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人事资料>员工管理>《管理者的管理自我效能感

管理者的管理自我效能感

时间:2022-04-16 03:23:48 员工管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管理者的管理自我效能感

提高自我效能感――开发员工潜力的重要途径

自我效能感:人类行动的内在动力源

白云山制药厂总部与第一军医大学只隔一条马路,在1983年,该厂产值已经上亿元,排在国内医药行业前三名行列之内。这时,赵新先正在为筹建南方制药厂而奔波。1990年,南方制药厂产值达3.8亿,超过白云山制药厂。但在1983年的时候,有谁会想到,或是想到了又会相信呢?确实有人想到了,这个人就是赵新先。他在为南方药厂的出生而奋斗的时候,就想到了这一目标,而且对此充满信心。可以说,正是这种坚定的必胜信念使三九集团从“不可能”中诞生和发展。这种信念也正是许许多多个人、企业成功的根本。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已证明,最能让人们自觉挖掘其潜能的是实现自我的冲动,是一个人得以充分发挥其能力,充分展示其价值的渴望。但是,实现这一点的前提是:一个人首先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事实上,使大多数人终落“平庸”命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放弃了努力,而只所以放弃,是因为他们在内心深处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获得成功。

人们往往只去做自认为能够做到的事,而回避自认为超越自己能力的事。在特定领域内的这种“自认为”就是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这一概念和理论的提出者,著名行为学习与社会认知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指出: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为获得某种预期结果所需实施的特定行为(区别于一般的自信心)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理论告诉我们,一种行为的启动、以及行为过程的维持,主要取决于行为者对自己相关行为技能的预期和信念。也就是说,对于先天素质基础相近的人,那些对自己实现特定目标的能力有信心的人往往会取得成功;而那些认为自己“不行”的人往往与“成功”无缘。

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工作绩效

1、自我效能感对人们认识过程的调节

一个人对自己实现目标的能力所具有的信心影响到对自我目标的设定。自我效能感越强的人,为自己设定的目标之挑战性越强,对目标的承诺也越坚定。大多数行为过程首先是在思想中进行组织的,在进入现实以前,人们会在心里构想预期中的脚本,并常常有意无意地在心里进行演练。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更倾向于构造成功者的剧情,并将其在心里形象化,其注意的焦点是怎样更好地解决问题,从而为随后的行动提供积极的指导和支持;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更容易在心里勾画一幅失败的景象,其注意的焦点是那些可能出错的事情,他不得不分出相当的精力与自我怀疑作斗争,在这种情况下要取得很好的成绩是很难的。

在面对有压力的环境、失败和挫折时,一个人需要具有很强的自我效能感,以保证其将注意力集中于所要完成的任务上。在这种情况下自我怀疑的人,其思维的有效性会受到影响,难以把握自己的思路,于是他们会降低自己的抱负水平和行动质量。

2、自我效能感对人们行为动机的调节

我们大部分行为动机都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通过对未来的预见和期待来激励和指导自己的行动。他们形成有关他们能干什么的信念,他们预见自己行为的结果,他们按照对未来的设想设置有价值的目标,并策划行动方案。现实中有无数可选择的目标,但每个人只会选择那些自认为有能力实现的目标,而放弃自以为没有能力去实现的目标。

自我效能感不但决定着个人的目标设置,还影响着一个人为目标所付出的努力程度、面对困难的持久力以及失败后的恢复能力。面对困难或失败时,那些怀疑自己能力的人会松懈其努力或很快放弃;而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则会投入更大的努力去实现目标。

3、自我效能感对人们情绪调节的调节

在受到威胁或是困难的情况下,一个人能承受多大的压力,关键取决于其对自己应对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对焦虑感有很大的影响,那些相信自己能够应付可能出现的威胁的人很少把精力用来想象各种消极的可能性;而那些觉得自己在高焦虑唤醒时难以应付的人,会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自控能力,并在头脑中充满了各种想象的危险,夸大事实的严重性,不断被那些极少可能发生的事所烦扰。这一方面会使其倍受折磨,另一方面也损害了其心理功能的正常发挥。所以自我效能感调节着人的回避行为和焦虑唤醒。

4、自我效能感对人们选择过程的影响

人在一定程度上是环境的产物。但人并非完全被动于环境,事实上,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选择着自己的环境。比如那些不满意目前处境的人们,有的会继续呆下去,另一些则重新选择选择。不过无论选择了什么环境,一旦选定之后,该环境就会对人产生影响。所以人们通过选择环境,反过来影响自己。

研究表明,人们会选择那些自认为能应付得了的环境,回避自以为力所不能及的环境。进而,由于这种不同的选择,人们培养了不同的胜任能力、兴趣和社会关系网,这些又进一步影响了其生活过程。能够影响个人选择的任何因素都会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发展,这是因为在自我效能感产生其最初效果之后,一个人所选择的特定环境所产生的特定社会影响会进一步提高其在该环境中的胜任力、价值感和兴趣。

什么因素决定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

1、行为或业绩经验

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是影响自我效能感最有力的信息源。在某件工作、行为或技能上的成功会增强一个人在该工作、行为或技能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而失败,尤其是连续多次的失败,则会降低其在相应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这就是“成功是成功之父”的原因。另外,在一项行动刚刚开始时的失败,因其不能反映出努力的不足或不利的环境因素,容易使人归因于自己能力的不足。但不同的人受影响的程度并不一样,对于先前已经具备很强自我效能感的人而言,偶然的失败不会影响其对自己能力的判断。他更有可能寻找环境因素、努力不足或策略方面的原因。这样,失败反而能提高其信念:改进后的策略会带来将来的成功。

2、替代性经验

人们从观察别人所得到的替代性经验对自我效能感影响也很大。看到与自己相近的人成功能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增加了实现同样目标的信心;但看到与已相近的人失败,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成功的希望也不大;尤其是,当一个人对自己某方面的能力缺乏现实的判断依据或知识时,这种间接经验的影响力最大。不过,比之直接的成败经历,替代性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要相对弱一些。

3、想象性经验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类具有符号认知能力,这使其有可能在头脑中,将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境和事件、他们相应的行为和情感反应以及他们行为的可能后果想象出来,加之视觉化。通过这种对其在未来情境中实现特定行为能力的想象,一个人建立起相应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想象来源于过去参与过的,与目前相近情境下的直接或替代经验,也可能来自于他人的劝导。心理治疗专家让患者进行想象训练,如系统脱敏之类,可作为这方面的例证。不过,想象的作用比直接经验为弱。

4、语言劝导。

第三种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信息源是他人的评价劝说及自我规劝。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告对形成自我效能感效果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劝说、鼓励,效果最大。另外,其效果还受到信息来源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吸引力的影响。

怎样在管理中运用自我效能感理论?

1、让员工在成功的体验中走向更大的成功

领导艺术高超的管理者往往在对下属的能力和人品有了准确的判断后,便让下属大胆去干,需要的时候,甚至将其推下“水”,逼迫其背水一战。正是在不断克服困难、完成许多艰巨任务的过程中,部下的自我效能感不断获得提高,并会以更大的信心迎接更大的挑战。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堪称善用这一手的典范,他下面许多“少帅”级的年轻企业家几乎都是让他给逼出来的。在下属感到已经走入死胡同的时候,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相信自己就能行!”。这种鼓励加压力使他们履败履战,终致成功,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现实。管理者不能让下属停留在“失败”上,一定要逼着他向前走,直到抓住一次“成功”,这个“成功”会强化下属的自我效能感,会成为下属向更大“成功”奋进的动力源。只有在战胜失败,取得成功之后,“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才是正确的。如果中途放弃,“失败”就会降低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并很可能成为下一次“失败之母”。

2、及时鼓励员工

那些有失败经历的员工最需要上级对其能力的肯定,对其努力的赞赏。遗憾的是当员工没有做成一件事时,他得到最多的是批评和贬低。如果员工不相信能够成功,谁也无法激发其内在潜能,他的行为只能停留在低水平上。所以一个管理者打掉员工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不但制造了一个低能和麻烦员工,也毁灭了其奋发向上的斗志。权威者的评价是影响一个人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在员工心中,管理者往往是这种权威的象征。将关注点放在员工的优长上,是管理者提高员工工作动机的重要技能。

3、让员工体验成功的感觉

施乐公司最出色的地区销售经理法兰克.派斯特刚刚到克利夫兰就任,就发现整个销售区到处弥漫着失败的氛围。于是他编辑了一卷录象带,其中搜集了许多足球比赛中令人惊心动魄、热血沸腾的片段:球员们激动地冲过终点线,兴奋地握着拳头,相互击掌,全场观众为之疯狂等。在开会的时候,他为放给所有员工。当录像放完后,他要求室内每个人站起来,彼此庆贺:“你们已经超越第一名了。你们是全美国第一特区,庆祝吧!”他让所有人体验“胜利”时那种激越的兴奋感,并将这种感觉化为内在的力量和信念:我一定要成功,一定能够成功!这种力量激励着每一个销售员抛弃“失败”,使这个销售区从最后一名变成最出色的销售区。

4、树立成功的榜样

对销售人员进行培训的重要方式是向他们展示大量成功的销售员事迹和经历。那些从平凡走向伟大的人,变成他们学习的榜样,使信心和勇气回到他们心中,于是他们又一次鼓起斗志。事实上,许多人在回顾自己的人生时都提到,那些成功者的故事曾强化自己的信心和斗志,从而激励自己为理想而努力奋斗。在企业培训中,请同行成功者,尤其是最初出身贫寒,在许多人眼中并无特殊之处,但经过奋斗终获成功的人士,现身说法,讲述他们成功的坎坷经历,对提高员工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的效果。

管理效能感与一般效能感的关系2015-09-09 8:14 | #2楼

自我效能感Bandura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在早期他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在特定的情景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后来他把自我效能感看做是对行为操作能力的知觉和有关柯收自我生成能力的信念。并且他指出自我效能感有以下几个因素形成:(1)行为的成败经验(2)替代性经验(3)言语劝导(4)情绪的唤醒(5)情景条件。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他认为可以适当的外部强化和及时的自我强化以及加强归因训练。近些年来自我效能感已成为心理学家研究热门课题,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目前的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还存在着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我效能感概念的界定和测量。Bandura等人认为,自我效能感只能针对特定的任务领域而言的,不是一个一般的个性特质,以为不同的任务领域中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自我效能感主要指得是具体任务领域的自我效能感(简称具体自我效能感),要根据不同的研究领域来构建测量工具。

而Shere、Chen等个性心理学者则认为,自我效能感既可以看作是状态的也可以看作是特质的,存在着一般自我效能感。一般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应对、处理新的或困难情境的一种总体性自信程度。二是具体自我效能感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效果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Judge和Bono的原因素分析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个体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绩;Chen、Woodruff等人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要通过具体自我效能感二对工作效绩产生间接影响;Bandura等人认为,一般Bandura于具体自我效能感相比,对个体在特定任务领域中效绩的预测性差,甚至没有预测性,且两者一同作为工作效绩的预测变量时,如果去掉具体自我效能感这个变量,一般自我效能感就失去了预测作用。

那么具体自我效能感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究竟如何呢?这项研究以管理者的管理自我效能感这个具体自我效能感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研究的方式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索。所谓管理自我效能感,根据Bandura对自我效能感界定,作者认为,就是管理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与能力去完成管理工作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

Bandura认为,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行为选择;(2)坚持性(3)应对方式及情绪反应;(4)预测效绩和应对行为。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在研究自我效能感影响效果时,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工作态度;二是工作效绩。在社会认知理论看来,自我效能感就是控制与激发人类动机和行为的核心变量。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对工作任务更加投入,常设置高的目标并维持高的承诺,且在遇到困境是能坚持不懈,因而就会表现出高的工作效绩。一般自我效能感作为涉及个体自信心的一种人格变量,会对个体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绩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个体在完成具体任务时的信念,即具体自我效能感,进而对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绩产生间接的影响。

综上所述,作者提出了以下的研究假设:1:一般自我效能感对管理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绩有显著影响;2:管理自我效能感对管理对工作态度工作效绩有显著影响,且影响作用大于一般自我效能感;3: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要通过管理自我效能感,对管理者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绩有显著影响。

研究者从北京、安徽、山东、广东等地区的企业管理者中抽取450人为被试,对他们分别进行管理自我效能感的测量、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测量、管理效果的测量、管理创新的测量、工作满意度的测量和工作卷入度的测量。对收集上来的数据采用结构方程中的 LISREL 8.3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包 进行数据处理,方法是潜变量路径分析 。 对于潜变量路径分析 作者提出了三个模型假设:1(无中介模型):一般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管理者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绩;

2(完全中介模型):一般自我效能感完全通过管理自我效能感这个中介变量,对管理者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绩产生间接影响;

3(部分中介模型):一般自我效能感对管理者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绩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又通过管理自我效能感这个中介变量产生间接影响。

对于潜变量路径分析的具体方法 ,由于我自己看的也不太懂,在此就小详细叙述。通过分析发现( 1 )具体自我效能感与工作效绩相关高于一般自我效能感,假设 2 得到全部验证;( 2 )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要通过管理自我效能感这个中介变量,对管理者的工作满意度、工作卷入度、管理效果和管理创新产生间接的影响。假设 3得到全部验证。本研究以管理者自我效能感为切入点,探讨了自我效能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从结果可发现,完全中介模型是可以接受的,但部分中介模型更为理想,这说明一般自我效能感在通过管理自我效能感产生间接影响的,同时又能对管理者的工作效绩产生间接影响,但其影响作用显著低于管理自我效能感。

这项研究以现场研究的方式证实了:自我效能感可以分为两个操作层次,即一般和具体,但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要通过具体自我效能感产生间接作用。研究很多借鉴之处,研究提出的模型假设我以前还没有想过,还有就是潜变量路径分析的方法我还要认真的去看看,感觉用处不小。在这里我认为如果要将文章中的结论加以推广还要对其他领域自我效能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进行研究,只通过管理自我效能感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还不能准确的推出一般的结论。

【管理者的管理自我效能感】相关文章:

管理者面试自我介绍07-18

管理者面试自我介绍5篇03-06

管理者面试自我介绍7篇04-16

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05-18

作为管理者的缺点03-02

管理者的责任与权力04-14

优秀管理者的定义05-30

管理者的素质与技能06-02

管理者常见的问题06-13

管理者如何管理员工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