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谋求新发展

适应新常态谋求新发展

时间:2024-04-07 16:29:07 新常态 我要投稿

适应新常态谋求新发展

同志们:

这次全省林业局长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部署,总结2015年全省林业工作,分析当前林业发展形势,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林业改革发展任务和2015年重点工作。上午,会议通报了2015年度全省营造林实绩综合监测、湿地保护和森林防火工作情况,表彰了一批工作成效显著单位。在此,我代表局党委向获得荣誉的单位表示热烈祝贺!向付出辛勤劳动的全省林业干部职工表示衷心感谢!省检察院反渎局俞昕水局长和盐城市林业局林蚕处汤中文处长作了精彩报告,分别给我们上了一堂法律课和德育课,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受益匪浅。刚才,高淳、铜山、常熟、启东、大丰等5个县(市、区)林业局负责同志分别作了典型发言,交流了工作经验,讲的都很好,他们的做法值得借鉴。下面,根据局党委的研究,我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2015年全省林业工作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完成林业“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省林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十二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和国家林业局决策部署,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把改革创新贯穿于林业各项工作,深入实施《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林业行动计划》,着力推进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林业改革稳步推进。配合省编办积极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了13项行政审批事项,将3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局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已录入省政府网上政务中心权力系统并试运行。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联合省农行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情况调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的通知》。开展集体林采伐管理政策调研,《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的通知》已经局党委会通过,正履行规范性文件报批程序。加快推进林下经济发展,出台了《江苏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指导意见》。积极培育经济合作组织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指导全省10家林业专业合作社建成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开展全省林权发证调查摸底,加快落实省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试点部署,推进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过渡期全省林权登记有序管理。部署开展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为国有林场改革做好相关准备。创新义务植树履职形式,手机短信和网络捐赠植树、护绿活动取得实效。

二是造林绿化任务全面完成。全省新增成片造林面积65.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2.2%。绿色村庄建设深入推进,新建绿化示范村1028个。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水土保持林营建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顺利实施,困难立地造林及生态修复取得新突破,木本油料林和珍贵乡土树种用材林培育示范点建设有了新进展,加快推动了薄壳山核桃、榉树、楸树等优良树种成片造林。强化森林抚育培训,扎实开展森林抚育试点示范,设置不同类型森林抚育成效监测点13个,完成森林抚育153万亩。新建全民义务植树基地47个、共1.6万亩,营建纪念林485个,全省参加义务植树近1000万人次,义务植树约3000万株。

三是资源管理工作全面加强。严格执行省政府生态红线保护规划,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开展全省林地年度变更调查工作,落实使用林地占一补一规定,确保了林地面积只增不减。强化林木采伐管理,全省采伐蓄积85万立方米,严格控制在国家下达限额内。新增省级公益林面积43.89万亩,全省重点公益林总面积达576.05万亩。开展非法侵占林地清理专项排查和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全省共排查案件158起,涉及林地面积237.55公顷,收回林地88.41公顷,已办结72起,其中2起已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有效震慑了涉林违法犯罪。强化湿地资源保护,全省恢复湿地6.4万亩,新增自然湿地保护面积166万亩,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苏州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通过国家验收,新申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处,新建省级湿地公园4处、湿地保护小区47个。开展了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和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大丰保护区亚行项目进展顺利,麋鹿数量已达2360头。

四是林业灾害防控水平显著提高。森林防火现代化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全省火灾预警、应急指挥和扑救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2015年共发生森林火灾29起,过火面积44.14公顷,受害面积5.11公顷,受害率为0.003‰,控制率0.18公顷/次,没有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完成了省政府责任状防控目标任务。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连续十年实现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与病死树株数“双下降”,美国白蛾快速扩散蔓延态势得到遏制,杨树食叶害虫实现了“有虫不成灾”,保障了青奥会期间江苏林业形象。全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覆盖率92%,成灾率0.62%,防治率94.5%,无公害防治率85.1%。

五是林业产业持续发展。全省以木材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和林产品经营及森林旅游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进一步加大,2015年全省林业产值预计达3900亿元,同比上升8%。木材加工、林木种苗、特色林产品综合利用等传统产业优势明显,人造板、林木种苗的产量和产值全国领先。野生动植物产业持续发展,出口兰花、试验用猕猴和食蟹猴、西洋参等中药材数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新增国家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森林旅游逐步发展为林业产业增长的新亮点。积极搭建合作交流平台,相关单位和企业参加第七届中国国际森博会获得嘉奖。

六是林业生态文化活动深入开展。高水平建成第八届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江苏园”,荣获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颁发的唯一大奖和室外展园第一名。第三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天津)江苏展园建设正按计划推进。镇江市成为我省第五个获批的“国家森林城市”,无锡市顺利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复查,常州市“创森”和盐城市“创绿”工作取得扎实成效。大丰麋鹿保护区成为全省第一个“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等5个村被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等6家单位被命名为“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林业宣传活动,尤其是植树节期间在新华日报刊登的系列评论和在中国绿色时报推出的绿色江苏大型系列报道,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开展绿化好新闻评选活动,发挥媒体记者参与绿化宣传的重要作用。江苏林业网站连续4年被评为“全国十佳省级林业网站”,已经成为宣传展示绿色江苏建设成效的重要窗口。

七是政策支撑和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林业立法取得进展,《江苏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办法(草案)》已提请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江苏省湿地保护条例》被列入人大立法计划,《江苏省陆生野生动物运输证管理办法》已印发各地执行。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备案管理,开展了首次规范性文件制度廉洁性评估工作。推进森林公安体系建设,执法规范化和警务信息化得到加强。严格项目管理,出台了省林业项目管理办法、林业项目验收管理规定。强化科技支撑,各类林业科技立项79个计4130万元,一批林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和林业地方标准获批。完成对全省20个省级林木良种基地的考评,新审(认)定林木良种16个。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新开工建设1235套、竣工555套。开展各类林业知识和技术培训,“十二五”期间全省乡镇林业站长能力测试任务已提前完成。

八是作风建设成效明显。全省林业系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回头看”及“三解三促”活动深入开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涌现出以汤中文同志为代表的一批热爱林业、无私奉献的好榜样。开展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反浪费反奢侈专项整治行动,认真清理办公用房,进一步规范和精简节庆展会、评比表彰,会议、文件和“三公”经费支出继续减少,行风政风、机关作风继续好转。出台《局党委关于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领导班子集体决策的范围,规范了决策程序。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加大廉政宣传教育,党风廉政教育宣传月活动持续开展,党员干部反腐倡廉意识进一步增强。深化政务公开,局所有行政权力均实现了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全年办结行政权力事项586件。

二、清醒认识新常态下林业改革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从高速调档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长动力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下,林业改革发展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给林业发展带来全新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从党和国家的重视程度看,发展林业的宏观环境正不断优化。随着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日趋接近或达到极限,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在新常态下,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必将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承载力腾出更多空间,从临时性的政策措施到长久性的制度安排都必将更加有利于林业发展。去年以来,在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重大判断的同时,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他指出,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要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要对山水林田湖实施更严格的保护,加快生态脆弱区、地下水漏斗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区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专门强调,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卫和创造绿色财富;森林草原、江河湿地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须倍加珍惜;要适当扩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增加转移支付规模;扩大天然林保护范围,提高补助标准;新增退耕还林还草1000万亩。

(二)从建设新江苏的目标要求看,林业工作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去年底,亲临江苏视察指导工作时,希望江苏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光荣使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并要求江苏在五个方面迈上新台阶。罗志军书记指出,要“把农业生态环境‘欠账’补起来”,“加大湿地保护与修复力度”,“继续加大生态防护林建设力度,把生态环境逐步治理好、切实保护好”。李学勇强调,要“深入推进绿色江苏建设,重点抓好森林抚育,更好地发挥林业生态功能”。、副徐鸣要求新常态下林业工作要突出重点,严格保护公益林,科学更新经济林,充分发挥林业在改善生态、优化环境、致富百姓上的综合作用。通过深入学习对江苏的新指示和省领导的新要求,我们深感,在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中,林业工作大有作为。林业部门要在促进经济发展、致富一方百姓、美化城乡环境中更好地担当职责。强化生态红线区域内林业资源保护,深入推进造林绿化和湿地保护修复,推动城乡生态环境向好变美,是林业在建设新江苏中的首要任务;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是林业在建设新江苏中的应有担当;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态文化,促进社会生态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是林业在建设新江苏中的不懈追求,这正是新江苏建设赋予林业的光荣使命。

(三)从江苏林业建设的实际看,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容忽视。一是造林绿化空间受限,更新难度加大。经过10多年绿色江苏建设的强力推进,目前全省可用于造林绿化的地块越来越少,剩余可供造林的盐碱滩地、荒山石山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存在造林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投入资金多等诸多问题,造林空间拓展困难。与此同时,在“一山二水七分田”土地资源禀赋下,既要严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又要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各类建设用地需求不断“挤压”未利用地向宜林地调整,甚至“挤占”有林地。此外,绿色江苏建设以来所植以杨树为主的用材林又陆续到了轮伐高峰,由于近年来林业经济比较效益下降,农户采伐后更新造林积极性不高。新的树难栽下去、老的树保不下来,一直引以为豪的苏北道路林网和农田林网面临线断网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林木覆盖率达标巩固形势严峻。二是林地湿地破坏时有发生,资源保护压力加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土地利用宏观调控的加强,林地湿地既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又承受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压力,其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涉及政府或法人行为乱占林地湿地、毁林开垦、污染湿地案件时有发生,有的地方还相当严重。同时,随着经贸活动越来越频繁和物流越来越发达,林业有害生物跨区域传播的风险越来越高,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危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对经贸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威胁,以及对生态景观的影响都日益凸显。三是基层服务体系不健全,林业管理和服务力量严重不足。长期以来,我省基层林业服务体系建设与林业资源管理任务增多、保护难度增大等现实状况极不适应。全省1078个涉农乡镇(街道、园区),林业服务机构多数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形式存在,只有201个乡镇林业工作站(在农服中心加挂牌子),职工1037人,平均每个乡镇(街道、园区)不到1人。乡镇林业工作站普遍存在人员编制少、基础设施薄弱、经费保障不足、服务手段欠缺等问题,林农急需的林业科技、林业法律、林产品信息、林地流转、林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发展等相关服务很少、甚至没有,林业服务体系和林业科技推广网络的职能作用难以发挥。另外,国有林场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保障不足问题,林业项目资金监管要求高、责任主体不健全问题等等,都是新常态下我省林业健康发展无法回避的困难和挑战。

三、认真落实新常态下全省林业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全省各级林业部门要认真研究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服务新常态,按照、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局的最新部署,紧紧抓住新常态为全省林业改革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全面提升绿色江苏建设水平。全省林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快建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意见和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工程和现代农业建设的最新部署,坚持把林业工作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和农业现代化工程,大力实施《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林业行动计划》,全面深化林业改革,统筹做好林业生态建设、修复和保护各项工作,努力推动绿色江苏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是扎实开展国有林场改革,增强林场发展活力。准确把握国有林场改革的核心内容。国有林场改革是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对国有林场改革高度重视,国有林场改革的核心是明确国有林场生态公益功能定位,实行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建立分级管理的国有林场管理新体制和森林资源监管体系。及早做好林场改革各项准备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已于去年底讨论通过了《全国国有林场改革方案》,按照这一要求,今年我省将全面启动国有林场改革。我局拟组织全省国有林场进一步调查摸底,待国务院《全国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印发、国家林业局会同相关部委召开专题部署会后,即商相关部门形成改革方案,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各地要高度重视国有林场改革,尽快厘清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总量、摸清林场家底,为全面启动改革打好基础。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林场建设发展。要积极争取将国有林场道路、供电、供水、管护站点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基本建设计划,将国有林场职工纳入基本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分离林场办社会职能,减轻林场债务负担。全面完成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任务,抓好项目检查验收、分配入住、小区管理及产权办理等后期工作。

二是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稳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科学选配农田林网树种,探索林网建管新模式,确保林网轮伐更新顺利衔接。扎实推进盐碱滩地、荒山石山等困难立地绿化及生态修复,加强风沙危害区、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区等重点区域的生态防护林建设,特别要抓好沿海防护林、长江防护林建设,突出通道两侧、工业集中区土壤、大气和水体的生态隔离和治理,着力增加城镇、村庄、单位的整体绿量。开展珍贵用材林、木本油料林、优质经济林等高效林业基地建设,创新义务植树形式,广泛开展身边增绿、见缝插绿,千方百计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新增成片造林30万亩。努力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因林制宜开展森林抚育,完成森林抚育150万亩。杨树等用材林重点抓好密度控制和水肥管理,丘陵山区生态林重点抓好除藤割灌和枯死木、被压木和衰弱木清理,通道防护林重点抓好密度控制和树种结构优化。通过连续的多种抚育措施组合,增加林木生长量、蓄积量和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扎实开展绿美乡村建设。以规划布点村庄为主要对象,以村旁、宅旁、路旁、水旁为绿化重点,一村一规划、一村一特色,做响绿美乡村品牌。按照绿地、林地和湿地齐抓共建,绿化、美化和文化有机结合,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推进的要求,新建绿化示范村1000个。

三是切实加强资源保护,着力提升生态承载力。严格保护林地林木。强化重点生态公益林管理,新增省级生态公益林20万亩,力争完成林业规划确定的“十二五”目标任务。认真落实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完成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一张图”变更调查。严控林地征收占用800公顷和林木采伐更新155.3万立方米两项年度限额,组织做好“十三五”全省采伐限额编制。组织开展全省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工作。针对平原农区林业的特殊性,出台集体林采伐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依法打击涉林违法犯罪,开展重点整治和专项行动,坚决把森林资源看住,把现有林地守住,把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保住。切实加强湿地保护。构建全省自然湿地保护网络体系,抢救性保护长江流域、太湖流域、淮河流域等生态区位特别重要或受严重破坏的自然湿地,稳步推进大江大湖、滨海湿地、重要河口、里下河沼泽、重要饮用水源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等退化湿地生态修复,恢复湿地5万亩,所有省辖市自然湿地保护率全面达到40%以上,确保完成“十二五”省定湿地保护任务。新建省级湿地公园4处,申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3个,新建湿地保护小区15-20个。持续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完成全省第二次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加强野生动物资源及其栖息地保护,继续做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拯救保护。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

四是认真做好林业灾害防控,保护林业建设成果。切实增强森林火灾防控能力。全面落实森林防火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科学制定防控方案,从火源管控、宣传教育、应急处置、火情监测和指挥调度等方面周密部署,继续加快建设森林防火现代化复合体系,全面提高火灾防控和应急扑救能力,切实把预防措施落实到位,把应急准备落实到位,把管护力量落实到位,确保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下,控制率在1.2公顷/次以下,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全面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水平。全面贯彻落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意见》和《江苏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办法》,抓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着力构建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控减灾三大体系,加强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杨树食叶害虫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治理,强化生物灾害预防,提高应急防治能力,全面推进社会化防治、工程化防治和无害化防治,确保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1.5%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7%以上,测报准确率达到87%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99%。

五是积极发展林业产业,促进林农增收致富。加快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广林木良种,强化苗木标准化培育,提升我省种苗的市场竞争力。抓好大径级用材林和珍贵用材林培育,加强木本油料林和高效经济林基地建设。合理开发和利用林区、湿地等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动植物资源,开展森林湿地生态旅游。加强银杏果开发利用,拓宽竹产品应用领域,提高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工利用水平。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品和技术升级换代。实施品牌和质量发展战略。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林业开放型经济发展。加快林下经济发展。大力推广高效复合经营模式,提高集约管理水平。重点建设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培育扶持一批发展潜力大、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家庭林场或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格局。加强林产品市场建设。引导苗木重点产区发展苗木电子商务,进一步拓展林产品销售渠道。扶持一批带动面宽、辐射面广、技术含量高的林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健全经济林果专业批发市场等现代市场流通体系。

四、多措并举推进全省林业改革发展

新常态下做好林业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紧紧把握中央和省政府对林业工作的各项要求,开动脑筋、认真谋划,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扎实推进绿色江苏建设,圆满完成2015年林业改革发展任务。

一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准确研判农村改革形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成为今后农村改革的重点,、省政府正积极研究制定相关意见,预计改革试点很快就会启动。林业部门要顺势而为,积极主动推动农村集体林权融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各地要深入调研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林权流转等情况,积极探索适合江苏省情的管理制度。近年来,多数林业大省的县、乡成立了林权管理服务机构,对方便林农的林权流转,规范林地承包经营行为,防范林权流转风险,加强林权纠纷调解仲裁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国家林业局也在积极推动林权流转进入县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因此,针对我省林业实际,各地要借好东风,积极推动集体林权流转进入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体系。切实落实集体林业资源产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主体改革基础扎实、产权明晰到位的地方,要积极推动集体林业资源资产参与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等改革。产权不够明晰的地方,要借当前农村集体产权广泛进行确权登记的东风,把集体林业资源资产的情况弄清、弄实,结合不动产登记改革,抓紧林权证、股权证的确权颁证。大力培育林业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培育发展农户、合作社、家庭林场、企业等新型市场经营主体,将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引入林业生产经营。同时积极争取财政对林下经济、森林保险、林权抵押贷款和林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的投入和支持,推动林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

二是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以打造精品林业和高效林业为目标,强化造林科学性,推进抚育经营和低产低效林改造,全面提高森林质量和林木蓄积量。积极扶持多功能、高质量、环保型、高附加值的木材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发展人造板、地板、木质家具等产业集群。促进人造板产业转型升级,普及清洁生产模式,重点开发健康板材和名优品牌。由重视单一效益向重视三大效益并举转变。我省土地资源稀缺,在发挥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经济效益。在生态景观建设中,要强调地带性树种尤其是珍贵阔叶树种的应用,增加森林景观的多功能性。在绿色通道改造提升、绿美乡村建设中,尽可能多采用经济和生态于一体树种,实现林业发展可持续。由被动管林向管严管好管活转变。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更新管理,明确审批范围、调整限额使用政策、简化采伐审批手续、放宽竹林的经营利用。一切管理都要立足有利于资源越管越多、越管越好。要研究淮北地区农田林网和以杨树为主的防护林采伐、更新政策,以此鼓励、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通过改良树种、提高效益,努力在更新中增加绿量。

三是进一步强化考核评估。加强林木覆盖率和自然湿地保护率考核。林木覆盖率被纳入江苏“两个率先”、“八项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工程等考核指标体系,自然湿地保护率被纳入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体现了省政府对林业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要将这两项考核作为进一步推进林业工作的重要抓手,定期开展督查、监测,使之成为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导向和关键约束,促进全省林业资源数量质量稳步提升。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我们要积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和负债表,研究如何将林地保有量、森林蓄积量、林木覆盖率、自然湿地保护率、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等反映林业资源的重要生态指标科学量化,形成客观的评估指标体系,列入自然资源资产范畴,真实反映自然资源资产的存量及其变动情况,准确地显示出某一时点上全省林业资源“家底”,作为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会同省相关部门,推动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四是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后备林业用地改良工程技术研发,拓展造林空间。加强沿海滩涂、荒山岗地、采石宕口、黄河故道等后备林业用地的土壤改良、整治、修复,通过工程技术与林业良种、良法相结合,提高劣质土地上林木栽植成活率。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林业增产增效。开展科技攻关,在抗逆树种、杨树“不飞絮”品种、银杏专用品种和地方优良树种选育,工厂化育苗、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智能木竹家具生产、银杏果加工利用等领域取得突破,打破制约林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强化林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促进产学研结合,把专家技术转化为林农技术,把试验地上的林木蓄积量转化为广大林农的林木蓄积量,把高校科研院所的林业成果及专利变成林业行业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开展全省林木种质资源清查,推进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创新。推进林业机械化,提高林业装备水平。机械装备是物化的科学技术,先进的机械装备是现代林业的重要标志。大力推广应用适用机械,提高从林木育苗、移苗、栽植、施肥、林业病虫害防治,到采伐和林果采摘全过程机械化水平,促进林业省工节本增效。

五是着力健全林业政策体系。积极争取资金,落实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加大对林业生态建设和保护的投入力度,完善造林、森林抚育、林木良种等林业补贴制度,完善财政补贴机制。落实面向林业生产经营者的退、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以及林权抵押贷款、贴息贷款、政策性森林保险等金融扶持政策。进一步规范和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努力构建畅通高效的“银林合作”机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推动林业资源资产化,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加快完善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逐步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将补偿范围从生态公益林建设管护成本逐步扩大到经营者的收益补偿,提高社会各界参与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湿地生态补偿长效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多种形式的林业生态补偿工作。科学编制林业“十三五”规划。准确把握林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结合绿色江苏建设现状,科学编制全省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各地也要根据本地林业发展实际,认真开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沿海防护林等重要的专项工作还要相应编制规划,切实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五、努力展现新常态下全省林业行业的新风貌

近年来,通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三解三促”活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十项规定,林业系统党风政风行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新常态下,面对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要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增强攻坚克难的锐气,加强林业队伍特别是干部队伍建设,着力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推进依法治林,担当起推进全省林业改革发展、建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历史使命。

一是增强服务意识。为人民群众提供改善生态、改善民生方面的服务,是各级林业部门的主要职责。要继续巩固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成果,不断增强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要深入开展“三解三促”活动,按照“联系群众向下扎根”的要求,深入基层了解林业发展情况,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帮助基层解决新常态下出现的新问题、新困难,让林业发展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及时总结推广基层经验,善于从林农的建议中集聚智慧,不断提高工作水平。要更加重视基层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基层林技服务人员和实用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要积极作为,消除“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心理,克服控文减会、公车改革、控制“三公”经费后可能引起一时的工作不便,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把应尽的职责履行好。

二是加快推进依法治林。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各级林业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依法规范行政管理行为,推进林业各项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按照国家林业局统一部署,要继续深入开展打击非法侵占林地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查处违法使用林地行为。加强森林公安体系建设,推进林业治理能力提升。组织打击涉林违法犯罪执法专项行动,完善林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机制,对破坏生态资源的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推进湿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等法规建设,进一步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做好《江苏省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江苏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管理办法》等宣传培训,继续推动全省林业“六五”普法,为依法治林营造良好氛围。加大林业执法培训力度,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三是稳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省里统一部署,继续做好林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关工作。积极做好林业行政权力清单和部门责任清单的公开和动态管理,对省级下放(含属地管理)的审批事项,各地要做好衔接,认真履行好审批职责;对省级取消、下放、转移、保留的权力事项,各级林业部门要着力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落实日常监管、有效抽查等方面的监管措施,避免管理缺位。省局将按照省里统一部署,加快推进行政审批进驻省政务中心有关工作,确保林业审批事项在省政务中心顺畅运行。

四是严格资金项目管理。林业项目是推进绿色江苏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保障资金安全运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确保项目建设的关键举措。新常态下,国家和省对生态建设和保护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同时也对项目实施过程提出了更高的监管要求。各级林业部门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林业项目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严格按照国家和省项目管理相关规定,加强项目和资金监管,加大检查力度,确保管好用好林业资金。要建立健全资金和项目管理的责任体系,把落实责任、严格追究贯穿于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的全过程。要积极推进专项项目清单,健全重大项目集体研究和专家科学决策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建立项目库,实行重大林业项目专家评审制度。要推进项目信息公开常态化和法制化,规范公开程序,细化公开内容,改进公开形式,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五是坚持廉洁从政。廉洁从政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确保党员干部正确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的重要基础。各级林业部门负责同志要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按照罗志军书记在省纪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上的要求,做“明白人”、“清醒人”和“带头人”。林业部门党组织要围绕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要求,细化措施,严格监督,严肃查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案件。要围绕督促党员干部严格执行廉政准则等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加强教育,严守底线,着力解决党员干部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或为亲友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等突出问题。要围绕推进林业系统行风建设,加强林业基层站(场、所)党风廉政建设。通过系统、全面和严格的管理,保障林业干部队伍安全。

同志们,2015年是林业适应新常态、服务新常态的开启之年。做好全年林业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在、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新常态下林业改革发展新局面,扎实推进绿色江苏建设迈上新台阶,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新江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春将至,我代表局党委提早向大家致以节日的问候,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顺意、阖家幸福!

【打印本页分页】 【关闭窗口】

适应新常态 谋求新发展20170106 14:52 |  #2楼

今年是执行“十二五”计划的最后一年,长江大学即将迎来“十三五”发展的新阶段。学校党委经过多次讨论,集中广大教职员工的智慧,一致认为,未来510年是长江大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今天,我们在这里部署和动员“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工作,对学校今后五年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认识新常态对学校发展的影响

2015年1月23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中学习时指出,“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风险、面临的难题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我们提出要准确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做出的准确判断。”

经济学家魏礼群在2015年3月31日《光明日报》上发表《适应新常态 赢得新发展》进一步对新常态阐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目前已开始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正从规模粗放型增长转向质量集约型增长,结构调整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存量与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这一时期既充满新机遇,也要充分认识到新挑战。他进而分析道:适应新常态,必须努力把握新机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调整;国土面积大、发展不平衡,回旋余地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适应新常态,必须创新发展新思维(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方式转变;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市场作用);适应新常态,必须实现改革新突破(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相关领域的改革);适应新常态,必须乘势而上有新作为(敢闯敢干,啃硬骨头、涉险滩、过深水区)。

新常态下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选择:发展方式上是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治理方式是从单向管理向多元治理转型。

当然,高等教育发展也面临机遇:

第一,高等学校从社会的边缘逐步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的功能也从过去以传承传播知识为主,转为以创造知识、转移知识、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日趋紧密。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大量原创知识和高新技术开始更多的依靠大学和科研机构。这给我国高校带来观念、知识、技术层面发展的新机遇。大学的发展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推出了一系列人才计划、科技计划、创业创新计划等重大措施支持大学的建设和发展,给学校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第二,国家发展布局调整给学校发展带来的机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先后提出了开发大西北、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配合国家发展战略,中西部能力建设计划开始实施,国家对中西部高校的投资力度、关注力度将会明显加大。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资源、环境消耗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型经济转变,经济的发展愈来愈依赖于知识创新水平和高素质人才的数量,迫切需要大学的贡献和智慧。这些为学校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三,学校结构调整和实质性融合给学校发展带来的机遇。长江大学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优质教育资源,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合校后,学校综合优势不断显现,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凝聚力明显增强,为学校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特别是学校多学科综合、互补的优势,为学校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潜能,有待释放。

机遇难得,稍纵即逝。如果我们不能抓到机遇,乘势而上,学校落后的方面会更加落后,先进的方面也会变成落后。只有抢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不畏艰辛,奋发有为,才能推进学校不断前进。

适应新常态,谋求新发展20170106 16:52 |  #3楼

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全面阐释了“新常态”的九大特征。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被确立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而今随着中国正式进入“两会时间”,“新常态”也已再次成为了境内外媒体和网民的着眼点。

中国梦的实现,归根结底要取决于不断壮大的经济实力。而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叠加的复杂困局,已经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针对这一客观情况,中央提出了“新常态”,而中国经济能否适应这种“新常态”,能不能在“新常态”下继续向前发展,也就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民众关心的热点话题。

对于“新常态”的理解我们首先要突破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就是新常态不是停滞增长,而是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毕竟从全球范围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经济能够持续保持40年以上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经历30多年的高速增长期已经着实不易。此时出现经济换挡,也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是经济增速主动适应潜在经济增长率的结果,凸显出一种良性发展态势。

至于“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方式,我们也要做到精准把握。因为经济转入“新常态”,也就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事实的确如此,在钢铁等传统行业萧条之时,低耗能、低污染、高技术的产业和新兴行业却正在引领着中国经济向前不断发展,已经让人们对经济发展更有底气。

同时,“新常态”还伴随着新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新常态”下显著特征就是增长动力转换,即从传统的“投资拉动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增长”。而如果说创新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动力的话,那么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催化剂。只有加大全面深改力度,让创新充分获取改革红利,才能使之真正成为“新常态”下新动力,推动经济发展平稳换挡、结构升级和方式转变。

事实上,“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城镇化继续释放投资需求、消费升级引领新兴产业崛起、节能环保产业创造巨大发展空间……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就曾显示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香港彭博社也发表文章认为,基尼系数下降、创造就业势头良好,表明中国可以很好适应经济“新常态”。

由此看来,进入“新常态”已经预示着中国经济在逐步“正常化”和“规律化”。走过这个阶段,中国经济就将从根本上摆脱投资驱动和出口驱动的增长方式,走上追求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新常态带来新机遇、呼唤新作为、引领新发展,也倒逼着我们要有冷静的心、坚定的心和火热的心,科学认识并积极应对,进而在民族复兴中国梦伟大征程中谱写更辉煌的篇章。

适应新常态 展现新作为 谋求新发展20170106 16:17 |  #4楼

同志们:

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去年各项工作,客观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面部署今年工作,进一步改革创新、真抓实干,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谋求新发展,继续开创昭阳区各项工作新局面,为加快推进美丽昭阳建设而努力奋斗。

下面,我代表区委会向全委会作工作报告。

一、攻坚克难,破题破局,2015年全区各项工作取得新进步

过去这一年,面对极为复杂和严峻的形势,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区委四届十一次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按照“11335”发展思路,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攻坚克难、破题破局,各项工作取得新进步。

过去这一年是有效防控和化解风险成效大显著的一年。一是有效防控和化解政府巨额债务风险。面对区政府近100亿元的债务,我们没有畏难、更没有新官不理旧事,而是本着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牢固树立还债也是政绩的思想,按照严控增量、区别对待、分类施策、逐步化解的原则,采取盘活存量资产和城市资源、加大融资力度、开展招商引资等多种措施,化解了8亿多元的债务,避免了政府债务危机,既防控了风险又推动了发展。二是有效防控和化解征地拆迁安置、失地农民就业风险。多年来,征地拆迁安置和失地农民就业一直是制约昭阳发展的一道难题,只有拆迁、没有安置,失地失房的人数高达6万人,形成恶性循环,这是我们推进中心城市建设的“死穴”,一步走错、步步出错、满盘皆输。针对这一难题,区委、区政府制定了“一政策、一办法、一方案”,采取征地要细心、拆迁要耐心、安置要爱心、帮扶要恒心“四心工作法”,紧紧抓住棚户区改造重大机遇,破冰前行、奋力攻坚,有效走出了征地拆迁安置的路子,有效化解了矛盾、防控了风险。同时,积极创造就业岗位,解决了3910人的就业问题。三是有效防控了房地产市场风险。房地产风险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风险之一,面对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不断下降、阶段性过剩严重、房价下行预期强等因素,针对达1000万平方米的房地产开发,区委、区政府采取了压缩房地产供地、严格控制总量、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银行风险评估和控制能力等措施,有效防控了这一风险。四是有效防控和化解一些长期积累的问题风险。昭阳区历史遗留问题和矛盾较多、而且复杂,特别是“两违”和信访问题较为突出。面对高达400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坚持以“零容忍”态度重拳整治,实现了“零冲突”和谐拆违,不仅达到了“零增量”,还全面完成了100万平方米的拆违任务。针对矛盾多、信访积案多、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多等实际,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和大化解工作,共排查出矛盾纠纷15510件,化解了15200件、化解率达98%,进一步规范了上访秩序,解决了一批疑难积案,处理了一批遗留问题,打击了一批违法上访,切实维护了全区社会的和谐稳定。

过去这一年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营体制大理顺的一年。长期以来,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营体制机制不顺,是导致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乱象的原因之一。去年以来,、市政府下决心把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权下放昭阳区,这一涉及中心城市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问题,初步得到理顺。在规划上,初步理顺了市区两级的规划审批体制,拟定了《昭通中心城市建设项目规划审批监管暂行规定》,完成了中心城市控制性详规、北部新区形象设计等9个专业规划,规划水平不断提高、规划意识不断增强。在建设上,制定了《昭通中心城市建设项目审批服务指南》,优化审批流程,精简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审批部门和审批时间,共简化规划、住建、发改、人防等部门审批事项14类48项。在管理上,组建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在三城办事处设立了分局,把住建、园林、交通、交警等职能部门的城市管理权下划到了三城办事处,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在经营上,主要采取了盘活资源、搭建平台、引进资金等措施,走出了一条“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市场化之路,走出了缺资产、缺资本、缺资金的困境,实现了城市的“自我滚动、自我积累、自我发展”。

过去这一年是夯实发展基础、转变发展方式大突破的一年。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棚户区改造、“803”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机遇,办成了一大批多年来想办而未能办成的事,项目建设创历史最好水平,尤其是牵动昭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为美丽昭阳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嚷了多年的“两河”治理全面启动,喊了多年的省耕公园全面动工,讲了多年的成都昭通贵阳航线正式通航,盼了多年的南北高速公路顺利实施,建了一大批市政基础、农田水利、社会事业、道路交通等民生工程,全年新开工和续建项目达447个、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13亿元、增长36.62%,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发展面貌进一步改变。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在阵痛中调整、在调整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核桃、花椒、莲藕等示范基地有序发展,苹果、葡萄、蔬菜等现代农业庄园建设全面推进,26片25.5万亩粮食高产示范样板创建取得可喜成绩;工业产业发展不断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物流商贸城、侨通公司搬迁等一大批项目加快推进,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园区企业不断增多,纳入园区管理的60户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7.71亿元、增长35.81%;中心城市住宿、餐饮、娱乐等服务业健康发展,大山包旅游集镇建设取得突破,功能不断完善。

过去这一年是破除障碍、改革大深化的一年。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市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实质,坚持问题导向,全面启动了各领域改革。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方面,结合《美丽昭阳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紧紧围绕理顺体制、健全机构进行了规划改革;围绕简化程序、强化服务进行了建设改革;围绕事权集中、重心下移进行了管理改革;围绕盘活资源、引进资金进行了经营改革;围绕结构调整、招商引资进行了产业发展改革。完成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委员会的更名、组建,出台了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营“一个细则、三个办法”。通过改革,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审批程序进一步简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其他涉及财税金融、社会事业、社会治理、生态文明、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方案也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全面深化改革迈出了坚实步伐,谋改革、抓改革、促改革的工作局面逐步形成。

过去这一年是改革创新、党建大提升的一年。2015年是区委确定的作风转变年、基层组织整顿年,全区上下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加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一是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高度重视、踊跃参与,广大人民群众热烈响应、热情支持,整个活动进展有序、扎实深入,全区各级干部受到了一次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再教育,灵魂深受触动、思想深受洗礼,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重大成果,党风政风明显好转。二是扎实开展“两整顿两创建”活动。采取治散聚合力、治懒提效率、治乱正风气、治弱强素质、治软鼓干劲“五治”措施,重拳出击,分门别类地解决乡镇办事处、党政机关、窗口部门、党政一把手、村(社区)存在的各种问题,整顿了北闸镇、司法局等27个矛盾纠纷“多”、支部班子“软”、工作状态“散”、作用发挥“小”、战斗能力“弱”的党组织,创建了10个市级、41个区级服务型党组织示范点,236个基层党组织“亮出”服务承诺事项1210多项,兑现承诺1100项,占承诺事项的90%。三是不断加大惩处力度。2015年,全区共收到信访举报案件98件、同比上升27%,立案46件、同比上升130%,处理党员干部63人、同比上升117%,收缴违纪资金177万元、同比上升489%。

过去这一年是砥砺奋进、成果大显现的一年。在巨大的困难面前,全区各级各部门保持定力、集中精力、精准发力,在挑战中寻机遇、在困境中求突破、在危机中谋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市前列。这一年,全区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实现生产总值跨200亿目标,达到了203.34亿元、增长8.1%,比全国高0.7个百分点、和全省基本持平、比全市高2.8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市第四。这一年,财政收支创单年历史之最,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融资、土地出让收入均突破10亿元大关,分别达到了10.61亿元、14.76亿元、11.88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突破40亿元、达到43.48亿元、增长14.2%。这一年,城乡居民收入创历史新高,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7154元、增长15.1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3021元、增长11.3%。这一年,群众得到实惠最多,民生支出37.46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6.15%、增支4.92亿元、增长15.1%,解决了2.56万绝对贫困人口脱贫问题、解决了4.9万人的饮水困难。这一年,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全面落实,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进步,区委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同志们,实干创造新业绩、奋斗赢得新辉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政府坚强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四套班子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委会,向在座的各位同志,并通过你们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和所有关心、支持昭阳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成绩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经验弥足珍贵,需要认真总结。在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生动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必须始终坚持第一要务,在科学发展中增强经济实力。一年的实践证明,区委四届十一次全会确定的“11335”发展思路是正确的,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防风险的重大决策是对路的,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一系列措施是有力的。必须始终坚持团结奋斗,在凝心聚力中形成强大合力。一年的实践证明,全区实现了依法惩处“零宽容”、安全生产“零事故”、应对挑战“零风险”,无一不是全区上下思想合心、决策合谋、工作合拍、发展合力的结果。必须始终坚持维护稳定,在和谐社会中促进跨越发展。一年的实践证明,全区之所以能在安定和谐的环境中克服困难、战胜挑战、加快发展,无一不是我们始终致力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融洽的结果。必须始终坚持改革方向,在深化改革中增添发展活力。一年的实践证明,在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前,一个个障碍的扫除、一个个弊端的破除、一个个藩篱的拆除,无一不是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要红利的结果。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建设,在作风转变中提高执政能力。一年的实践证明,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发展阵痛、社会矛盾凸显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市前列,无一不是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扎实开展“两整顿两创建”活动的结果。以上五条基本经验,是我们在应对重大考验、进行艰苦实践探索总结出来的,弥足珍贵,全区上下应倍加珍惜、继续坚持、继承发扬。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中心城市规划严重滞后、建设欠账大、管理不到位、失地农民就业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与周边地级城市相比,差距很大,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资源优势与经济总量不对称,产业发展滞后,工业支撑gdp的能力仍然较弱;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瓶颈制约十分突出;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债务化解难度大;农业基础薄弱,扶贫攻坚任务艰巨,农民增收十分困难;征地拆迁、“两违”整治压力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一些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还有待转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不强,看山愁、看水愁,在位几年,山河依旧、面貌未改,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下大力气认真加以解决。

二、适应新常态,谋求新发展,全力开创美丽昭阳建设新局面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区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需要新驱动、摆脱“高速期待”、消除“换挡焦虑”,需要新思路、新举措、新作风。全区上下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按照“四个全面”和“五个着力”的要求,把习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凝聚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转化为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过硬作风,转化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务实举措,以更加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更加高效务实的作风,科学谋划好今年各项工作,适应新常态、谋求新发展。

今年全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稳增长、调结构、兴产业、强基础、构和谐,继续争当全市深化改革、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治理、党的建设五个方面的火车头和排头兵,全面开创美丽昭阳建设发展新局面。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0%,达到226.4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达到150.16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达到11.6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达到85.12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达到7869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达到24863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控制在104%以内;单位gdp能耗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全力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抓好中心城市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

要进一步深化对中心城市的认识,全面落实美丽昭阳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中心城市大规划、大建设、大管理、大经营各项措施的落实,实现中心城市发展上水平、上台阶。新增建成区面积4平方公里、绿化面积8万平方米,新转移城市人口4万人,完成城市功能配套投资10亿元,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投入40亿元。一是城市规划引领再上新水平。全面落实北部新区形象设计和中心城市控制性详规,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体系、道路布局、电力、给排水、燃气、环卫等专业规划;出台《昭通中心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健全城市规划专家论证、规划听证、公示等制度;进一步精简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努力实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监管一把尺”。二是城市开发建设再掀新高潮。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抓住棚户区改造的历史机遇,力争棚改项目融资贷款到位资金达到90亿元,完成龙泉7号和太平24号失地农民安置房建设任务,安置失地农民1.9万人;新开工7个安置点建设,解决2.9万人的安置问题,走好走实征地拆迁安置、就业一体化的路子。成立保障房运营管理中心,完成2015年保障房项目主体工程和2000套乡镇公租房建设,抓好分配、入住、管理各项工作。完成“两河”治理,启动沿河绿化景观工程建设,实现以水润城;基本建成省耕公园,提高城市品位。启动国学路西延线、蒙泉路西延线等5条市政道路建设,提升改造珠海大道、环东路等10条道路;合理规划布局建设停车场、物流市场、建材市场、现代洗车场、农贸市场22个;启动枫园路、珠海大道等绿化小广场建设,着力打造公园路、崇义街、北顺城等5条道路的灯光夜景工程,改造提升北部新区、旧城区和gz40线已建照明设施,基本建成太平、箐门两座净水厂及部分配套给水网;新建守望卡子垃圾临时过渡填埋场,加快城区已规划选点的垃圾中转站、公厕设施建设,有计划地更换、修复城区街道破损路面和垃圾箱、果皮箱。三是城市综合管理再上新台阶。全面推进精细化、网格化、数字化、长效化管理,深入实施城市管理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活动,严格落实主要街道一星期一清洗、门前三包等措施,着力整治摊点乱摆、车辆乱停、垃圾乱扔、广告乱贴、工地乱象“五乱”现象,实现摊点入市、车辆入场、垃圾入桶、广告入栏、工地入围“五入”目标,大幅度提升城市形象。四是“两违”整治再求新突破。继续树立打大仗、打攻坚战的思想,按照“杜绝增量、削减存量”的要求,把“两违”整治同棚户区改造、安置点建设、重大项目建设、征

地拆迁、景观节点打造、改变城市形象等结合起来,全面完成101万平方米拆违任务。五是城市经营再见新成效。要真正树牢“经营城市”的理念,坚持拓展政府资金和鼓励社会资本“两条腿”走路,组建资产经营公司,完成500亩的土地出让;充分盘活城市公共客运资源、水资源、路名标识、广告牌位等资产,凡是适合市场化运作的,全部推向市场,力争实现2亿元的经营目标,变政府管为市场管、变“政府投”为“市场筹”,切实提升经营水平。六是积极而为、量力而行,稳定房地产市场。要按照政府垄断一级土地市场、放开二级市场、搞活三级市场的原则,继续控制政府投入市场土地的总量,探索棚改资金、抗震救灾资金直接用于购买商品房、用于安置失地农民和灾民等路子,制定具体措施,激发市场活力,刺激消费。

(二)全力抓好投融资工作,进一步增强投资拉动

要继续树立大投入带动大项目、大项目推动大发展的理念,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一门心思谋项目、一往无前跑项目、一以贯之抓项目,以项目建设的大投入、大推进,拉动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一是抓项目储备。按照干今年、备明年、想后年的要求,坚持建设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补充一批的原则,认真研究国家已经出台的政策,注重在国家宏观政策中寻找项目、在发展需求中挖掘项目、在比较优势中培育项目,争取我区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改革和重大问题列入国家和省、市“十三五”规划。二是抓项目建设。要坚持“保投产、抓续建、促开工”的原则,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部门、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紧紧围绕棚户区改造这个重点,全面加快侨通公司、昭麻高速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掀起项目建设新高潮,确保完成162个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达150.16亿元。三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要从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加快企业走出去、缓解企业融资难等入手,加快投资、价格、垄断行业、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资本市场、民营银行准入、对外投资等领域改革,全面建立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三个清单”制度,践行“只要企业定了干、一切手续我们办”的承诺,切实做到市场主体法无禁止皆可为,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责任必须为,健全为企业服务“一张网”,全力打造政策洼地、服务高地、投资宝地。四是抓要素保障。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发行债券;整合盘活存量资产,提升融资能力;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吸引社会资金;搞活房地产二级市场,规范土地一级市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确保实现土地出让收入10个亿、力争城投公司融资10个亿。

(三)全力抓好产业建设,进一步推动发展升级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增长引擎马力下降,面对这样的困难,我们必须按照、重点培育“五大产业”的要求,找准结合点、打好“组合拳”、实现大发展。一是推动工业产业大提速。要一如既往贯彻执行“全区抓经济、重点抓产业、关键在工业”的战略部署,突出水电、火电、风电、煤炭、煤层气等优势能源,集中培育大能源产业;突出基础材料制造、新材料制造、装备及加工制造、制造业服务化等重点,集中培育大制造产业。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154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90亿元。要继续“减税轻负”,进一步减轻中小微企业负担。要积极鼓励企业创业创新,大力支持利用闲置厂房等多种场所、孵化基地等多种平台、风险投资等多种融资渠道开展创业创新。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八个招商引资工作组和招商办要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调整招商思路、转变招商理念,采取以商招商、亲情招商等方式,吸引更多企业落户我区。要紧紧抓住鲁甸“803”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机遇,确保今年储备不低于500亩的工业用地,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是促进农业产业大发展。要牢牢抓住昭龙生态经济产业示范带建设机遇,以生物农业、生物烟草、生物种业、生物林业等为重点,着力把以苹果、花椒、核桃等为代表的生物产业做特做优、做大做强;要着力打造旧圃、永丰为主体的城郊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苏家院、乐居、洒渔为主体的体验观光苹果产业带,永丰、凤凰为主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带,扶强做大高原特色农业和庄园农业,确保完成13个农业庄园建设;要“坚持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三权”分离改革路径,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确保实现土地流转9万亩;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坚决禁止耕地“非农化”,确保农牧渔业总产值增长12.5%、达到46亿元的目标。三是带动第三产业大提升。按照“依托城市、做强旅游、内引外联、繁荣活跃”的思路,加快服务业与工农业协同发展、跨界发展、创新发展,为传统产业插上创新创意的翅膀。要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落实好服务业价格、财税、土地等政策,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不断实现服务业量的扩大、质的提升;要认真编制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重点抓好一批星级酒店、高档娱乐场所、高端洗浴中心、汽车4s店等设施建设,集中培育和提速发展大服务产业。要坚持“科学规划、集中打造、突出配套”的原则,把大山包作为全区旅游产

业发展的龙头和突破口,统筹打造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康体养生旅游等复合型品牌,推动各类旅游和各个景区景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融共进。

(四)全力抓好三农工作,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要适应三农工作新常态,不断挖掘新潜力、培育新优势、拓展新空间,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一是着力抓好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培育中心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根本、以推进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展现农村生态魅力为特色、以示范村建设为载体,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目标,着力打造洒渔、大山包集镇示范点,尽快走出一条“以镇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活镇”的路子,建设一批富有昭阳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同时,要按照“有规划、有审批、有图册、有绿化、有检查、有奖惩”的“六有”要求,规范农村居民建房行为,杜绝“两违”现象发生。二是着力加快恢复重建步伐。要强化乡镇、办事处在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强化“八包八保”责任制,在民房恢复重建、民房加固、民生项目、重大项目等方面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春节前完成一般加固和集中安置点建设、6月30日前完成拆除重建、三年内全面完成恢复重建工作,实现“户户安居、家家有业、乡乡提升”的目标。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要确保灾民温暖过冬、安全过冬,要按照“六有一确保”的要求,实现食品、御寒保暖物资全覆盖;要高度重视特殊群体生活,做好慰问工作,确保灾区群众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三是着力整治农村环境。要全面组织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人员素质大提高、对外形象大提升活动,着力解决建筑乱搭、柴草乱堆、庭院乱挂、畜禽乱跑、污水乱流、垃圾乱倒等问题,切实改变农村环境“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实现半年见成效、一年大见效的目标。四是着力抓好扶贫工作。要紧紧抓住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机遇,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汇报衔接,争取更多的扶贫项目;要继续加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开发力度,实施好1个整乡推进、10个整村推进项目,力争减少贫困人口2.6万人。

(五)全力抓好社会事业,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经济越是下行、财力越是紧张,越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增强经济动力、社会活力结合起来。一是要推进社会事业统筹发展。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引进名师、创办名校,组织做好名师、名校、名校长等评选活动,全力打造昭阳教育品牌;切实加大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依法管理人口计生工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努力实现各项社会事业繁荣进步。二是要推进保障体系全面发展。要编织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特别是要扎实做好劳动就业、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社会救助等工作,兜底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确保网底牢不可破。三是要推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要继续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成果,大力构建和维护新型民族关系;要制定出台支持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协同发展;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大力推动宗教和顺。四是要推进社会治理稳定发展。要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大化解和“抓重点、治乱点、攻难点、捣窝点”专项整治行动,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尤其要解决好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居民安置等过程中引发的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六)全力抓好依法治区,进一步推进法治昭阳建设

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适应依法治国新常态,大力推进法治昭阳建设,让“法治化”成为我区的鲜明特色和竞争优势。一是深入推进严格执法,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要依法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二是深入推进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立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行为。三是深入推进全民守法,努力建设法治社会。要强化全民法治观念,扎实推进法治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六进”活动,在全区上下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四是深入推进人才建设,着力打造过硬队伍。要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抓好执法、司法两支队伍建设,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和法治理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五是深入推进法治改革,激发依法治区活力。要把依法治区各项改革举措纳入全区改革任务总台账,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督办,确保依法治区各项工作全面推进。

(七)全力抓好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改革步伐的关键之年,全区各级各部门要适应深化改革新常态,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一是深化农村改革。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发展,共同奏响农村发展“交响曲”。二是全力做好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要把政府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理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该放的放到位,坚决消除束缚市场主体手脚的各种体制性障碍;把该给的给到位,加大鼓励创业创新政策的落实力度;把该管的管到位,保障市场公平有序竞争。三是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谁审批、谁负责”和“能放则放”的原则,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除法律规定必须由政府主管部门审批的以外,全部下放各单位各部门,最终实现“一份清单管边界、一颗印章管审批、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平台管信用、一套体系管廉政、一个号码搞服务”。四是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区深化改革领导组各专项小组要结合各自职能,立足工作实际,尽快拟定各组改革细化方案,本着“务求实效、精简环节、便民高效”的原则,梳理形成改革要点,统筹推进深化改革各领域工作,为全区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三、展现新作为,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谋求新发展,加快美丽昭阳建设,关键在党,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按照“五个从严”的要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补好“精神钙”,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强化理论武装,提高政治素养,始终保持政治坚定、品德纯洁、行为先进。一是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二是扎实开展专题教育。要扎实开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对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顽疾进行大排查、大扫除,特别是对于新出现的“四风”“隐形”、“变种”问题进行大清理、大整治。通过专题教育,使广大干部坚持忠字当头、廉字托底,以严正己、以实导行,集“干净”与“干事”于一身、“勤政”和“廉政”于一体,进一步提升全区党员干部队伍的党性、品格、境界和素质。三是加强舆论引导工作。健全信息发布机制,对于依照有关规定应该向社会公众公开的信息,要及时公布;对于区委、区政府的一些决策,要利用媒体进行深入解读;对于社会热点、敏感问题和突发公共事件,要加强舆论引导和调控,善于发声、及时发声、有效发声,牢牢掌握主动权,讲好“昭阳故事”、树好昭阳形象,不断扩大昭阳影响力。

(二)探索“新路子”,大力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以继续开展“两整顿两创建”活动为抓手,以“8433”为目标,创新机制、把握重点,探索“新路子”,深入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一是继续加大“两整顿、两创建”工作力度。做好“回头看”工作,形成常态化机制,对全区基层党组织进行大整顿、大提升、大创建,着力整顿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和党员干部“走、懒、散、软、飘”等问题,努力打造一支结构优、能力强、作风硬、服务好的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大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继续推进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移民先锋工程”、争当“主心骨”和创建“红旗社区”等活动,全面加强“合作股份”、“红色信贷”等工作,奏响推进、巩固、示范“三部曲”,不断巩固扩大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示范点建设成果,发现和培育一批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先进典型。

(三)拧紧“螺丝钉”,切实加强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当前,我区经济社会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最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拧紧螺丝、上紧发条,保证作风建设“不歇脚”、“不断线”。一是要真抓实干。以实干统领各项工作,在干中比精神、在干中比境界、在干中见高低、在干中看水平,真正形成想干事、干实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二是加强对党员的监督管理。加强对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八小时”以外的监管,从“工作圈”延伸到“生活圈”、“社交圈”、“家庭圈”,让干部时刻感到身边有一把戒尺,脑中有盏“红绿灯”,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守住党和人民交给的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三是改进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工作。按照“五好干部”和“干事、担当、廉洁、忠诚、团结”的标准,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制度,让那些作风正、敢担当、肯干事、能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让阿谀逢迎、弄虚作假、不干实事的干部没市场、受惩戒,彰显用人正气,以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导向。

(四)铸牢“铁笼子”,切实加强制度建设

管党治党,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制度。要把制度治党放在突出位置,把制度建设融入党的建设经常性工作之中,进一步扎紧扎密制度的笼子。一是扎实抓好制度的废改立工作。按照“精简、务实、管用”的原则,以“理一理、改一改、并一并、促一促”为方法措施,抓好制度的废、改、立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党内民主制度,完善党务、政务、财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规范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努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党内工作制度体系。二是发挥制度的刚性约束作用。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不以问题小而姑息、不以违者众而放任,对违反制度规定“踩红线”、“闯雷区”的零容忍,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使制度真正成为硬约束、带电的高压线。

(五)架稳“高压线”,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党风正则民风淳,作风好则民心顺。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良好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风正、心齐、劲足的大好局面。一是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做到党委(党组)“不放手”、纪委“不松手”、党委(党组)书记“不甩手”、班子成员“不缩手”,全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二是构建严密的权力运行制约机制。要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认真落实廉政谈话和廉政提醒制度,让广大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自觉做到依法行使权力、阳光使用权力、合力监督权力、严惩滥用权力,减少权力寻租空间,防止滥用职权。三是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要坚持“零容忍”的硬态度、打造“零违纪”的硬队伍、创新“零事故”的硬举措,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有案必查,坚决查处一批严重违纪案件,以反腐败工作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同志们,风正海阔、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策马加鞭。全面加快美丽昭阳改革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任务已经明确,让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锐意进取、攻坚克难,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增添新动力、造就新辉煌,为加快推进美丽昭阳建设而努力奋斗!

【适应新常态谋求新发展】相关文章:

适应新常态 谋求新发展05-18

适应新常态促进新发展05-18

适应新常态实现新发展05-18

以新状态适应新常态05-18

认清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05-18

书记 适应新常态05-18

财政 适应新常态05-18

适应新常态 讲话05-18

适应新常态养成新习惯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