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做强蔬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蔬菜是我市的传统产业,在老百姓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最近,我和局里几位农技人员到潘湾乡梁山、望洲坪;陆城三江、驿马冲;松木坪徐家湾、金刚岭等地进行了专题调研,总的印象是:资源多多,困难多多,机会多多。笔者认为,做强蔬菜产业,是加速我市农业发展、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需要;也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更是抑制通货膨胀,维护改革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需要,影响重大,意义深远。
一、我市蔬菜生产现状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菜地面积相对稳定。随着农民生产自主权得到尊重,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近10年蔬菜面积相对稳定在7万亩左右,总产在14万吨上下。今年全市蔬菜面积为7.1万亩,总产预计15万吨,全市人均蔬菜占有量约为750斤,已超过了粮食人均占有量。
第二、区域布局不断优化。目前我市蔬菜生产初步形成了沿江商品蔬菜生产区和山区延季商品蔬菜生产区两大板块。
沿江商品蔬菜生产区,主要包括陆城三江大棚蔬菜专业村、陆城太堡湖、驿马冲、尾笔、红花套镇杨家畈村、高坝洲湾市村等桔园间作生产区;枝城镇龙王台村、洋溪村农户分散种植区。到2011年,沿江商品蔬菜生产区面积约3000亩(其中大棚实际面积约400亩),总产1万吨左右,商品净菜约8000吨。 山区延季蔬菜生产区,分布在潘家湾乡的梁山村、潘湾村以及聂河镇白家淌村,面积约1000亩,总产1500吨,商品净菜约1000吨,主要产品为辣椒和豆类以及少量特菜。
第三、种植水平不断提高。随着新型农民和阳光工程培训的推进,全市蔬菜
种植水平提高较快,尤其是专业蔬菜种植村的种植管理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主要表现在应用蔬菜最新科技成果、推进蔬菜无公害化生产,提高蔬菜生产质量和品质等方面。
第四、传统加工仍在进行。到2011年,全市蔬菜加工虽然没有较大的龙头企业,但小型加工企业、小作坊式的家庭小型蔬菜产品加工仍在进行,主要包括土老憨的野菜开发加工,聂家河部分农户的榨菜加工、陆城太堡湖一带的萝卜干加工等,通过加工,带动了当地蔬菜生产的发展。
第五、农民增收效果明显。蔬菜已成为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是我市继柑橘、茶叶、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种植业产业。2017年,全市蔬菜、食用菌、西甜瓜等产品产值达22606万元,占全市种植业总产值 124171万元的18.2%,农民从蔬菜中人均收入807.35元;蔬菜主产区的人平纯收入达到4580元,成为促进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菜篮子产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没有专用的生产基地,蔬菜自给率不高。从全年蔬菜消费的情况看,我市大部分靠外地调节供应,导致全市蔬菜价格偏高且不稳定。目前全市商品蔬菜生产总量约为1万吨,而全市城镇商品蔬菜年消费(15万人乘365斤)约为2.7万吨,全年蔬菜自给率为37%,蔬菜缺口1.7万吨。外地蔬菜的大量进入,形成了宜都菜比宜昌贵,宜昌菜比武汉贵的局面。
二是设施栽培比较落后。全市蔬菜大棚面积约400亩,主要集中在三江村,生产量约为1400吨,而全市春季蔬菜需要量约为7000余吨,还不包括农村人口消费和五峰、长阳、三线厂矿在宜都菜市场购进的数量。这样的状况导致春菜生产严重不足,春节过后的近3个月内,外地菜大量进入我市,春季蔬菜缺口为6500多吨。
三是大宗蔬菜产品过剩。在大宗产品中,根菜类、白菜类我市农村家家户户种植,面积已达到34000亩,占全市蔬菜面积的48%,总产量60784吨,占全市
蔬菜总产146163吨的41.6%。显而易见存在着生产过剩现象。相比之下,全市茄果生产面积只有4749亩,占全市蔬菜面积6.6%,总产5919吨,仅占全市蔬菜总产的4%,加之外地市场的调出,就更使茄果类蔬菜价格居高不下,产品供不应求。
四是蔬菜产业投资不足。近几年来,由于国家政策原因,我市对蔬菜产业投资有限,既无补贴,也无奖励,更无项目,致使蔬菜产业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蔬菜基地设施建设滞后,抗御风险能力差,一旦遇到较大自然灾害,蔬菜生产就会受到不同程度地损失,市场价格就会引起波动。
五是科学种菜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蔬菜生产种类繁多,受气候因素制约程度大。目前除三江蔬菜专业村科技种菜水平较高外,其它地方都是用传统方法种菜。仅管有许多优良品种推广,但良法跟不上种子的推广步伐,出现了好品种没有好收成的现象;有的地方虽然建有设施大棚,却没有引起重视,生产水平低,经济效益差;有的地方缺乏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意识,蔬菜病虫害没有预防意识,到得了病以后,盲目用药,大量用药,不仅用药成本增加,还造成蔬菜农药残留超标。
《做强蔬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六是蔬菜流通体制不完善。在市场这一块,我市除了丰店批发市场外,也有少量的蔬菜小贩,他们资金有限,贩运的数量也不大,这些二道商贩在蔬菜紧张季节层层加价,造成菜价偏高;在流通组织这一块,尽管全市有6家蔬菜专业合作社,但作用发挥的不明显,还缺乏大批蔬菜产销经纪人和蔬菜专业合作组织。
三、对做强我市蔬菜产业的几点建议
宜都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6.7℃,≥10℃的有效积温4700-5300℃,作物积极生长期240多天,无霜期270天左右,日照时数1738.9小时,全年平均降雨量在1100-1300mm之间。我市的土壤共有7个类型,土质好,土壤疏松,有机质含量丰富。
从地貌上看,地处江汉平原向鄂西山区过渡带,海拔50到900多米,既有
平原,又有丘陵和山区。在平原地带,适合各类蔬菜生产,尤其是大棚蔬菜;在丘陵地带,特别适合粮菜型种植模式;在500-800米地带的山区,比较适合种植延季蔬菜中的茄果类。
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最适合蔬菜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对做强宜都的蔬菜产业信心十足,为实现“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波动可控、农民稳定增收、市民得到实惠”的目标,特提出如下建议: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根据我市建成中等城市的规划,蔬菜产业发展必须与之配套,建议按15-20万城市人口的规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类蔬菜品种的种植规模,把重点放在早菜和延季菜的生产上。
一是扩大早菜生产基地,确保春菜充足供应。按照15-20万城市人口消费,我市大棚早菜必须保证有2000个标准大棚(1000亩)生产基地。目前只有400亩,还需新建600亩,计1200个标准大棚。新建大棚早菜基地,必须在水源充足,灌溉方便,土壤条件好的地方进行。根据我市地域现状,建议在松木坪徐家湾村规划1000亩早菜生产基地,分期建设500-800亩蔬菜大棚。
二是加强延季蔬菜基地建设。建设延季蔬菜基地是解决我市秋季蔬菜供应的有效途径,尤其可以解决茄果类短缺的矛盾。建议在潘湾乡梁山村、南冲村、潘家湾村,聂河镇白家淌村建设5000-10000亩延季蔬菜基地,主要种植辣椒、西红柿、茄子、萝卜等市场畅销品种。
2、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建议成立由任组长、市政府一名副、农业局长为副组长,市财政局、农业局、物价局、国土局、水利局、开发办、科技局等为成员单位的"宜都市蔬菜产业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商品蔬菜基地建设的领导。按规划布局由政府下达新建基地任务,要求建设区与市政府签订责任状并将其列入年度目标考核。
3、科学种菜,保证安全
按照“安全、优质、生态、高效、高产”的要求,大力实施“科技兴菜”战略,抓好蔬菜的科技示范与技术推广工作。一是抓好良种供应体系建设,在“菜篮子”主产区建设一个高标准、集约化果蔬良种育苗场,解决我市良种蔬菜品种来源;二是抓好新技术示范推广,扶持基地推广应用设施栽培、循环农业、节水灌溉、立体种养、无公害治理、标准化生产等农业生产适用技术;三是采取综合措施争创蔬菜品牌,用品牌去开拓市场,提高附加值;四是建立健全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实行主管部门监督抽查以及业主开展自检相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制度,防止不合格蔬菜产品上市销售,进入市民餐桌;五是进一步完善规范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管理机制,推行监测通报、新闻媒体曝光、举报追溯、责任追究等制度。
4、配套政策,增加投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蔬菜产品市场运行出现一些波动是必然的,但目前的问题是无论自然风险还是市场风险,几乎都由农民承担,不利于生产稳定发展。参照国家粮油等农作物政策性补贴和保险的做法,对商品蔬菜基地菜农给予不少于种粮补贴的种菜补贴,加快建立菜篮子产品生产保险制度,规避风险。在投入上建议整合农、林、水、国土、扶贫、移民、科技等方面资金对蔬菜产业进行重点扶持,每年要根据种菜规模以及不同的品种,安排专项经费扶持大棚和延季蔬菜基地。同时,引导和鼓励各商业银行对菜农、蔬菜龙头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创新投资、融资方式,制定优惠政策,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广泛吸纳民间资本,积极招商引资,增加蔬菜产业投入。
5、培养队伍,搞活流通
一是支持“菜篮子”产品主产区根据需要统筹规划新建和改造一批产地批发市场,鼓励配套建设冷藏保鲜和流通加工设施,提高“菜篮子”产品产后加工、保鲜处理能力;二是不断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鼓励土地向龙头企业或种植大户集中,促进“菜篮子”生产向规模化发展;三是扶持基地做好生产各项服务及产品
《做强蔬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产销衔接工作,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公司+专合组织+基地”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订单蔬菜”生产,解决“菜篮子”产品卖难问题。四是根据全市蔬菜发展的需要,培养300-500名蔬菜营销大户,让他们根据市场需要,选择种植国内外最优良品种,最先进的栽培技术,起到良种良法的示范作用。同时将全市生产的高质量蔬菜销往全国各地,推动全市蔬菜向更高目标发展。
6、强化管理,打击菜霸
强化法制教育宣传,提高菜农和客商的自我保护意识。工商、公安等部门要搞好动态信息控制,充分发挥治保组织和信息员的作用,广泛收集苗头性、动向性的“菜霸”活动信息,以便及时控制市场,准确掌握不法分子的动向。在蔬菜经营中,要严厉打击垄断经营,独霸市场的行为,避免哄抬菜价;同时,也要清理相关部门的滥收费,切实保护老百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做强魔芋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2017-04-02 09:38 | #2楼
富源县花魔芋的开发利用历史久远,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老百姓利用野生魔芋制作魔芋豆腐食用。规模种植魔芋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伊始,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老厂乡红砂石村部分村民采集野生魔芋种种植于自留地,生产商品芋,开创了我县商品芋种植的先河。经过几年的发展,到九十年代初期,红砂石村魔芋种植面积已达50亩,并辐射到周边村寨及富村、雨汪、黄泥河等乡镇。到1997年,全县农民自发种植魔芋规模已达1000亩,特别是2000年前后,全国魔芋原料出现短缺,催生了富源魔芋的快速发展,种植面积达8700亩,2003年、政府根据全县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提出了“打响魔芋品牌,培育特色农业”的工作思路。至2004年面积继续扩大达36000亩,并成功举办了全国第三届魔芋种植基地建设经验效流暨经贸洽谈会,富源县被评为全国重点魔芋种植基地县,老厂乡和富村镇先后被中国魔芋协会誉为“魔芋种芋第一乡”和“中国魔芋第一镇”。在魔芋产区芋农增收致富的示范带动下,广大农民种植魔芋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全县魔芋基地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魔芋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支柱产业。
1
一、发挥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富源县地处云南省东部,土地资源丰富。境内气候属南温带山地季风型半湿润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多雾寡照的特点,适宜喜温暖、湿润、耐阴性的魔芋生长发育。原产于县内富村、老厂一带的花魔芋块茎膨大系数高、抗逆能力强,与其它品种相比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广、抗魔芋软腐病能力强的特点,是富源县难得的生物种植资源。近年来,政府把握魔芋市场潜力大、前景好的机遇,适时制定了打响富源魔芋品牌的发展思路,发挥魔芋生物资源优势,把发展魔芋种植、加工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制定并落实扶持发展政策,研究魔芋软腐病防治技术,科学规划种植基地,扶持发展龙头企业,魔芋由房前屋后零星种植向规模化方向发展,系列产品加工多样化,魔芋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2017年,全县种植魔芋10万亩,产量达14.1万吨,产值2.82亿元,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7万人。2017年,全县种植魔芋10万余亩,预计产量15万吨,产值3亿元。
二、健全机构,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成立魔芋产业开发协调领导小组,专门负责魔芋产业开发的组织协调、政策落实和服务指导。出台《关于加快魔芋产业建设的意见》,明确魔芋产业发展目标、措施及扶 2
持政策。二是2003年11月成立富源魔芋研究所,研究所为农业局下属事业单位,负责魔芋种源开发和病虫害防治研究、魔芋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高产栽培试验示范、生产技术指导。三是2003年成立由魔芋加工企业、种植专业户、营销大户、科技人员组成的富源魔芋协会,负责做好魔芋良种调剂、生产、加工及营销等工作,提供信息、科技等服务。截止目前全县有魔芋分会8个,网络会员560人,为富源魔芋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四是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社。2004年4月,县供销社组织创办了3个魔芋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富源县盛源魔芋有限公司”,该公司建立了农民自愿入股、参与管理的合作经济组织,为区域化、规范化、集团化的特色农产品销售格局探索了有效路子。五是加强科技推广网络建设。建立了富源魔芋网和富源光华、金田原魔芋网,聘用村级魔芋辅导员98人,村魔芋辅导员每人每年报酬2400元。乡镇农技中心明确专人抓魔芋生产技术推广,形成了以魔芋研究所为龙头,乡镇农技中心为支撑,村魔芋辅导员为基础,协会会员、生产合作社社员参与的分工协作、整体联动的科技推广网络。
三、加大投入,助推产业快速发展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促进魔芋产业快速发展。2004年至2017年,县财政每年安排60余万元资金用于魔芋新品种的开发、病虫害防治研究、技术推广及科技试验示范。为打造 3
全国魔芋产业大县,自2017年起县财政加大扶持力度,每年魔芋专项扶持资金提高到590万元。同时,积极引进资金和鼓励煤炭企业投资开发魔芋产品,发展魔芋产业。二是落实扶持发展政策。为巩固和提升全县魔芋种植水平,政府实行“一套班子、一套政策、一笔经费、一套责任制、一套奖惩办法”的工作机制,千方百计推进魔芋产业发展。按照“公司+基地”的产业化方式,对魔芋实行订单生产,由魔芋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实行保护价收购。对产品加工销售进行扶持,鼓励支持县内外魔芋加工企业、营销企业开发富源魔芋,鼓励支持种植户到县外销售魔芋产品,允许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经销魔芋产品。县内外企业、科研单位在富源投资兴建的魔芋加工、经销企业,按市、县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给予优惠。对获省著名商标或省名牌产品的魔芋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获中国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的魔芋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全县每年安排信贷资金1000万元用于加工企业的厂房建设、机械设备购臵、技术改造和解决部分困难户的种子、化肥等物资问题。同时,采取农户投入为主、社会投入资助、信贷资金帮扶、财政投入引导、项目资金拉动的方式,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四、强化基地,规模效益日趋明显
2017年8月向中国魔芋协会递交了《10万亩魔芋种植基地和产业化培育可研报告》,经协会组织全国专家论证, 4
科学、合理地将我县魔芋基地建设规模定位为10万亩。2017年底,魔芋产业产值首次超过了烤烟产值,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出台奖励政策,对种植30—50亩以上大户奖2000元,50—100亩以上大户奖5000元,100亩以上的奖励2万元,仅2017年奖励魔芋种植大户的资金就达67.7万元。由于政策到位,措施有力,魔芋种植面积迅猛发展,由2002年的1.58万亩发展到2017年的10万亩,增长了6倍多,占全市的三分之二,全省的三分之一,全国的十分之一,规模效应明显,形成万亩以上乡镇4个,千亩以上村委会35个,30亩以上种植大户90户(其中50—99亩的30户,100亩以上的28户)。2017年,富源被中国魔芋协会评为全国14个魔芋种植基地重点县;2017年被评为首批全国魔芋原料加工基地7个重点县之一;老厂乡和富村镇分别被中国魔芋协会誉为“魔芋种芋第一乡”和“中国魔芋第一镇”。
五、扶持龙头,加工体系不断完善
政府不断扶持发展加工企业,对光华魔芋有限公司、金田原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和坤星源魔芋开发有限公司在厂房建设、改扩建和魔芋收购等方面从资金、政策上给予积极扶持,确保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加工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一是光华魔芋开发有限公司日益壮大。光华公司始建于1998年,该公司是经营魔芋系列产品加工、
销售、农副产品购销、商品进出口为主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下属东堡魔芋精粉加工厂和富村魔芋粗粉加工厂,年生产魔芋精粉1500吨,纯化粉1300吨,魔芋胶600吨。自2002年项目投产以来,实现销售收入7774.1万元,实现产值8408万元,实现利润1109万元,实现税金210万元,新增就业人员208人。该公司2017年又被认定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17年4月获得国家扶贫龙头企业称号;2017年1月,该公司生产的“富绿”牌魔芋胶、魔芋精粉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目前该公司已成为云南省魔芋行业机械最先进、厂房车间上档次、设计最规范的魔芋粗加工厂,初加工产品已达国内领先水平。二是金田原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带动能力增强。金田原公司成立于2003年6月,是县境内首家集农产品开发、推广、销售为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公司下设年产5000吨魔芋精粉加工厂、魔芋系列产品加工厂、农特产品加工厂及多个专营门市,与国内外同行及多家产品专业营销公司建立有密切的合作关系。2004年研制开发的“润麒牌”魔芋胶已向国家工商局注册了商标。年可生产有机魔芋精粉5000吨、包装上市膳食纤维10万件,为全省乃至全国规模最大、工艺一流的魔芋加工企业。2017年12月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日本AFAS有机认证机构的JAS有机食品加工认证,2017年1月获“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称号,该公
司致力于发展绿色食品,努力打造润麒、白金芋宝两大品牌。现已成功推出云南魔芋制品“白金芋宝”两大品系十多个品种,产品主要有魔芋膳食纤维、润麒魔芋胶囊、魔芋胶、润麒魔芋丝、润麒魔芋素食、润麒魔芋减肥方便面等。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6187万元,实现产值6583万元,实现利润513万元,实现税金217万元,新增就业人员110人。三是坤星源魔芋开发有限公司投资680万元建设魔芋精粉初加工厂,年计划生产魔芋食品5400吨(魔芋粉丝结4800吨,仿生素食品600吨),魔芋胶500吨,魔芋化妆品50万袋。
六、开拓市场,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为了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我们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抓产品的外延扩张,政府曾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先后到上海、天津、广州等地考察,与日本独资企业天津丸善公司合作,已就建立有机魔芋基地和有机魔芋加工厂达成协议。2004年与中国魔芋协会合作,成功承办了全国第三届魔芋种植基地建设经验交流与商贸洽谈会,极大提高了富源魔芋在国内外的竞争力。目前,国内外市场已成功打开,魔芋精粉市场已延伸到台湾、日本、韩国等地。引导企业在主产区富村、老厂两乡镇建立了富村、迤得黑、大丫口等三个魔芋专业交易市场,还将在种植魔芋千亩以上村委会周边小市场建魔芋交易区,以便满足我县魔芋生产销售的需要。充分发挥魔芋行业协会在生产技术指导、魔芋产品销售中的主渠道作用,把魔
芋科技知识和市场价格信息传播到芋农手中,为稳定市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七、技术支撑,科技含量显著提高
我县在发展魔芋产业过程中,紧紧抓住魔芋软腐病防治这一关键,与省农科院合作共建云南省农科院富源魔芋研究所,从农业系统抽调技术骨干充实到魔芋研究所,在乡镇安排专人负责魔芋技术推广指导,为百亩以上种植魔芋的村委会配备魔芋辅导员,建成覆盖县、乡、村的科技服务体系,与省农科院和云南农业大学开展科技合作,引进生物多样性防控病害理论用于魔芋生产,自主研发并推广应用了生物多样性防控魔芋软腐病、两年制垄作免耕栽培、生物多样性保种、有机魔芋栽培、高垄栽培、小墒栽培等六项成熟技术,有效抑制了魔芋软腐病的发生,发病率由2002年的35.4%降至2017年的15.3%,降低20.1个百分点,挽回因魔芋病害造成的损失9000多万元,减少了芋农因病害造成的损失,降低了芋农种植风险,增强了芋农种植魔芋的信心。
八、规范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我县强化产品质量,规范生产种植,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已认证无公害魔芋产地5.25万亩,占全县商品芋种植面积近50%,分别获得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和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证书》。鲁都牧
场1万亩魔芋获农业部中绿华厦有机食品认证中心颁发的《有机产品证书》和《有机转换产品证书》,同时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AA级绿色食品证书》和《AA级绿色食品转换产品证书》和日本有机联盟AFAS的认证。有机魔芋认证的取得,为富源魔芋进入日本等国际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富源魔芋”原产地证明商标顺利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审定。富源县光华魔芋开发有限公司申报的“富绿”牌魔芋胶和魔芋精粉两个产品分别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证书》,该公司开发的“富绿”牌魔芋胶和魔芋精粉于2017年获绿色食品认证。金田原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魔芋加工厂获有机食品生产环境认证,该限公司研制开发的“润麒”牌魔芋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功。坤星源公司魔芋湿法加工技术在国内入于领先水平。富源魔芋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增强。
富源县魔芋产业虽然有了较好发展,农民得到了较多实惠,但也还存在着轮作周期较长、病害防治困难、魔芋种源退化、科技含量不高、产业投入不足、发展后劲不强、市场培育滞后、产品效益偏低等困难和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政府将深入研究魔芋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在种植轮作、品种选育、病害防治、龙头带动、市场开拓等方面狠下功夫,努力把魔芋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做强蔬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相关文章:
做活做强农业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09-22
大力发展特色蔬菜促进农民增收09-22
促进农民增收措施03-15
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09-22
加快发展设施蔬菜大力促进农民增收09-22
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09-22
促进农民增收交流材料09-22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09-22
试论如何促进农民增收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