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核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和首要目标。近年来,戴庙乡党委、政府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立足库区实际,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稳定提高传统农业,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扶本开源,多措并举,加快了农民增收的步伐。
一、农民增收现状
2017年,全县统计数字,戴庙乡农民人均收入3750元。根据我们的调查,实际应在3500左右,其中,土地收入人均1200元,工资性收入人均2200元,经营性收入人均150元。从统计的数字上分析,我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农民群众生活依然比较困苦;从收入结构来看,土地和劳务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体力劳动依然是农民赖以生存发展的饿主要动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
1、农业产业特色不突出。受一麦一豆传统模式影响,我乡农业产业特色不突出,虽然在蔬菜、畜牧等产业的得到
了发展,但发展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在种、养、加等方面大户少,农业所占比重大,农村二三产业的比重低,农村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空间较小。
2、干部“双带”能力不强。乡、村两级带领农民奔康致富的欲望还不够强,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还不够多,有关执法部门还存在收费高、办事慢的问题,经济发展坏境还不够优化,尤其在为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方面还存在重说轻做的现象。
3、群众思想保守。思想不解放是最大的制约和障碍,绝大多数人愿当打工仔打工妹,不愿当老板,愿把钱存起来不敢把钱动起来,戴庙乡48个村,3.6万人,截至3月底,信用社存款1.5个多亿,人均近5000元,在工商部门登记的个体工商户只有230家,私营企业16家,商机不浓,经济不够活跃。
4、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目前我乡农业龙头企业有6家,但多数企业存在:一是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弱;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结不紧密,没有很好地解决“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问题;三是龙头企业经营粗放,现代经营理念差,依靠科技开发新产品能力低。
三、对策及下步打算
为实现农民增收这一目标,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乡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在“解”与“放”中求发展真解,在“思”与“想”中谋科学新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特做精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做活做足第三产业。
1、挖掘“特色”潜力,做特做精第一产业
特色就是生命力,就是竞争力。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坚持不懈地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订单为依托,在抓好水产、畜牧等主打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甘蓝、西瓜、大蒜、经济林、棉花、桑蚕等,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村,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积极探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梁山明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选择部分村推行土地有偿流转,建设中药材和食用菌标准化养殖基地。进一步挖掘畜牧和生产养殖的传统优势,在金山洼水面推行产品升级,养殖桂花鱼,台面上养殖蛋鸭3万只,新发展规模养鸡户10家,规模养猪户10家,其中养殖野猪户1家,规模养驴场1处。成立渔业、养鸡、养猪、蔬菜4个合作经济组织,降低种养成本,发展技术推广。
2、挖掘“龙头”潜力,依托带动促增收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着力培植特色主导产业。一是努力打造四大基地。以省级标准化渔塘建设为契机,在金山坝以西建设万亩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以兴达奶牛场为龙头,建设
奶牛生产基地,年内新发展优质奶牛800头。以金凤种禽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设肉食鸡饲养加工基地,以黄河滩区为重点,建设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同时,积极发展桑蚕生产。二是推进土地依法流转,引进大户规模经营。年内争取建设成两处以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三是支持、引导广大农民大力发展合作社、协会等各种服务组织,积极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经营、流通等各种环节的社会化服务。四是争取上级扶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年内完成7000亩的沙化地改造任务,使其达到水、电、路、渠等配套完善。积极抓好各种小型排灌渠系建设,提高防灾、救灾能力。在搞好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的同时,大力兴办农字号龙头加工企业。吸引投资400万元的耐森木业落户我乡,新发展木材加工企业3家,水产品加工企业2家。学习商老庄发展藤编的经验,引导妇女、老人从事来料加工。
3、挖掘“市场”潜力,做活做足第三产业
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支持、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同时,以上海相武运输公司党支部为依托,支持帮助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民到上海等地城市货物运输,2017年我们组建了生峰运输有限公司,今年将对车辆进一步整合,再组建一家新的物流公司,彻底扭转单打独斗的局面,力争年内新增加大型运输车辆800台,新增收入8000万元,努力打造货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物运输特色乡镇。强力发展物流、旅游和家庭副业。主动与梁山县城相承接,发展运输和商贸。力争在旅游开发上有所突破,建设一处农家乐,一处渔家乐,发展家庭副业,新增个体工商户50家。
4、在“解”与“放”中求发展真解,在“思”与“想”中谋科学新路
以集中学教活动为契机,努力解决愿打工不愿当老板的问题,丰富学教内容,创新活动方式,通过请老板讲课,组织外出人员参观学习,评选明星老板等方式,创造出2万人想当老板,1万人能当老板,2千人当大老板的成效。抓典型示范。定期培育一批从事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经商等方方面面的大户,在全社会形成示范效应。抓机制创新。一是工作机制,成立专门的班子,一套班子负责一个产业,一个副乡级干部包一个重点项目。二是激励机制,对各项重点工作严格进行考核奖励。三是督导机制,实行定期考核通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跟踪服务。由分工乡长牵头,组织农业服务中心、土管、工商、农村信用社等有关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帮助农民跑订单,跑工商注册、用地,资金等有关方面的手续。
关于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2017-04-01 14:15 | #2楼
自“十个一”活动开展以来,我乡高度重视,按照、县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实际,我对南安村所有农户进行走访,了解农户主要收入来源,分析农民增收的原因,以及存在的困难,提出改善民生的意见和建议,做好调研工作。
一、详细掌握基本情况
(一)召开村干部座谈会了解调研村基本情况
南安村位于县境北部,xx东北部,距乡政府10公里处。南安村由9个自然村合并组成。全村106户,540口人,其中劳动力324人,党员20人,女党员5人。全村总面积3250亩,其中耕地面积2588亩,林地面积420亩,核桃经济林面积2500亩。专业合作社2个,核桃和食用菌为南安村主导产业。农民收入呈多元化趋势,2012年全年总收入10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比2017年翻一番。
(二)召开群众座谈会了解农村发展概况
1、基础设施现状。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一座,全部实现村村通,乡道、户道全部硬化,有文体活动广场一处,村级卫生室1个,便民连锁店1个,农村书屋一个。建有水窑,水塔等解决人畜吃水。在住
。
大家一致
认为,搞双孢菇大棚种植是一条出路,一定能挣到钱,为了能真正让村民看到效益,村xx决定先行搞实验。
2012年初刘向阳引资、出资230万元新建双孢菇大棚12座,成立向阳食用菌种植基地。项目建成后每棚当年可收入6万元,年收入达50万元左右。此外,向阳食用菌种植基地每年可解决40余人就业,每名妇女每年可挣到5000元务工费。并逐步形成产业链,农民的秸秆、玉米芯、牛粪得到充分回收利用,也能换取部分收入。12个菇棚双孢菇残渣可增1万担有机肥,可培肥100亩耕地。同时可带动运输、商业、饮食服务、购销等相关产业发展。
(二)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近年来,玉米价格稳定有序,种粮农户从中切实得到实惠,促使部分农民重新回归农村,大力发展玉米种植。2012年全村玉米种植业收入是2017年的2倍,纯玉米种植户占总户数的40%.玉米收入已成为主要的种植业收入来源。
由于大量市场需求,核桃成为一种新兴产业,近年来,南安村采取作物与核桃套种的模式,大力发展核桃经济林。现成园面积达130亩,每亩可收入5000元,仅这一产业人均增收2000元。但有部分农民认为核桃种植见效慢,阻碍田耕,排斥种植。
畜牧业收入也成为农民增收的来源之一,以牛、羊为主,
由于缺水等条件限制,并没有形成大型养殖规模,在肉价上涨的情况下,牛、羊养殖发展前景可观。
(三)国家惠农政策保障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随着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的力度加大,直接保障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另外,落实购买农机具补贴、畜牧良种补贴,对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实施退耕还林,建立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制度,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完善农村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保障体制,实施家电下乡补贴政策等等,从政策上保障了不少农民收入的增长,此项收入比2017年增长19.4%。
(四)劳务输出的快速发展保证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随着现代农业的推进,机械作业代替了部分手工操作,在农闲时间外出的人数逐年增多。2012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到总人数的30%。特别是一些80后、90后成为外出务工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从事生产活动,专门靠打工增加收入,他们收入相对较高,工作也相对稳定,劳务收入
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五)外出经商的蓬勃发展加快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2012年外出经商人数占到全村总人口的10%,他们自主经营,收入可观。他们的收入远远高于人均收入水平。有的高达几十万,但毕竟风险大,技术含量高。
三、目前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
1、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滞后,土地对农民增收的实际贡献有限。2、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3、农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明增暗降。4、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农业抗风险能低。
四、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南安村过去虽然在农民增收上有了一定提高,但经济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只有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思路,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一村一品”为切入点,不断完善支农机制,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一)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
结合地形优势,市场优势,以抓核桃产业为突破口,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核桃种植规模。南安村核桃种植已显雏形,2012年初达2500余亩,2017年新植200亩,成园面积130亩。应在目前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形成连片种植,打造南安、秀村、北石核桃产业带。
同时与浮山七月核桃深加工企业签订购销合同,解决销路问题。秉承“谁栽植,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强化技术培训和经营管理,充分激发农民创业增收的动力,实现南安村人均一亩核桃经济林的发展目标,力争到“十二五”末全村核桃年产量达50万斤,直接带动南安村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
【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09-22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09-22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09-22
促进农民增收报告09-22
促进农民增收措施03-15
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09-22
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09-22
促进农民增收交流材料09-22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