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歌德语)改革的春风早已吹绿了中国大地,小学教学的改革也在蓬蓬火火的进行中,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改革的成效如何,现在谁也无法下定论。
记得自己读小学时,总是上课的时候待在学校里,其他时间就蹦蹦跳跳,到处玩,带回家的作业也一下子就OK了。但看看现在的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去上什么提前班,肩上背个比自己人还大的书包。如此的孩子还能在老的时候回忆快乐的童年?
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与我们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全是老师给你的标准“答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阅读能力不可能有所进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很少有学生在作文中体现真情实感。有的学生会照老师的要求去思考,或按照许多作文书上写的内容去编造一篇。这样下去,学生的悟性、灵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美国教育家尼尔普斯特曼说“学生进入学校时像个问号,而离开学校时像个句号”——这是学校教育的悲哀。但是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当前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也出现了以下可喜的现象:
1、重视了学习目标的制订。
实施新课程标准,要倡导自主学习,这就必须使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2、重视从学习主体——学生的特点出发采用适当的教法和学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
教育报上有一段关于教育的精辟论述: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让学生失去自我,而是让学生拥有自我。失去自我是容易做到的,那就是使用“教育”的强制力,把学生的自主意识压制到最低程度;拥有自我是不容易做到的,它不但需要教育者的宽容和理性,更需要教育者的虔诚和睿智。
让学生拥有自我的方向努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体验情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孩子们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拥有了自我,没有强制的约束,没有什么“不准”“必须”而是宽松自由充满乐趣。
3、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有所体现。
“关注人”“关注每一个学生”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但语文学科有它自身的理念。前者是共性,后者是个性。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有四点,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现在课改提出语文素养,无疑是一个质的飞跃,因为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质,审
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它不仅含盖了“八字宪法”的内容,而且还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在实用之外的功能,重视语文实施课程中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功夫。
4、语文课的人文性引起了重视。
过去语文教学强调工具性、思想性,因而在实践中出现了某些偏向,如一味注重知识教学技能训练,尤其是为了加强思想性。过分强调对课文的分析,形成了课文分析是教学的重头戏的现象。课改对于语文教学性质的定性可说是语教学的一次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反朴归真。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科学的特点。人文性的提出无疑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
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现状,我个人谈几点建议:
1、进一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和《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深入领会课改理念,精神和要求。这些书,大多数老师学了,考了,也听了有关讲座,但在实践中往往出现一些偏颇。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过去对工具性很重视,对人文性较忽视,而现在相当的课上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忽视工具性的现象。具体地说,就是对字词句篇的积累不够重视。我们认为人文性不是空洞的,不是外加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依托,通过字词句篇的学习,尤其是通过对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的理解来领悟的,切不可忽视这点。我们要重视字词句篇的积累,重视词语教学,这是一个实不实的问题。
2、关于学习方式
现在课堂气氛比过去活跃多了,但这是个现象。问题是运用怎样的学习方式使气氛活跃起来。课改的要求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有两点要注意,一是“积极倡导”,要有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二是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不能一刀切,全面开花。是否可以从教师自身的性格、风格、修养等特点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就“自主、合作、探究”中的一种进行指导实践形成某种特色。
《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现在的情况是合作学习较多,多以小组讨论为主,时间也较短,往往是走过场,要合作学习就要给学生较多的时空,形式要多样化,比如前后四人小组讨论,同座讨论,开放性讨论,集体讨论,对别人的发言、老师的谈话表达自己的看法等,要根据教学目标,不拘一格。因为阅读的本质是对话,通过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师生的对话,生与生的对话,体现人与人的精神联系,通过双方的互动的方式,使阅读成为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但不论采用哪种学习方式,都必须有明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知道这节课学什么,怎样学习,学到什么水平,否则学生学习就是无的放矢,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十分重视学习目标,制订要恰当,过程要落实,可操作,可检测。
3、媒体与板书。
先进的多媒体进入课堂,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它以生动形象多彩的动感画面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效果,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许多教师都十分重视。而传统的板书
则能帮助学生凸显重点,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概括的能力和掌握必要的词句,两者有机结合可达到互相辉映的效果。但从现状来看,有部分老师重媒体,轻板书,有些课上下来黑板上一个字也没有,只有课题,我们觉得这是不妥的。大学教室里尚有黑板,尚有板书,何况小学呢?我们语文老师一定要用好黑板,精心设计板书,规范书写,板书内容应该精,不能杂,应有序而不乱。多媒体的运用也要讲究一个“精”字,应该以画面突出重点难点,拓展视野辅助训练为主,而不能以多取胜,更不能以多媒体代替课文。否则便会喧宾夺主事与愿违了。现在有一种情况必须扭转,就是一节课上下来学生打开书照着课文读着想的时间极少极少,只有二三分钟,这种丢开语文书学语文的怪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上面讲的是几点建议,应重视,努力实践。下面谈几点看法,是个人的看法,不一定对,仅供参考,可以讨论。
三、几点看法
1、语文课还是要上得实一些活一些。所谓实,即教得扎实教得朴实,不搞花架子,学得扎实,不浮表面,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所谓“活”,即课堂活跃,学得主动而兴趣盎然,凸显学习主体,学法教法灵活而不死板。
我们经常听一些公开课、示范课,我们自己也常常上这类课,但我们觉得这些课也应上得实,上得活才好。《教育报》有一篇评示范课的精辟论述:示范课有一种弊端:既有妙趣横生的表演,也有精彩纷呈的对话;既有多媒体三维空间的演示,又有图文并茂的课件展示;花哨太多,一味追求形式,貌似轰轰烈烈,实质却表现了一定程度的肤线和浮燥。所以专家认为还是多上研讨课好。
2、不求完美,但求亮点。
追求完美,是一种不懈的精神,理想的追求。但事实上完美的课、十全十美的课是极少的,甚至是没有的。即使特级教师的课亦如此。
但是如果每一节课有一个亮点闪光点,那就不错了,这就容易成特色,形成风格。一个亮点一个亮点积累起来,就可以逐步实现完美。亮点是多方面的,比如,学生学得特别起劲,主动性很强;学生很会质疑,甚至使教师下不了台,而学生却能共同努力来释疑;合作学习有效果,对话交流情通意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效果,目标的制订实施达成这一过程明显等等。
3、教师要有感情
语文本身就是有丰富情感的学科,每篇课文都有明显的感情-色彩。特别是人文性的提出要求要我们语文老师带着微笑进课堂,怀着感情去教学,教师感情丰富,才能达到思想碰撞,心灵交流的效果,这一点大家是有共识的。
但在现实中,我们有的语文老师严肃有余,亲切不足,吝啬笑容,学生有了压抑感,怎么能上好语文课,怎么能点燃学生创造性的火花?
当然有感情是多方面的不仅是面带笑容,更重要的是“投入”,只有真正的投入,教师才与作者、学生融为一体,才能有抑扬顿挫的语言充沛的激-情感染学生,如果我们老师游离了课文之外,那岂不是成了教书匠,哪有什么人文性可言呢?
4、课内表演要把握分寸。适当的表演可以激趣,使文字内容转化为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孩子的阅读和理解。但不能过多过滥,一般应该即席表演,即学生对课文有怎样的感悟就怎样表演,不要事先作过分的排练,不要变成戏,这就要看老师的上课艺术了。以上仅是个人之见,难免偏颇,错漏。但其目的是引起我们语文老师的反思,愿语文教学再上台阶。
最后我想引用著名教育专家叶澜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著名教育专家叶澜认为,一节好课应具备五个特点:
一、应该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即学生学到了东西,锻炼了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是一堂扎实而不是图热闹的课。
《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二、应该是有效率的课。一是对全班每个学生都有效率;二是效率的高底。没有效率的课不算是好课。有效率的课是扎实而有内容的课。
三、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它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是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的启示。
四、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是平实的课,实实在在的课。要淡化公开课多上研讨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五、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所以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这可称之为真实的课。
关于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2017-05-11 22:12 | #2楼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成为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众矢之的。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尖锐地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用占总课时百分之三十的时间学习语文,却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乃至社会愤激之士的“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地口诛笔伐。
语文为何被视为“鸡肋”
“中国语文教育有问题!”
在由《新读写》杂志等发起主办的“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上,与会的200多位语文教育专家、知名作家发出了如上感慨。他们在论坛结束时共同发布的“金山宣言”上这样评价语文教学现状:“语文教育的效率不高,社会对初、高中毕业生语文水平的不尽如人意反应强烈,而且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减。”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与思考:我们的语文教学究竟缺失了什么?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究竟在哪?
客观上讲:语文教育界为提高语文教育效率,在理论和实践领域,做了很大努力。学术上的探索丰富了语文教育理论,语文教学实践也获得了不少成绩。其实,母语教育水平的下降似乎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可能各有其特殊性,不过,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共同因素,如:多种传媒媒体对于语文教育的强烈冲击。学生用于阅读的时间大大减少;用于母语教育的时间减少;人们对于母语学习的重视程度降低。但是,我们母语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确实不少,在有些方面可以说还是相当严重的,因此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乃至尖锐的批评。
当我们心平气和的反思以往的语文教学,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诸如学生学习语文习惯差,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语文整体素养偏低,语文实践能力不高,语文教学忽视人文性等等。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很大程度是停留在口头上。具体来说,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问题在于我们的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的大课堂,致使语文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僵化了语文课堂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因此失去了新鲜的活力,丧失了人性的魅力。
在全球都在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当今时代,语文教学的这种封闭状态再也不能继续下去,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性、生活化必然进入我们的视野,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语文生活化提出的理论渊源。
当我们放眼中外,思耽古今,教育大师们的积极探索与真知灼见,让我们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生气勃勃的活的教育,孩子们的语文学习正像“鱼到水里”畅游不已,“鸟到树林”自由飞翔,也像“春光之下的花草”,欣欣向荣,“一天新似一天”。
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说苑·杂言》)这句话生动而形象地阐明了学习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现代,杜威的得意门生,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根据中国的国情,把他老师的“教育即生活”学说做了改造,明确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民众即中心,要让社会和学校实行“教学做合一”。陶先生说:“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其范围之广,实与教育等。”陶先生在倡导和实践生活教育运动12年之后,对生活教育作了进一步阐释:“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还指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指出:“要使学习语文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一旦语言脱离了生活,就变成了毫无生气的空壳。”刘国正先生还具体指出:“读(包括听),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脱离生活,就变成无意义的活动,吸收鉴赏都失去辨别优劣美恶的基本标准。写(包括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见解,并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写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了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相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他还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一与生活相接触,必将面目一新。”1993年,河北特级教师张孝纯在他的《“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我的“语文教育观”》里指出:“我们必须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语文同教做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杨再隋教授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时,这样写道:“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此语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和生活应是紧密联系的,语文教学中的儿童应是生活中本真的、真心真意的、有真情实感的人,而不应是“戴着面具的、其人格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的人——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对语文生活化教学作了全面而深刻论述的当推王尚文先生。在他那里,生活化是作为语文教学方法的一般原理提出来的。他认为:“读、写、听、说本来就是生活的表现、生活的形式,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人们也不可能为读、写、听、说而读、写、听、说,总是出于生活的需要。……生活就是读、写、听、说的本和源。”(《语文教育学导论》第294页)但是,生活与教学毕竟不是一回事,他说:“对于生活来说,读、写、听、说是自然而然的自由自觉的行为,但对于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听、说活动来说,它受到教学目标的引导、制约、规范。这样就形成了两者的尖锐矛盾。”(同上注)解决这个矛盾,我们自然不能把教学目标从生活的土壤中连根拔出,这种非生活化的做法似乎既经济又便捷,但它脱离了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教学就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要使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就应当让教学关注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将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真实(或拟真实的——笔者注)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起他们作为生活的主体读、写、听、说的强烈愿望,同时把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同上注,第298页)据此,王先生对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作了定位。先看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是把自己对某篇作品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播给学生,学生就会有这样的感受、理解、体验的,教学不是告知、传递、赠送,而是设计导致学生产生某种感受、理解、体验的‘碰撞’,让碰撞去产生它本身必然产生的效应。……阅读教学就是设计学生和读物之间能够产生预期效应的碰撞,从设计的角度看,它是教学;从碰撞的角度看,它又是生活。”(同上注第301-302页)对于写作教学,他认为:“写作不是作为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而是作为一个人源于生活中的碰撞而产生的需要。”(同上注,第309页)
王尚文先生对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论述,对于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为语文教学指明了一个方向。遗憾的是,他的主张并未引起更加广泛的注意。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又指出:其实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八大智能,尽管每个人在这些智能的表现上有所差异,但都能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运用和结合,以完成不同的工作和问题。简单地说,八种智能也代表了一个人的八种不同能力,分别是:语文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肢体动作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我们分析多元智能理论,发现其核心理念是: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儿童。为了保证每个孩子潜在能力的充分发展,教育必须与生活结合起来。因为生活化的教学能够尽可能多的涉及多个智力领域,能够使个体自身的特殊才能得到尽可能多的展示机会。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语文生活化的研究是在生活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它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引下的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探索,体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它将有效地改变语文教学低效、沉闷、单调的局面,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视角从认知领域拓展到生命领域,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由机械的语言文字训练过渡到实现生命价值、提升生命意义的高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语文生活化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
语文教育大家吕叔湘曾经这样说过:“语文与其它学科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语文是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因为它是“母语”,这就提供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最大可能。提供实现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最大可能。听说读写本身就属于他们的生活形式,本来就是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主要渠道,因而可以将语文教学生活化,顺水推舟地把学习中的听说读写自然而然变为学生的生活形式。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个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仅为应试的语文教学必然支离破碎、唯书、唯上、强制、灌输,缺少生命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怀特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极其简单而又非常深刻地揭示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许多外国教育家也非常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他曾经这样描绘道:“宁静的夏天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印入我们眼帘的是朝霞那令人惊叹的美。于是孩子们感觉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情-色彩上的细微差别。”(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学生对生活的直接观察活动充满了情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仅体验到生活的经验,而且获得了美感经验。美国的杜威也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等一系列教育观点。
2、语文学科的性质要求语文学习的生活化。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表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确,语文首先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和生活之间本不应该有厚厚的障碍,语文教学应和学生心灵相通,语文课堂应和社会生活相融,使语文从“应试语文”、“课堂语文”走向“生活语文”。另外,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语文还是文化,包含着无限的人文底蕴,是充满了智慧、魅力、灵性、人性之美的,一旦撞击人的心灵,就会产生巨大的人文价值,影响到人的情感、素养、思想乃至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基于语文学科的这种性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而这种综合素养的培养,有赖于语文教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3、语文生活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时代要求。
当今社会凸显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特点,客观上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具有开放和现代意识。为顺应社会和教育事业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也在积极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和基础,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宽泛的,教科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远不是语文教育的全部内容。语文教学的内容理应以课本为原点,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由封闭走向开放。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开放语文课堂,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同时又在这一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练思想、完善人格,“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番话,正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才能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充满生命活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一.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雾,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的宝库,便是活的书。”这活的书里面,就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读不完、看不厌的知识。关键是语文教师把课本当成学生的世界,还是让世界当成学生的课本?!苏霍姆林斯基曾骄傲地把自己的学校称作“蓝天下最美丽的学校”,在《育人三部曲》中他带着学生把大自然变成了课堂,身在其中学习,其乐无穷。
(一)、模拟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
三尺宽的讲台,固定的黑板,秧田形的桌椅,严肃的老师,恭敬的同学……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了学习的功能,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认知等方面的培养。而模拟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输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例如:将课桌椅摆成几个大方块,学生围坐在一起,犹如家里,大家积极思考,尽情交流,主动合作,学生怎会不思潮涌动;教室里,开辟贴近学生生活的图书角、生物角、科技角,让可爱的小金鱼、小乌龟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美丽的盆花、种子成为学生关注的对象,让各式的航模、车模、电子作品、玩具成为学生动脑动手的实验标本,让学生在生活的情趣中学习语文。此外,课堂还可以模拟布置为“春色满园”、“夏日蛙鸣”、“硕果累累”、“雪花飞舞”、乃至“一家商场”、“一辆火车”等。而此时的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孩子们学习的伙伴,生活的导师,此情此景,学生也个个神采飞扬,活力四射。
(二)、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内容
新编教材,无不紧紧地贴近学生生活。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1.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丰碑》,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红军干部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如小语课文《西门豹》有这么一个片段:“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教学中我们抓住“磕头求饶”创设一个生活情境,以实现对文章主旨的深刻理解。即课堂中请几位同学以表演的方式补出官绅求饶悔过的言行,如:“哎呀大人,小的该死啊,给河伯娶媳妇这事都是小的瞎编的,小的是在谋财害命啊……”随后教师趁势引导其余扮演百姓的学生:“这位大爷,您老有什么话说?”已经入境的学生很自然地学着老大爷的腔调说:“啊呀,我真糊涂啊,居然会信了这群狗官!”“我的孩子死得冤啊!今天总算报了仇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创设生活情境的主人,他们在自己创设的情境里,深刻地领悟了西门豹的机智——既惩治了恶人,也唤醒了百姓。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不必作深奥的逻辑分析,已经意会,无需言传,学生确实比较轻松地达到真正理解。
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4、想一想,联系生活
教师在引领学生感悟教材,与作者、与文本作深层对话的时候,应该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在这些方面,优秀的语文教师给我们有益的提示:如词语教学:见材料
如武凤霞的《诺曼底号遇难记》见材料
这些有益的尝试给我们的生活化语文教学设计提供范例。
(三)、扩展生活化的课堂活动时空,设计生活化的语文作业
1、为什么要进行语文生活化的作业设计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中提出:“教学做合一”是创造。而传统教育是以“书”为中心,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轻视“做”,轻视行动,结果是“平日不肯行、不敢行,终了不能行,也就一无所知,如果有所知,也不过是知人之所知,不是我之所谓知”。所以扩展生活化的活动时空,进行语文生活化的作业设计,其目的在于“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活的知识,用活的知识。
大量的现实和有关的调查发现,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显得非常封闭。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眼睛只盯着课内、课本,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上所学知识的巩固、运用,作业形式局限于做习题,进行抄抄写写的书面练习。长期如此,无形中限制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割裂了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会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进行小学语文作业生活化的作业设计使师生自然摆脱语文作业形式主义和机械繁琐的状态。在作业设计中自觉地意识到:脱离生活的语文作业就失去了生命力。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学生机械重复的作业状态只能是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要使师生共同清醒地意识到要改变单一的语文作业设计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作业活动,设计贴近生活的语文作业,把语文作业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更有利于学生充分、自主、和-谐的发展,以适应素质教育对人的发展的要求。
首先,作业生活化的扩展。作业除有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功能外,还要社会化、生活化,而不只是机械的操练。通过作业这一手段,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设计与现实生活贴近的“语文生活化作业”即重视作业的开放性、实践性、研究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单一的接受性作业,探索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结合的新型作业;改变单一的个体作业方式,探索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结合的作业方式和彰显个性的选择性作业方式。让生活融入作业,使学生在作业中体味生活,感受生活,享受生活。
2、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生活化作业
上面我们提到的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番话,正为我们指明了设计语文生活化作业的方向。
1.优化作业内容,采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主动参与的作业设计。
(1)结合教材联系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设计作业。
改革作业设置,把作业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新改编的教材题材广泛涉及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还设计了许多向学生生活扩展和延伸的练习。例如,认姓氏字和牌匾字等,沟通了课本识字和生活识字两个系统。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环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语文材料中,大量地亲身接触语文知识,激发兴趣。更加主动地参与作业活动。
(2)结合教材拓展相关的知识领域设计作业。
语文教材内容上涉及到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科技等知识领域的方方面面,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探究、体验的机会。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综合作业中主动探索、动手实践提供了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语文课外作业:查阅性的作业,如在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以前,布置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阅有关西沙的资料,为深刻理解课文作铺垫,并培养其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专题性的作业,即围绕一个专题开展一系列活动,完成系列调查报告。如三月“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中,组织学生查找雷锋资料,调查周围学习雷锋的好人、好事,了解新世纪儿童勤俭节约状况,最后写日记,开班会,出小报,讨论交流等。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节目,记录自己最关注的新闻;观看动画片,学写短小的童话、科幻故事;观察大自然中的某种现象,写观察日记;了解某种产品的性能、用途,学写产品说明书、广告语;阅读课外读物,做读书笔记,办手抄报;背诵没有学过的古诗,在班上举办诗歌朗诵会;练习书法,在班上举办书法展览;收集名人名言、歇后语、谚语、春联、民间故事,在班上交流;走上街头,纠正街道两旁的错别字……另外,还有探究性、交流性、参观性的生活化作业设计等,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去研究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动态,做在生活中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外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又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一件十分有用、有趣的事情。
(3)结合教材注重知识性、运用性和创造性的设计作业。
教师依据学生实际水平精心设计形式新颖、灵活多样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作业。使学生在情趣盎然中增长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智能。如:创作性的作业,学了诗歌《四季的脚步》,让学生自己作连环画《我身边的四季》,并附上解说词。
(4)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设计作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设计。作业可以自己留,互相留,学生自己决定每次作业的题目、数量和时间,并允许学生超前学习教学进度以后的教材。
2.优化作业形式采取尊重差异、体验成功的多样化实践性作业设计。
每个学生对作业都有着独特的需要、独特的目的,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身心不同,作业的形式也因人而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巧妙地设置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化作业形式,如,画一画,演一演,辩一辩,读一读,课前查阅资料、历史背景等,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改为多元形式的生活化作业。作业设计力求体现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生活实践活动。既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应用意识、群体意识和自主能力,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生活中学习语文,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责任感。使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接受教育。
3.优化作业目标采取围绕主题整合加工的综合性作业设计。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态度。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因人而异、因类而异的弹性作业要求,“允许落后,鼓励冒尖”。改变传统作业的“一刀切”,有针对性地通过作业的批语、谈话、打电话等多种形式来暗示、鼓励他们。特别是那些学习困难生和优秀生,使得优者更优,学困生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从而对作业充满信心,更有利于学生愉快地学习,感到自尊,使作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产生一种心理需要,享受作业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实施生活化的作业,通过综合性的作业活动,使学生的多元智能都得到展示而得以发展。作业还可以设计一些当推销员、广告设计等一系列围绕主题进行整合加工的综合性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过程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
二.在生活中孕育语文教学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教育过程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长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转化的过程。由此,杜威特别关注儿童经验的改造。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把杜威的话倒过来说,认为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乃生活的改造。生活决定教育,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成为学生训练思维,口语交际,作文的实践素材。
(一)、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书本费主动交给老师,学生中存在互助行为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去写。
(二)、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颐和园》、《鸟的天堂》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第二,努力开发生活化的活动空间。只要你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很丰富的。如我们的家乡微山,便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而其现代的一些公益设施,繁华闹市中心,又可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的生活气息。还有与社区联谊;与手拉手学校交友互访;参加周末雏鹰假日小队实践活动;参观访问工厂、公司;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捕捉生活焦点新闻等等,让教材、课堂作为窗口,多渠道地开展生活化的语文活动,正如陶行知所说:“社会即学校”。由此让学生展开视野,去窥视语文学习的宽阔时空,了解人文世界的博大情怀。
(三)、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以上三点说明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即使是农村学校也不失其农村独有的田园氛围,农村学生也有其不同与城市孩子的乐园。那么,为什么学生就怕写作文呢?我们发现,并不是学生缺乏生活素材,也不是不会遣词造句,而是教学形式太陈旧、单调了,训练的内容和训练的方法枯燥乏味,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写作的欲望。关于写作教学生活化我们也从三个角度探讨。第一个角度,写作过程生活化,打破写作在规定的时空内完成的做法,在时间上给学生以查阅资料、调查生活、接触社会的余地,在空间上走出教室,走向图书馆,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使每一次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强烈的印记,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个角度,写作内容生活化,让写作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克服说空话、假话、套话的倾向,不人云亦云。一是让写作表现真实的自我,写作任务的完成也是自我的发现和塑造。二是让笔触伸向自然、社会、文化、艺术等领域,使写作伴随着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写作一般不作命题,在生活中提炼适合自己的话题,然后进行写作。第三个角度,写作评价生活化,使写作从生写师改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文章真正地拥有读者。
其实,这是作文教学训练的多样性和综合性的话题。教师应在作文训练中渗透多样性和综合性,创设良好的习作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变被动为主动的去表达生活。
生活化作文的多样性就是以新颖、灵活、多变的方法,帮助学生轻松地找到可以动口下笔的契机。教师应从学生自身的需要、兴趣、情感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尊重学生,从题材、内容、时机、途径……等方面体现训练的多样性。综合性是指作文训练要与多方面的因素相结合,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这里的综合既是作文本身的听、说、读、写、思,字、词、句、段,摘抄、记、改、编、评、赏的结合,也可能是作文与其它学科的结合,作文与家庭、社会、学校的结合,作文与为人处事的结合,一句话,作文与生活的结合,这体现了生活化作文的广泛性和综合性。作文训练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旨在通过这种开放性的训练方式,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拓展思路,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积累生活和学习的经验,使他们乐于表达、善于表达。体现多样性和综合性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1、扩大阅读面,注重知识积累,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古人认为,厚积而薄发,功夫在诗外,很注重知识的积累。同样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也要以知识的积累为基础。处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的小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阅读,不能养成收集和处理各方面的信息的能力,如何能写出好的习作呢!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如推荐好书,规定读书的数量、安排读书的时间,并组织“读书会”汇报读书成果,教学生学会写读书笔记。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一些新颖的、体现学生主动性的训练方法,如教会学生编写知识卡、好书卡、成语卡等,在教室里辟出一角作为粘贴的园地,让学生自行管理和定期更换。
2、密切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所以作文训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把训练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真正体现作文生活化。学生交际能力的训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在课堂训练中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训练,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自由自在的氛围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既增强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自主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2注重应用文训练。如针对学校生活,训练内容上主要有书信、请假条、表扬稿、日记、读书笔记;针对农村实际需要,增设建议书、寻物启示、对联、广告词、证明、借据、告示等;针对突发事件,如学生打架、闹矛盾时,让他们写出事情经过录,或是写倒歉卡。3以节日或庆典活动相联系,采用编写小品、舞蹈剧、写贺年卡、给同学或亲人写新年祝词、自创游戏等多种形式进行训练。通过这些有趣、新颖的训练,学生感觉到了新奇和乐趣,真正是乐中学、学中乐。
3、创设情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要贴近生活,表达生活,首先就要学会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笔者除了在平时教学中注重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培养其观察的习惯以外,特别注重在活动中进行观察的训练。我经常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中去进行观察,如集体春游、秋游,鼓励学生自己组织放风筝比赛、登山比赛,在生活中学会养蚕、养鸟、养鱼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如有一次亲自带学生到村中的草莓地里进行观察,让学生先学画草莓,学生大多观察都很细致,画的也很逼真。回来后写,最后再进行小组汇报、评辩,通过画、写两个环节,学生对草莓的了解更真切了,评改时有的放矢,辩论时一针见血。
除以上几项外,笔者还结合阅读教学进行仿写、扩写、改写等训练,采用自评、自改,小组互评、互改的训练形式,由于篇幅原因就不在这里絮叨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生活的理念,注重在作文训练中渗透多样性和综合性这一作文教学的特点,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让他们乐于观察生活、乐于表达生活、善于表达生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相关文章:
对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09-25
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与思考09-25
语文学业水平评价的现状和思考09-25
机关党建的现状与思考09-25
医患纠纷的现状及思考09-25
对基层统计执法现状的思考09-25
农机安全管理的现状与思考09-25
留守儿童现状和思考09-25
对社区矫正工作现状的思考09-25
关于工程监理现状的思考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