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电大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中的名词解释

电大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中的名词解释

时间:2022-11-20 02:46:12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电大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中的名词解释

1.社会调查研究: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有关社会事实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进而做出描述、解释和提出对策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它是一个由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组成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类型、基本程序和基本原则等。

电大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中的名词解释

2.定性研究:以现有的文献资料或调查材料为依据,对某一社会现象运用演绎、归纳、比较、分类、矛盾分析等方法,以判断事物性质为目的的的社会调查研究。定性研究在调查方式上多通过大量个案调查获得资料,得出结论,所得出的结论多具有概括性或概貌性,只能向人们展示被调查事物的基本性质,若想了解具体事物的状况还需进行更为细化的调查。此外定性研究由于缺乏精确数据的支持,势必造成可比性较差。它一般用于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研究、历史问题的研究、探索性研究或者是对难以定量的问题的研究。

3. 定量研究:运用概率、统计原理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变化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在收集资料方面,定量研究强调如果不能进行普查,则应当运用抽样技术选择样本;在对样本进行调查研究时,定量研究必须有一定结构,能对调查过程、调查方法和调查技术实施严格控制,对调查结果能够进行量化。定量研究具有科学性、客观性的特点,调查结果更为细化。

4.普查:普查是普遍调查或全面调查的简称,是指对研究对象的全体进行无一例外的逐个调查。其目的是把握某一时期的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现象的总体情况。普查一般适用于宏观调查。普查又分为一次性普查和常规性普查(经常性普查)。它是最全面、最准确的调查类型,能够较精确地反映总体的基本情况、一般特征和性质。但普查往往是对调查对象最一般、最基本的描述,调查内容较缺乏深度。此外,普查规模大、人力、物力、资金消耗巨大。

5.抽样调查:非全面调查的一种,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式选出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通过所选样本的情况来推论总体状况。20世纪初期,抽样方法逐渐发展起来,与问卷法、统计分析结合在一起,形成抽样调查,成为现代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标志。抽样调查分为概率和非概率两大类,前者是随机抽样,后者是主观抽样。

6.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选取一个或几个个体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的类型。其调查目的不是描述大量样本的总体特征,而是针对具体调查对象的独特情况进行研究,以了解其全貌。个案调查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调查方式多样化,适用于对事件、人物和个别问题的深入研究。

7.变量:变量是概念的一种类型,是指本身可变动的概念。社会调查研究所涉及的大多数概念都是变量。变量可以用数值表现,表现变量的数值即变量值。变量说明了社会现象在规模、质量、重量、速度等方面的变化状况和程度差异,具有明确性和可观测性。社会调查研究经常涉及的变量类型有离散变量、连续变量、自变量、因变量、中间变量、定类变量、定序变量、定距变量,定比变量等。变量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有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社会调查研究需要精确描述社会现象和事物的状况,了解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关系,因此必须使用变量语言,了解变量间的相互关系。

8.命题:命题是关于事物的一个或多个概念及其关系的表述,它通过这种表述,使各种社会现象和事物联系起来。社会调查研究中的命题一般就表现为观点或逻辑上的判断。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公理、定理、经验概括、假设等都属于命题。命题可分为单变量命题、双变量命题,多变量命题三种类型。单变量命题是对一个概念的表述,直接指出社会现象和事物的性 1

质或直接说明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存在着什么社会现象或结果。双变量命题是对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表述。多变量命题是对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表述,

9.假设:假设是未经调查研究资料证实的命题,通常是陈述两个社会现象和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假设可由理论演绎得到,或由经验观察得到。客观性、科学性、可检验性是社会调查研究假设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假设的陈述方式有三种,即函数式、条件式和差异式。假设是整个调查研究方案的理论框架的主要内容之一,指引资料的收集,通往客观真理,因此十分重要。

10.探索性研究:它是一种先期的试探性的初步研究。进行探索性研究是为了确定社会调查研究的课题;明确社会调查研究的目的;明确社会调查研究的对象;明确社会调查研究的内容和范围;确定社会调查研究的观点;确定社会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探索性研究的一般方法有查阅文献、咨询和实地考察。探索性研究是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保证社会调查研究的质量。

《电大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中的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11.社会测量:社会调查研究中的测量,是指对所确定的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观测与度量的方法。具体说,它是运用一定的测量工具,根据一定的测量规则,对调查研究对象的特征(变量)进行观测与度量并赋予一定数值的过程。测量有四个要件:测量工具;测量规则;测量对象;测量数值。其中确定测量规则是测量中最基本的和难度较大的工作。有效的测量规则必须符合三个条件:准确性;完整性;互斥性。测量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分成四个层次,即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和定比测量。测量是使社会调查研究定量化的重要手段,可以说,社会调查研究中定量分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各项调查研究指标测量的过程。

12.信度:信度是指测量的可靠性。这种可靠性一是测量方法的可靠,二是测量结果的可靠。所谓可靠,是指用同一个测量工具,对同一事物反复多次测量,其结果应该始终一致。检验测量的信度,通常有再测法、复本法和分半法。

13.效度: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量准确测量的程度。测量的效度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测量方法的效度,主要表现为测量指标与所测量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第二,测量结果的效度,主要表现为测量结果与变量值的相关程度。测量的效度又有两层含义,即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前者是指一项测量的方法、资料和结论对该测量本身的有效性;后者则特指一项测量的结论在普遍应用时的有效性。对测量效度的检验很重要的是对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的检验。检验效度的方法分为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效标效度三种。

14.抽样:抽样指的是从组成某个总体的所有元素、也就是所有最基本单位中,按照一定的方式选择或抽取一部分元素的过程和方法,或者说是从总体中按照一定方式选择或抽取样本的过程和方法。抽样存在的必要性缘于总体本身所具有的异质性。抽样存在的合理性是由辩证唯物主义个别与一般的理论和建立在概率论基础上的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律决定的。正因为如此,抽样成为一种通过部分个体的集合反映总体的性质和特征的有效方法。它与问卷方法、计算机技术、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形成了当今社会最主要和最常用的调查类型,即抽样调查。

15.总体:它是构成事物的所有元素、也就是所有最基本单位的集合。在社会调查研究中,最常见的总体是一些社会群体,而个人便是构成这类总体的元素。

16.样本:它是从总体中按照一定方式抽取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一个样本是总体的一个子集,一个总体中可以抽取出若干个不同的样本。在社会调查研究中,资料的收集工作往往是通过样本来完成的。样本的调查结果可以推论和说明总体。 2

17.概率抽样:又称随机抽样。概率抽样以概率理论为依据,通过随机化的机械操作程序取得样本,所以能避免抽样过程中的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样本的客观性。虽然随机样本一般不会与总体完全一致,但它所依据的是大数定律,而且能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因此可以正确地说明样本的统计值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于总体,根据样本调查的结果可以从数量上推断总体,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的性质、特征。概率抽样主要分为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类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等类型。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抽样调查都采用概率抽样方法来抽取样本。

18.非概率抽样:又称为不等概率抽样或非随机抽样,就是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方便或主观判断抽取样本的方法。它不是严格按随机抽样原则来抽取样本,所以失去了大数定律的存在基础,也就无法确定抽样误差,无法正确地说明样本的统计值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于总体。虽然根据样本调查的结果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的性质、特征,但不能从数量上推断总体。非概率抽样主要有偶遇抽样、主观抽样、定额抽样、滚雪球抽样等类型。

19.文献:所谓文献最早是指历史典籍,后来又泛指社会中记载信息的一切书面文字材料。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把利用各类物质载体所记录并用以交流传播的一切文字、图表、数字、符号、音频、视频等知识信息资料统称为文献。任何文献都必须具备三个特性:第一,必须有知识内容的表现。第二,必须有一定的客观物质载体。第三,必须有人类的记录行为。根据不同标准文献有许多分类方法。

20.文献法: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它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群中选取适用于课题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做出恰当分析和使用的问题。在社会调查研究中,文献法具有特殊的地位:首先,它是最基础和用途最广泛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其次,文献法是一种独特的和专门的研究方法。文献法的基本步骤包括文献搜集、摘录信息、文献分析三个环节。在文献法独立或主要担纲的调查研究中,这些环节缺一不可;而在其他调查方法为主的调查研究中,文献法一般特指前两个环节,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是和其他调查后资料的整理、分析一并进行的。

《电大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中的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1.文献搜集:所谓文献搜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献搜集是指将文献按照一定方式集中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按照文献用户需求查找出有关文献或文献中包含的信息内容的过程,它包括文献的存储和文献的检索两个过程。狭义的文献搜集则专指后者。社会调查研究中文献法所使用的是狭义的文献搜集概念。文献法的实施是从文献搜集开始的。文献搜集的方法包括文献检索和文献搜集两个环节。文献检索有人工文献检索、计算机文献检索和参考文献查找法三种。文献搜集的渠道主要有个人、机构和互联网三种。

22.文献定性分析:文献定性分析是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分析,来揭示文献所反映事物的性质、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其特点是侧重对文献的个案研究,不太考虑所用文献资料的样本大小与完整程度;注重对文献内容的含义和深层解释,不太强调文献的外在形式、表面内容和量化构建;关注文献作者的动机与影响效果,不太在意内容的表达方式。目前存在的文献大多数都是通过定性分析而形成的,因此,它是最常用的一种文献分析方法。文献定性分析的步骤是:整理资料;分析和确定文献资料与调查研究主题的关系;初步确定调查研究课题的基本框架。

23.文献定量分析:文献的定量分析也叫内容分析,是对各种文献的明显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描述。所谓“明显内容”是指各种文献外在的、表面的内容,而不是它们的内在含义。“进行客观的、系统的”描述是说文献定量分析要求研究者根据预先设定的计划,采取一定的步骤对文献内容进行如实的描述。而“定量的”描述是说明这种分析方法的基

本性质是定量,它的作用通常在于明确文献内容中某一问题出现的频率,或者决定某一类别在整个内容中所占的比例等等,另外,还要对这些定量的结果进行一定分析。文献定量分析方法的程序和基本方法大致是:抽样;确定记录单位;编录。

24.问卷法:也称问卷调查法,它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其中,问卷是社会调查研究中收集资料的一种工具,它的形式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用以测量人们的特征、行为和态度,以及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的有关情况。根据问卷分发和回收形式的异同,问卷法分为直接发送法(访谈发送法)和间接发送法(报刊发送法、电话发送法、网络发送法和邮政发送法);根据问卷填答者的不同,则分为自填式和代填式两种。另外,社会调查研究中常见的“量表”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问卷。问卷法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最常用的抽样调查使用的主要调查方法就是问卷法。

25.量表:一种专门用于主观性指标的特殊类型的问卷。它是在经验层次上对社会现象进行主观评价的具有结构强度顺序的测量工具。其主要作用在于能通过间接的、定量的方式测量那些难以直接观测和客观度量的人们的主观态度,特别是测量态度和观念的不同程度和差异。量表通常由多项测量内容综合而成,测量的是变量的综合指标。量表通过对变量的不同变异赋予相应的分值,使不同选项能够反映变量变异的强弱,这是量表和问卷等其它测量工具之间的最大的区别。量表在现代社会调查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其类型从内容上看,最主要和最常用的类型是态度量表,此外还有能力量表、智力量表、性格量表、工作成绩量表、社会地位量表等多种类型。从形式上看,目前最流行的是总加量表、语义差异量表和累积量表。

26.访谈法:访谈法是由访谈者根据调查研究所确定的要求与目的,按照访谈提纲或问卷,通过个别访问或集体交谈的方式,系统而有计划地收集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访谈法本来是特指直接的、面对面的口头交流,但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已增加了电话访问、网上交流等间接访谈方式。访谈法按照操作方式和内容可以分为结构式访谈和非结构式访谈;按照访谈对象的人数可以分为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

27.结构式访谈:又称为标准化访谈、问卷访谈,是按照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问卷所进行的访谈。这种访谈的特点是:整个访谈是严格控制和标准化的。访谈对象按照统一的标准与方法选取,访谈中所提的问题及其顺序、提问的方式、对疑问的解释以及调查结果的答案纪录都严格遵守问卷的要求或访谈任务书的要求,甚至连访谈的时间、地点、周围环境等外部条件,也要求同访谈任务书保持基本一致。它便于对访谈结果进行统计和定量分析。

28.非结构式访谈:又称为非标准化访谈、深度访谈、自由访谈。它是一种无控制或半控制的访谈,事先没有统一问卷,而只有一个题目或大致范围或一个粗线条的问题大纲,由访谈者与访谈对象在这一范围内自由交谈,具体问题可在访谈过程中边谈边形成边提出。对于提问的方式和顺序、回答的记录、访谈时的外部环境等,也没有统一要求,可根据访谈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作各种安排。其类型有重点访谈、深度访谈、客观陈述式访谈等。同结构式访谈相比,非结构式访谈的最主要特点是弹性和自由度大,能充分发挥访谈双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但访谈调查的结果不宜用于定量分析。

29.集体访谈:集体访谈也叫会议调查法,就是调查者邀请若干被调查者,通过集体座谈方式或集体回答问题方式搜集资料的调查方法。它既可以是有结构访谈,也可以是非结构访谈;既可以是访谈者与被访者面对面口头的直接调查,也可以是书面咨询或电话会议、网络会议的间接调查。目前最常用的还是面对面口头的集体访谈,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也会采用书面咨询式的集体访谈。集体访谈按照调查的目的不同,可分为以了解事实为主的访谈和以研究问题为主的访谈;按照调查

的内容不同,可分为综合性访谈和专题性访谈;按照调查的方式不同,可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按照被访者发表意见的形式不同,可分为各抒己见式的访谈和讨论式的访谈。

30.观察法:观察法也叫实地观察法,是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辅助工具,能动地了解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客观现象的方法。它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收集到真实可靠的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科学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它通常用于在实地调查中收集社会初级信息或原始资料,而且通常结合其他调查方法共同使用。根据观察程序的不同,观察法可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两大类;根据观察场所的不同,观察法可分为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两大类;根据观察者的角色不同,观察法可分为非参与观察和参与观察两大类;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观察法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两大类。

31.结构式观察:结构式观察也称有结构观察、有控制观察或系统观察,是根据事先设计好的观察项目和要求进行观察的类型。它要求事先对要观察的内容进行分类并加以标准化,明确研究假设,规定要观察的内容和记录方法,并统一制定观察表格或卡片,卡片上明确列出各种观察范畴和分类,观察者只须在相应的格内标记,而不做出自己的评价。在实际观察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观察,并作详细的观察记录。结构式观察有些类似于问卷调查,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也近似于对问卷资料的处理分析,即可进行定量分析和相关分析。但它缺乏弹性,而且比较费时。

32.非结构式观察:非结构式观察也称无结构观察、无控制观察或简单观察,是没有先期具体设计要求的观察类型。它一般只要求观察者有一个总的观察目的和要求,或一个大致的观察内容和范围,但是并没有很明确的研究假设和具体的观察内容与要求;也不是仅专注于某些特定的行为与现象,而是到观察现场去根据当时环境和条件变化随时进行观察内容和观察角度的调整。无结构观察比较灵活,适应性较强,而且简便易行,因此最为常用。但非结构式观察所得的材料分散在许多方面,也没有制定适于量化的观察结构,故无法进行定量分析和严格的对比研究。它主要用于对观察对象的定性分析。

33.参与观察:参与观察也称局内观察,就是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之中,并通过与观察者的共同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它常用于对现代社会某些特殊群体和社区的调查研究,目的是全面地、深入地描述某一特定的社会现象。

它是在自然场所里进行的直接观察,而且多采取无结构的形式,预先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理论假设,因此需要根据调查研究主题,进行长期观察,从大量现象中逐步概括出调查对象的主要特征。参与观察根据参与程度不同,又可分为完全参与观察和不完全参与观察。

34.非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也称局外观察,就是观察者不加入被观察者的群体,不参与他们的活动,完全以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这种方法的突出特点就是要使被观察者意识不到他们正在被观察,保证他们在极其自然的、不受观察者任何干扰的环境中行动,以避免被观察者感到不自在而影响到观察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一般来说,非参与观察比较客观、公允,但不够深入,看到的多是一些表面的、甚至偶然的社会现象,所获得的也多是感性知识。它比较适用于对某些公共场所或某些公众活动中人们行为和表现的观察。

35.实地观察:实地观察是指在现实社会生活场景中所进行的观察。它不需专门对观察场所和观察对象进行控制,而是直接地深入到现实生活场景中,对观察对象进行观察。它多数是非结构式观察,适用于定性类型的调查研究。它在社会调查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对社会现象的绝大多数观察都是实地观察。

36.实验法:实验法也称试验调查法,是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方法。它是一种最重要的直接调查方法,也是一种最复杂、最高级的调查方法。实验法是有一定结构的,即不仅有明确的实验目的,而且有较严格的实验方案设计和控制。其主要任务就是明确实验对象和实验激发之间的因果关系。其实验结果既可以用于定量分析,也可以用于定性分析。实验法按照不同标准,可有多种分类。

37.对照组实验:也叫平行组实验,是指既有实验组又有对照组(控制组)的一种实验方法。实验组即实验单位,对照组是同实验组进行对比的单位。两组在范围、特征等方面基本相同。在对照组实验中,要同时对两个观察客体(试点客体和控制客体)做前测与后测,并比较其结果以检验理论假设。

38.单一组实验:也叫连续实验,是对单一实验对象在不同的时间里进行前测与后测,比较其结果以检验假设的一种实验方法。在这种实验中,不存在与实验组平行的对照组(控制组)。同一组在引入自变量之前相当于实验中的对照组,在引入自变量之后则是实验中的实验组。检验假设所依据的不是平行的控制组与实验组的两种测量结果,而是同一个实验对象在自变量作用前和作用后的两种测量结果。

39.经典实验设计:也叫两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就是选择一批实验对象作为实验组,同时选择一批与实验对象处于相同环境、条件相同或相似的对象作为对照组;然后,只对实验组给予实验激发,而对对照组却听其自然;最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检测的变化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实验结论。这种实验设计要求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具体对象完全匹配,并要求实验环境基本相同,所以操作难度较大,成本也较高。但它能够将实验效应与外来非实验效应区分开来,从而使实验结论更为客观和准确,这一点明显优于单一实验组设计,因此应用更为广泛。

40.资料整理:它是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审查、检验,分类、汇总等初步加工,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并以集中、简明的方式反映调查对象总体情况的过程。资料整理是从调查过渡到研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必经的中间环节。资料整理主要是指对文字资料和对数字资料的整理。

41.定性资料整理:定性资料是指文字资料,主要包括包括无结构式访问和观察的记录和以文字形式叙述的文献资料。定性资料的整理方法在通常情况下可划分为审查、分类和汇编三个基本步骤。

42.定量资料整理:定量资料是社会调查中最具价值的重要资料,主要是指所收集到的数字及其组成的图文、图表资料。另外,很多文字资料,在经过了审核、分类并赋予一定数值之后,也转化成了数据资料。定量资料整理的一般程序包括数字资料检验、分组、汇总和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几个阶段。

43.资料分析:它是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对社会调查所获得资料进行研究、判断和推测,以揭示社会事物或现象的性质、特征与规律的过程。一般认为它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理论分析。传统的资料分析主要是定性分析和理论分析,但当前最流行和最受重视的是定量分析即统计分析。

44.资料定性分析:它是对调查资料所反映的社会事物或现象的性质的分析方法,着重于确定研究对象具有哪种性质及特征。其基本内容主要是识别属性、要素分析和归类。资料分析阶段的定性分析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原来调查资料的分类以及所使用的概念、变量间关系做进一步的分析、确认;根据整理后的调查资料,从定性角度对原定的研究假设和理论建构证实或证伪,或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45.资料定量分析:也叫统计分析,是运用统计学原理对资料进行定量的研究、判断和推测,以揭示事物内部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分析方法。它是当前最流行、最受重视也是最复杂的资料分析。它按照性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描述性分析,另一类是推论性分析;按照涉及变量的多少,又可以分为单变量分析、双变量分析和多变量分析三类。

46.资料理论分析:它是资料分析的高级阶段和最终环节,主要是对调查得到的资料和统计得到的数据,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进行系统化的理性分析并做出结论的一种思维过程。理论分析承担着透过调查感性材料,揭示事物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证实或者证伪理论假设的任务,对于应用性调查课题,还承担着在理论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实际工作提出对策建议的任务。它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为必要前提,依靠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进行。逻辑思维方法种类繁多,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常用的有因果分析法、辨证分析法、比较法、系统分析法、逻辑证明法等。

47.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对某一事物、某一事件、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之后,根据调查资料所写出的真实反映情况的书面报告。一般认为,调查报告根据其性质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普通调查报告,也叫社会调查报告或事务文书类调查报告;二是学术调查报告,也叫科研调查报告。这两类调查报告依据不同标准又可划分为多种类型。由于在实际工作中调查研究非常普遍和频繁,所以调查报告成为一种特别常用的文体,对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电大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名词解释2017-04-09 17:26 | #2楼

1.社会调查研究: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有关社会事实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进而做出描述、解释和提出对策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它是一个由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组成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类型、基本程序和基本原则等。

2.定性研究:以现有的文献资料或调查材料为依据,对某一社会现象运用演绎、归纳、比较、分类、矛盾分析等方法,以判断事物性质为目的的的社会调查研究。定性研究在调查方式上多通过大量个案调查获得资料,得出结论,所得出的结论多具有概括性或概貌性,只能向人们展示被调查事物的基本性质,若想了解具体事物的状况还需进行更为细化的调查。此外定性研究由于缺乏精确数据的支持,势必造成可比性较差。它一般用于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研究、历史问题的研究、探索性研究或者是对难以定量的问题的研究。

3. 定量研究:运用概率、统计原理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变化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在收集资料方面,定量研究强调如果不能进行普查,则应当运用抽样技术选择样本;在对样本进行调查研究时,定量研究必须有一定结构,能对调查过程、调查方法和调查技术实施严格控制,对调查结果能够进行量化。定量研究具有科学性、客观性的特点,调查结果更为细化。

4.普查:普查是普遍调查或全面调查的简称,是指对研究对象的全体进行无一例外的逐个调查。其目的是把握某一时期的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现象的总体情况。普查一般适用于宏观调查。普查又分为一次性普查和常规性普查(经常性普查)。它是最全面、最准确的调查类型,能够较精确地反映总体的基本情况、一般特征和性质。但普查往往是对调查对象最一般、最基本的描述,调查内容较缺乏深度。此外,普查规模大、人力、物力、资金消耗巨大。

5.抽样调查:非全面调查的一种,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式选出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通过所选样本的情况来推论总体状况。20世纪初期,抽样方法逐渐发展起来,与问卷法、统计分析结合在一起,形成抽样调查,成为现代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标志。抽样调查分为概率和非概率两大类,前者是随机抽样,后者是主观抽样。

6.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选取一个或几个个体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的类型。其调查目的不是描述大量样本的总体特征,而是针对具体调查对象的独特情况进行研究,以了解其全貌。个案调查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调查方式多样化,适用于对事件、人物和个别问题的深入研究。

7.变量:变量是概念的一种类型,是指本身可变动的概念。社会调查研究所涉及的大多数概念都是变量。变量可以用数值表现,表现变量的数值即变量值。变量说明了社会现象在规模、质量、重量、速度等方面的变化状况和程度差异,具有明确性和可观测性。社会调查研究经常涉及的变量类型有离散变量、连续变量、自变量、因变量、中间变量、定类变量、定序变量、定距变量,定比变量等。变量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有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社会调查研究需要精确描述社会现象和事物的状况,了解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关系,因此必须使用变量语言,了解变量间的相互关系。

8.命题:命题是关于事物的一个或多个概念及其关系的表述,它通过这种表述,使各种社会现象和事物联系起来。社会调查研究中的命题一般就表现为观点或逻辑上的判断。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公理、定理、经验概括、假设等都属于命题。命题可分为单变量命题、双变量命题,多变量命题三种类型。单变量命题是对一个概念的表述,直接指出社会现象和事物的性质或直接说明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存在着什么社会现象或结果。双变量命题是对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表述。多变量命题是对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表述,

9.假设:假设是未经调查研究资料证实的命题,通常是陈述两个社会现象和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假设可由理论演绎得到,或由经验观察得到。客观性、科学性、可检验性是社会调查研究假设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假设的陈述方式有三种,即函数式、条件式和差异式。假设是整个调查研究方案的理论框架的主要内容之一,指引资料的收集,通往客观真理,因此十分重要。

10.探索性研究:它是一种先期的试探性的初步研究。进行探索性研究是为了确定社会调查研究的课题;明确社会调查研究的目的;明确社会调查研究的对象;明确社会调查研究的内容和范围;确定社会调查研究的观点;确定社会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探索性研究的一般方法有查阅文献、咨询和实地考察。探索性研究是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保证社会调查研究的质量。

11.社会测量:社会调查研究中的测量,是指对所确定的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观测与度量的方法。具体说,它是运用一定的测量工具,根据一定的测量规则,对调查研究对象的特征(变量)进行观测与度量并赋予一定数值的过程。测量有四个要件:测量工具;测量规则;测量对象;测量数值。其中确定测量规则是测量中最基本的和难度较大的工作。有效的测量规则必须符合三个条件:准确性;完整性;互斥性。测量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分成四个层次,即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和定比测量。测量是使社会调查研究定量化的重要手段,可以说,社会调查研究中定量分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各项调查研究指标测量的过程。

12.信度:信度是指测量的可靠性。这种可靠性一是测量方法的可靠,二是测量结果的可靠。所谓可靠,是指用同一个测量工具,对同一事物反复多次测量,其结果应该始终一致。检验测量的信度,通常有再测法、复本法和分半法。

13.效度: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量准确测量的程度。测量的效度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测量方法的效度,主要表现为测量指标与所测量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第二,测量结果的效度,主要表现为测量结果与变量值的相关程度。测量

的效度又有两层含义,即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前者是指一项测量的方法、资料和结论对该测量本身的有效性;后者则特指一项测量的结论在普遍应用时的有效性。对测量效度的检验很重要的是对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的检验。检验效度的方法分为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效标效度三种。

14.抽样:抽样指的是从组成某个总体的所有元素、也就是所有最基本单位中,按照一定的方式选择或抽取一部分元素的过程和方法,或者说是从总体中按照一定方式选择或抽取样本的过程和方法。抽样存在的必要性缘于总体本身所具有的异质性。抽样存在的合理性是由辩证唯物主义个别与一般的理论和建立在概率论基础上的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律决定的。正因为如此,抽样成为一种通过部分个体的集合反映总体的性质和特征的有效方法。它与问卷方法、计算机技术、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形成了当今社会最主要和最常用的调查类型,即抽样调查。

15.总体:它是构成事物的所有元素、也就是所有最基本单位的集合。在社会调查研究中,最常见的总体是一些社会群体,而个人便是构成这类总体的元素。

16.样本:它是从总体中按照一定方式抽取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一个样本是总体的一个子集,一个总体中可以抽取出若干个不同的样本。在社会调查研究中,资料的收集工作往往是通过样本来完成的。样本的调查结果可以推论和说明总体。

17.概率抽样:又称随机抽样。概率抽样以概率理论为依据,通过随机化的机械操作程序取得样本,所以能避免抽样过程中的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样本的客观性。虽然随机样本一般不会与总体完全一致,但它所依据的是大数定律,而且能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因此可以正确地说明样本的统计值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于总体,根据样本调查的结果可以从数量上推断总体,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的性质、特征。概率抽样主要分为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类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等类型。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抽样调查都采用概率抽样方法来抽取样本。

18.非概率抽样:又称为不等概率抽样或非随机抽样,就是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方便或主观判断抽取样本的方法。它不是严格按随机抽样原则来抽取样本,所以失去了大数定律的存在基础,也就无法确定抽样误差,无法正确地说明样本的统计值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于总体。虽然根据样本调查的结果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的性质、特征,但不能从数量上推断总体。非概率抽样主要有偶遇抽样、主观抽样、定额抽样、滚雪球抽样等类型。

19.文献:所谓文献最早是指历史典籍,后来又泛指社会中记载信息的一切书面文字材料。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把利用各类物质载体所记录并用以交流传播的一切文字、图表、数字、符号、音频、视频等知识信息资料统称为文献。任何文献都必须具备三个特性:第一,必须有知识内容的表现。第二,必须有一定的客观物质载体。第三,必须有人类的记录行为。根据不同标准文献有许多分类方法。

20.文献法: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它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群中选取适用于课题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做出恰当分析和使用的问题。在社会调查研究中,文献法具有特殊的地位:首先,它是最基础和用途最广泛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其次,文献法是一种独特的和专门的研究方法。文献法的基本步骤包括文献搜集、摘录信息、文献分析三个环节。在文献法独立或主要担纲的调查研究中,这些环节缺一不可;而在其他调查方法为主的调查研究中,文献法一般特指前两个环节,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是和其他调查后资料的整理、分析一并进行的。

21.文献搜集:所谓文献搜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献搜集是指将文献按照一定方式集中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按照文献用户需求查找出有关文献或文献中包含的信息内容的过程,它包括文献的存储和文献的检索两个过程。狭义的文献搜集则专指后者。社会调查研究中文献法所使用的是狭义的文献搜集概念。文献法的实施是从文献搜集开始的。文献搜集的方法包括文献检索和文献搜集两个环节。文献检索有人工文献检索、计算机文献检索和参考文献查找法三种。文献搜集的渠道主要有个人、机构和互联网三种。

22.文献定性分析:文献定性分析是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分析,来揭示文献所反映事物的性质、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其特点是侧重对文献的个案研究,不太考虑所用文献资料的样本大小与完整程度;注重对文献内容的含义和深层解释,不太强调文献的外在形式、表面内容和量化构建;关注文献作者的动机与影响效果,不太在意内容的表达方式。目前存在的文献大多数都是通过定性分析而形成的,因此,它是最常用的一种文献分析方法。文献定性分析的步骤是:整理资料;分析和确定文献资料与调查研究主题的关系;初步确定调查研究课题的基本框架。

23.文献定量分析:文献的定量分析也叫内容分析,是对各种文献的明显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描述。所谓“明显内容”是指各种文献外在的、表面的内容,而不是它们的内在含义。“进行客观的、系统的”描述是说文献定量分析要求研究者根据预先设定的计划,采取一定的步骤对文献内容进行如实的描述。而“定量的”描述是说明这种分析方法的基本性质是定量,它的作用通常在于明确文献内容中某一问题出现的频率,或者决定某一类别在整个内容中所占的比例等等,另外,还要对这些定量的结果进行一定分析。文献定量分析方法的程序和基本方法大致是:抽样;确定记录单位;编录。

24.问卷法:也称问卷调查法,它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其中,问卷是社会调查研究中收集资料的一种工具,它的形式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用以测量人们的特征、行为和态度,以及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的有关情况。根据问卷分发和回收形式的异同,问卷法分为直接发送法(访谈发送法)和间接发送法(报刊发送法、电话发送法、网络发送法和邮政发送法);根据问卷填答者的不同,则分为自填式和代填式两种。另外,社会调查研究中常见的“量表”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问卷。问卷法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最常用的抽样调查使用的主要调查方法就是问卷法。

25.量表:一种专门用于主观性指标的特殊类型的问卷。它是在经验层次上对社会现象进行主观评价的具有结构强度顺序的测量工具。其主要作用在于能通过间接的、定量的方式测量那些难以直接观测和客观度量的人们的主观态度,特别是测量态度和观念的不同程度和差异。量表通常由多项测量内容综合而成,测量的是变量的综合指标。量表通过对变量的不同变异赋予相应的分值,使不同选项能够反映变量变异的强弱,这是量表和问卷等其它测量工具之间的最大的区别。量表在现代社会调查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其类型从内容上看,最主要和最常用的类型是态度量表,此外还有能力量表、智力量表、性格量表、工作成绩量表、社会地位量表等多种类型。从形式上看,目前最流行的是总加量表、语义差异量表和累积量表。

26.访谈法:访谈法是由访谈者根据调查研究所确定的要求与目的,按照访谈提纲或问卷,通过个别访问或集体交谈的方式,系统而有计划地收集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访谈法本来是特指直接的、面对面的口头交流,但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已增加了电话访问、网上交流等间接访谈方式。访谈法按照操作方式和内容可以分为结构式访谈和非结构式访谈;按照访谈对象的人数可以分为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

27.结构式访谈:又称为标准化访谈、问卷访谈,是按照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问卷所进行的访谈。这种访谈的特点是:整个访谈是严格控制和标准化的。访谈对象按照统一的标准与方法选取,访谈中所提的问题及其顺序、提问的方式、对疑问的解释以及调查结果的答案纪录都严格遵守问卷的要求或访谈任务书的要求,甚至连访谈的时间、地点、周围环境等外部条件,也要求同访谈任务书保持基本一致。它便于对访谈结果进行统计和定量分析。

28.非结构式访谈:又称为非标准化访谈、深度访谈、自由访谈。它是一种无控制或半控制的访谈,事先没有统一问卷,而只有一个题目或大致范围或一个粗线条的问题大纲,由访谈者与访谈对象在这一范围内自由交谈,具体问题可在访谈过程中边谈边形成边提出。对于提问的方式和顺序、回答的记录、访谈时的外部环境等,也没有统一要求,可根据访谈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作各种安排。其类型有重点访谈、深度访谈、客观陈述式访谈等。同结构式访谈相比,非结构式访谈的最主要特点是弹性和自由度大,能充分发挥访谈双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但访谈调查的结果不宜用于定量分析。

29.集体访谈:集体访谈也叫会议调查法,就是调查者邀请若干被调查者,通过集体座谈方式或集体回答问题方式搜集资料的调查方法。它既可以是有结构访谈,也可以是非结构访谈;既可以是访谈者与被访者面对面口头的直接调查,也可以是书面咨询或电话会议、网络会议的间接调查。目前最常用的还是面对面口头的集体访谈,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也会采用书面咨询式的集体访谈。集体访谈按照调查的目的不同,可分为以了解事实为主的访谈和以研究问题为主的访谈;按照调查的内容不同,可分为综合性访谈和专题性访谈;按照调查的方式不同,可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按照被访者发表意见的形式不同,可分为各抒己见式的访谈和讨论式的访谈。

30.观察法:观察法也叫实地观察法,是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辅助工具,能动地了解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客观现象的方法。它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收集到真实可靠的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科学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它通常用于在实地调查中收集社会初级信息或原始资料,而且通常结合其他调查方法共同使用。根据观察程序的不同,观察法可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两大类;根据观察场所的不同,观察法可分为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两大类;根据观察者的角色不同,观察法可分为非参与观察和参与观察两大类;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观察法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两大类。

31.结构式观察:结构式观察也称有结构观察、有控制观察或系统观察,是根据事先设计好的观察项目和要求进行观察的类型。它要求事先对要观察的内容进行分类并加以标准化,明确研究假设,规定要观察的内容和记录方法,并统一制定观察表格或卡片,卡片上明确列出各种观察范畴和分类,观察者只须在相应的格内标记,而不做出自己的评价。在实际观察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观察,并作详细的观察记录。结构式观察有些类似于问卷调查,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也近似于对问卷资料的处理分析,即可进行定量分析和相关分析。但它缺乏弹性,而且比较费时。

32.非结构式观察:非结构式观察也称无结构观察、无控制观察或简单观察,是没有先期具体设计要求的观察类型。它一般只要求观察者有一个总的观察目的和要求,或一个大致的观察内容和范围,但是并没有很明确的研究假设和具体的观察内容与要求;也不是仅专注于某些特定的行为与现象,而是到观察现场去根据当时环境和条件变化随时进行观察内容和观察角度的调整。无结构观察比较灵活,适应性较强,而且简便易行,因此最为常用。但非结构式观察所得的材料分散在许多方面,也没有制定适于量化的观察结构,故无法进行定量分析和严格的对比研究。它主要用于对观察对象的定性分析。

33.参与观察:参与观察也称局内观察,就是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之中,并通过与观察者的共同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它常用于对现代社会某些特殊群体和社区的调查研究,目的是全面地、深入地描述某一特定的社会现象。

它是在自然场所里进行的直接观察,而且多采取无结构的形式,预先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理论假设,因此需要根据调查研究主题,进行长期观察,从大量现象中逐步概括出调查对象的主要特征。参与观察根据参与程度不同,又可分为完全参与观察和不完全参与观察。

34.非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也称局外观察,就是观察者不加入被观察者的群体,不参与他们的活动,完全以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这种方法的突出特点就是要使被观察者意识不到他们正在被观察,保证他们在极其自然的、不受观察者任何干扰的环境中行动,以避免被观察者感到不自在而影响到观察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一般来说,非参与观察比较客观、公允,但不够深入,看到的多是一些表面的、甚至偶然的社会现象,所获得的也多是感性知识。它比较适用于对某些公共场所或某些公众活动中人们行为和表现的观察。

35.实地观察:实地观察是指在现实社会生活场景中所进行的观察。它不需专门对观察场所和观察对象进行控制,而是直接

地深入到现实生活场景中,对观察对象进行观察。它多数是非结构式观察,适用于定性类型的调查研究。它在社会调查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对社会现象的绝大多数观察都是实地观察。

36.实验法:实验法也称试验调查法,是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方法。它是一种最重要的直接调查方法,也是一种最复杂、最高级的调查方法。实验法是有一定结构的,即不仅有明确的实验目的,而且有较严格的实验方案设计和控制。其主要任务就是明确实验对象和实验激发之间的因果关系。其实验结果既可以用于定量分析,也可以用于定性分析。实验法按照不同标准,可有多种分类。

37.对照组实验:也叫平行组实验,是指既有实验组又有对照组(控制组)的一种实验方法。实验组即实验单位,对照组是同实验组进行对比的单位。两组在范围、特征等方面基本相同。在对照组实验中,要同时对两个观察客体(试点客体和控制客体)做前测与后测,并比较其结果以检验理论假设。

38.单一组实验:也叫连续实验,是对单一实验对象在不同的时间里进行前测与后测,比较其结果以检验假设的一种实验方法。在这种实验中,不存在与实验组平行的对照组(控制组)。同一组在引入自变量之前相当于实验中的对照组,在引入自变量之后则是实验中的实验组。检验假设所依据的不是平行的控制组与实验组的两种测量结果,而是同一个实验对象在自变量作用前和作用后的两种测量结果。

39.经典实验设计:也叫两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就是选择一批实验对象作为实验组,同时选择一批与实验对象处于相同环境、条件相同或相似的对象作为对照组;然后,只对实验组给予实验激发,而对对照组却听其自然;最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检测的变化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实验结论。这种实验设计要求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具体对象完全匹配,并要求实验环境基本相同,所以操作难度较大,成本也较高。但它能够将实验效应与外来非实验效应区分开来,从而使实验结论更为客观和准确,这一点明显优于单一实验组设计,因此应用更为广泛。

40.资料整理:它是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审查、检验,分类、汇总等初步加工,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并以集中、简明的方式反映调查对象总体情况的过程。资料整理是从调查过渡到研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必经的中间环节。资料整理主要是指对文字资料和对数字资料的整理。

41.定性资料整理:定性资料是指文字资料,主要包括包括无结构式访问和观察的记录和以文字形式叙述的文献资料。定性资料的整理方法在通常情况下可划分为审查、分类和汇编三个基本步骤。

42.定量资料整理:定量资料是社会调查中最具价值的重要资料,主要是指所收集到的数字及其组成的图文、图表资料。另外,很多文字资料,在经过了审核、分类并赋予一定数值之后,也转化成了数据资料。定量资料整理的一般程序包括数字资料检验、分组、汇总和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几个阶段。

43.资料分析:它是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对社会调查所获得资料进行研究、判断和推测,以揭示社会事物或现象的性质、特征与规律的过程。一般认为它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理论分析。传统的资料分析主要是定性分析和理论分析,但当前最流行和最受重视的是定量分析即统计分析。

44.资料定性分析:它是对调查资料所反映的社会事物或现象的性质的分析方法,着重于确定研究对象具有哪种性质及特征。其基本内容主要是识别属性、要素分析和归类。资料分析阶段的定性分析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原来调查资料的分类以及所使用的概念、变量间关系做进一步的分析、确认;根据整理后的调查资料,从定性角度对原定的研究假设和理论建构证实或证伪,或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45.资料定量分析:也叫统计分析,是运用统计学原理对资料进行定量的研究、判断和推测,以揭示事物内部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分析方法。它是当前最流行、最受重视也是最复杂的资料分析。它按照性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描述性分析,另一类是推论性分析;按照涉及变量的多少,又可以分为单变量分析、双变量分析和多变量分析三类。

46.资料理论分析:它是资料分析的高级阶段和最终环节,主要是对调查得到的资料和统计得到的数据,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进行系统化的理性分析并做出结论的一种思维过程。理论分析承担着透过调查感性材料,揭示事物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证实或者证伪理论假设的任务,对于应用性调查课题,还承担着在理论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实际工作提出对策建议的任务。它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为必要前提,依靠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进行。逻辑思维方法种类繁多,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常用的有因果分析法、辨证分析法、比较法、系统分析法、逻辑证明法等。

47.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对某一事物、某一事件、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之后,根据调查资料所写出的真实反映情况的书面报告。一般认为,调查报告根据其性质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普通调查报告,也叫社会调查报告或事务文书类调查报告;二是学术调查报告,也叫科研调查报告。这两类调查报告依据不同标准又可划分为多种类型。由于在实际工作中调查研究非常普遍和频繁,所以调查报告成为一种特别常用的文体,对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电大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中的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名词解释03-06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名词解释09-23

电大社会保障概论之名词解释09-23

社会学方法名词解释09-23

社会学研究方法重点名词解释09-23

装修中名词解释09-23

保险中的名词解释03-03

电大管理学名词解释09-23

电大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总结09-23

中建史名词解释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