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经典励志>培养方法>《小学科学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科学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时间:2023-05-11 12:19:42 秀雯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科学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如今的教育中,喊得最响地要数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没有创造性的思维就不会有创造性的行动。为此,在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在科学课中有很多可以研究的地方。下面小编为您带来小学科学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科学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科学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引导思维发散,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指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不依常规地去思考问题,它反映思维的宽度广度。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它指对同一个问题探求不同的解答方法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发散。要求学生思考解答某个问题的种种方法。如在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时,由于蚂蚁是活的动物,一停不停地在爬行,而且身体又小,很难让它静下来观察,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到多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角度的发散:科学课中,为了得到某种事物的特征,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角度来进行观察。

  2、教会学生联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善于迅速地引起联系建立联想善于依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迅速地及时地调整原有的思维过程。联想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指从一个问题想到另一个问题的心理活动,教会学生各种联想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方面。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一事物或概念想到其相近的事物或概念。如学生在观察蜗牛时,从蜗牛的外形想到鼻涕虫、螺丝、田螺等动物。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由一事物想到在性质和形态上相似的另一事物。如,在对水的观察中,联想到类似于水的其它液体,就像酱油、菜油、醋、汽油等;在说草丛中有蟋蟀时,学生会想到蚱蜢、蝗虫、蝴蝶等小动物。在说大树上会有哪些动物时,学生马上会想到有鸟这种动物。

  学生学会了联想,丰富了想象能力,思维变的灵活了,敏捷了。他们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不让教师告诉答案,总是说:"让我自己想一想,看我想的对不对"。

  3、突破常规想象,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独创性是创造思维的根本特征,它指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过程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信息重新组合,从而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产生新成果。"突破常规":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大胆设想,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探寻具有创新意义的简捷妙法。如在对蜗牛的观察中,有一个学生突发奇想,说要把蜗牛浸没在水中,看看蜗牛会不会被水淹死,会的话,它能在水中最多坚持多久。

  二、创新思维的发展与训练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儿童提问表明儿童在对事物进探索、思考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正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儿童创新思维的开端。

  质疑问题难本身就蕴含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才能提高,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大胆提出问题。

  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提出问题。如《寻访小动物》一课,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质疑,学生会提出:什么是寻访,对小动物的观察为什么叫访,为什么要访,到什么地方去访等一系例问题。也可以在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质疑。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质疑。如在学习《我的观察》后,有学生会提:我们的骨头是怎样生长的?心脏为什么会跳动?问题多得让你会不知所措。

  2、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通过语言可以促进思维发展。

  (1)、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联想能力。

  在科学课堂上,学生可以从观察物品的形状、颜色、大小,联想物品的用途是什么。可以从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联想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从观察小动物的外形,联想小动物的运动方式。

  (2)、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

  我们每一堂课都离不开学生的观察活动,学生进行观察之后,一般都要进行一些描述。那么在描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对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时重点训练学生的说的能力,在一个学生进行语言描述时,让其他同学进行仔细地听,听一听他的描述与你的观察一样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或你有什么不同的描述方法。你想进行哪方面的补充?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听的能力。

  (3)、在语言描述训练中丰富学生想象力。

  儿童时期是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所以,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但这个想象要根据事实来展开,不是凭空捏造。

  (4)、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口语描述训练中,教师要求不模仿,不重复别人的句子。从课的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对同一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要求学生在对事物特征或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时,尽量不重复别人的语言,从不同的观察点来进行描述,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如对我的大树的观察时,大部分同学都是围绕树的特征和树上有什么来进行观察,而有个别同学他却树在校园中有什么作用来进行观察分析。

  3、在动手操作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儿童的思维源于儿童的动作。正象人们常说:"心灵手巧"其实手巧也会使心更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儿童的智慧在儿童的手指尖上,手是儿童思维的镜子。因为手的动作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反馈到手,二者之间是双向联系,这种联系越多越能促进两方面发展。因此,积极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对于思维发展是极为有力的。科学课要求学生动手的活动也是很多的,这正好给学生创造了动手的好机会。如拓树皮,印一张完整的叶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锐意开拓,冲破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篱笆,用新异的方式处理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师要选择多种结论的问题,否则思维容易缭绕在一颗树上无法散开。要开导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精确性,尤其要在变通性方面下功夫。要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这样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三、创设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新型师生关系

  现代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尊重爱护他们,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发表独到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得到创新后愉快情感的体验。

  1、倡导教师要有民主的教学作风创设情感交融的课堂气氛。教师要给学生参与表达创新的机会,不要把个人意见强加给学生,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唤起学生创新的兴趣,要给每个学生评价的权力,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无错原则”。

  对学习落后的学生的发言以表扬和纠正为主,不要简单批评。学习成绩不良学生发言时,不一定一次就能回答上来,教师要有耐心,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让他们想一想,给他们答对的机会或让成绩好的同学进行帮助,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教师禁止用"傻、笨、差"等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语言。多用信任,鼓励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班级中创设同学平等互助的氛围,使他的潜能得到发挥。让他们学会思考,尝试创新。再说,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成绩虽然不好,可有的在动手能力或思考问题的方法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2、注重课堂师生的交往。教师要多鼓励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广泛交流,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共同参与观察探究活动,在交往中提倡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合作、帮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多运用鼓励性评价。

  在科学课上,对事物的观察过程中,有的可能教师自己都没有想到,或是自己也从未看到过,从这种角度来说,教师也是一个初学者,与学生是完全一样的。再说,在科学世界中,无所不有,没有一个人敢说什么都懂,什么都会。所以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

  科学课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科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地培养。

  小学科学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二十一世纪是创新的时代。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怎样利用青岛版小学《科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具体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保护好奇心理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他们创造活动的诱因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的去钻研,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指导。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注意发掘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在教学《有趣的不倒翁》一课中的自由活动“做个有趣的不倒翁”时,学生异想天开发出疑问,圆底改为平底行不行?橡皮泥不放在底部放在中间行不行?内部不装橡皮泥行不行?我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一一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得出制作不倒翁的必要条件:圆底、上轻下重。科学的结论不仅来源于学生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来源于科学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帮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成为本节课的亮点。

  二、捕捉创新火花

  科学课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认识自然事物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会不断迸发“创新的火花”,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敏锐的洞察力来捕捉这“星星之火”。如我在教《谁的本领大》一课时,一个学生说:“绝缘体有时也会导电。”对此,我没有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鼓励他说自己的想法。他说木块如果湿了肯定会导电,他的解释令大家大吃一惊,他所追求的已不是一般的现象了,这种创造性思维不正是我们教育者所希望的吗?我鼓励同学们继续探究。在自然课堂教学中,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的不同见解,正确评价学生的创新成果,必将点燃起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时教师及时地鼓励表扬,会使学生充满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

  三、培养学生想象力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可以概括世界,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了他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无论是再想象还是创造性想象,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十分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内容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发现和发掘他们的自由想象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动手。《有趣的磁铁》探究的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牙膏盒和磁铁制作磁性玩具。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计并制作出像磁性蝴蝶、猴子爬竿、小人在天花板上行走、磁性迷宫等多种磁性玩具。从而扩展到课外科技活动中制作和创造出许多磁性玩具和利用磁铁的日常生活用品。由此可见,在具体的操作中,学生的思维由获得表象,到产生出一种新的思维──创造性思维。

  四、巧设障碍矛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设置一些障碍,促使学生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改变过去实验只动手,少动脑的现象,我常常增补一些实验,有时还有意识的设置一些障碍,使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巧设悬念,引导学生步步探究,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蒸发》一课中,教材设计了一个探究水蒸发时会吸热的实验:用棉纱将一支温度计的液泡包上,蘸上少许水,观察温度的变化。正常的实验结果是室温下棉纱中的水蒸发时温度计的液柱在不断下降,水蒸发会使温度下降。可是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的汇报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实验结果:

  ①温度没有变化

  ②温度上升了

  ③温度下降了

  这是怎么回事?怎么办?如果直接否认前两种结果继续进行后面的探究活动,这部分学生必然会对科学产生怀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就成了一句空话?在课堂上,我对三种结果的出现不做任何暗示,告诉学生最好的办法是尊重事实,重新实验。重新实验时,我对学生提出一点要求:记录好温度计变化的全过程。这是对原有观察能力的进一步要求,这样就更有利于对实验现象的发现。实验终于取得了一致的结果:水蒸发时温度在下降。我还让学生对比分析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

  1、室温太低,实验现象不明显;

  2、观察不细心,没有耐心地对温度变化的全过程进行观察;

  3、认读温度时出了错。这样,学生不但动了手,还充分开动脑筋并解决了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创设和谐气氛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抛弃师道尊严,客观地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才会使学生愿意思考,乐于参与,积极动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毕竟有限,老师则要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启发诱导和适当的帮助,但决不能包办代替,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否则就容易扼杀学生的智慧和创新才能。老师和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中协作,才能使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参与,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有利于学生探索、创新、创造。作为教师应该将自己作为课程主体,具有开放的教学观念。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要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例如我在教学《灯泡亮了》一课时,我提前布置了学生需要准备的材料:小电珠、导线、电池、火柴、透明胶等,学生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按捺不住探究的热情。我刚一进教室,学生们就纷纷举起自己早已连接好的简单电路给我看,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这样再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很自然地就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推测、猜想,教师绝不能讽刺、挖苦或轻易给出结论,要倍加爱护并加以引导,否则,必然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只要老师树立了创新教育观,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不断探索创新思维的教法,激发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善于实践,必能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

  小学科学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营造轻松、友好、和谐的教育氛围,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形成

  要培养出创新能力强的学生,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个思路落实到具体的课堂中,就是要创建和谐、友好、轻松的教育氛围,多用鼓励性以及肯定的语言来评价学生。尽可能地做到尊重、关爱学生,使其感受到平等和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愉快、轻松、开心的情况下进行英语学习。并且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思维开阔和展开想象的翅膀,创新意识学习强烈。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友好,和谐的教育氛围,经常采用肯定和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要着眼于课本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并且为学生留出自主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给予足够想象力的环境,并且在想象中激发创新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肢体语言、图片、简笔画和实物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讲解monkey这个单词的过程中,使用肢体方面的语言来模仿猴子的搞笑动作。学生通过对肢体动作的观察,想象和猜测老师所要表达的事物,从而锻炼其想象力。课堂上还要加强课堂讨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小学六年级上册The story of rain讲到雨的形成这一单元可以先介绍一些物理知识,然后结合一些雨形成过程的图片,让学生先自我理解和想象一番,学生可以自行讨论,交流得出一些跟以往不同的知识,这样既开动了脑筋,又发挥想象,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有所收获取得满意的效果。然后通过单元内容的讲解,达到预习学习和内容相一致的结果。

  三、在教学中尽量创设真实情境,在语言实践中持续发展创新能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非常强调学习者先前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有意义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和原有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新知识纳入到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需要明确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了解到积极主动的学习是构建知识体系过程的关键。教师需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进行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探究,并且利用课堂掌握技能和知识来解决实际英语问题。学生不断地模仿,从模仿中不断体会到模仿所带来的乐趣和知识。

  四、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拓展其创新精神

  多媒体教学通过对学生听觉和视觉的刺激,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加深知识理解和加深记忆的目的。有趣的图片和怡人的音乐都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英语课堂导入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来导入课程,进而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并且专心听老师的讲解。通过多媒体来创设相关的情境,并且激发学生的热情。新课程教材的特征就是要在教学中融入相应的情况,如果教师只有满口的空话,是无法让学生听进去,只有通过事实来进行教育。例如,在学习句型:“What does she/he do?”教可以出示一些表示职业的图片,图片的颜色丰富多彩给人以想象,让学生根据图片猜想图片所描述的职业,进而为本单元的学习提前增加色彩。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流程是创新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有计划的安排科学的教学环节。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地加入创造性的实践和学习过程中,为他们的提供一个宽松、民主、自由、平等学习环境。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解放一个孩子的大脑,让他能够想象;解放一个孩子的眼睛,让他能够观察;解放孩子的嘴,让他能够说话;解放一个孩子的空间,让他能够接触真实的大自然;解放一个孩子的时间;让他能够学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些话就是教师需要去践行的,是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内容。

【小学科学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相关文章: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09-22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03-08

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09-21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04-17

如何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04-24

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09-22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09-22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10-14

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