03-03
生理学名词解释部分03-02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09-23
生理学内分泌名词解释02-28
生理学名词解释重要03-03
河北医大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总结09-23
动物遗传学名词解释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