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增收>《海东地区农民增收的限制因素及对策

海东地区农民增收的限制因素及对策

时间:2023-03-23 09:52:50 增收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海东地区农民增收的限制因素及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展。“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增收又是农民问题的关键。为了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农村的基本现实,科学系统地分析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从而努力探讨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海东地区农民增收的限制因素及对策

一、农民收入现状

1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长到2017年的4761元,增长近35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超过7%,接近同期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但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4年间,农民实际人均收入以每年17.3%的速度增长,超过同期城镇居民7.9%的增速;1985-1989年,农民收入增长10.1%;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市场化改革带来的生产潜力的逐渐释放,如今农民增收缓慢,农民收入的增长大多数年份低于城镇居民,农民收入呈现出来下降态势。“三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远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矛盾非常突出,说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一)粗约的农业增长方式导致农业比较利益降低

农民收入的各类来源包括家庭经营收入(包括家庭经营农业收入和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其中家庭农业经营收入一直是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体,但它们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对其增长的贡献为负,其贡献额也越来越小。

1.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制约农民增收。农业内部结构包括农业产品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两个方面。在农业产品结构方面,现阶段农产品供求矛盾已经从总量矛盾为主转变成以结构矛盾为主, 市场约束增大,一般意义的增产不一定能够增收,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经常显现,农民收入的增长也相应的受到束缚,迅速增长的农产品供应量和缓慢增长市场需求量上限的矛盾不断显现,使农民的增收困难;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近几年, 虽然农业产业结构已改变单一状况走多种经营的路子,但在具体的品种布局上仍不尽合理,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农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决定着农业产品结构的合理性,而农业产品结构的不合理又影响着农产品的价格,农产品价格下降就会直接阻碍农民收入的增加。

2

2.农产品产业化水平低,精深加工较少,制约了农民增收。农产品产业化生产是实现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目前,从我国总体情况来看,农产品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在农产品的深加工、品牌化等诸多方面还相对薄弱,与发达国家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据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农副产品加工深度在80%以上,而我国只有不到30% ;发达国家从事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劳动力是从事农业生产的6倍多,而我国还不到1/5。

(二)农民素质相对较低,科技投入不高使得农民致富门路狭窄

我国农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6 年,与美、法、日等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在我国,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占农村总人口的75% ,未接受过任何技术培训的高达76.4 %,导致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大多数农民仍使用传统方法进行种养殖业,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能力比较差,获取销售信息的途径比较少,因而致富门路比较狭窄。

(三)劳动力市场不完善,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2017年我国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人均1596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占38.6%,比上世纪80年代初期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增长主要是由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推动的。近年来,外出打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但由于政府不能及时对农民工提供急需的全局性、指导性信息,上亿农民工的大规模流动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信息不灵通,消息不可靠,致使盲目外出打工者经常遭受奔波之苦。总体来看,各个城市里能容纳的农民工数量现在已接近饱和状态,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寻找打工机会非常困难,增加农民收入的任务也因此更加艰巨。

(四)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加剧城乡差距

城乡二元结构的核心是“以农补工”。“以农补工”政策导致农业资源大量流人城市和工业,使城乡之间形成一道鸿沟。其影响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异,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阻碍劳动力的流动;二是工业优先发展的战 3

《海东地区农民增收的限制因素及对策》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略,使得财税和金融政策向城市和工业倾斜,导致农村固定资产和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农村长期发展的动力机制未形成;三是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体制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实际差距。对于后发达国家来说,二元经济结构始终是一个困扰其经济发展的难题,中国也不例外。这种制度环境加剧了城乡之间的“马太效应”,虽然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从财力、税收、投资等方面大力扶持,但只是减缓了城乡差距扩大的步伐,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差距扩大的态势。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一)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就是以实现农民富裕、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为基本目标,以建设现代农业基础产业为方向,通过生产条件、生产手段、经营管理的现代化,特别是依靠科学技术扩散、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社会化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内部结构,首先要保证粮食生产,切实保护和稳步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业、庭院经济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在调整农产品结构中,减少一般农产品生产,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增加优质高效产品的生产,积极开发新品种和特色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2.加大对农业的科技、资本投入,提高农产品产业化水平。党中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和两个“趋向”的重大判断后,做出了一系列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支农惠农政策,最突出地就是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科技兴农战略,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另外,在农产品的深加工、树立品牌意识化等诸多方面,农产品产业化生产是实现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3.是要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农民合作组织既是科学技术和工业进入农业和农村、先进农业知识进入农民头脑的有效载体,也是农

民权利的维护者。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的经验是发挥农民组织的作用。这些农民组织在推广农业科技、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培训农民技能、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重视各类农民组织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引导和扶持,就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加大农村教育投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农民增收缓慢,既有体制和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有农民自身整体素质不高的原因。从总体上看,受教育年限偏低和专业技能缺乏是造成农民贫困和收入增加缓慢的主要原因。

1.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投入。农村教育事业落后,也是长期以来农村贫困、农民素质不高的重要原因。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党中央正逐步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投入。2OO7年中央财政安排教育支出858.54亿元,比2017年增加252.49亿元,增长47.1%,中央财政安排资金为农村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落实免除学杂费政策,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切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积极发展多元化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需要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鼓励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接受正规职业教育。扩大职业院校招生规模,加强培训基地、职业培训中心建设,提高培训师资水平,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三)完善就业市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建立规范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组织和引导,减少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的要求,从组织机构、职业培训、劳务信息、权益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提高就业率及就业水平。

1.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多渠道提供各种就业信息、服务。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指导、咨询与介绍服务,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2.强化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管理。通过建立和健全时常规则与管理制度,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保障劳动力市场的高效有序运转。维护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和最低工资等制度,切实改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环境,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积极性。

(四)加快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有序发展

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始终是一个困扰其经济发展的难题,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土地经营制度严重阻碍着农民向城市转移,不打破这种现状,就很难提高城市化水平。

1.在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方面做好配套改革的措施。一方面,加大户籍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宽农村进城落户的条件,逐步打破农村户口与城镇户口封闭分割的管理模式,使农村劳动力在政府的引导下,实现向城市的有序流动和转移;另一方面,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和使用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允许农户在承包期内可以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进一步完善城镇土地使用制度和征地补偿制度,全面实现有偿使用,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土地。

2.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一方面要把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以乡镇工业园区带动小城镇建设;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小城镇的第三产业,加大第三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纳。此外,在建设小城镇的过程中,各地应依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要以带动周围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为原则,吸引农村、城市的闲散的生活条件,发展小城镇经济,以业兴镇,通过产业发展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海东地区农民增收的限制因素及对策】相关文章:

福建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09-22

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09-22

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11-07

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及对策09-22

农民增收面临的矛盾和对策09-22

农民增收先进材料09-22

促进农民增收措施03-15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09-22

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