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锦集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其他的说法也正确: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残”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
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3、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
(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5、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解释: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
五、课外拓展:
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
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一、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科学教案 篇2
目标:
1、幼儿通过活动初步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2、在了解青蛙的过程中激发幼儿保护青蛙的情感
准备:
实体青蛙一只 蝌蚪若干只 找好的小区鱼池内有很多蝌蚪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
师:你们听,谁来了?
(二)、经验再现:
1、哎,你们知道小青蛙小时候是谁吗?
2、小蝌蚪长的什么样子?(黑黑的身体、大大的脑袋、细细的'尾巴)
3、小青蛙长的又是什么样子呢?(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露出白肚皮、四条腿)
(三)、绘画记录现在蝌蚪的样子
师:小朋友我们现在看见的蝌蚪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一起来画一画把它现在的样子记住然后我们把小蝌蚪放养在小区的鱼池里下周我们在去看蝌蚪有没有变化好吗
1、小朋友画蝌蚪。
2、一起去观察小区的小鱼池内的蝌蚪。
(四)、幼儿讨论
师:小朋友一周后小蝌蚪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呢?
延伸:每隔一周会安排一次去小鱼池观察蝌蚪的变化并且记录。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 感知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了解指纹的作用。
2. 尝试用指纹进行拓印。
活动准备
“黑猫警长”录像、指纹考勤机等图片、橡皮泥、印泥、纸等。
活动过程
1.了解指纹
(1)这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有纹理,有线条,有一个一个的圈……),,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指纹”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比较。
小结: 同一个人手指的指纹是不同,而每个人的'指纹也不同。指纹分为弓形指纹,箕形指纹,斗形指纹。
2.指纹的作用
(1)你们知道指纹有什么用?(幼儿讨论)
(2)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看看《黑猫警长》是怎样利用指纹破案的。
(3)指纹除了对破案有帮助,还有什么用处?
老师出示图片 让幼儿了解更多有关指纹的科技产品
a.指纹考勤机
b. 光学指纹鼠标
c. 指纹保险箱
d. 指纹锁
小结:每一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而且指纹不会随着年龄的改变而有所变化,因此可以利用指纹的特点来帮助我们辨认人。
3.拓印指纹
(1)怎样将指纹复制下来,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幼儿讨论)
(2)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复制指纹,如:在橡皮泥上、印泥上印指纹等。
(3)幼儿拓印指纹
活动生成及建议
1.在此活动开展期间可让孩子对指纹有所认识,让家长在家引导幼儿观察,比较自己和爸爸***指纹。
2. 和家长进行沟通,上网找找资料发现更多的秘密。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让孩子接触一下关于指纹的科技产品。
3. 与艺术领域相结合手指按上印泥敲印在纸上,并且添画。利用幼儿的手指作品还可以装成一本《小人国》的书,把自己的作品编成故事,可以讲给小朋友听。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的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糖和盐的名称、特点及用途。
能比较出糖和盐的简单相同点和不同点。
活动准备:
糖、盐、杯子
活动过程:
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通过尝的方法让幼儿了解里面装的是什么水)
1、出示两杯水问:你们知道这两个杯子里放的是什么?
2、请幼儿来尝一尝,并说一说杯子里的是什么水?
二、引导幼儿观察糖和盐。(通过操作培养幼儿善于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请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说说糖和盐是什么样子的。
2、请幼儿打开纸包,看看纸包里是什么?想想用什么办法知道?那一包是糖,那一包是盐,糖是什么样子的,盐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想方法自己去试一试用自己的方法来知道。
请幼儿将糖和盐倒在水里,用筷子轻轻搅拌,待糖和盐溶化后。问:糖和盐到那里去了?
三、了解糖和盐的用途。(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你们知道糖和盐有什么用吗?(家家户户烧菜离不开它们。工厂很多地方也要用到盐。)
四、比较糖和盐。(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糖和盐什么地方是一样的?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小结:糖和盐都是白颜色的,一颗一颗亮晶晶的它们都能溶化到水里,它们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糖和盐的味道是不同的`因此它们的用途也是不一样的。
幼儿园小班的科学教案3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的嗅觉感官经验较少,他们对气味的概念停留在好闻与不好闻、香与臭的水平上,即便有也是潜意识里积累的,很少有探索各种物品气味的机会。通过这次探索活动“气味瓶”,旨在给幼儿提供一个积累嗅觉经验的机会,让幼儿了解各种物品的气味。
【活动目标】
1.学会用鼻子闻物体的气味,发展感知能力。
2.知道鼻子可以闻气味,要爱护自己的鼻子。
【活动准备】
每组一套深色的瓶子,里面分别装有:香水、香油、臭豆腐、酱油、醋、酒、蜂蜜等,尽可能的提供有各种气味的物品。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对气味的感知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鼻子有什么用吗?”(呼吸、闻气味)拿起一只瓶子,“假如我想知道瓶子里有什么东西,应该怎么办呢?”(看或闻)
2.引导幼儿感知各种各样的气味。
(1)“桌子上有很多的瓶子,你们知道里面都是些什么吗?”
(2)请小朋友打开瓶盖,闻一闻瓶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闻好一个盖好,再换其它的瓶子闻,等一会儿告诉大家,你闻到了哪些气味?
(3)幼儿交流自己刚才闻到了什么气味。
(4)老师请每组一个小朋友找出醋的气味?(或其它气味)的瓶子,看谁先闻出来。
3.引导幼儿讨论、扩展经验。1朋友你在家里或别的地方还闻到过什么气味?请你告诉大家。
2最喜欢闻什么气味?不喜欢闻什么气味?为什么?幼儿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气味,鼻子能告诉我们各种各样的气味,帮助我们辨别不同的东西。
4.总结
讨论怎样保护鼻子启发幼儿回忆以往碰伤鼻子或感冒的 感觉,进行讨论,谈谈保护鼻子的方法。
教师小结:我们的鼻子很有用,可以呼吸,还可以闻到很多的气味,所以我们要保护自己的鼻子。知道不挖鼻孔,不把异物塞入鼻孔,活动时注意不撞击鼻子,积极参加锻炼,增强体质等
【活动延伸】
在娃娃家的厨房里放上一套深色的瓶子,里面分别装有:香水、香油、臭豆腐、酱油、醋、酒、蜂蜜等,制成“气味瓶”,让幼儿辨别各种气味,并用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利用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辨识几种常见的蛋。
2、探索发现蛋的不同外形特征。
【活动准备】
1、鸡蛋30个、鹅蛋10个、鹌鹑蛋10个、鸽子蛋10个;
2、放蛋的草丛盒
3、故事《谁的蛋》及录音;
4、图片:母鸡、鹅、鹌鹑、鸽子
5、卵生动物视频
6、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鸡蛋,激发幼儿兴趣
1、请幼儿摸鸡蛋
师:今天老师的口袋里有一样东西。谁想上来摸摸看是什么?
师:猜猜是什么?那请你拿出来吧!
2、认识鸡蛋
(1)提问:是什么呀?原来是母鸡妈妈生的蛋,叫什么?(鸡蛋)
(2)师:在你们椅子后面的口袋里也有一个鸡蛋,鸡蛋它很容易碎,拿的时候要轻轻的,找到后跟旁边的好朋友说说它是什么样的。
(3)提问:鸡蛋是什么样子的呀?
——它是椭圆形的,它的形状是椭圆形的;
——请一名幼儿上前,“看看老师手里的鸡蛋和他手里的鸡蛋一样吗?哪里不一样?”(颜色)
——“这个鸡蛋你摸上去是什么感觉?”(光滑的)
3、小结:刚刚我们小朋友认识鸡蛋,鸡蛋是母鸡妈妈生的,它是椭圆形的,摸上是去光滑的。鸡蛋它还很容易碎。
4、请幼儿把蛋送给母鸡妈妈
师:母鸡妈妈在找它的蛋呢,请你们把手里的鸡蛋轻轻地送到母鸡妈妈身边。送的时候我们可以说“鸡蛋宝宝我送你回家”
二、通过故事引出其他动物的蛋,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不同的蛋
1、出示PPT,认识动物妈妈及初步认识蛋的不同特征。
(1)师:森林里还有其他的动物妈妈在也找自己的宝宝。看看有谁呀?(鹌鹑妈妈、鸽子妈妈、鹅妈妈)
(2)师: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她们在说什么?要仔细听哦!
播放录音
(3)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鹌鹑妈妈的蛋是最小的,上面还有棕色的斑点。
鸽子妈妈的蛋是白颜色的。
鹌鹑妈妈的蛋是最大的。
2、请幼儿找蛋
师:你们愿意帮助动物妈妈们找到自己的宝宝吗?每个小朋友找一个,我们拿蛋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轻轻地)拿到的小朋友可以跟你旁边的'好朋友说说你找到的什么蛋?
3、认识鹌鹑蛋
(1)提问:谁找到了鹌鹑妈妈的蛋?——为什么你说这是鹌鹑妈妈的蛋呀?(因为她的蛋很小,上面还有棕色的斑点。)
(2)师:还有谁找的跟他一样呢?你们都觉得是鹌鹑妈妈的蛋吗?我们来听听鹌鹑妈妈怎么说。
(3)播放录音,点击图片出现蛋。“真是的鹌鹑的妈妈的蛋”
(4)送蛋:我们把鹌鹑蛋送到鹌鹑妈妈的身边。送的时候我们要说“鹌鹑妈妈我把蛋送给你”
4、认识鸽子蛋
(1)师:你还找到了哪个动物妈妈的蛋?——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我们来听一听鸽子妈妈是怎么说的?
对——音效。
错——我的蛋比鹌鹑蛋大,但是比鹅蛋小。
(2)送蛋:还有哪些小朋友找到了鸽子妈妈的蛋呀?请找到鸽子蛋的小朋友去送,送的时候要说“鸽子妈妈我把蛋送给你”
5、认识鹅蛋
师:还有一些小朋友你们手里的蛋是谁的呢?(鹅妈妈的)
师:它是最大的。请找到鹅蛋的小朋友去送,送的时候要说“鹅妈妈我把蛋送给你”
6、小结
播放录音:谢谢小朋友帮我们找到了宝宝,你们真棒!
三、延伸知识,卵生动物
1、播放卵生动物影片。
师:这些会生蛋的动物叫卵生动物!还有哪些动物会生蛋?我们一起来看看!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一些小电器的作用,感受科学创造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2、提醒幼儿能够安全使用小家电,注意自我保护。
活动准备
1、课件-乐趣练习:家用电器的名字
2、 蔬菜、水果各一些,搅拌机、榨汁机等实物。
活动过程
1、教师品尝果汁,引起幼儿兴趣。
嗯! 果汁真好喝,哪个小朋友也想尝一尝呀?
(请个别幼儿品尝)
2、你们知道果汁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
(引导幼儿说出可以用榨汁机榨果汁)
出示水果和蔬菜:
你们想知道它是怎样变成果汁的吗?
3、解小家电的'神奇
让幼儿观看榨汁机榨果汁的过程:
(1)请幼儿观察水果的变化
请幼儿说说观看果汁榨成后的感受,榨汁机很神奇。
(2)教师示范用搅拌机来搅菜泥,请幼儿观察蔬菜搅拌后的变化和形状特点。
请幼儿说说搅拌机的神奇。
4、家电的特征
榨汁机和搅拌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家电)
:能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小型电器,需要有电才能工作的小型电器。
5、利用图片:“电器的名字”,来介绍家电的用途。
组织幼儿讨论:这些小家电又有什么用呢?
录音机
电脑
电话
照相机
电冰箱
鼓励幼儿结合实物进行介绍,要求介绍出家电的名称、神奇作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师针对幼儿的介绍进行归纳和补充。
6、我是小小发明家
除了这些小家电,你还了解哪些小家电?
还想发明什么小家电,帮助人们做什么事,让它给我们带来方便?
鼓励幼儿以后发明更神奇的小家电。
7、果汁品尝
通过品尝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活动的快乐。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②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③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④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第1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共同目标: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运用多媒体播放或解释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揭示目标: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②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③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阐(chǎn) 婵(chán) 奠(diàn) 辐(fú)
2、积累下列词语:
①潜意识②婵娟③共鸣④依赖⑤奠定⑥鉴赏⑦意境⑧跨越⑨狭义⑩广泛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等。
背景资料:20xx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
3、感知内容:
①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②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③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④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科学与艺术有哪些相同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2、文章列举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为了说明什么?是为了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这就是艺术珍品的'“真理的普遍性”。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自测:
1、(1)简要说说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是一致的?
2、(2)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②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六、自结:
学习本课时你有什么收获?
略
第2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略
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复习上课时内容,导入本课时内容:请一个同学说出:《科学与艺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其实在我国古代就有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实例。讲讲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
2、揭示目标: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②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③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二、自学:
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
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
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它们的关系。
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
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议一议本文运用的例证法及其作用。
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自测:
1、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杂技、魔术、戏法里有许许多多物理、化学、心理学的学问。)
六、自结:
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谈认识
七、教后记: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8-10
科学教案(经典)08-19
科学教案[精选]07-23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精选)科学教案08-01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05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29
(经典)科学教案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