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农民增收新途径调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农业仍然是经济发展全局中的薄弱环节,农民增收困难是当前"三农"问题最集中的体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年"一号文件")正式公布,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并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这是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017:中央一号文件围绕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充分表明中央对农村问题的极大关注!
农民目前经济情况的现状:
农民的收入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但农民收入的增长来源日益多样化、多元化。农民收入由主要来自农业转向农业和非农业并举,由主要来自种植业转向种植业、养殖业并举,农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产量、提高价格转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扩大就业。目前农民收入构成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已接近一半,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已占到1/3,工资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率达80%左右,来自非农产业和进城务工的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
农民的收入问题主要表现在:(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民增收放缓以后,90年代末期至今农民收入始终处于低速增长状态,与城市居民收入的高增长形成越来越大的反差。1997-2002年的6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549.5元,不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1/5;平均增长率不到4%,仅为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一半。而且农民收入很不平衡,由于农村内部收入分化,少数高收入户掩盖了多数低收入户,近半数的农民收入处于零增长状态,许多农产收入下降。 ...... 本帖最后由 zlq661024 于 2011-10-25 11:14 编辑
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农村稳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按照省市农业区划办公室的工作部署,我县区划办于今年8月份,以抽样调查的形式分别对唐海镇、三农场、八农场、九农场的8个村的240户农户就农民纯收入情况、生产性支出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结合统计局农村百户调查年度统计数据,对我县农民增收情况进行总结如下:
一、农业生产基础及产业状况
近几年,唐海县围绕建设曹妃甸和冀东油田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的目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水平,并且实现了局部突破,农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已基本形成。
201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39619万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2674万元、257726万元、259219万元,一、二、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为19.2:40.3:40.5。从产业构成数据显示出二、三产业发展较为快速。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7424万元。其中: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分别完成产值61761万元、1162万元、36255万元、81377万元、46869万元。畜牧、水产业已成为农业的支柱产业,产值已占到总量的51.2 %。
09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349320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08679亩,粮食总产198205吨;油料播种面积4449亩,总产1075吨;棉花播种面积13773亩,总产1034吨;蔬菜播种面积22425亩,总产64267吨。粮食作物仍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绝大份额,占总面积的88%。粮食作物以水稻种植为主。年末全县水产养殖面积144360亩,水产品总产量62557吨,在
大面积退出海水养殖状况下,水产养殖现以淡水为主。畜牧业发展较快,肉类总产全年达到22368吨,牛奶产量1912吨,禽蛋产量4976吨,畜牧养殖以生猪、家禽为主。目前唐海农业形成了以水稻种植、水产、畜牧养殖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二、农民家庭纯收入状况
通过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广农业科技,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农村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1、农民纯收入增长情况(统计年报数据)。近三年,唐海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现连续稳定增长态势,2017-2017三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分别为5502元、6850元和7877.5元,连续三年的增幅为13.4%、24.5%、15%,特别是近两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较快,已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2017年-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为15.3%和10.2%)。再结合目前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等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的健全,农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将更多。
《农民增收新途径调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农民纯收入构成情况(本次抽样调查数据)。通过对240户农户的综合调查情况来看,农民的收入状况有所增加,收入水平也有所提高,农民家庭户均纯收入达到25381元,人均纯收入达到8057元。但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农民收入的来源,主要是家庭经营收入和外出劳务收入。
在收入构成总额中,家庭经营纯收入的份额所占比重最高,占纯收入总额的66%;工资性收入所占份额居第二,占总额的29.4%;转移性收入和其他收入所占份额较小,只占收入总额的4.6%。
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主要是从事第一产业的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总额中第一产业占85%,第二产业占4.8%,第三产业占10.2%。
在第一产业收入构成中,以从事大田种植业为主。大田种植收入占一产收入总额的61.2%;畜牧业居第二,占24.9%;林果业占8.3%;渔业养殖占5.6%。
从收入构成上看,反映了我县农村经济多元化已初步形成,农民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农产业收入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气从事农业种植、养殖收入占全部收入总额的比重为56%,非农产业收入所占比重为44%,其中工资性收入已占收入总额近30%,从侧面反映出我县农村劳力力转移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农民增收途径和做法
1、积极落实国家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一是粮食价格稳定,农民增收有保障。从2004年,国家实施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以来,最低保护价从70元/百斤提高到2017年的90元/百斤,保障了种粮农民的基本收入,带动了农工种粮的积极性。近几年,粮食播种面积较稳定,在30万亩左右,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达27万亩,粮食总产年超20万吨,所以粮食一项,仍是农民人均增收的主要保障。
二是惠农政策增加了农民转移性收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落实各项“三农”优惠政策,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各项扶农政策落实到位。据调查,政府每年落实的粮食直接补贴、农机补贴及农作物秸杆还田补贴等各项补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工的转移性收入。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农田基本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全县具有完善配套水利设施,干、支、斗、农四级灌溉渠道3800条,长度4318千米。斗渠以上闸涵桥等水利工程建筑物3985座,1立方米/秒以上的灌排站100余座,灌溉和排水能力200万立方米/秒。橡胶坝2座,平原水库10座,有效蓄水容积达300万立方米。自2003年以来,坚持每年组织开展以冬储水围埝、摞荒地复耕、排水渠道清淤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年均投资5000万元左右,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持续改善,为农业增产和农工增收创造了有力条件。
3、靠标准化、集约化生产促增产、增收。我县水稻种植标准化、无公害河蟹养殖标准化被列为国家级示范区,有7个品种、10个产地分别通过国家和省级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2万亩,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12万亩。靠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提升了特色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发挥国有农场“统”的优势,鼓励规模化种植,全县共有2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63户,500亩以上的10户,有力促进农业机械化推广进程,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土地产出率,从而增加种植户的收入。
4、大力发展畜牧养殖,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以提高畜产品质量为重点,加快发展生猪、肉牛、和家禽生产,以提高畜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为重点,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提高良种覆盖率。通过不断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对畜牧产业的扶持力度,从能繁母猪补贴、生猪养殖保险到养殖小区项目建设都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搞好畜禽饲料监测,为农工发展畜牧养殖创造良性环境,提高了广大农工养殖的积极性。目前以生猪、家禽为主的规模化养殖场达到52个,养殖小区50个,养殖大户670户。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5、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输出,提高农工非农收入。县社保部门成立了再和劳务输出办公室,各场镇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站,与劳资合署办公,建立健全了农村劳动力市场体系和劳务输出服务网络,通过了解劳动力资源状况,掌握有意愿外出就业劳动力情况,积极作好劳务输出人员的技术、技能培训工作,有效组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输出。据社保部门统计,2017年内培训农村劳动力15500人次以上,农村劳动力实名制转移就业3500人以上,务工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作为曹妃甸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海县处在唐山环渤海经济发展的最前沿,在曹妃甸开发建设、首钢搬迁和冀东油田扩能增产以及县级工业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拉动作用下,农民劳务输出大量增加,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
《农民增收新途径调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由于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农工越来越多,不少人就把自己的责任田通过租赁、承包、转让、托管等形式流转给种田能手、种田大户。推动了种植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经营,提高了土地的投入产出比,种田的经济效益也显著提高。
四、农民增收的形势分析
不利因素:
1、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比较效益低。通过多年来的农业结构调整,唐海县农产品正由单一型向多元型发展,但水稻、生猪等传统产业大而不强,农业特色及资源优势未被充分发掘,名、优、稀、特产品基地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农业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产品加工带动能力不强,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农产品附加值低,比较效益没有得到提升。农业产业化进程偏缓,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仍以农户为主,基本没有农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组织,缺少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竞争力差,影响力小,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不强。
2、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功能不完善。多年来,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但是,没有根本改变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功能不全的局面。农业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发展,造成农村产业、产品的区域分工不明显,产业趋同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比较突出,降低了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区域特色优势发挥小,严重影响农业的总体效益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农民增收压力加大。
3、农工观念陈旧、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劳动力转移困难。一是传统理念束缚着农工的头脑,对当前就业形势缺乏认识。我县是在国有农场体制上建立的县,目前仍然运行的是双层经营体制,大部分农业劳动力都具有国营农场职工身份,退休后可享受国家退休金,老年有所依的想法,使不少农工产生小富即安的思想,且长久以来,我县人少地多,农业资源较为丰富,农村经济发展稳定,大多数农工靠务农也能维持基本生活水平,所以不少农工宁可农闲在家
也不愿外出打工。且多年的农业生产,使人们形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陈旧观念,认为“种地”就是他们唯一的出路,没勇气打破自己的生活方式。
二是文化素质较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用人单位招收人员时,一般都要求高中以上文化,或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我县虽开展了一些技能培训,但受资金的困扰,设施落后,师资不足,培训的速度、广度与需求还不适应。缺乏专业技术和较高文化水平的务工农民只能提供低水平的劳务,在务工过程中缺乏竞争力,难以适应产业升级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也制约了其工资水平的提高。
潜力优势:
1、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关注农村的氛围空前浓厚,促进“三农”发展的合力更加强大。在中央扩大内需的机遇下,国家继续增加了对农民的各项政策性补贴,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优先对产粮大县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给唐海县提供了,增强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机会。
2、具有较强的科技和服务体系支撑力量。区域内有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昌黎果树研究所和唐山市农科院等农业科研机构。近邻北京、天津,科技资源丰富,且有长期科研合作的历史基础。依靠科技创新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优势较强。
目前县域内有5家基层农业技术综合推广站,集中引进培育了水稻、蔬菜、畜牧、水产、耐盐碱苗木花卉等新品种。以“两员”(农业技术员、动物协防员)为主,强化了县、场、村三级服务网络建设,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组织体系。建立的动植物检验监测中心和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中心,保证了动植物防治及时到位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这些科技和服务支撑力量都成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和积极的基础。
3、曹妃甸新区建设,为农工就业和增收提供巨大契机。曹妃甸新区规划建设的开展,促进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各类要素的加速集聚,本县作为曹妃甸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吸引力和经济影响力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商贸流通、服务业等都将快速发展,为农民扩大就业和增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平台。首先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支撑,全县就能顺利实现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同时人口向中心城镇集聚,也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其次,工业和三产的发展将会使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可为农业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资金支持,为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提供充裕的资金来源。
五、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和对策
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涉及许多方面的事情,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靠农业本身解决绝大多数农民的增收问题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落实农民增收。
1、大力发展区域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助农增收。用减少农民的办法富裕农民,把增加就业渠道和创业门路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致富观、就业观。逐渐摆脱小农经济思想,增加脱离农业,就业于二三产业的勇气,拓宽增加收入的途径。
二要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本领。要抓住曹妃甸港口建设、新城建设、冀东油田增产扩能等契机,加强农民在建筑业、物业、商业、服务业、物流业、安保等方面就业能力培训。特别是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农村新生劳动力,要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能够进入二三产业,实现新生农村劳动力全部非农就业。
三要大力发展区域二、三产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大的就业空间。围绕曹妃甸四大主导产业,发展装备制造、机械化工、新型建材、节能环保、高新技术、现代物流产业;围绕独特的湿地资源,抓住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推动商务会展、休闲度假、旅游业等新兴三产的发
展,通过区域经济的带动与辐射功能,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四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变就业增收为创业增收。政府部门要应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创业补贴、贴息贷款、减免税费,降低农民投资创业的门槛。通过扶持农民自主创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形式,富裕农民。
2、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把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作为促进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的主线。我县还有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城市化、工业化需要一定的时间进程,最终也需要有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要解决他们的增收问题,主要还是要靠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另外,我县传统农业还占多数,农业本身经济效益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在领域上,要跳出农业,从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和经济、生态、社会统筹的高度来发展农业。要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发展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从循环经济角度出发,建设节约型农业。
一要变单一的量的增减为农产品质的提高。实现由一般性农产品生产向加工产品、绿色安全产品转变,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要依靠科技,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
二要建设节约型农业,降低农业成本。要树立减少投入也是促进增收的观念。要以科技为支撑,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的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的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与旱作农业、集约生态养殖、秸秆综合利用等节约型技术,促进农业尽快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
3、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把农民在土地上取得的收益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期利益来抓 。鼓励公司、企业租赁农村土地进行规模经营,发展二三产业。通过公司、企业租赁土地经营,可以解决农业投入不足问题,提高经济效益。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公司、企业统一经营,可以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公司、企业经营土地需要雇佣农村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农民还可以获得工资。这样农民就可以实现既得租金又得工资的收入模式。
4、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把落实惠农政策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催化剂。一要落实中央及市里惠农政策。2003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及附加,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同时,出台了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有关政策。将来,中央针对“三农”问题还要出台一系列的补贴政策,我们必须用足这些政策,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二要制定本县的惠农政策。需要根据我县实际情况,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前提,制定出台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信心。县财政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积极引导银信部门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投资高效农业。 三要不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奠定增收基础。积极向上争取农业项目。努力加强与中央、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的衔接力度,策划、整合、打捆一批农业产业化、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复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充分发挥水利为农业保驾护航的作用。
5、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把提升村级经济竞争力作为农民增收的潜力。一要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为突破口,加大改水、改厕、修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社会形象。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激发农民创业致富的斗志。同时营造农村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招商引资铺平道路。
二要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把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事项。要建立以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免费义务教育制度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减少农民在这些方面的开支,切实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民的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农民的收入有了较高的增长,但近年来却增幅超缓。1997-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分别比上年减少4.9、0.3、0.5和1.7个百分点,连续几年下降,虽然2001-2003年出现了一定幅度的恢复性增长,但基础很不牢靠。今年,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农民增收问题高-瞻远瞩地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即一号文件 ,就农民增收问题颁发中央文件,是建国55年来的第一次。然而,如何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真正促进农民增收呢?笔者认为:在现阶段,促进农民增收应多元化发展农村经济。
一、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有效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
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将面临国外农产品的强有力竞争,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已不现实。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从我市山多、地多,农村人口多的特点看,在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基础上,一是把粮食做为产业种好,提高粮食作物品质与产量;二是注重农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建宁的莲籽产品的精深加工,既调动农民的种莲积极性,又吸纳了富余劳动力就业,还带动了猕猴桃、黄花梨等相关产业发展;三是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名、特、优、新的产品。我市已提出了发展七个特色产业目标,要紧紧围绕七大产业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使资源优势转化成市场优势、产业优势,成为高创汇产品,不断提高其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
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城镇化率为78%,中等收入国家为49%,世界平均水平为46%,而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为32%,我市还不到30%。这说明,我市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务工的潜在空间巨大。因此,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就成为现实选择。其主要途径是:1 积极发展小城镇,尽最大可能地把那些居住在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的山民转移到城镇,同时,不断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体系,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 加速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的新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开放式的户籍制度,尤其是在县市 级城镇更不应受地区和户籍制度的限制,应允许自由迁移及定居。3 降低农民进入城市的门槛。进城农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就应该享有长久居住权,享有城镇居民同等待遇。4 加快农村富余劳力转移步伐,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转移的若干意见试行 》,大力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村劳动力到城镇从事非农业和跨地区流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建立乡镇劳动力转移指导站或劳动保障事务所,开设农村劳动力职业介绍窗口,切实做好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小城镇,同时,合理组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加强对境外劳务合作的服务与管理,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三、积极创办龙头企业,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增加农民工业化收入
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民,是农产品生产的终端,也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龙头企业的基本作用有两个,一是可以开辟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解决农民“卖难”,实现农民的生产目的;二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为此,各地都应依托本地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大力创办或通过招商引资创办农产品加工型、流通型龙头企业;没有条件的,要主动依托社会上已有的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生产。通过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四、大力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增加农民流通收入
发展合作经济和经纪人队伍,做好农产品流通工作是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关键环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一是要搞好农产品信息服务。发挥农产品信息中心网络的作用,建立农产品信息发布和跟踪制度,对影响农民增收的大宗农产品做好预测预报;加强同国内外、省内外农产品大网站的联络,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准确、及时把农产品的销售信息传播到农户手中,真正帮助农民了解市场、参与市场、掌握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引导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权益。逐步建立和完善优势产业的市级行业协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名牌农产品主产地为依托,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和扶持营销、信息等各种农村中介组织和流通大户、农民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市场流通中介组织、专业队伍、农民营销经纪人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指导、产品收购、加工储运等多种经营服务,不断搞活农产品的流通,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三是千方百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类农产品的展销会、订货会、品尝会和促销会等活动,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大力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鼓励支持营销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赴省内、外参加全国性的农产品展销活动,推销农产品,搞活市场流通。
五、强化科技兴农,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科技收入
为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全国农科教结合示范区的作用从强化科教兴农入手,继续推广和创新十种科教兴农模式,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一是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建立健全良种引进、繁育、推广体系,加强农业各类优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开发,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推进农副产品信息中心、“农业155”和“村会协作”等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和服务体系建设,搞好省级、市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推动农科教结合示范区的建设;二是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围绕大宗农产品及名特优农产品,制订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和检验检测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加大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力度,积极参加国家、省级优质农产品品牌和绿色食品标志的申报,积极推行优质农产品注册商标,通过品牌战略,促进名牌产品产业化,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围绕“提高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档次,壮大市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规模,发展县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数量”的目标,加快我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集中力量高档次、高标准地搞好园区的道路、水利、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在提高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建设防洪排涝工程等方面下功夫,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六、要激励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增加农民资本和经营性收入
创业是富民之基。浙江的农民之所以比较富裕,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是全民创业,有一大批大大小小的老板。要从根本上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民致富,就必须尽快把生产性农民、务工性农民向经营性农民转变,把农民以劳动收入为主向资产性、经营性收人为主转变,努力走出一条让民众通过诚实劳动、艰苦创业得到更多实惠的创业发展之路。
七、加强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
我国农业的弱质、弱势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决定了它在国家宏观调控中是需要加以保护的产业。政府要在WTO规则下,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1 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体系,由农户承担费用转向政府财政补贴。2 建立农业收入保障体系,由农产品价格补贴转向农民直接收入补贴。3 减轻农民负担,认真落实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开展农业用水、用电、农机服务等农业生产性项目价格和收费专项治理,对农民建房收费进行专项检查,实行涉及农民负担案件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查处因加重农民负担引发
的恶性案件和群体性事件。4 对农户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进行适度的政策性补贴,每年农业生产资料需求旺季,除要出台一些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政策外,还可根据农民购买的数量给予统一直补,切实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农民增收途径调查与分析2017-04-02 08:37 | #2楼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关键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各级党委、政府常抓不懈的中心工作,也是当前一项严峻、迫切和现实的课题。简单的说就是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农村稳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一、农民家庭收入状况
通过对200户农户的综合情况来看,农民的收入状况虽有所增加,但收入水平仍然比较低,收入来源也较为单一,收入中打工的比重较大而种田的收入较低。抽样调查显示,2017年户均收入20000元左右,较上年增长10%,户均纯收入15200元,人均纯收入4342元,较上年增长15%,种田、打工和其它收入分别占农民总收入的17%、51.5%、31.5%。目前农民的收入渠道还很窄,除了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是主要经济来源外,农民还基本上没能够因为土地而致富,因此,农闲的时候打点短工来贴补家用。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一)一是缺乏资金的有力支持。绝大多数群众反映,由于原始积累少,想致富、缺资金、贷款难是当前群众们最大的难题,也是制约农民增收、投资创业的一个“瓶颈性”障碍。当前,县乡经济乏力、财政吃紧,金融机构贷款机制不够灵活等,是造成资金支持不到位的关键所在。二是缺乏科技的有力支撑。近年来,虽然各种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得到应用,但由于科技支持农业的能力弱,在利用高新技术进
行农产品深层次开发和综合利用上进展缓慢,形不成精品,农产品附加值低。
(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很多群众提到,对信息、技术等需求、期望值较高,但在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上显得乏力。从这种意义上讲,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也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关键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服务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农民面对充满风险的市场只能凭经验、凭感觉做出相关的决定,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有群众在此提到,这样往往投入多、效益少,有时甚至连投资也难收回,增收无从说起。二是“科技、法律、信息、营销、劳动力转移”等中介组织还不够健全,相关协会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好。三是农业技术人才匮乏,落后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与现代农业生产要求不相适应,阻碍了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导致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增收潜力发挥不出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农民群众致富手段少、技能欠缺。农民群众大多数仅有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学习知识、利用知识的能力较弱,导致致富手段少、技能欠缺。综合国内外形势,促进农民增收的决定因素,已不只是土地、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是知识、能力、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据国内有关经济学家分析,农民学历教育每增加一年,其收入就可增长
3.6%—5.5%。目前,我县农民群众受文化程度低的制约,劳动技能薄弱、经营投资理念落后,创业意识和投资意识淡薄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一方面难以接受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致使农村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模式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制约了增收空间向更高层次发展。在劳动力转移方面,由于农村外出打工的农民在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上跟市场需求标准有明显差距,导致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越来越大,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越走越窄。
(四)城镇化实质性进展滞缓。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人口转移速度、效率以及非农产业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准。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仅35%,明集乡城镇化水平不足30% 。城镇化水平不高,是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就业不充分的原因。城镇化水平不高且进程缓慢,导致农村人口多,非农人口少,即农产品生产者多,纯消费者少,农产品消费市场容量小,形成严重的市场需求约束,影响农民增收;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挤占有限的土地,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农产品流通环节不畅,加大农产品流通成本,影响了农民增收。
(五)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滞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等改革滞后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一方面,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没有形成,土地供求之间缺乏必要的中介组织,土地流转进展较慢,流转层次较低,制约了土地的规模经营,降低了土地资本的增值作用和农业整体效益,又弱化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得部分农民不愿放弃土地,以致成为城乡“两栖”流动就业的兼业农
民;另一方面,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无论是劳务输出,还是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农民都凭自我感觉或典型带动、自发组织进行,缺少必要的组织引导管理、中介服务以及对外输出平台,劳动力流动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三、解决农牧民增收的财政对策
(一)是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按照《农业法》的规定,逐步把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纳入公共财政的支出范畴,确保财政对农业资金投入的增加,力争做到五个方面的倾斜:即向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向农村科技、教育、化文、卫生事业倾斜、向农业产业化尤其向龙头企业倾斜、向扶贫攻坚项目倾斜、向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倾斜。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取缔不合理收费,加大财政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财政资金对农业的贡献率。
(二)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把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吸引到农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加大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科技的贡献率,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要支持农村产业化经营,培育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增加农民收入。在支持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增产和安全的基础上,重点支持竞争力、成长性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示范基地,积极探
索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之路,能带动农民致富,能让农民得到实惠。围绕棉花、粮食、林果、畜牧、饲料四大基地建设,坚持因地制宜,走一乡一业或一地一品的优势发展之路。找准优势,集中财政支农资金重点投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品种。
(四)是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相关部门建立劳动力市场,提供准确用工信息;根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的培训计划,积极落实资金,加大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对务工经商回归的创造人员,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培养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加快城镇化进程,引导涉农企业向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好、有发展潜力的小城镇和里聚集,促使农民就近转入小城镇就业。
(五)是要强化科技兴农,发展高效农业。一是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加大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力度,积极参加国家、省级优质农产品品牌和绿色食品标志的申报,积极推行优质农产品注册商标,通过品牌战略,促进名牌产品产业化,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搞好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加快我镇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六)要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农民利益。对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农产品如粮食、牲猪的销售,政府既要给农民自主销售权,又要加强监管,稳定市场。要采取措施确保粮食保护价的有效实施,在重点产区政府应该设立收购点,避免保护价的好处落到贩子手中,破解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怪圈。
(七)是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为了增强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和劳动效率,各级财政部门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坚持分阶段分项的原则,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建立起集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1、支持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发展。逐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面,对农村弱势群体开展医疗救助,对特别困难户和五保户看病给予政府补助;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医疗覆盖网络,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优化和改革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完善农村公共卫生的财政保障体制.
2、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范围,实行五保户应保尽保。探索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共同筹资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加大农村五保供养的自治区、地州、县三级财政投入。建议每年增加自治区、地州、县三级农村五保供养专项补助资金纳入财政年初预算基数;建立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的自治区、地、县三级负担机制。为确保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督促当地政府切实把好农村五保对象的政策关,建议根据实际资济安排情况,按比例建立农村五保资金自治区、县三级政府分级负担的机制;建立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的财政社保资金专户。参照养老保险,下岗基本生活保障和城市居民最底生活保障资金的管理模式,将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纳入国库内财政社会保障补助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切实保障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的安全、完整、及时;根据实际确定集中供养与分供养比例。集中供养率
的高低,必须考虑当地农民的生活习俗和农村敬老院的承担能力。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五保对象并不愿意进敬老院集中供养,应将当地农村经济水平,财政支撑能力与五保政策相结合相协调,逐步提高集中供养率。当前应坚持生活不能自理或特困五保老人优先入院的原则;集中力量对五保对象进行重新清理。根据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条列》的有关规定,对实际享受的农村五保对象重新核定。不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应取消其五保供养待遇,如生活确有困难可及时纳入农村特困救助范畴。
加强建立和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各级要力求在深索中求完善,在造作上求科学,在管理上求规范,不断加强农村低保工作规范化建设。
(1)明确责任,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各级要主动适应低保工作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农村低保对象家庭收入核实核算、申报审批、资金发放、资金监督管理、低保对象动态管理、建立档案等方面的办法和制度,确保低保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还要建立完善农村低保工作定期抽查制度、统计报告和公示制度。
(2)准确核定低保对象,合理确定低保标准。准确核定低保对象是农村低保工作的核心。按照“低标准、广覆盖”的要求和应保尽保的原则,上级决定将年人均纯收入7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采取“实际补差”的办法,确定农村低保对象家庭人均纯收入后,以每人每年700元为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差多少补多少,进一步农村低保对象的生活水平。
(3)严格工作程序,做到应保尽保。各级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必须严格按照低保工作程序,重点对农村低保保障对象的认定、申报审批程序、“民-主选举”公示及健全农村低保审批制度等各项工作做出详细规定。农村低保要“集体研究、政务公开、张榜公示、规范操作、严格把关”的工作责任制度,规范和加强农村低保工作的运作程序,一定要做到责任到人。
(4)加大财政投入,强化资金监管。各级一定要落实配套资金,规范管理和监督建立公共财政筹资渠道,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是做好农村低保工作的重要保证。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做到农村低保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通过金融机构直接、及时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支付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账户。同时要做到严格资金管理,落实制度,堵塞漏洞,从严要求,从严管理,绝不允许发生挤占、挪用、截留和虚报冒领等违规违纪现象;严把申请审批关,坚决杜绝“人情低保、关系低保”,坚决杜绝混吃低保、骗吃低保现象,不准优亲厚友;经常开展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资金安全运行。真正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推行农村低保工作健康发展。
【农民增收新途径调查】相关文章:
关于农民增收途径的调查与分析09-22
实践农民增收途径调查与分析09-22
农民增收途径调查报告09-22
关于农民增收难的调查报告09-22
关于如何使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09-22
关于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09-22
XX镇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调查09-22
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09-22
农民增收的长期思路09-22
农民增收先进材料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