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思考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2017年10月8日至11日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十七大、延续了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二、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新农村建设,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新农村建设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一)建设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新农村。
(二)建设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新农村,是农村“五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四、祁阳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
祁阳县是湖南省重点建设县,湖南省县级五朵金花之一。祁阳,位于湘江中上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5′-112°14′,北纬26°02′-26°51′。东西横跨64.5公里,南北纵长90.5公里,总面积2519平方千米。总人口106万人(2011年末),其中农业人口55.4万人,城镇人口50.7万。中心城区(长虹街道、浯溪街道、龙山街道)面积83.1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39.09平方公里,人口30.8万。近几年来,祁阳县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省里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2年,祁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40元,增长18.6%。
(二)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县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信息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教育投资的重点。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一是干旱对农民收入造成了一定影响。祁阳县西北部的大村甸镇、文明铺镇、黎家坪镇、龚家坪镇由于水资源缺乏,每年都要受到干旱的影响,导致部分农产品减产或失收,减少了农民收入。二是进城务工难度加大,农民工资性收入不多。由于乡镇企业转型,经济效益下滑,城镇下岗职工增多,农民进城务工难度加大,作为农民收入第二大来源的工资性收入增长受阻。
(二)收入差距拉大。
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农村居民中,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的也有不少,但在一些偏远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不到600元,有些甚至连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
(三)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一方面,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民收入增长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特别对低收入农户的影响更为严重。2017年由于受特大旱灾影响,以农业为主低收入农户的人均纯收入只比上年增长0.8%;种植业纯收入比上年下降1.3%。另一方面,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收费不合理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设施的落后,导致信息不灵,农产品流通不畅,影响了农民收入。
六、如何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发达国家,农产品的深加工品已经占到原产品的70%以上,增值部分一般都是原值的3—5倍,而我国只有0.5—0.8倍,差距明显。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二)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如果继续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农民就根本无法富裕,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保护环境,协调发展
建设新农村,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要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作,加大林业综合开发力度,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加快生态示范县建设,积极推广沼气、节柴灶、太阳能,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狠抓污染源治理,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加强执法监督,巩固达标成果,为广大农村长远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条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四)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一是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这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功能就是稳定农村社会和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进行,为农村人口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多渠道筹措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采取国家出大头、地方拨一点、农民自己出一点方式,将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带入正常运行轨道,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使城乡更加协调发展。三是对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使用。
(五)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二是狠抓农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充分利用骨干培训、新闻媒体、法律工作者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和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三是实行村民自治,规范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让群众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约束。以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提高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民-主权利,制定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四是加强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要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要齐抓共管,共创共建,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搞好农村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五是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开展各项积极向上的群众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六)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一是面对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二是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真正达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七)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全面建设新农村建设
全面建设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好政策,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好政策必须要有好的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来执行。因此,全面建设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和党员队伍的作用。这个作用,在政治上表现为先锋模范作用,在发展经济上表现为带领和带头作用。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农村党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在全面建设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体现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就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的思考2017-05-11 22:15 | #2楼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惠及亿万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档案工作是社会新农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行政村是党在农村最基层一级村民自治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行政村会产生大量的档案,这些档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真实记录,同时也是科学有序地开展社会主义新村建设各项工作基础,在提高农村基层政权和村民自治组织管理水平,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繁荣农村文化、发展社会经济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扎实做好村级档案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我们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档工作中发现,仍然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村级建档工作的现状
我县是从2002年至2004年三年时间完成了159个村的建档工作,共抢救整理档案2516卷(册),(当时有的行政档案极少,且在个人手中)。2017年至2017年6月,我局分别对全县50个行政村文件、材料整理归档情况进行抽查,包括省、州、县分别确定的17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328卷档案。从抽查情况来看,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是村文书不能按时将村级建设、村民自治、村级文化建设,村级财务会计、上级机关针对本村的文件及照片,声像资料立卷归档,其原因是文件资料收集不齐全。村支书、村主任、计生员等手中的资料没有按时交给文书统一立卷归档,认为各自的材料各自保管方便利用。这样一来,久而久之又形成了“包包”、“捆捆”档案。
二是行政村完成建档任务后,有部分村能按时归档,但有一部分村没有及时整理档案。文件资料没有按时交给文书统一立卷归档,文件材料仍然各自保管,没有集中统一管理。
三是乡(镇)村干部档案意识差,不重视村级档案工作,对档案工作的经费投入少,有的村以农活忙,缺资金为由,认为只要村上各项经济指标完成了,档案整不整无足轻重;有的村文书缺乏基本的档案整理和管理知识技术,在整理档案时不分类,不分保管期限,不写卷内目录,把一年形成的材料订做一本。
四是档案保管条件差,有的村无专用档案柜,档案放在抽屉里和文书家中,加上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保管条件差,无专柜存放。这样长期下去对档案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更谈不上行政村的档案集中管理,方便利用。
五、上级档案业务部门县、乡(镇)对农村基层村级档案干部指导检查不够,村级档案干部缺乏全面系统的档案管理业务培训。农村基层村级档案工作制度不完善,组织不健全,农村基层村级档案工作还及不到位。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理顺关系,协调发展,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体系与机制。
一是强化乡镇档案的工作职能,乡镇档案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重要环节,乡镇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六条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指定人员负责保管本机关的档案,并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按档案法的要求,将乡镇及行政村的档案工作纳入政府考核目标责任制,乡镇政府应加强对行政村档案工作指导、培训、检查、监督。
二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把档案事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健全档案机构,统筹安排发展档案事业所需经费”。各乡镇要加大对档案工作的投入,确保乡、镇、村档案工作的开展。
三是加强业务指导。县级档案管理部门要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作为档案事业发展的突出重点,深入乡村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宣传增强乡村干部群众的档案意识,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为乡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创造条件。县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结合本县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目标任务。
四是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农村档案工作是各项涉家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档案部门要加强与农业、水利、林业、国土、财政、文化、教育、社保、计生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有效的档案工作协调机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专项工作中,高度重视档案工作,分工负责,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依法督查、指导。
(二)、夯实基础,科学规范行政村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
一是进一步规范村级建档工作,各行政村要将档案工作列入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建立村级档案收集管理制度,村支局负责村级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工作,按照行政村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分类整理,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二是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档案的保管条件。村级档案必须有专室专柜存放,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三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利用服务。村级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应以维护村集体利益和村民个人利益为原则,在保证档案安全的条件下,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和服务设施,建立起现行文件、图书、资料、科技信息为一体的新型农村档案管理模式,以满足农村的信息需要,丰富活跃农民文化生活。
(三)、抓点带面,树立典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顺利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是一件新生事物。
一要加强对村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确保村级档案人员的稳定,享受与其他干部的同等待遇。
二要树立典型,县级档案管理行政部门要协助乡镇抓好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示范村,以点带面全面推开。重点针对农村工作热点和难点问题,把涉及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土地承包、药畜产业、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社会、医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资料收集齐全,科学管理,编目入柜方便查找利用,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思考】相关文章:
留守儿童现状和思考09-25
对供热现状的思考和建议09-2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05-18
国税基层建设的现状与思考09-2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党的先进性建设09-24
保持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09-24
以党的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09-24
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分析与思考09-25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09-25
党的先进性建设与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