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经典励志>培养方法>《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

时间:2023-03-22 12:07:34 松涛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方法,许多问题有的只需要了解大致的结果,有的很难算出准确的结果,这就需要用估算的方法来帮我们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估算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们的重视,在倡导“有用的数学”这一大的教学环境下,估算更是备受青睐。那么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小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对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数感及数学应用意识都有积极的意义。

  《国家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个人的认识。

  一、贴近生活,感受估算价值

  过去教师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和熟练度,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与估算方法。但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估算较笔算用得更为广泛。要想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首先要在具体的情景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地认识并体验到估算的实用价值,才能变“不愿估算”为“喜欢估算”。一开始接触到估算,如果感受不到它的实用价值的话,学生就会觉得学习估算有什么用啊,还不如准确计算呢,那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无从谈起。实际上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极为广泛,关键是有没有细心地发现。

  所谓估算,是指在计算、测量中无法或没必要进行精确计算和判断时所采用的大致推测。估算要以培养学生对计算或测量的结果能有概括性、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并且要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理,能够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估算到超市购物需要的钱,估算一个房间的面积有多大,估计外出旅游的费用,一个体育场大约能容纳多少名观众,2千克鸡蛋大约能称几个,赛前估计雅典奥运会中国最终能获得几枚金牌……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这类有关物体的质量、数量或长度的估算问题。面对上述问题时,没有必要计算出准确的结果或暂时无法得出准确结果时,估算不失为一剂“良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关注这类问题的解决,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呢?首先,教师要有估算的意识。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有步骤地将估算与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逐步渗透,让学生不断加深认识。如学习千克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尝试估算日常生活中有关物品质量;学习米和厘米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后可让学生试着估算一把花生大约有多少个……

  总之,教师要做启发学生运用估算的有心人,尽量结合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寻找契机组织学生观察、分析;再通过交流估算方法、技巧等途径,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感受估算的乐趣,并切身体验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凸现估算应用的价值。

  二、结合教学,渗透估算的方法

  估算虽然是一种大致的估计,但并不是凭空猜想的,那种没有根据的臆想乱猜往往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那么如何进行估算才更具有合理性和准确性呢?小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关系十分密切,教师教学中要强化估算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做好估算方法的示范。而教师的估算方法又着重体现在对各册教材中估算题材的挖掘和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上,这种渗透则需要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加强估算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数感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和量化能力的形成,具体就是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将一些估计的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给学生。

  常用的估算方法有:

  (1)近似估算法。根据实际情景把两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这样能方便估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或范围。

  (2)规律估算法。就是运用各种运算定律、性质判断运算的结果,如判断9.4×0.18=1.692的结果正确吗?这个时候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利用一个因数(0除外)乘以一个比1小的数,结果肯定比这个数小的性质,轻松地对结果做出推测和验证,用这种估算的方法就很适合验算一道题是否计算正确。

  (3)联系实际估算法。如人数、租车的数量一定是整数,汽车行驶速度比人行走要快得多。

  (4)据零求整法。如一张报纸有多少个字,一个年级的学生人数……例如:在教学“10000以内数的认识”时,为给学生建立10000的观念,就准备了很多黄豆,想通过实物加深学生对万的认识,那10000粒黄豆究竟有多少呢?学生在乍听到要10000这个大数时都会被唬住,但如果这时渗透估算方法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先数出10袋100粒的黄豆放在一个合适透明杯中,不多不少正好装满,这就是1000粒,那要10000粒黄豆这样数下去该多慢啊,有什么办法能很快看到10000粒黄豆呢?一个孩子回答到:“用这个杯子装10次大约就是10000粒。”他的办法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很快大家就看到了大约10000粒黄豆……在这个实验中那些黄豆并不是准确的10000粒,也是一种估计,根据单量估计出相应数量,“据零求整”整个实验不仅让学生感受10000的大小,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渗透给学生一种量化估计的方法,便于他们以后进行较大数量的估测。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再如,随着计量单位的出现,在学过米、厘米、克和千克后,一方面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教学单位的观念,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填写恰当的单位:黑板长4—,课本宽18—,一条大青鱼重2—,一辆卡车载重2—,通过这些练习加深孩子们对生活经验的认识,再让学生估计学校的旗杆有多高?老师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学生就会以曾经练过的东西为参照来判断,感觉容易多了。

  三、创设情景,增强估算应用意识

  学生数学素质的核心是应用数学的能力,其主要体现在用数学的观点和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能自觉运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一切估算的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开展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变估算由“可有可无”到“无处不在”,增强他们自学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例如,带学生参观新建的教学楼的教室和准备装修用的地板砖,让学生估计要装修新教室的地面,大约需要多少块地板砖?学生有的用手比着量,有的想出了先估计教室横着大约能摆几块地板砖,竖着大约能摆几块地板砖,将横竖能摆的地板砖的块数相乘就知道大约需要多少块地板砖了,甚至有的学生还发现了自己家装修时有些地方整块的的地板砖摆完了离墙还有一段距离,需要多准备些来填补空缺,所以他建议在实际购买中还要多买几块砖以填补地面接墙处。

  还比如“五一”黄金周放假前,很多孩子都有和家人出游的计划,借此契机我设计了一个“理财小能手”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青岛──日照三日游的出游路线,并有各项费用:旅行社(不含餐)238元,餐费115元,自选景点青岛海底世界100元。孩子们根据我提供的信息很快就估算出这次旅游的费用大约是460元。甚至孩子们还说出门在外多带点钱吧,带500元……听到孩子们这么科学合理的理财建议,做为教师的我真是不能小觑他们,既通过估算合理地解决了问题,又丰富了与数学有关的生活体验,增强了他们估算的应用意识。

  四、感悟方法,鼓励策略多样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利用估算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首先,让学生掌握预测策略。就是对问题结果的取值范围进行合理的估计,计算结果如超出这一估计的取值范围,说明答案是错误的。当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主动对信息作出整体把握,并迅速运用直觉思维作出判断,以指导解决问题的方向,从而达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其次,让学生掌握调整策略。在估算中由于运用不同的方法,其估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恰当运用调整策略,能保证估算结果会更接近准确值;例如286+312,有的学生把286估成290,312估成310,290+310=600,结果约是600;有的学生则把286估成了整百数300,312估成310,300+310=610;估算策略不同结果也不相同。第三,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讨论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互相评价和自己评价的过程中,训练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总之,让小学生具备初步的估算能力,需要师生一起增强意识,共同努力。在引导学生实践、分析和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初步的估算能力,以拓宽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的思路。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教师每堂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尝到估算的甜头,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的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估算是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确计算。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强估算教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下面,我将以《米和厘米的认识》为课例,从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已有知识经验两方面简单谈谈怎样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一、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估测,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学生学习完米和厘米的认识后,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估测习惯,我设计了以下的估测环节:

  1、估测自己的身高,生活经验帮上忙。

  刚开始,我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身高,因为上课时我用米尺帮助孩子们找到了在自己身上1米的位置,所以学生都知道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但是多多少,他们就不知道了于是有的孩子猜测自己1.1米的,有猜测自己是1.5米的,还有猜测自己2米左右的,但是马上就有孩子反驳:“篮球运动员才有2米多,他不可能有那么高!”原来这个孩子把自己看篮球的经验用上了。于是我又问估计自己身高1.1米的同学,问她是怎样估计到的,原来她在暑假和妈妈出去玩,坐火车时售票员阿姨说1.1米到1.4米之间要买半票,让她们补了半票才上的火车,所以她说自己的身高是1.1米,我听了点点头,又问估计自己身高1.5米的同学,他说:“因为自己妈妈的身高是1.6米,自己比妈妈矮一些,所以估计是1.5米。”看到他们能够把生活经验和常识用上,估计得还比较接近实际情况了,但在准确到厘米还有一定的困难,看来得给他们缩小范围。于是我组织同学给班上最高和最矮的同学量身高,最高的赵同学是142厘米,最矮的白同学的身高是110厘米,有了这个范围和比照对象,同学们估测得就比较接近了。“我比白同学高一些,我的身高大约是120厘米。”“我比赵同学矮一些,我的身高大概是130厘米。”

  同学们知道借助生活经验和一个已知高度进行比较来估计,并且比较准确的估计出了自己的身高,真是一个可喜的进步。

  2、就地取尺,巧妙估测。

  猜完身高,我又让学生猜一猜黑板的长度。学生有的猜5米,有的猜2米,但是刚一说完,马上就遭到了学生的反驳:“不对,刚才我们两个用手量过,我们两个人拉起手来差不多是2米,比黑板短的多。”太棒了,这个同学巧妙的借助了两个手臂间的长度,我充分肯定了他的想法,并表扬了他。在他的带动下,好多同学都用手比划着。“我猜黑板有4米。我和同桌两手拉起来差不多是黑板的一半长,那黑板应该是4米。”这个同学竟悟出了对比推测的方法,非常准确的估出了黑板的长,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估测物体的长度(高度)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大难点。他们由于受到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制约,在估测中往往喜欢胡乱猜测,普遍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给学生搭设一定的台阶,循循善诱,将学生的估测导向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把数感的培养作为基本而重要的教学目标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

  二、运用已有知识经验估算,增强学生的数感

  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先引导学生估计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学生基本上都估计是1厘米,我又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真的是1厘米,学生都发出了胜利的欢呼,我趁热打铁接着追问了一句,那么你们能估计一下“1张纸”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吗?教室里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很多学生都说“老师,一张纸太薄了,我们估计不出来。”也有个别同学曾经听家长说过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是“毫米”,就猜想大约是1毫米。于是,我告诉孩子们:“尺子上厘米之间的1小格就是1毫米,你们量一量看看够不够一毫米。”学生动手量了量,摇摇头说:“老师,一张纸太薄了,量也量不出来,怎么办呢?”于是,我又引导说:“你们可以根据我们刚才测量的一本书的厚度来估计一下一张纸的厚度呀!”学生一听,恍然大悟,开始翻开书,数起页码来,有的孩子已经说出了页码是124页,但是又有的孩子补充说:“不止这些,还要加上1页前面的4页和最后124后面的4页,一共是132页。”

  多细心的孩子呀,我不禁频频点头称赞。于是,我在表扬了这个孩子之后问:“那么1张纸有多厚可以怎样算呢?”这个孩子说:“就是把1厘米平均分成132份儿呗。”其他的同学也大都点头表示赞同。我又问:“有不同意见吗?”有的孩子翻了翻书,赶紧说:“老师,一张纸是2页,用132除以2等于66,应该是把1厘米平均分成66份才对!”其他同学一听,都说对。那么到底是多少呢,学生们还没有接触过这样的运算,我告诉学生是六十六分之一厘米,也就是说这样的一张纸的厚度,大约在0.01到0.02厘米之间。在课上,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类比、推测等方法,获得了对更小的长度单位的感悟,增强了学生的数感。

  小学数学思维与兴趣培养的一致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心理角度而言,如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对激发学生兴趣谈几点体会。

  1.观察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产生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通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2.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有了这个基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的教学就根顺利了,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3.重视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问问题以及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以下再对培养思维简单地谈一谈。

  3.1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懂得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采取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如果题意不懂,便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对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教师的方法下,通过发散性思维,使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

  3.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这一点要求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做功夫。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涉及到语文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3.3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一题多解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

  从以上所谈的这些看来,二者有一个共同点。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的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映敏捷的思维作铺垫的。两者之间一种无意识的连接关系,是一同成长的。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激发兴趣,也不能只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思维潜意识中某些问题的探索而产生的结果。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方祛训练, 学生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 运用数学的兴趣。

  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03-03

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12-28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03-03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05-18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安全意识09-22

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自觉意识04-07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意识12-08

如何培养学生自我安全保障及自我防范意识07-19

如何学会学习之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