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精神病名词解释

精神病名词解释

时间:2022-11-20 02:36:29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精神病名词解释汇总

1.假性痴呆:假性痴呆大都是伴随意识障碍而出现的暂时性脑机能障碍,并非真正的智能缺损,它常突然发生,也可突然消失,一般维持时间较短。表现智能缺损的程度不如痴呆严重,且智能障碍不一致,如患者对简单问题不能正确回答,但对复杂的问题反而可正确回答。多系强烈的精神创伤而产生。其智能障碍通过适当的治疗和处理,在短期内可以完全恢复正常。

2.妄想:是在病态推理和判断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病理性的歪曲的信念,其特征包括:与事实不符,但患者坚定不移;均涉及本人;有个人独特性;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3.自知力:又称领悟力和内省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状态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在临床上一般以精神症状消失,并认识自己的精神症状是病态的。定向力:是一个人对时间地点及人物,以及对自己本身的状态的认识能力。包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对自身状况的认识。

4.强迫观念:强迫观念(obsessiveidea)或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是思维内容障碍之一,属于医学上的强迫症。

5.精神发育迟滞(MR):是指先天或发育成熟(18岁)以前,由于各种原因影响智能低下(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为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

6.幻觉:是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7.幻听:最常见,患者可听到单调的或复杂的声音。 8.思维迟缓:即联想抑制,联想速度减慢,数量的减少和困难,患者表现言语缓慢,语量减少,语声甚低,反应迟缓。

9.顺行性遗忘:即紧接着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的经历不能回忆,遗忘的产生是由于意识障碍而导致识记障碍。逆行性遗忘:指回忆不起疾病发生之前的某一段事件,多见于脑外伤,脑卒中发作后,遗忘阶段的长短与外伤的严重程度及意识障碍的持续时间长短有关。 10.谵妄状态:在意识清晰度降低的同时,出现大量的错觉、幻觉,以幻视多见,视幻觉及视错觉的内容多为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性的情境。

11.违拗症:患者对于要求他做的动作,不但不执行,而且表现抗拒及相反的行为。 12.瞻望:是一组表现为急性、一过性、广泛性的认知障碍,尤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因急性起病、病程短暂、病情发展迅速,故又称为急性脑综合征。 13.戒断状态: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心理症状群,其机理是由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的反跳。

14.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已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其临床特征以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的,基本的或原发的症状,常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

15.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也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16.危机干预:是对于心理失衡状态的个体进行简短而有效的帮助,是他们渡过心理危机,恢复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水平,是短程和紧急心理治疗。

17.心理治疗:是一种以助人为目的的专业性人际互动过程。

18.真性幻觉:患者体验到的幻觉形象鲜明,存在于外部客观空间,是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假性幻觉:幻觉形象不够鲜明生动,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幻觉不是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19.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20.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精神障碍的核心部分是失去现实检验能力、有明显幻觉妄想的精神病性障碍,外围是一些神经症性疾病。、感觉障碍:感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障碍多见于神经系统病变和神经症等多种精神障碍。

21.感觉过敏:是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多见于神经症,慢性疼痛障碍。

22.感觉减退:是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减低。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 23.内感性不适: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适感和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多见于神经症,精分,抑郁状态和脑外伤后精神障碍。

24.机能性幻觉:最常见的是机能性幻听,指患者在出现客观听觉刺激的情况下出现的幻听。

25.反射性幻听:在某一感官受到刺激时,另一感官同时产生幻觉。

《精神病名词解释汇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6.内脏性幻觉:是固定于某个内脏或躯体内部的异常知觉。多见于精分

有时进一步降幻觉分为真性和假性。主要区别是,患者所体验到的映像的定位差异,假性幻觉的映像只是出现在患者的心灵中或脑内,感觉不到映像的来源有明确的定位,而真性幻觉的映像出现在患者的外部空间。

27.错觉:是客观刺激作用域感官,却被错误地感知。如,杯弓蛇影,草木皆兵

28.思维奔逸:观念飘忽,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音联和意联。见于躁狂症。

29.思维迟缓:联想抑制,联想速度减慢、数量的减少和困难。言语缓慢。见于抑郁症。 30.思维贫乏: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沉默少语。 31.思维散漫:思维的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障碍。联想松弛、缺乏主题、东拉西扯。见于精神分-裂症。

32.思维破裂:联想的断裂,建立联想的各种概念内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词语杂拌。见于精神分-裂症。

33.病理性赘述:思维活动停滞不前或迂回曲折。见于癫间。。

34.思维中断:无意识障碍,思维过程突然中段,说话时突然停顿。见于精神分-裂症。

35.思维插入和强制性思维:某种思想不属于自己,或强制性地涌现大量无意义的联想。见于精神分-裂症。

36.思维化声:自己的思想变成了言语声,别人也能听到。见于精神分-裂症。

37.思维扩散和思维被广播:自己的思想一出现,即人尽皆知,毫无隐私。见于精神分-裂症。 38.象征性思维:以无关的具体东西代替某一抽象概念。见于精神分-裂症。

39.词语新作:自创新的符号、文字等。见于精神分-裂青春型。

40. 逻辑性思维倒错:因果倒置,推理离奇古怪。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狂。

41. 强迫观念:脑中反复出现某概念或思维,没有必要却无法摆脱。见于强迫症。

42.遗忘症:即回忆的丧失。患者对某一件事或某一时期内经历的遗忘。

43.顺行性遗忘:主要是近记忆削弱。这是脑器质性病变的症状。2、逆行性遗忘:典型的形式发生在头部外伤后,神智清醒后患者对外伤前一段时间内的经历不能回忆。3、选择性遗忘:遗忘的内容和范围与某种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密切相关,而与此无关的记忆相对保持良好。多见于与心音有关的精神障碍。

44.错构:是记忆的错误,多见于酒精依赖所致的精神障碍和外伤性精神障碍。 45.虚构:患者以一段虚构的故事来填补他所遗忘的某一片段的经历。多见于酒精依赖所致的精神障碍和麻痹性痴呆。 46.抑郁:是负性的情感的增强,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哀声叹气。一般见于抑郁症 47.高涨:“节日般的心情”,他们对外界的一切都感兴趣,但都不能持久,容易转移。一般见于躁狂状态。欣快感:虽然也以情绪偏高为主,患者内心有喜悦幸福的体验,但患者是自我封闭的,动机与主动性都下降,智慧的利用下降,给人一种呆傻、愚蠢的感觉。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如痴呆

48.焦虑:焦虑总伴有主观的不适和客观的异常表现。急性发作性焦虑称之为惊恐发作,持续时间较短,一般数分钟到数十分钟。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少数人还会出现人格解体49.恐怖:恐怖是患者对外界客观对象的恐惧,且害怕的程度与处境不相称。害怕时很痛苦,往往会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最常见有社交恐怖、广场恐怖,后者有时会同时出现惊恐发作

50.精神运动型兴奋:是指整个精神活动的增强,可进一步划分为:

51.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患者的言语动作增多,与其思维、情感活动的增多相一致,并和环境密切配合。多见于躁狂状态。

52.不协调性精神运动兴奋:患者的言语动作增多与思维情感活动不相配合,动作单调杂乱,既无动机也无目的,使人难以理解,与外界环境也不相协调。

53.精神运动性抑制:是指整个精神活动的降低,言语动作迟缓减少。

54.木僵:一种以缄默、随意运动减少活缺失以及无精神运动反应为特征的状态。重时患者保持一个姿势,不语不动,不进饮食,不自动排便,对任何刺激不起反应。在木僵患者中,可出现蜡样屈曲(见于精神分-裂紧张型)和“空气枕头”,还可出现违拗症(有主动性违拗和被动型违拗) 55.幻觉妄想综合征:以幻觉为主,多为幻听。特点是幻觉和妄想密切配合,相互依存,互相影响

56.缄默症:患者缄默不语,不回答问题。见于精分、癔症及儿童期的选择性缄默。

精神自动症:是在意识清晰状态下产生的一组综合征。多见于精分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57.紧张综合征:以患者肌张力增高而得名,包括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两种状态。

《精神病名词解释汇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58.遗忘综合征:又称科尔萨科夫综合征。其特点是近记忆障碍、遗忘、定向障碍尤其是时间定向障碍、虚构症。多见于酒精依赖所致的精神障碍。

综合征:以虚无妄想和否定妄想为核心的一种综合征。多见于抑郁状态。

常见可引起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疾病:脑变性疾病,脑血管病,颅内感染病,脑外伤,脑肿瘤 60.精神活性物质(psychoactivesubstance):指来自体外,能影响人类的情绪、行为,改变人的意识状态,并导致依赖的一类化学物质。

常见的精神活性物质有酒类、阿片类、兴奋剂、致幻剂等。 精神活性物质的分类: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大-麻、致幻剂、阿片类、挥发性溶剂、烟草。 61.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引起关注的主要是可卡因及苯丙胺类药物。苯丙胺类兴奋剂ATS包括苯丙胺(安非他明),甲-基-苯-丙-胺(冰-毒),3, 4亚甲二氧基甲基安非他明(摇-头-丸)等。

62.药物依赖(drugdependence),又称药瘾(drugaddiction),是指对药物强烈的渴求。病人为了谋求服药后的精神效应以及避免断药而产生的痛苦,强制性地长期慢性或周期性地服用。药物依赖性有精神依赖和躯体依赖。

63.精神依赖是指病人对药物的渴求,以期获得服瘾药后的特殊快感。精神依赖的产生与药物种类和个性特点有关 64.耐药性(tolerance)是指在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临床效应逐渐减低,如欲得到与用药初期相同的效应,必须加大剂量。

65.滥用(abuse):指由于反复使用药物导致明显的不良后果,如损害身体健康,无法完成重要的工作,甚至导致法律问题等。滥用强调的是不良后果,而没有明显的耐药性和戒断症状的产生。

66.急性酒中毒:一普通性醉酒。一次大量饮酒引起的急性中毒。先是自知力差,兴奋话多,言语轻佻,不加思考等类似轻躁狂的兴奋期。随后言语凌乱,步态不稳。困倦嗜睡等麻痹期症状。二病理性最酒。是个体特异性体质引起的对酒精过敏反应。以往不饮酒,一次少量饮酒出现较深意识障碍,伴紧张惊恐。常产生目的不明的攻击。持续时间不长,数十分钟至数小时,多以深睡告终。三复杂性醉酒。一般病人有脑器质性疾病和躯体疾病。在此基础上对酒精耐受力下降。常伴有错觉、幻觉,可出现攻击和破坏行为。持续数小时,醒后可存在部分回忆。

67.原发性妄想: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经历处境无关,也不是来源于其他异常心理活动的病态信念。

68.继发性妄想:发生在其他病理心理基础上,或由其他妄想基础上产生。

69.超价观念: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有事实依据,但片面而偏激,影响患者的行为及心理活动。

70.情感淡漠: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即使对自身有密接关系的事情也如此。

71.情感倒错:情感表现与内心体验或处境不协调。 72.精神发育迟滞: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以前,大脑发育受各种致病因素导致发育不良或受阻,智能停留在一定阶段。随年龄其智能明显低于同龄人。

73.痴 呆:后天获得的智能记忆人格全面受损,但无意识障碍,具有脑器质性病变基础。 74.假性痴呆:在强烈精神创伤后产生的一钟类似痴呆的表现,脑无器质性损害。

75.蜡样屈曲:在木僵的基础上,患者的肢体仍人摆布,即使是不舒服的姿势也能维持长时间不动。

76.精神分-裂症: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障碍和精神活动不协调,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明显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

77.谵 妄:急性,一过性,广泛性的认知障碍,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因急性起病,病程短暂,发展迅速,又叫急性脑综合征。

78.紧张综合症: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分为紧张性兴奋和紧张性木僵,常交替出现,也可单独发生。

79.老年性痴呆: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不可逆,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

80.Wernicke脑病:由于维生素B1缺乏所致,表现为眼球震颤,不能外展和明显意识障碍,伴定向障碍,记忆障碍,震颤谵妄等。

81.酒精性痴呆:长期大量饮酒后出现的持续性智力减退,长短记忆障碍,人格改变,思维障碍,部分病人失语失用,一般不可逆。

82.柯萨可夫综合症:(遗忘综合症)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记忆障碍,定向障碍,虚构。 83.双相障碍:反复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的明显改变,有时情绪高涨有时低落。

84.环性心境障碍:持续性心境不稳,心境小幅度波动,常与生活事件无明显关系,极少严重到轻抑郁或轻躁狂的程度。

85.恶劣心境: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 86.神 经 症:一组表现为焦虑 抑郁 恐惧 强迫 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87.分离性障碍:丧失了对过去记忆,身份意识,即刻感觉和身体运动控制四方面的正常整合。

88.刚塞综合症:对简单问题给予近似的回答,似乎故意做作。患者有轻度意识模糊,但一些复杂问题反而能解决 89.抑郁性假性痴呆:严重抑郁症患者在精神活动抑制的情况下,出现认知能力的降低,表现为痴呆的早期症状 。 90.急性应激障碍:患者在受急剧,强烈的精神刺激后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行为有一定盲目性。

91.创伤后应激障碍:由于受到异于寻常的灾难性心理创伤后,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92.适应障碍:在明显生活改变或环境变化时产生的短期轻度的烦恼和情绪失调,常有一定程度的行为变化。

93.人格障碍:明显偏离正常的原本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使病人自己或他人遭受痛苦,给个人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94.儿童孤独症: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语言沟通障碍,兴趣狭窄,行为方式刻板,多伴精神发育迟滞。

95.恶性综合症:抗精神病药一种少见严重的不良反应,表现为意识波动,肌肉强直,高热自主神经不稳定。常见氟派定醇,氯丙秦。

96.人格改变:是获得性的,是指一个人原本人格正常,而在严重或持久的应激、严重的精神障碍及脑部疾病或损伤之后发生,系原发疾病的症状,随着疾病痊愈和境遇改善,有可能恢复或部分恢复。

97.躯体化障碍Briquet syndrome 临床表现为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症状为主的神经症。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部分或器官,各种医学检查不能证实有任何器质性病变足以解释其躯体症状,常导致患者反复求医和明显社会功能障碍,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

98.无抽搐电休克:是传统电抽搐治疗的改良方法,在通电前给予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使得通电后不发生抽搐,避免骨折、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更为安全。

99.电休克治疗,是以一定量的电流通过大脑,引起意识丧失和痉挛发作,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100.PTSD:指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引发创伤的事件包括战争、暴-力犯罪、性侵害、严重交通意外、自然灾害等,主要表现为创伤性体验重现、持续的警觉性增高及相似或有关情景的回避。 101.Alzheimer’ disease—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期,潜伏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1分)特征性病理改变是SP和NFT

102.神经性厌食:指有意节制饮食,导致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的一种进食障碍。青少年女性多见。 103.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e disorder,ADHD)一般发生于儿童时期(多在3岁左右),与同龄儿童相比,表现为明显的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及活动过度或冲动为特点的一组综合征,常伴有学习困难或品行障碍。

104.偏执性精神障碍:一组以妄想为突出临床特征的精神病性障碍。妄想常具有系统化的倾向,个别可伴有幻觉但历时短暂而不突出。病程演进较慢,一般不会出现人格衰退和智能缺损,并有一定的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

105.双相障碍:反复(至少两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充沛和活动增加(躁狂或轻躁狂),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减退和活动减少(抑郁)。发作间期通常以完全缓解为特征。

106.抽动障碍:一组主要发病于儿童期,表现为运动肌肉和发声肌肉抽动的疾病。根据发病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和是否伴有发声抽动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三种临床类型。 107.失眠症:指睡眠的始发(sl-ee-p onset)和维持(sl-ee-p maintenance)发生障碍致使睡眠的质和量不能满足个体正常需要的一种状况。失眠的表现有多种形式,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

108. 朦胧状态:意识清晰度减低,意识范围缩小。患者对一定范围内各种刺激能感知,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但对更广泛的事物,则感知困难或构成歪曲印象。

109.韦尼可脑病:是慢性酒精中毒的代谢性疾病,也是一种硫氨缺乏所致的急症。典型者出现眼肌麻痹、、精神异常和共济失调三组症状。

110.内感性不适: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适和(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性质难以描述,没有明确的局部定位 111.依赖是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使用者尽管明白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问题,但还在继续使用

112.急性应激障碍是指以急剧、严重的精神刺激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113.创伤后应激障碍也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114.神经性厌食是指有意节制饮食,导致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的一种进食障碍。

115.神经性贪食是指具有反复发作的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多食或暴食行为,进食后又因担心发胖而采用各种方法以减轻体重,使得体重变化并不明显的一种疾病。 116.失眠症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维持发生障碍致使睡眠的质和量不能满足个体正常需要的一种状况。

117.性心理障碍既往称性变-态泛指以两性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类性偏离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

118.性身份障碍,主要指易性症患者对自身性别的认定与解剖生理上的性别特征呈持续厌恶的态度,并有改变本身性别的解剖生理特征以达到转换性别的强烈愿望(如使用手术或异性激素),其性-爱倾向为纯粹同性恋。

119超价观念:是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均有事实根据

120.病理性赘述患者讲话罗嗦,抓不住重点,不必要的细节和无关的枝节太多,以致掩盖了主要内容。见于痴呆、癫癎、脑器质性。

120.强迫观念或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强迫性思维常伴有强迫动作。见于强迫症。

它与强制性思维不同,前者明确是自己的思想,反复出现,内容重复;后者体验到思维是异己的。

121.顺行性遗忘即紧接着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的经历不能回忆,遗忘的产生是由于意识障碍而导致识记障碍,不能感知外界事物和经历,如脑震荡、脑挫伤的患者回忆不起受伤后一段时间内的事。

122.逆行性遗忘指回忆不起疾病发生之前某一阶段的事件,多见于脑外伤、脑卒中发作后,遗忘阶段的长短与外伤的严重程度及意识障碍的持续时间长短有关。

123选择性遗忘:遗忘的内容和范围与某种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密切相关,而与此无关的记忆相对保持良好。 124.界限性遗忘指对生活中某一特定阶段的经历完全遗忘,通常与这一阶段发生的不愉快事件有关。见于癔症,又称为癔症性遗忘。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2017-04-09 10:53 | #2楼

0.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主要特点是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1.一个半综合征(one and a half syndrome):一侧脑桥被盖部病变,引起脑桥侧视中枢和对侧已交叉过来的联络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的内侧纵束同时受累。表现为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水平注视时不能内收,可以外展,但有水平眼震。

2.Broca失语又称表达性失语或运动性失语,由优势侧额下回后部(Broca区)病变引起。临床表现以口语表达障碍最突出,谈话为非流利型、电报式语言,讲话费力,找词困难,只能讲一两个简单的词,且用词不当,或仅能发出个别的语音。口语理解相对保留,对单词和简单陈述句的理解正常,句式结构复杂时则出现困难。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3. Wernicke失语又称听觉性失语或感觉性失语,由优势侧颗上回后部(Wernicke区)病变弓}起。临床特点为严重听理解障碍表现为患者听觉正常,但不能听懂别人和自己的讲话。口语表达为流利型,语量增多,发音和语调正常,但言语混乱而割裂,缺乏实质词或有意义的词句,难以理解,答非所问。复述障碍与听理解障碍一致,存在不同程度的命名、阅读和书写障碍。常见于脑梗死、脑出血等可引起Wernicke区损害的神经系统疾病。

4.痫性发作: 是指由于大脑皮质神经元异常放电而导致的短暂脑功能障碍。

5.晕厥: 是由于大脑半球及脑干血液供应减少导致的伴有姿势张力丧失的发作性意识丧失。其病理机制是大脑及脑干的低灌注,与痫性发作有明显的不同。

6.偏头痛(migraine)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其特征是发作性、多为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

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无责任病灶的证据。

8.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NIND)是一系列以上、下运动神经元改变为突出表现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不同组合,特征表现为肌无力和萎缩、延髓麻痹及锥体束征。通常感觉系统和括约肌功能不受累。

9.多发性硬化(multipte sclerosis, MS)是一种兔疫介异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疾。本病最常累及的部位为脑室周围、近皮质、视神经、脊髓、脑干和小脑。主要临床特点为病灶的空间多发胜和时间多发性。

10.运动障碍性疾病:以往称为锥体外系疾病,是一组以随意运动迟缓、不自主运动、肌张力异常、姿势步态障碍等运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大多与基底核病变有关。

11.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又名震颤麻痹(paralysis agitans),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以静止胜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陌长碍为主要特征。

12.肝豆状核变性又称威尔逊病,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核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临床特征为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肝硬化、肾功能损害及角膜色素环(K-F环)。

13.癫痫(epilepsy)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所致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具有发作性、短暂性、反复性和刻板性的特点。

14. 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或称癫痫状态,传统定义认为癫痫持续状态指“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未自行停止”。

15. 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是指各种感染后引起自身免疫反应所致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性病变,又称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脊髓炎,以病损平面以下肢体瘫痪、传导性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为特征

16.脊髓压迫症:是一组椎管内或椎骨占位性病变所引起的脊髓受压综合征,随病变进展出

现脊髓半切综合征,横贯性损害及椎管梗阻,脊神经根和血管可不同程度受累。

17.三叉神经痛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简称,表现为三叉神经发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作性剧痛。

18.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亦称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

19.部分面神经麻痹患者起病前1-2日有患侧耳后持续性疼痛和乳突部压痛,体格检查时,可见患侧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为贝尔征(Bell Sign)

20.面神经炎还可因面神经受损部位不同而出现其他一些临床表现,如膝状神经节受累时,除有周围性面瘫,舌前2/3味觉消失及听觉过敏外,患者还可有乳突部疼痛,耳廓、外耳道感觉减退和外耳道、鼓膜疮疹,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21.吉兰一巴雷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主要损害多数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也常累及脑神经。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症状多在2周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多发神经根及周围神经损害,常有脑脊液蛋白一细胞分离现象,多呈单时相自限性病程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血浆交换治疗有效。

22.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神经一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由于神经一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AChR受损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极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和胆碱酯酶抑制剂(ChEl)治疗后症状减轻。

23.旁正中动脉综合征,即Weher综合征,病变位于中脑基底部,动眼神经和皮质脊髓束受累,主要表现是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侧偏瘫;

24.Claude综合征:表现为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侧共济失调、震颤,病变位于中脑被盖部,动眼神经和结合臂。

25.Benedikt综合征:表现为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侧不自主运动和震颤,病变位于中脑被盖部,动眼神经、红核和结合臂

26.椎一基底动脉闭塞的表现:血栓性闭塞多发生于基底动脉起始部和中部,栓塞性闭塞通常发生在基底动脉尖。基底动脉或双侧椎动脉闭塞是危及生命的严重脑血管事件,引起脑干梗死,出现眩晕呕吐、四肢瘫痪、共济失调、肺水肿、消化道出血、昏迷和高热等。脑桥病变出现针尖样睦孔

27.闭锁综合征:基底动脉的脑桥支闭塞致双侧脑桥基底部梗死,患者大脑半球和脑干被盖部网状激活系统无损害,意识清醒,语言理解无障碍,出现双侧中枢性瘫,只能以眼球上下运动示意,眼球水平运动障碍,不能讲话,双侧面瘫,舌、咽、构音及吞咽运动均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四肢全瘫,可有双侧病理反射,常被误认为昏迷。脑电图正常或有轻度慢波有助于和真性意识障碍区别。

28.脑桥腹外侧综合征〔Millard-C>ubler syndrome):基底动脉短旋支闭塞,主要累及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脊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主要表现为:①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展神经麻痹)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核损害);②对侧中枢性偏瘫(锥体束损害);③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内侧丘系和脊髓丘脑束损害)。

29.脑桥腹内侧综合征,又称福维尔综合征(Poville syndrome)主要累及展神经、面神经、脑桥侧视中枢、内侧纵束、锥体束,主要表现为:①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展神经麻痹)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而神经核损害);②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脑桥侧视中枢及内侧纵束损害);③对侧中枢性偏瘫(锥体束损害)多见于脑桥旁正中动脉阻塞。

30.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n of the basilar .syndrome):基底动脉尖端分出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闭塞后导致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觉醒和行为障碍,可伴有记忆力丧失、对侧偏盲或皮质盲。

31.周期性瘫痪(periodic paralysis)是一组以反复发作的骨骼肌弛缓性瘫痪为特征的肌病,与钾

代谢异常有关。肌无力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周,发作间歇期完全正常,根据发作时血清钾的浓度,可分为低钾型、高钾型和正常钾型三类,临床上以低钾型者多见。

32.大脑脚综合征:损伤动眼神经和锥体束,又称动眼神经交叉瘫,多见于小脑幕裂孔庙。表现为:①患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的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动眼神经麻痹)②对侧中枢性而舌瘫和上下肢瘫痪(锥体束损害)。

33.脑桥背外侧部损害:可出现脑桥被盖下部综合征(Raymond-Cestan syndrome),累及前庭神经核、展神经核、面神经核、内侧纵束、小脑中脚、小脑下脚、脊髓丘脑侧束和内侧丘系,见于小脑下动脉或小脑下前动脉阻塞,又称小脑上动脉综合征_表现为:①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损害);②患侧眼球不能外展(展神经损害);③患侧面肌麻痹(面神经核损害);④双眼患侧注视不能(脑桥侧视中枢及内侧纵束损害);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侧束损害);⑥对侧偏身触觉、位置觉、振动觉减退或丧失(内侧丘系损害);⑦患侧Horne。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⑧患侧偏身共济失调(小脑中脚、小脑下脚和脊髓小脑前束损害)

34.痴呆(dementia)是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持续性智能损害综合征,可由脑退行性变(如阿尔茨海默病、额颞叶变性等)引起,也可由其他原因(如脑血管病、外伤、中毒等)导致。与轻度认知障碍相比,痴呆患者必须有两项或两项以上认知域受损,并导致患者的日常或社会能力明显减退。

35. 脊髓休克出现在严重横贯性损害急性期,表现为周围性瘫痪,一般持续2-4周后,反射活动逐渐恢复,转变为中枢性瘫痪

36.肌无力危象:为重症肌无力最常见的危象,疾病本身发展所致,多由于抗胆碱酯酶药量不足。如注射依酚氯铵或新斯的明后症状减轻则可判断。

37.蛋白-细胞分离即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而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加.加上四肢迟缓性瘫痪可诊断格林-巴利综合征。

38.膝状神经节损害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舌前2/3味觉障碍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鼓索受累),可伴有听觉过敏(镜骨肌神经受累),耳后部剧烈疼痛,鼓膜和外耳道疙疹,称亨特综合征〔Hunt syndrome)。

39. 不自主运动(involuntaiv movement)指患者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出现的不受主观控制的无目的的异常运动。不自主运动主要包括震颤、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偏身投掷运动、抽动症。

40.颈交感神经综合征又称为霍纳氏综合征(Horner syndrome ),是由于交感神经中枢至眼部的通路上受到任何压迫和破坏,引起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综合征。据受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障碍、节前障碍及节后障碍的损害。

41. 假性球麻痹是由双侧上运动神经元病损(主要是运动皮质及其发出的皮质脑干束)使延髓运动性颅神经核---疑核以及脑桥三叉神经运动核失去了上运动神经元的支配发生中枢性瘫痪所致,临床表现为舌、软腭、咽喉、颜面和咀嚼肌的中枢性瘫痪,其症候同球麻痹十分相似,但又不是由延髓本身病变引起的,故而命名为假性球麻痹。

42. 莱尔米特征(Lhermitte),是因屈颈时脊髓局部的牵拉力和压力升高、脱髓鞘的脊髓颈段后索受激惹引起被动屈颈时会诱导出刺痛感或闪电样感觉,自颈部沿脊柱放散至大腿或足部。

15.癫痫持续状态一般措施

(1) 对症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必要时做气管插管或切开,尽可能对一患者进行

心电、血压、呼吸、脑电的监测,定时进行血气分析、生化全项检查;查找诱发癫痫状态的原因并治疗;有牙关紧闭者应放置牙套。

(2) 建立静脉通道: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值得注意的是葡萄糖溶液能使某些抗癫痫药

沉淀,尤其是苯妥英钠。

(3) 积极防治并发症:脑水肿可用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滴;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控制感染;高热可给予物理降温;纠正代谢紊乱如低血糖、低血钠、低血钙、高渗状态及肝性脑病等,纠正酸中毒,并给予营养支持治疗。

16.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并发症

(1)病因:先天性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脑底异常血管病、瘤卒中、抗凝治疗并发症

(2)并发症:再出血(动脉瘤再次破裂,2周内最多)、迟发性脑血管痉挛(10~14天最多),扩展至脑实质内的出血、急性或亚急性脑积水,少数患者有癫痫和低血钠症

17.试述典型偏头痛的临床分期

典型偏头痛,即有先兆的偏头痛,临床典型病例可分为以下三期:

(1)先兆期:典型偏头痛发作前出现短暂的神经症状即先兆。最常见为视觉先兆,特别是视野缺损、暗点、闪光,逐渐增大向周围扩散,以及视物变性和物体颜色改变等;其次为躯体感觉先兆,如一侧肢体或面部麻木、感觉异常等;运动先兆较少。持续数分钟到一小时。

(2)头痛期:常在先兆同时或随后出现一侧颞部或眶后部搏动性头痛,也可为全头痛、单或双侧额部头痛以及不常见的枕部头痛等。常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易激惹、气味恐怖以及疲劳感,头颈部活动加重头痛,睡觉后减轻,大多数患者头痛发作时间为2小时至1天。

(3)头痛后期:头痛后常有疲劳、倦怠、无力、食欲差等,1~2日后可好转

18.癫痫药物治疗的一般原则

(1) 确定是否用药(2) 正确选择药物:根据癫痫发作的类型、癫痫以及癫痫综合症类型选择用药;药物治疗反应;综合考虑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耐受性以及经济情况(3) 尽量单药治疗(4) 注意药物用法(5) 个体化治疗以及长期监控(6) 严密观察不良反应(7) 坚持长期规律治疗(8) 掌握停药时机以及方法

19.什么是重症肌无力危象?如何治疗?

危象指重症肌无力患者在某种因素作用下突然发生严重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须紧急抢救。分三种类型:

(1) 肌无力危象:最常见,多由抗胆碱酯酶药量不足引起,注射腾喜龙后可减轻症状。注意维持呼吸功能、预防感染。

(2) 胆碱能危象:抗胆碱酯酶药过量可导致肌无力加重,出现肌束震颤以及毒蕈样反应,腾喜龙静脉注射无效或加重。应立即停用抗胆碱酯类酶药,待药物排除后重新调整剂量或改用其他治疗

(3) 反拗危象:对抗胆碱酯酶药物不敏感所致。腾喜龙试验无反应。应停用抗胆碱酯酶药物,输液维持改用其他疗法。一旦发生危象,出现呼吸肌麻痹,应立即行气管切开,用人工呼吸肌辅助呼吸。选用足量有效、对神经-肌肉接头无阻滞作用的抗生素积极控制肺部感染;给予静脉药物治疗如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大量丙种球蛋白;必要时采用血浆置换

20.帕金森病的主要表现、诊断要点和常用治疗药物

主要表现:(1)静止性震颤—常为首发症状,多由一侧上肢远端开始,静止时出现,精神紧张时加重,随意动作时减轻,睡眠时消失。下颌、口唇、舌以及头部一般较少受累(2)肌强直—表现为屈肌与伸肌张力同时增高。表现为铅管样强直和齿轮样强直(3)运动迟缓,如面具脸(4)姿势步态异常:至晚期行走呈慌张步态

诊断要点:中老年发病,缓慢进行性病程;四项主征

常用药物:抗胆碱药物—安坦;金刚烷胺;复方左旋多巴;左旋多巴受体激动剂;MAB-O抑制剂;COMT抑制剂

【精神病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大全09-23

润滑名词解释09-23

仓储名词解释09-23

锂电名词解释09-23

炒股名词解释03-16

采访名词解释09-23

高层名词解释09-23

地貌名词解释06-15

中医的名词解释05-26

西方名词解释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