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学校管理者的感想
学校管理的实践反思与感悟
一、一中的背景文化
对青一中,始建于1958年,隶属哈尔滨市道外区教育局,称为哈尔滨市第33中学;1963年划归呼兰县,称为呼兰县对青中学;1969年学校开始招收高中班,学校归属当时的对青山人民公社管辖;1980学校被确定为“片中”,成为一所完全中学,隶属于呼兰县教委;1995年高中撤消,归对青山镇管辖;1998年学校易地重建,更名为对青山镇东方希望中学;2001年随着乡镇合并,学校改称呼兰县对青山镇第一中学;2004年4月,对青山镇划归哈尔滨市松北区,学校称哈尔滨市松北区对青山镇第一中学。
我校是松北区一所完全中学,校园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规划为三区一园,即初中部教学区、高中部教学区、学生公寓区、翰墨千秋文化园。整个校园布局合理,格调高雅,教学楼造型独特,玉树琼枝,“为中华之崛起面读书”的校训文化石,形成了人文教育与环境育人的和-谐统一。学校于2015年恢复了停办10年的高中。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近几年来,学校在各项工作中也屡获殊荣。曾获省荣誉?次,市级荣誉?次,区级荣誉?次。
秉承“崇德立人,瀹智育才”先进的办学理念。
二、面对现实的反思
刚接任正职,困难很多,压力很大,棘手的问题一大堆,工作不知从何下手。摆在我面前最突出的是三大问题:
一是经济问题,燃眉之急。学校经费赤字( ) 万元,入不抵出。教师福利待遇无从着手。
二是人心不稳,当务之急。师情分析。教师在学校看不到希望,都想自己的事情,主要心思没用到学生身上,可谓哀莫大于心散。
三是生源下滑,令人堪忧。生情分析。学生家长呼声高,社会舆-论大,学校压力大,局里期望值高,各兄弟学校气势逼人。只能背水一战,没有退路。
经过调查研究,实际接触,冷静思考后,我感到当时困扰一中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解决好六个方面的需要:
一是需要精神方面的支撑。一个学校的振兴,关键在于精神的崛起,一个没有先进的思想和精神做引导的学校是没有希望的学校。真正使学校站立起来的是思想。真正使学校强大起来的是精神。我们看了电视剧《闯关东》、《亮-剑》都是靠精神取得成功,赢得胜利。大庆油田是靠铁人精神起家,九八抗洪精神战胜了百年一遇的水灾;5·12地震靠的是民族团结精神战胜了特大地震灾害。经过研究、讨论,我们一中的团队精神确定为”和-谐奉献,追求一流”。我们的办学策略为:两部协调发展,走内涵建设道路,创办规模化学校。
我们的办学思想秉承“崇德立人,瀹智育才”的办学理念,立言垂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们的基本工作思路开展四个创建活动。促进学校四大发展。四创建内容为:创建研究型(个性化)教师、学习型校园、管理型学校、和-谐型环境。每一个方面的活动都有具体的要求和方案;促进学校四大发展为:以分层次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要解决学生差异问题;以人文见长促进学科特色发展,主要解决学生兴趣特长问题;以和-谐向上促进教师名优发展,主要解决骨干教师的培养问题;以优良传统促进学校创新发展,主要解决校园文化问题。
按照这样一种思想和精神,把实际工作转变为教师的一种思想,凝聚成一种精神,形成教师的意志和自觉行为。
我们向全体教师倡导播种观念,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那么一中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是需要目标引领。我们从实际出发,确定工作目标,引导大家积极向上的去追求,我们提出“一年初见端倪,二年初露锋芒,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形成品牌。
我们提出了学校发展的三个定位。
一是对学生的定位。一中学生差别各异,来自不同的学校达十几个,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充满信心,抱有希望,努力把他们培育成才,先从情感态度入手,解决学生学不学,然后再考虑会不会,最后才是能不能学好的问题。确保每个学生低进高出,高进优生。
二是对教师的定位,一中教师面临着历史性的挑战,责任大于利益,工作难、压力大、付出多、见效慢。过去走下坡路,现在是登山,要花费比常人更大的功夫和努力去做,要求教师要改变工作态度,改变工作作风,改变不良习惯,工作中自加压力,自我挑战、互助前行,适应新形势,适应新课改、适应新发展。
三是对学校的定位。五十年栉风沐雨。笃行不辍。五十年砥砺前行,薪火相传。这是责任和使命,是呼声和追求。要看到我们和其他兄弟学校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我们工作的细节,用心程度,付出的精力,赶超先进的勇气和魄力不足。一种人要走自己的路,不攀比,不气馁,不掉队,埋头苦干,不骛虚名,憋足劲,只进不退就能赢。坚持就是发展,努力才会成功。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三类学校,院校争满点;二类学校,院校有位置;一类学校,院校有亮点;各项竞赛有名次。(中考高考人数、省市市重、一表、二表、三表)
三是需要制度和机制保障。学校发展有三个要素。第一个是依靠校长的观念,人格和能力;第二是要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机制;第三要素主要是依靠校园文化来影响校职工的行为和追求。制度更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更能体现公平、和-谐、科学发展。我们从实际需要出发,组织制定了11个制度和方案,基本体现了五个关注,即关注学生、关注教师、关注教学、关注过程、关注奖励。把工作目标化解为每一个实施步骤,在质量和效果上下功夫,花大力气把一个部门的工作与制度挂钩,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身上有指标。召开教代会进行讨论修改,然后下发执行,由各部门负责检查、落实、考核、兑现奖惩。
四是需要创造条件,改善环境。我们先解决教室紧张问题投入600万元盖4100平方米2号教学楼,再解决师生吃住问题投入400万元盖3000平方米3号公寓楼。每逢年节学校通过不同方式对教职工慰问,让老师在心里感觉到学校总是很关心他们。对特困、特殊疾病的教师及时去看望,体现了一种亲情和家人般的温暖。教师在评职称(分中高级多少人中级高级)、评先进、评骨干、学校亲自和有关领导打招呼要指标,为教师们争荣誉,创造条件派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先后派出教师?次,参加国家、省、市、区交流。为通勤教师解决了校车问题。
与此同时,我们尽量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给教师办公室购置了书柜,更新了办公桌椅,配置电脑,及时更新,办公环境清新文雅,文化气息很浓。
我们提出一个理念,经营就是服务。领导要为教师服务,教师要为学生服务,后勤要为教学服务,学校要为社会服务,共同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五年来,我们争取资金2千万元,其中用于购置教学设备500 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千万元,改善校园环境500万元。
五是需要向心力和凝聚力。学校能否办好,校长是关键。班子影响作用至关重要,我要求中层以上干部少说多做,深入第一线,以身垂范,给教师带个好头,副校长以下都兼课,听课,深入到课堂,体验教学过程,把握教学环节,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学校领导给大家带个头。值班任务中层领导承担不用教师了(不安排串休日),领导班子每个人都能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的去做,争先恐后的去做。我们领导干部实行政务公开,考勤公开,办事公开,让大家监督。大家都能做到早来晚走,每学期领导班子成员进行工作总结,整个班子成员与学校的发展同步走向成熟。当我们在改变现状继往开来的时候,现实也在改变和塑造着我们。
六是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古今成大事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一中发展是人心所向,各级领导全力支持鼎立帮助。社会各界也关心支持一中工作,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解决困难。纵观兄弟学校的发展历史,目前一中虽处于发展期,但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现在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有一些办得好的学校也会产生高原反应。事物发展都有一个回落式的过程,机遇很难得,就看我们站在什么角度去思考,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资源。
四、实践中创新
这里我想引用一位哲人的一段话,他说“用头脑思考的人是智者,用心灵思考的人是诗人,用行动思考的人是圣人,同时用头脑心灵和行动思考的人,很可能就是先知”。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预知未来。要用手去做,用眼去看、用脑去思考,用心去处理事物。
新课改要求我们去实践,去探索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感悟创新,学校提出:要在课改实践中让每一位教师都能获得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功的走向未来,创造更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
第一、对教师的管理。
树立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意识,学校以教师为本,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左右着学校办学形式的是那里的骨干教师群体。他们的思想、能力、意志、态度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在工作中,当我们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善待教师就是善待学生,也是善待学校。
我们提出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没有好的教师,就办不上好学校,没有一批名师,就很难办成名校。美国教育研究机构组织一个问卷:是学生成就学校,还是学校成就学生。我说是教师成就了学校,是学校造就了学生。办学什么最重要,我说第一是教师,我宁可少要10万元钱,也要一名好教师;第二是生源,第三才是经费。有了好教师、好生源,也就有了经济来源。我们要创建名校,必须先培养名师,形成名气,依靠名人壮大名声。
工作中我们要做到两个始终坚持:其一,始终坚持学校发展与教师发展同步;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名师发展计划;始终坚持在事业中发展教师,在研究中成长教师,在岗位中促进教师提高。在教学中实行师徒帮教,跟踪听课,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其二,始终坚持用事业凝聚教师,用情感吸引教师,用成就激励教师,用精神感染教师。学校开展了评选十佳教师、和-谐团队活动,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特殊嘉奖,大张旗鼓的表彰宣传。对教师的每一步成长我们都搭建平台,倾注心血,倾其全力。实践证明,关注教师的发展,就是服务于孩子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
在教师发展过程中,我们加强了四项基本建设:
一是使师德成为境界。有一位哲人说了这样一句话:“教师伟大往往不在于教育学生的造诣,而在于教师人格的力量。”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往往比博学和智慧更重要,事业的成功决定于性格的伟大”。这说的就是一个人的德行,德行天下,善通四海。教师的态度、思想品质、岗位责任是太重要了,特别是中小学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其中有四方面提出: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我们对老师要求在治学境界和人生境界中,要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向道德境界和社会境界发展。对照师德规范找差距,寻找身边的榜样,把师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动力,变他律为自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二是使读书成为习惯。
三是使研究成为风气。
为解决有效教学问题,学校把教学研究的中心向备课、上课、教学检测分析转移,每次月考成绩统计、质量分析都分科组织进行研究,针对问题及时采取对策,从而提高了教师的实际业务水平。
四是使培训成为制度。把开展教师基本功比赛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任务,做到人人过关、科科过硬,培养教师具备五种能力,即:考试独立命题能力、竞赛辅导的能力、编写校本教材的能力、承担科研课题的能力、本学科大循环任课能力。
第二、对学生的管理。
现在的中学生,特别需要严格的管理,无数名校成功的做法,都说明了严师出高徒、管理出质量、管理出人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是学校管理的主要任务。学习成绩好坏往往反映在学生学习习惯上,良好的品德习惯是一个人一生的资本。教育家关鸿羽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养习惯是教育的根本归宿”。
我们重点开展三种教育活动:
一是开展主体性教育活动。让学生管理好自己,主要是学校、班主任创设情境提供方向,提供服务,让学生去实践过程,去实现自我管理。
二是开展体验性教育活动。学校把各项检查一以贯之的抓到底,毫不放松。抓迟到、抓带手机、抓发型、抓校服、抓考试舞弊。
三是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高一学年组织的军训、共青团系列活动。
第三、对教学的管理。
在学校的整体管理工作中,我们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学校提出,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把教学工作扎实有效的落到实处,体现四个中心的作用,即:日程安排突出中心、一切活动围绕中心、方方面面服务中心,人才物力保证中心。在教学工作中注意抓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1、抓分层次教学
2、突出学科优势
3、提优补差,实施控辍计划
4、学有特长
5、建立月考制度,跟踪检测。
6、分析学情,协同并进
7、加强备课组建设,打造品牌学科
8、建立家长会制度
第四、对课程的管理
我们着力提高学校的课程领导能力,突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力求做到国家课程标准化,校本课程多样化、办学特色课程化。
第五、对校园的文化管理
一个没有文化的学校是苍白的,是没有希望的学校。
一是抓班级文化建设。定期开展班主任论坛活动,班级管理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由原来的说教型、管理型向民-主型、思想型和文化型转变,对班级的管理更多的是靠班主任的思想引导,班级文化建设来熏陶、感染,引导学生自治、自重、自强。
二是抓教研组,学年办公室文化建设,形成一种制度、思想和文化氛围,使大家在教学中感受教育内涵。
三是创办?
五、工作中的几点感悟
我从教30多年,在我的教育生涯中,当过教师、中层干部、副职校级领导,现在任正职校长。任正职校长五年,在教育实践中,我经历了70年代的勤工俭学,80年代的教育改革,90年代的素质教育,21世纪的现代教育。纵观教育改革发展历史,只要我们把握住教育规律,就掌握了办学的主动权。
1、要把教师队伍建设当作重中之重来抓。在所有办学条件中,教师队伍是最重要的条件,有了一流的教师,二流的学生、三流的设备、也可以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抓队伍建设校长要有经营意识,就是真心实意的为教师服务,做到心里有教师;要时刻关心教师的冷暖;要把教师的一切挂在心上;要把教师的成长摆上日程。心诚则灵,没有感动不了的人。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最重要的是师德,教师的情感态度决定工作的质量得办学成绩。胡-锦-涛讲,教师要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去影响学生,用真心、真情、真诚去教育学生。只要我们用心的去做,都能获得成功,心到佛知。
2、要走自己的路,创造自己的办学优势。办学要从实际出发,有自己的办学主张,要创造性的借鉴别人的经验,用科学发展观进行客观分析。这里借用成都武侯祠的一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要审时度势,治国是这个道理,治校也是如此。我在当教学副校长时,在“两差一低”得基础上,凭这“执着”精神创造了教学质量一流,教学质量走在新区前列;任正职后,抓住了人文见长这一优势,乘势而上,又抢在了前头,占领了制高点。工作中不能盲目攀比,不能盲目去追,去赶超,各有各的特点。毛主席说中国革命成功,就是走自己的路,中国的命运中国人自己掌握,坚持几年,做好自己的事情都能出成绩。许多学校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借鉴国外的教育思想为我们用,新课程改革也是如此,要用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改进我们的思维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管理方式,宗旨没有变,都是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基础,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是赢在起点,输在终点”。这要客观的去分析,这里有文化的影响、社会的影响多方面的因素,我们不能把教育的问题都归结到学校身上。
3、适应新形势,勇于超越自我。
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是用昨天的知识今天的理念来培养明天的学生,昨天成功的经验给明天带来的可能是失败,今天的问题往往是因为昨天的经验造成的,成功的果实是包含着失败的种子,通向未来的路不是回家的路。从新课改的角度说,我们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要勇于挑战自我,超越昨天。未来真正的强者不是经验丰富的人,而是学习能力最强的人;未来的成功者不是驾驶豪华轿车的人,而是能够改造吉普车的人;资本时代是大鱼吃小鱼,而竞争时代是快鱼吃慢鱼。只要我们发奋学习、发奋实践、发奋思考,我们都有可能办出名校,成为名人。有一位哲学家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人能从80岁往前活的话,我相信95%的人都可能成为伟人。
4、天道酬勤。事业的成功属于执着追求的人。回顾30多年走过的路,从教师到校长,如果说有了一点进步,取得一点成功,就是凭着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大一点说有一点坚定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心、积极地进取心和顽强的自信心,这种朴素的使命感和价值观,再一次体现我的人生价值。岗位的变化,也就是一种新的挑战,无论工作怎么改变,但我的人生价值观不会变,那就是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习惯于站在更高的一个层面去思考现实的问题,勤奋的实践,不断的探索、反思,一往无前的奋斗下去,最后事业的回报远远大于我的付出。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育是未来,未来得成功在于拼搏。
学校管理感悟
每学年都要将全校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其中包括教师的任课安排。由于每年教师有调动或特殊情况,总是要费一番脑筋才能将工作分派好。较早的时候,学校安排工作由学校领导做统一安排,老师们一般不会出现不同意的情况,随着年度考核、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等新的管理形式的出现,工作安排越来越难。
前几年实行学校设岗,教师和学校进行双向选择,实行了一段时间后,老师们也看明白了,所谓的双向选择其实还是学校安排,教师自由选择的范围很小,一些学科是给哪位老师安排的一目了然,别人即使想选择,学校也不会选。这也是个两难的问题,学校是从教师能胜任的最佳位置设置的岗位,换了别人肯定对工作有影响,而教师对双向选择的形式逐渐由模糊到清晰,对于安排不如自己意愿的工作出现了排斥心理,伴随着就出现了部分工作没人愿干,或对学校的安排不愿服从的现象。
自来到仁政小学后,我取消了双向选择安排工作的方式。其实个别教师不服从安排并不是对抗领导不想干,一是可能对所担任的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怕干不好而推诿;二是可能心理上有一种无奈的感觉,总觉得是被动接受的,没有得到尊重;三是可能觉得自己比别人负担重一些,心里过不去。因此,在安排工作上,对这些个别老师就是要个别对待。
在安排工作以前,我利用多种机会找老师们了解他们对工作安排的要求,做到安排工作时心中有数。在安排工作时,根据学校总体工作分工,把课程基本上安排得差不多后不急于公布,分析一下哪位老师可能对工作不满意,先分析老师们的心理,可能在哪个方面不满意,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提前谈话。谈话时,要放下领导架子,不以官压人,要以平等的地位和老师们谈心,以商量的语气把工作的安排情况与老师进行交流,看他能不能接受,有什么困难。没困难,服从安排更好,如果不能接受,进一步探讨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同时,向这位老师提出学校为什么要安排这项工作给他的理由,让他觉得自己是这个位置上最胜任的人选,如果不这样安排会给学校工作带来什么样的损失。实在有困难,没法完成这样的工作任务,也只好进行调整,不能因为老师不接受学校安排的工作就对该教师有成见。老师们基本接受工作后,在全校大会上公布工作安排,这样就水到渠成了。
我感觉,只要我们心中装着老师,从老师的角度考虑问题,安排工作不是件难事。关键是要尊重老师,把老师当做是朋友,而不是被动的被管理者,这样才能将学校各项工作安排好,并且落实到位,才能把老师们的潜力释放,把学校工作做好。
在故事中感悟学校管理
学校育人应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
故事1:有一种鸟,能够飞越太平洋,需要的只是一小节树枝。在飞行中,它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就把那节树枝扔到水面上,然后飞落在树枝上休息一会儿;饿了,它就站在那节树枝上捕鱼;困了,它就站在那节树枝上睡觉。谁能想到,小鸟成功地飞越太平洋,靠的仅是一小节树枝!如果小鸟衔的不是树枝,而是把鸟窝、食物等旅途中所需要的用品,一股脑儿全带在身上,那小鸟还飞得起来吗?
感悟:小鸟成功飞越太平洋,靠的仅是一小节树枝,而学校管理的第一要务是育人,育什么样的人呢?应是像小鸟这样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人。因此,学校育人应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近几年来,我们在学校中大力倡导“习惯教育”,就是想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好的习惯会有助于一个人的成功,坏的习惯则会阻碍一个人的发展。比如,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我们将学习习惯分为课前学习习惯、课上学习习惯、课后学习习惯。每种习惯又可根据侧重点不同,分为基本学习习惯和拓展性学习习惯。学校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就能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我们提出“以礼育人”,就是“以中国优秀的礼仪文化熏陶人、塑造人”,从而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人”的目标,进而“成就学生幸福、成功、快乐的人生”。
学校管理应关注教师的幸福
故事2: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谈到工作热情时,曾讲到一个石匠雕石像的故事。同样都是石匠在雕塑石像,面对“你在做什么”的问题,一个人说:“我正在凿石头,凿完这个我就可以回家了。”——这种人视工作为惩罚,在他嘴里最常抱怨的一个字就是“累”。另一个人说:“我正在做雕像,这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但是报酬很高。毕竟我有家和孩子,他们需要稳定和温饱。”——这种人视工作为负担,在他脑子里最常想的一句话就是“养家糊口”。第三个人放下锤子,骄傲地指着石雕说:“你看到了吗?我正在创造一件艺术品。”——这种人以工作为荣、以工作为乐,在他心里最常流露的一个声音就是“很有意思”。作为一名教师,工作并不仅仅是辛苦的,更是神圣的、充满乐趣的。
感悟:现在的教师普遍工作负担很重,缺乏职业的归宿感与幸福感,产生了职业倦怠感。没有教师“幸福地教”,也就无法真正实现学生“幸福地学”。因此,学校管理应关注教师的幸福。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应努力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同时,学校管理者应强调,作为教师,需要用自身积极、健康且富有活力的精神、才华及个性来支持自己的事业,构建自己的职业理想。要努力让教师认识到,从事教育工作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生活本身,进而实现个性自我与角色自我的融合统一,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在教师激励政策上,学校应坚持多元激励,因为多一个观察的角度,就会多发现教师的一些优点,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得到激励、感受成功,让所有教师追求自我成长、看到自我成长、享受自我成长的幸福。
学校激励制度应“因人而异”
故事3:某校在教师评优、考核、晋级等方面都制定了一套严格、公正的量化积分办法,每学期都能根据教师的积分对教师进行评价。量化评分的内容包括教师的出勤、工作量、教学成绩、教研成果等方面,但每次评价结束后,许多老教师的积分都非常靠后,与“优秀”无缘。于是,老教师们怨声载道,工作中出工不出力,甚至“破罐子破摔”,只盼着退休那一天早点到来。
感悟:明明是“公平”的制度,为何没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看关键还是出在“量化积分办法”上。“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初一看,量化积分办法非常公正,但细一分析,还是有失公平。原因在于老年教师相对于青年教师,有许多先天的劣势,即使开足马力、“透支生命”,积分也不可能排在年轻教师的前面。因此,学校激励制度的建设应“因人而异”。学校管理者首先应树立“人本管理”的思想,把老教师视为学校的“宝”,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然后把全体教师按年龄分为老、中、青三组,并按各组人数所占比例,分配优秀指标。再就是因人而异,制定不同的量化积分办法。这样的积分办法,既能调动老教师在教学、教研方面的积极性,又能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价值,体会到工作的乐趣。只有“夕阳无限好”,学校工作才能“齐步走”,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良好局面。
【学校管理者的感想】相关文章:
学校管理者怎样要服务师生03-15
三严三实 学校管理者05-07
做学校义工的感想05-18
学校家长义工感想05-18
校长如何做好学校的管理者03-21
如何当好学校中层管理者04-27
学校义工指挥交通感想05-18
去学校做义工的感想05-18
特殊教育学校义工感想05-18
学校工作管理制度感想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