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增收>《农民增收面临的矛盾和对策

农民增收面临的矛盾和对策

时间:2023-03-23 09:51:28 增收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农民增收面临的矛盾和对策

“三农”问题是目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当前的主要表现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解决好农民增收的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广东省开平市属中等发达地区。其农民收入问题兼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共同特征,剖析其农民增收面临的矛盾,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启发作用。

农民增收面临的矛盾和对策

1、开平市农民收入的现状

开平市位于广东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总面积165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8万人,农业人口48万人,农村劳动力27.2万人。2003年,开平市国内生产总值122亿元,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0.8∶49.0∶40.2。

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

近年来,开平、市政府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2003年,全市粮经比例为49.5∶50.5。但是,由于农副产品价格上扬的空间很小,有些农副产品尤其是水果在丰收年,出现产品过剩,压价销售。因此,农民收入增长缓慢;1999年农民人均收入为4147元,到2003年仅为4797元,年均增长3.09%。

农民人均纯收入结构

开平地处珠三角,毗邻港澳,靠近广州,又是有名的建筑之乡,农民收入大体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受城区辐射的农民,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层次是一部分农民向当地支柱产业集聚,例如水口镇农民搞水龙头五金配件,沙塘的农民搞建筑收入等;第三个层次是边远山区的农村,农民以纯农业收入为主。2003年,农民纯收入4797元的构成情况比例为:纯农业收入占47.32%,非农业收入占52.68%,在非农业收入中,其 1

中非农经营收入占31.21%,外出劳务收入占18.72%,其他收入占

2.75%。这种结构说明:非农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2003年各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

开平市有16个建制镇,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农民人均收入也存在明显差距。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797元,最高的水口镇5639元,比平均数高842元,该镇是发达的工业镇,农民收入的71%是来自从工从商的非农收入。而最低的大沙镇只有2808元,比平均数低1989元,因为该镇是边远落后的农业镇,农民收入的60%都来自农业。从中可以看到,农民收入的差距本质上是农村产业发展的差距。

2、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以及小康社会的差距

开平市城乡居民收入比较

有关专家认为,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警戒线是1∶3。开平市近5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看不到缩小的态势,而是呈逐步扩大差距的趋势。1999-2003年,开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为3.09%;城镇职工的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为6.9%。同期农民与职工年收入比例由1∶1.92,扩大到1∶2.25。这说明,尽快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根本。

开平市农民收入与小康社会的差距

专家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标准有10条:(1)人均GDP超3000美元;(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年18000美元;(3)农村居民人均收入800美元;(4)恩格尔系数低于40%;

(5)城市人均居住面积30平方米;(6)城镇化率50%;(7)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8)大学入学率20%;(9)每千人医生2.8人;(1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开平市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97元,折合578美元。假设农民人口不改变,农民纯收入按近5年最高的增长4%推算,要 2

用10年左右时间才能达到人均800美元。因此,目前开平市农民收入与小康社会基本标准比较,差距10年左右。这说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农村工作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3、农民增收面临的矛盾

从开平市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农民增收普遍面临三大主要矛盾。

农民增收与农产品市场的矛盾

目前广大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的市场基本上是一个买方市场,农村中卖粮难、卖果难、卖猪难、卖鸡难是一种普遍现象。从消费人口来分析,开平市农村人口48万,城市人口30万,农村和城市人口的比例为1.6∶1。即1.6个农村人口生产的农产品由一个城市人口购买。因此农产品市场面很难扩大,农产品价格多年来徘徊不前。但农药肥料等农资产品却每年以3—4%的幅度涨价,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同时农业是一种特殊产业,土地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农业部门并不具备平均利润的形成机制,大多数农业部门实际上没有得到社会平均利润。现实的情况是,农民依靠传统耕作技术,进行纯农业经营,基本上不赚钱。由此可见,农民依靠纯农业收入实现增收的空间非常小,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主要依靠跳出农业领域另寻出路。

《农民增收面临的矛盾和对策》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农民增收与农民素质的矛盾

从开平市的现状分析,农民要从就业中取得工资收入,要从创业中得到经营收入,存在着农民素质不适应的矛盾:一是文化水平低,与城镇劳动力相比,缺乏竞争力;二是缺乏进入第二、三产业就业的劳动技能;三是缺乏创业的经营能力。由于这种矛盾的存在,开平市农民的结构性非自愿失业现象相当严重。全市27.2万农村劳动力中,约有4万人由于素质不高无法就业,不能通过取得

工资性收入而增收。2003年全市农民就业工资收入只占纯收入的18.72%,人均只有898元。如果按目前开平市农民就业收入6000元一年计算,4万剩余劳动力一年的创收为2.4亿元,全市48万农村人口可每人增收500元。可见,解决农民就业,增加收入的潜力非常大。

“劳动是财富之父”,农民本身具有的劳动能力是其增加收入的主要源泉。所以,提高广大农民素质,增强其创收和创业能力,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

农民增收与农民资本积累不足的矛盾

非农经营收入是目前开平市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2003年农民纯收入中,非农经营收入占31.21%,达人均1497元。全市农户一共有13万户,其中非农个体经营户有1.7万户,占总户数13%。农业种养专业户有7800户,占总户数的6%。二者合计占总农户的19%。这些农村的经营户在经营中虽然也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但其发展和经营受到资本积累不足的严重限制。普遍由于资金不足而经营困难或仅维持在小本经营状态。而全市的另外81%的十多万农户,除了拥有对土地的使用权外,基本是两手空空,毫无经营增收的资金能力。而由于金融部门的商业化改革,创业经营的农民很难得到贷款支持,通过创业经营增收。2003年全市城乡居民贷款121亿,农民居民存款只有20亿,人均只有4000多元。年底农村贷款余额为6.07亿元,只占贷款总额的7%。由此可见,农民创业增收,明显存在自身资本积累不足和信贷支持不足的矛盾。

4、农民增收的思路和对策

“二个为主”的思路

从目前农民收入的结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农民收入主要有三大源泉:一是农业经营收入;二是非农经营收入;三是农民

就业工资收入。但由于农业本身的特殊性,农业经营增收的空间并不大。所以,实现农民有效动态的增收,应确立“二个为主”的思路:

一是在减负增收和发展增收中,应以发展增收为主。这是因为减负是静态的,而且数量是有限的。农民减负主要有四项:费改税减少的收费;免征特产税;免征屠宰税;取消农业税。开平市这四项对农民减负分别为:5580万元,120万元,218万元,1338万元,合计共为7236万元,全市农民人均减负中增收为151元。而发展增收则是动态的、长远的,数量相对是无限的。所以,农民增收应确立以发展为主的思路,克服单纯依赖减负、补贴的思想,主动从发展中找出路,从发展中挖潜力。

二是在农业领域增收和非农领域增收中,应以非农领域增收为主。因为从农民收入的构成者,增长潜力最大的是非农经营和非农就业工资性收入。这是未来农民增收的两条主要渠道。因此,要确立跳出农业领域,在非农领域为主寻找农民增收的新动力。

“一减”“二改”“三推进”的对策

从分析农民增收存在的三大主要矛盾中,我们可以看到,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具有“三性”:一是艰巨性;二是长期性;三是系统性。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素质不高,基础设施落后。要确实保证农民收入不断增长,是一项涉及各部门的艰巨、长期的富民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坚持不懈的重视和努力。从目前的现实出发,必须长短结合,标本兼治,采取“一减”、“二改”、“三推进”的对策。

“一减”:就是继续减轻农民负担。历史证明:农民富,天下足;农民定,天下安。减轻赋税,让农民休养生息,是历代政府富民强国的政策。所以各级政府要狠下决心,逐步彻底取消一切不应该由农民承担的税费。但由此引起的县、镇两级政府财政收入

的减少必须引起中央及省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中央应继续认真制订对农产品的补贴和价格保护政策,确保农民收入的稳定。

“二改”:一是改革和完善农村的教育。从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战略角度出发,对离开学校的现存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教育体系要逐步建立,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对在校的农村未来劳动力的教育,除基础教育外,绝大部分应加强适应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

二是改善农民自主发展增收的环境。首先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环境,加强水、电、路的配套建设,各级政府要真正确立“城市少建一栋楼,农村多修一条路”的思想,加大扶持投入的力度。其次要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建立城镇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再次,改善农民创业的金融环境。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采取各种形式解决农民创业贷款难的问题。

“三推进”:一是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农民增收的一个产业依托。目前农村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实质是工业落后的必然结果。可以说,没有工业化,就很难有农村的大发展,就很难有效实现农民收入较大提高。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树立起农村也能发展工业的思想,坚持资源与非资源并举,坚持利用外资和利用民资并举,加快发展农村工业,为农民增收创造强大的产业基础。

开平水口镇是一个农村工业发展的很好典型。水口镇通过大力培养水暖卫浴工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全镇有近500多家水龙头生产和销售企业,全国十大水龙头名牌产品,水口镇就有3个,成为“中国水口水龙头生产基地”,是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和财政增长最快的镇,全镇去年农民人均收入5639元。

二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经济发展中产业聚集的载体,也是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载体。推进城镇化建设,要突出抓三方面重点工作:一要重点建设中心镇,对规模偏小的镇村进行撤并,精简镇级机构和编制,减少农民供养人员。二要实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订,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加快向城镇聚集。三要取消一切限制农民进城创业增收的政策规定,实行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合法流转制度,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为广大农村能人进城施展才华、创业致富开辟“绿色通道”。

三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并不是也不能“丢弃”农业,而是要切实抓好调整农业结构。一要突出抓特色,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二要高度重视抓龙头,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不断扩大市场,搞活流通;三要大力抓农业加工业,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经过努力,开平市已培育一批养鸡、养鹅、养猪龙头企业和蔬菜基地,农民收入都得到改善。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为农民增收创造必要的条件,努力开拓农民增收的新局面。(本文作者为中共开平书记、市人大主任赵瑞彰)

【农民增收面临的矛盾和对策】相关文章:

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及对策09-22

福建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09-22

海东地区农民增收的限制因素及对策09-22

对新疆农民增收的思考和建议09-22

乡镇农民增收的目标和措施09-22

关于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09-22

农民增收先进材料09-22

促进农民增收措施03-15

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