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措施>《青少年犯罪成因及预防措施研究

青少年犯罪成因及预防措施研究

时间:2022-11-18 23:37:31 措施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青少年犯罪成因及预防措施研究

内容提要:今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高度重视青少年犯罪与预防工作,采取切实措施,开展工作。但是,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作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困扰司-法-部门和家庭、学校的一个难题,也是制约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分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特点,探寻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是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

青少年犯罪成因及预防措施研究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法制教育 ,群防群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青少年犯罪已经严重困扰着社会文明和进步,妨碍着家庭和社会德稳定。目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低龄、团伙、暴-力、智能化的趋势,日益加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研究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已刻不容缓。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我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青少年犯罪成因是多方面的。预防青少年犯罪要从青少年犯罪特点着手,进而理清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否则我们的研究只是纸上谈兵。

当前青少年犯罪案件呈现出的特点:

(一)、犯罪年龄低龄化。有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初次犯罪的年龄已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18-25周岁,逐步向14-16周岁年龄段发展。一些青少年刚满14周岁就犯罪入狱,甚至有的实施犯罪行为时尚未年满14周岁。

(二)、犯罪形式团伙化。由于青少年身心尚未完全成熟,受生理、心理、智力、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单靠个人往往难以完成复杂的犯罪过程。但是青少年作案时相互依附,借势壮胆,结成团伙进行作案并带有一定的组织形式。这些人往往靠所谓的哥们义气和江湖义气,相互纠集,一拍即合,一哄而起,共同作案,形成一个较固定的团伙组织。

(三)犯罪类型多样化。一是侵财类罪虽仍占大多数,但是以暴-力相威胁手段,实施侵财的抢劫、敲诈勒索等犯罪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二是杀人、故意伤害、强奸、贩毒、寻衅滋事等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扰乱社会治安的犯罪逐年上升。

(四)犯罪主体复杂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校学生和外来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增多犯罪率上升。我们常常可以从各种媒体获悉一些在校生杀人、强奸、贩毒等令人触目惊心的恶性案件。如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和2017年3月河南郑州警校的强奸杀人案。

(五)犯罪方式智能化。目前,青少年犯罪已经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而且出现部分采用现代化的一些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犯罪的案件。当前计算机领域违法犯罪的主体以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少年占绝大多数。

二、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产生原因

(一)个人原因。

贪图享乐、不劳而获的不良动机是青少年产生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复杂原因,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地辍学步入社会,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奋斗目标,精神空虚,好逸恶劳,特别是受到社会上奉行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不劳而获的思想严重,羡慕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但由于这些青少年多数无职业,无收入,当他们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时,经不住金钱的诱-惑,私欲不断膨胀,不惜铤而走险,实施盗窃、抢劫,甚至是绑架、杀人等犯罪。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家庭功能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我国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标志,开始进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相应,家庭的功能开始发生变化并在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方面逐步失调。

1、过分溺爱、放纵型家庭:由于当前的青少年在家中多为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父母在物质生活上不断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是袒护孩子,给孩子造成娇生惯养,唯我独尊的思想,这些青少年任性、骄傲,以自我为中心,利已思想严重,一旦生活发生波折,就会显得非常脆弱、焦躁,或自暴自弃,或采取极端的手段,对抗社会。

2、“严管”型家庭:有的父母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劣迹,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墨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惩罚,甚至赶出家门。这样的教育,往往造成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使孩子在心理上与父母为敌,也形成冷漠缺失人格。

《青少年犯罪成因及预防措施研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父母行为不良型家庭:有的父母失业待岗在家,整天不思进取,沉醉在麻将桌上,对子女的学业不闻不问。还有的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嫖娼等不良恶习,给子女以错误的引导作用,并刺激他们模仿,在其心灵中孕育了违法犯罪的种子。

4、贪欲型家庭:这种家庭,一切以金钱为中心,什么都围绕着金钱转,使孩子耳濡目染,为获取金钱不择手段,铤而走险。

5、结构缺损型家庭:当离婚、死亡或服刑以及其他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时,家庭的完整性便遭到破坏,这种家庭给子女心理造成的伤害使相当多的孩子因此产生人格和情感障碍,悲观失望、痛恨父母、嫉妒他人、不满现实,形成一种不合群的孤僻个性,或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一切。

(三)学校原因。

应试教育下的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薄弱,一些学校视教学质量、升学率为“生命线”,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抓教学质量,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不惜一切代价重点培养,对一些在校表现不好,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弃之不顾,甚至将他们推向社会,造成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使学生心理产生偏差,甚至是破罐破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社会原因。

近年来社会上盛行的不正之风,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些青少年就是在消极丑恶环境的影响诱-惑下,放弃了远大的理想,动摇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快男歌女及追星使大多数青少年梦想一夜成名,放弃艰苦奋斗,脚踏实际。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等非法音像制品,是他们争相仿效江湖义气和哥们义气等封建糟粕,拉帮结伙寻衅滋事,聚众斗殴,割据势力。有的沉迷于网吧、歌舞厅无法自拔,暴-力游戏使他们变得冷漠、残忍,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五)心理原因。

青少年所处的年龄段以及自身的心理状态与犯罪的形成密切相关。在这一年龄阶段,青少年个人意识增强,自我约束力差,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模仿却往往较为盲目,加之大多数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极为淡薄和贫乏,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年龄”。

(六)就学和就业原因。

初中毕业升学率和社会就业率偏低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学业成绩差,一些老师给予的不是关心,而是批评、挖苦,这种潜在的环境使他们成为学生群体中孤独的竞技者。精神上德挫折,经济上的拮据及流入社会后能够受到的法制、道德教育十分有限,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他们的内心彷徨失措,形成异常的心理、人格障碍及性格扭曲,铺就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策略

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由家庭、社会、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来完成,预防青少年犯罪应当采取教育、保护、预防性的措施和打、防、管、教多种手段综合治理,才能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一)进一步提高对防治青少年犯罪工作的认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 “全党全社会都要十分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防治,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各级党政部门和各级领导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将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

(二)强化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观念。

必须重视家庭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中心作用。家庭教育是家庭预防机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处世态度、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及性格特征,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子女的成长。首先,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示范和榜样的力量时无穷的。其次,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曾强亲和力,潜移默化地给青少年品德发展带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再次,家庭的管理与约束对子女的行为和子女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起到了规范和促进作用。自古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念,孟母三迁的故事也给我们最好的启示。研究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不当密切相关。家庭教育应该以科学、健康的方法教育青少年,使青少年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在法制教育中,家长要带头学法、懂法,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同时,要教育孩子努力学习法律,不断增强法律观念,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父母要与正确对待子女所具有的时代心理特征及合理要求,关心他们的成长。对子女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理解,当发现子女产生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时,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甚至严肃的批评,帮助其及时改正;子女的优点和成绩要给予肯定,要激励他们不断前进,更要尊重他们的兴趣、人格和独立性,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加强心理卫生教育。

《青少年犯罪成因及预防措施研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三)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的教育。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体往往缺乏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法制观念。首先,学校要对法制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一些“问题少年”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帮教。要将法制教育贯穿在整个学校教学的全过程,教育主管部门要规定每一所学校每周开设法制教育课,可以采取聘请校外辅导员讲课、开设法制讲座、组织失足青少年现身说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组织印制一些常见的法律、法规以及诸如“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怎样才能预防违法犯罪”等常识的小册子分发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再次,要建立学校与家长和社会各有关部门的联系制度,构建法制教育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立体教育模式。

(四)积极开展以教育感化为主的帮教措施。

司法、教育和共青团、妇联及各级政府部门都要依靠基层组织,发动群众对本辖区内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劣迹青少年进行全面摸排,加强监管控制,公安派出所、村(居)民委员会和学校等单位成员组成帮教小组对摸排出的重点人员、重点对象进行帮教,积极地向被帮教人员开展法制教育,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使他们心灵复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

(五)净化社会环境、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文明程度,加强廉政建设,端正社会风气,,使社会环境得到净化,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

好的环境基础。同时,公安、司法、海关、文化等部门要联手行动,坚决查禁制造和传播负面文化制品的行为,清理整顿文化市场,让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堵塞可能对青少年产生毒害的文化传播渠道。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要经常性地对网吧、发廊、歌舞厅、迪厅、酒吧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突击检查,严厉打击其中的违法犯罪行为。

(六)扩大青少年的升学渠道和就业机会。

现在,每年大量因无法继续升学流入社会的初中毕业生。要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问题,必须从扩大学校的升学率着手,努力普及高中教育,增加青少年的就学机会,不断提高青少年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法制意识,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比例

总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社会预防犯罪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治安以及国家的未来,它不仅符合青少年本身的利益,而且也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从根本上杜绝犯罪现象的发生,才能保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健康快捷发展。

浅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措施2017-03-19 12:37 | #2楼

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危险”的年龄时期,思想单纯,识别能力低,经不起诱-惑,容易被社会环境污染,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青少年犯罪日见增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不仅给自己和家庭带来沉重的伤害,同时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埋下巨大的隐患,如何预防并进一步减少青少年犯罪,是一个艰难漫长的渐进过程,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

一、青少年犯罪特点

(一)青少年犯罪低龄化新趋势加强

2017年11月21日,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秘书长路琦在“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论坛”上介绍,在发生犯罪行为未成年人中,14~16岁年龄段所佔比重在逐年提升,至2017年已突破50%,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系教授李玫瑾表示,12.2岁为青少年出现不良行为的平均年龄,13~14岁则为不良行为发生高频区。

(二)青少年犯罪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生理发育很快,但心理发展却比较慢,在思想上表现为不成熟性,容易走向歧途;并且易受到外界感染、刺激,产生感情冲动,走向极端。这些人或行凶杀人、严重伤害,或暴-力抢劫,或实施强奸,犯罪手段恶劣,带有一定程度的疯狂性。

(三)共同犯罪、结伙作案多,带有“黑帮”性质的团伙犯罪亦有增加趋势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秘书长路琦在“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论坛”上透露,根据最新调查,未成年人犯罪中,83.6%为共同犯罪。

这是由青少年年龄小、思想不成熟和依附性强等特点所决定的。他们在实施犯罪时往往有胆怯心理,总感觉一个人作案势单力薄,所以就纠集多人,形成“作案氛围”,一轰而上,既能互相壮胆,又能分工合作。据报道,2002年10月9日,福建省福州市警方破获一起在校

学生绑架杀害同学案件,抓获陈某等5名犯罪嫌疑人,缴获作案工具两轮摩托车1部、六-四式军-用-手-枪子弹3发等物品。

(四)从青少年犯罪的教育改造情况来看,反复性强,再犯的犯罪率上升。

青少年模仿性极强,犯罪学得很快。正所谓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既有可塑性强、易于改造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反复性。在看守所、监狱的“交叉感染”,使其学会了更多的犯罪“技术”,由以前的“一面手”变成“多面手”,并且胆子更大,反侦查性更强。这恐怕是重大、恶性案件在青少年中不断发生,并且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任何孤立的引起犯罪的决定性因素,都不能发生犯罪,犯罪的产生不仅要具备许多决定性的引起犯罪的因素,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个人的人格特征,尤其是不同类型犯罪的巨大差异。”由此可以看出当代青少年走上犯罪之路,必定是不良的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综合分析引起青少年犯罪的各种因素,才能寻求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科学、有效对策。

(一)主观因素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人生观错误、价值观扭曲、道德良知泯灭、法律意识淡薄等几个方面,应通过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普及法制教育,抓好心理健康和青春期教育等措施予以防治。

1.人生观、价值观错位,缺乏是非标准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了社会大变革,也引起了传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剧烈震荡。受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腐朽落后思潮的影响,不少青少年形成了错误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不思进取、好逸恶劳、吃喝嫖赌、不务正业、贪图享受、醉生梦死。为满足自身强烈畸变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总的来看,犯罪青少年错误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核心,一是封建帮派式的江湖义气和追求感官刺激的享乐主义;二是三种错误观念,即亡命称霸的英雄观、随心所欲的自由观和低级下流的乐趣观。

2.道德良知泯灭、法律意识淡薄

我国学者林崇德等人的研究结果就表明,在100名违法犯罪青少年中,缺乏正确道德观、反动道德观居支配地位的占了95%,而正确道德观还能起作用的仅占5%。[1] 犯罪青少年不仅缺乏正确的道德信念与廉耻观念,而且法律意识十分淡薄。他们中除少数人是因为对法律的无知而犯罪外,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对法律持蔑视的态度以及缺乏守法的行为素养而犯罪的。由于自控能力差,这些青少年也很容易受人挑唆、怂恿而寻衅滋事或实施犯罪。

3.人格缺陷

随着我国社会变革的加速,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而又残酷的挑战。失业下岗、竞争淘汰等造成的心理紧张、焦虑和挫折感往往困扰着每个人,许多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呈下滑态势,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口比例急剧上升。这种消极的社会心理状态,也影响到了广大青

少年。他们处于心理状态、生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发生迅速变化的时期,加上长期以来各级学校对心理教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忽视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造成青少年素质的畸形发展。通过分析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可以看出,该类群体普遍存在自私自利、思想极端、自卑懦弱、自暴自弃、自由懒散、我行我素、性情残暴、喜怒无常等心理偏差和人格缺陷,同时在学习、生活中,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勇气以及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和人格障碍。青少年面临的心理偏差和人格缺陷问题,已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客观原因

1.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的缺陷

(1)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首属环境,其基本技能的掌握、生活目标的确定、生活方式的形成以及社会角色的培养,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形成。从一些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家庭来看,一方面家庭解体和角色混乱极易使青少年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意识,从而引发犯罪。有资料显示,离异家庭犯罪青少年是正常家庭的4.2倍。犯罪学者詹姆斯·布雷(James Bray)和帕特克·布雷德(Patrick Brady)指出:“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在破碎家庭中生活过的孩子们比在正常家庭中生活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行为失范问题,出现不恰当的行为。家庭破裂常常又和不和-谐、冲突、敌意以及攻击性行为联系在一起,这一切都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因素。”[2]另一方面,父母往往采用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毫无原则地溺爱孩子、因为工作等原因而忽视孩子、

以自私自利的标准来教育孩子、因为家庭条件差而虐-待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或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得处在该环境中的青少年难以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不能正确看待社会,久而久之会产生孤独、自卑、怨恨、狂妄等心理,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2)学校是人类社会化手段的一个质的飞跃,它使人类的教化活动进入了一个有组织、有计划、在社会严密控制下快速进行的阶段。而现行的学校教育也有许多不健全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存在着某些不合理的环节。不少学校,尤其是些中小城市,盛行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只是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于有逃学、厌学情绪的“问题学生”,惩罚往往取代了教导,很多被开除出校的“问题学生”流向社会后成了犯罪预备军。另一方面是学校的法制教育不力。作为构建法治社会的重要力量,很多学校并没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即使有也多是交通安全的法规教育,使得学生毕业后不知法、不懂法,更难守法。

2.社会原因成为青少年犯罪的诱因之一

青少年除了受家庭、学校因素的直接影响,也会时时刻刻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左右。社会环境中存在的较多不良的因素,如不健康影视作品和书刊,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教唆犯”;社会不良风气和腐朽思想对青少年的思想和精神侵蚀;传播媒介中不良文化的毒害,以及与社会不良分子的接触,这些都是青少年犯罪的诱因。

三、青少年犯罪预防措施

(一)普及法制教育,切实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

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措施确保各级各类学校都能拥有一支受过专门训练的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队伍,以便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法制教育。校园法制教育要注意区别大、中、小学校而开设与青少年年龄、心理、行为习惯相适应的不同层次的法制教育内容。除开设法制课外,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起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另一方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要积极依托社区的青少年服务中心等类似机构,针对家庭、学校教育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结合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在社区中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提高青少年的防范意识,远离违法犯罪。

(二)家庭预防和学校预防相结合,相辅相成。

1.家庭预防是基础。

家庭式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应从家庭抓起。家庭预防是基础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历程具有最直接、最正面的导向作用。作为家庭营造者的父母,要认真对待,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在生活上给孩子做好榜样,给青少年以潜移默化的良性熏陶。家长要认识和掌握子女的优缺点,与子女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充满善意的关系,并能够做到辩证分析,鼓励与批评相互渗透,双管齐下,使用正确适宜的教育方法,增强沟通与信任,重视对子女的爱心教育,培养子女自

立、自理能力,适当创造独自体验生活的机会。对已经犯了错误的子女,应克服虚荣心理,积极和学校、社区交流联系,争取他们的帮助、配合,在孩子的周围形成一个监督圈,通过各方面的督促、引导,使孩子改邪归正,健康成长。

2.学校预防是关键。

学校在注重升学率的同时,应进一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同时要注意学生精神方面的培养,加强以下三方面的教育:(1)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应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灵活多样的、较为直观的、易于青少年接受的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制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自觉地以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减少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达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2)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担当表率作用。学校教育的引导主体是教师,教师的素养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身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3)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所有青少年犯罪的动机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扭曲因素,针对这种状况,学校应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教育活动,并结合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心理辅导与治疗,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环境,克服成长中的诸多障碍。

(三)完善保障制度,对已犯罪青少年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廉耻“必须进一步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对待业、待岗和辍学的青少年进行待业

培训,通过帮教转化,使他们牢固树立健康的人生信念,增强战胜困难的决心,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竞争,通过诚实劳动丰富自己的人生。认真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寓教于审、惩教结合、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开展社区矫正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一种有效的社会化的行刑方式,充分体现了我国青少年犯罪再预防的刑事政策,也符合国际刑罚执行的发展趋势。加强对犯过错误的青少年的帮教管理,如定期谈话、劳动,与他们沟通交流,帮助寻找就业渠道,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等等。加强对被帮教青少年重点关注,既可防止其受到其他不良青少年的影响,又可防止其重新犯罪。

(四)加强对社会环境清理整顿,丰富青少年文化生活,抵制亚文化。

经过整顿,娱乐场所虽然减少,但是依然存在的地点更为隐蔽,违规经营也更为猖狂,不仅纵容未成年人进入,而且用色情内容引诱青少年,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在娱乐场所管理上下大力气,严格娱乐场所开设审批程序,规范娱乐场所临时检查机制,健全娱乐场所内部管理制度。学者高中建指出,亚文化是青少年犯罪的诱因和“温床”,是犯罪亚文化的发源地和原料仓库。[3] 宣传、文化部门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实施精品战略,弘扬主旋律,反映时代精神,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百多年前,一代文豪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教育与培养,寻觅防治青少年

犯罪的有效对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一个艰难漫长的渐进过程,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只有真正明确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原因,才能够“对症下药”,为增强青少年的自我预防观念及防治青少年犯罪找到一剂有效的良方。[4]

【青少年犯罪成因及预防措施研究】相关文章:

对职务犯罪的成因和预防措施的思考09-21

水泥混凝土病害种类成因及预防措施08-23

女性犯罪的心理分析与预防措施06-14

职务犯罪分析及其预防措施09-21

青少年犯罪法律常识05-07

预防少年儿童犯罪方案预防措施09-21

沥青混凝土路面水破坏的成因及预防措施12-28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汇报材料09-22

重庆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自查报告05-03

水痘预防措施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