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经典励志>培养方法>《如何培养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创新能力

时间:2022-11-19 01:48:16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培养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的进步,以 教育为本。语文是一门    基础学科,“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 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语文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决定了搞好学生语文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语文课要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立足于学生的生活。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必须加强语文情感的培养,让学生喜欢语文,让学生愿意学习语文,让学生感知语文知识在自身生活中的必不可失、必不可少。在这种思想的奠基下,学生才能在已有语文知识的层面努力进行语文创新。 

如何培养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创新意识 

意识决定作为,没有做事的意识,根本就不能去做事,也不可能做好事。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有些语文教师教学模式单一,照本宣科,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有个性的学生不能积极看待,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这是一种社会现实,也是一种社会实际。作为语文教师要冲破这种牢笼,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要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能力的修养,使自己首先具有创新意识,用自己的创新意识去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创新精神 

过去的语文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一味地单纯灌输。在新教育理念的语文课堂上,在新的语文课堂听、说、读、写的教学中,要突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产生师生互动,注重学生参与精神、探索精神、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创设氛围。语文教师要把自己视作课堂上的“导演”,由原先演绎知识的“演员”转变为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导演”,要对知识的重、难点和来龙去脉吃深吃透,并摸清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其思想的差异性,恰到好处地兼顾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接受能力,让课堂的每个“演员”开动脑筋、主动表演。并且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感悟,去思考,去钻研,去实践,探索知识的奥秘。对于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不要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以免挫伤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情绪,也不要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时出面代理,而要适当地鼓励、启发、引导,让学生品尝找出正确答案的愉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单一的问题不要确定单一的答案,因为这个问题可以站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去看待。

要讲求知识的多重性,要给学生打开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想说、能说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样就能逐渐培养起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培养创新能力 

有了意识,有了能力,并不代表着学生就可以创新,还要让学生形成创新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语文创新教育的培养贯穿于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中,语文教学应变传统的概念化教学为实践性教学。如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将其改编成课本剧,选择好的、成型的剧本组织学生演一演。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个个都积极地研究教材、把握剧本,都真正成了剧中人,想过把“演员”瘾;也就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突破了课堂教学空间,为学生开创了语文实践天地;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课文《孔乙己》后,让学生联系现实,在生活中找一找,看现今的社会中有没有孔乙己的形象,通过与现实的对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这样,学生既对课文的文学性进行了品位,也走进了生活,感知生活的美好。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写一些孔乙己的未来,创造出自己的想象空间,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随着教学逐渐产生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 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以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课堂授课效率,如果能引入一些新技术、新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无缝式”互动,则一方面解决了互动与教学进度的平衡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不完全”互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阶段的互动式教学工具主要有“ 电子白板”和“抢答系统”两类产品。“电子白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把许多宏观、微观的景象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带给他们非常直观的视觉感受,使得学生的体验更直接,感受真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传统授课方式所不能比拟的。抢答系统是基于无线通讯技术的互动教学产品,通过现有的多媒体教室进行互动问答、随堂测验等活动,能够将课堂上每个成员的情况及时反映到这个系统中来,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手中的遥控器来查看自己的答题情况等。互动教学系统的广泛应用,将解决课堂教学的一系列难题,为教学提升授课实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应用 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打造全新的高科技含量的空间,让语文教学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搞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在培养语文创新能力的同时,要对学生强调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生活的体验。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源泉,是培养语文创新能力的基础,没有语文知识就必然没有语文创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知识和生活体验可以说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只有积累了多方面的知识,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在运用中左右逢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断地求异创新。

《如何培养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017-03-21 06:02 | #2楼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国际国内日趋激烈的各种竞争,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要提高全民族素质,创新教育是关键。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我们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

新时期语文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然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如何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我们必须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 牢牢地把握课堂教学,在问题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牢牢的把握住课堂,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要善于营造宽松愉悦的教育氛围

心理专家指出,紧张的学习气氛,制约着人们智慧的潜能的发挥,而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可以诱发学生创新潜能的萌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允许学生议论,相互交流,争议辩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给学生创造一个思维的环境,以鼓励的手段,去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时捕捉学生的智慧灵感。对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创新的行为,加以表扬肯定。使学生养成敢于探索、敢于开拓,敢为天下先的求新精神。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要全心全意地和学生交朋友,使这种新型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使学生具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想学、乐学、创造性地学。

(二)成立各种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能创新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和“顾问”等多种角色,把自己视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要真正“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使“合作”体现在意识和行为的统一上,从而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此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的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会创新

布鲁纳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提问的空间和氛围,变学生做答为集体研讨后予以归纳。要让学生亲自参与收集、分析信息,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以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内因,教师、教材是外因,教师就是要通过种种渠道,采用种种方法,通过外因促进内因的转化,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他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质疑问题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比如,教学《伤仲永》时,有个学生问:“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书具”是指什么?”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学生的质疑精神,但不马上回答,而是把问题交给大家去思考。经过认真思考,学生有了正确的理解。类似这样的有价值的发问,每个教师都会遇到,只要我们有针对性地给予疏导、释疑,就会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质疑能力不断增强。同时,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用“我认为”“我发现”“我同意”“请问”等词语探讨问题,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议,发表新见解。

二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如何培养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从本质上说,阅读活动,是一种存在差异的交流(交往)活动。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开联想、想像,培养阅读创新能力

在阅读活动中,根据文字材料的描述进行想像,是阅读创新不可缺少的一环,它是主动阅读、活化信息、形成新见解的必要条件。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①发挥丰富想像,再造作品境界。如读《孤独的收割人》,我们边读边展开想像的翅膀,在我们的眼前会呈现出一幅图画:在一望无垠的高原上,轻风吹动着白云,在蓝天上缓缓移动,成熟的庄稼泛起微微的波浪,在阳光的照射下泛起金色的光芒。这时,传来阵阵凄凉的歌声,循声而望,是位姑娘。她“又割又捆”,“边干活儿边唱歌”……由于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了一个更为丰富的作品的艺术境界,并将自己不由自主地融入到作品的境界中,在感染、共鸣、激动中不能自已。②发挥丰富的想象,再造人物。《孤独的收割人》中的姑娘,诗中仅写到她的唱歌与收割,至于其他情况没有写及。阅读此诗我们可根据姑娘唱歌和收割的情况,对她的外貌、心理、语言、行动等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再造一个完整而鲜活的人物形象。只有如此再造人物,才能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甚至“与之共语”。③发挥丰富想象,去填补艺术空白。如《孤独的收割人》中的姑娘家世如何?经历如何?她过去怎样?现在怎样?歌声为何这般凄凉?为何这般哀伤?……我们可发挥想象,去填补这些艺术空白。

阅读中的联想主要有四种方式:①接近联想。如阅读郦道元的《山峡》,联想到李白的《朝发白帝城》,眼前呈现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情景。②相似联想。如读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此梅此景,可联想到人的坚韧品质,不屈精神,顽强斗志。③对比联想。如读欧阳修的《秋声赋》,从萧条凄凉的秋联想到峻青《秋色赋》中所描写的丰收的秋。④因果联想。如阅读鲁迅小说《孔乙己》,可根据孔乙己所生活的环境以及他自身等因素,联想到孔乙己的结局。运用阅读联想对读物进行理解、追忆和创造性的思考,应注意材料之间的联系,尽量形成广泛而多样的联想,以努力提高阅读创新能力。

(二)进行逆向、发散思考,培养阅读创新能力

在阅读作品时,我们主张不但要顺思,而且要反思。如阅读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对玛蒂尔德的解读就可以从正向与逆向两个方面去思考。可以说玛蒂尔德很虚荣、追求享乐;但用“人本”理论去分析,就可以看到她有许多可贵的品质:坚强、纯真、质朴、讲信用、吃苦耐劳、对命运努力抗争等。人物形象的矛盾与复杂,构成了艺术典型。我们如果用固定的思维思考问题,那就只能看到一层不变的东西,假若在顺思之后,再作一番逆向思考,那就会领悟到意想不到的内容。

此外,在阅读中还可进行发散思考。如阅读杜甫的七绝《江南逢李龟年》,对“落花时节”的理解,就可作发散思考:可将“落花时节”与诗中“江南好风景”联系起来思考,“落花时节”当是指春天;可将“落花时节”与李龟年的经历联系起来思考,“落花时节”是说李龟年昔盛今衰的境况;可将“落花时节”与杜甫的经历联系起来思考,“落花时节”应是杜甫自身不幸的慨叹;可将“落花时节”与唐代的状况联系起来思考,“落花时节”可视为对国运的感慨

(三)勇于质疑,培养阅读创新能力

阅读中的质疑,表明阅读者处于积极思考之中,有了积极的思考,才会有深入的发现。那么,在阅读中怎样质疑呢?就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来说主要有两种质疑方式:一种是由教师质疑,并由此激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其积极性,通过引导、讨论获得新的见解。一种是由学生质疑。学生在阅读中记下疑点,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出本组共同的疑点提交全班。全班同学根据小组的疑问,展开讨论,各抒己见,鼓励在各种意见的交汇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就质疑的性质来说,主要有下列几种方式:①对比质疑。它是将不同的文章加以对比,在比较中创新。如《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在叙事、描写、抒情上有什么异同?②因果质疑。它是对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分析,或由因析果,或由果探因,悟出新意。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恋爱失败的原因有哪些?③关联质疑。它是指就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作思考,从人物或事件的关系中,探究出新意。如《雷雨》中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

(四)开展研究性阅读,培养阅读创新能力

研究性阅读是一种为了研究或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有步骤的阅读行为。开展研究性阅读应力求做到:①由课本向课外读本的延伸。先阅读课本中所确定的内容,然后阅读与此内容相关的课外读物。②由课本向社会的延伸。在阅读课本及其相关内容的基础上,作社会调查,以丰富阅读的内容。③边读边悟边总结,培养阅读创新能力。如在阅读李煜《虞美人》一词时,就可以布置“走进李煜”的研究性阅读专题,组织学生阅读李煜其他的词。

三 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知道,一切需要创新的活动都离不开思考,思考就要有一定的思维方法。因此,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而中学阶段最能体现学生创新活动的教学就是作文教学。写作是充满创新性的心智活动,属于精神产品。因此,写文章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好的训练方式,将创新思维引入作文教学可以大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主题思想的创新

主题在文章中具有灵魂和统帅的作用,是文章中的核心及最本质的东西。主题的创新要在广泛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在实践活动中产生自己的独特的感受。要破除流俗的观点和自己的单纯的主观认识,“发前人所未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行主题创新。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很形象的说明这种方法的奇特作用。

在命题作文中,同一题目可以写成不同主题的几篇文章,原因就在于对这个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如《滥竽充数》,从结果入手,可以谈南郭先生不懂装懂而贻笑天下;从原因入手,则可以谈齐宣王搞大锅饭,未建立严格的人才考核制度。又如以《雪》为题:从雪的颜色可以赞美雪的洁白无暇、一尘不染;从雪的作用可以赞美雪温暖大地、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从雪的覆盖大地可以批评雪的虚伪懦弱,即以洁白的外衣掩饰世间的污秽;或者鞭挞雪的冷酷无情,所到之处雪压冰封,千山枯寂,万木萧条。再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篇作文的主题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一种对科学、真理执著追求永不妥协的精神的体现。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有人用“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作为挡箭牌,固执己见、我行我素,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建议,这显然是错误的。角度的不同还体现在涉及的不同的知识,如《伊拉克战争》这一时事作文,就涉及到历史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及军事问题等,要对之进行综合研究,才能有所发现。同时,选择主题的角度可以大到国家大事,小到个人修养、理想与前途、学习经验、人际之间的思想交流等;也可以从社会生活和材料中发现出人所未见或不曾注意的本质和规律。

(二)选择材料的创新

选择材料的创新即选择新颖的,别人不注意的,或不了解的材料,且具有典型性,能准确地为主题服务。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周围新的人,新的事,新的物随处可见。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不是缺少新颖的材料,而是缺少发现。最佳材料的选用,需要独具慧眼,匠心独运。

选材的创新,要着眼于材料的“新”。“新”即体现它的价值,要注意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材料。众人瞩目、议论纷纭的各种社会现实情况、看法、意见等。如今年发生的几件大事:美国进攻伊拉克,中国新一界领导班子的换届选举,突如其来的“非典”灾祸等。为此必须树立强烈的信息观念,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各种丰富、实用的新信息,要注意无人涉足的“短缺”材料。如在世界范围内爆发的非典型性肺炎事件中,有的媒体提到了“当自然界某一生物大量繁殖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产生大的瘟疫以减少它的数量,人类能否逃脱这种自然法制?”这样的材料。又如温-家-宝曾在4月13日公共场合说:“我们如果应对得当,措施有力,战胜疫情,就可以使坏事变成好事,增强我们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变能力。”同时还可以检验我们应急指挥系统的准确高效。“非典”事件还将逐步改变人们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了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等,可见“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相反,选择材料一定要避开“熟”,避开大家已感到落俗套了的题材内容,当我们所写的事物与过去已写过的同类事物处于同一水平、程度和状态时,人们就会产生“似曾相识”之感,降低了对文章的兴趣。因此,人云亦云的,我则不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材料的创新是一篇好文章的鲜明特点,但并非任何新材料都能写出好文章,还要看它是否具有内在的价值。因此既要抓新材料,又要重视深入挖掘材料所具有的价值,使下笔的文章既避免了俗套,又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

(三)写作方法的创新

写作方法是指一篇文章主要运用的表现方法。诸如象征、对比、衬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等。不同的文体还有不同的写法:记叙文可用顺叙法、倒叙法、插叙法,也可以用补叙法、追叙法等;议论文可用归纳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举例论证法、归谬法等;说明文可用综合说明法、举例说明法、比较说明法、类比说明法、图表说明法等。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灵活应用,也可以自创新法,只要利于文章的表达,什么方法好就运用什么方法。如节外生枝法:在写作过程中,有意地突然加入一些读者意想不到的偶然因素,从而改变读者对文章内容和发展趋势的猜想,得出另一种意想不到的结果。曹雯的《家庭的喜剧》便是一例:妈妈回家发现两个孩子一个烧糊了饭,一个打碎了碗,按事情的逻辑发展,可能有两个结局:要么做一番检讨,承认错误,保证不再犯;要么与妈妈顶嘴,母-子争吵。可是作者巧妙放进偶然因素,在行文中添枝加叶,先是加上爸爸的烟头烧破了衣服这个偶然因素,使故事有了喜剧色彩;然后加上妈妈烧菜不放盐这个情节,把矛盾推向高-潮,充分显示了家庭生活的和-谐和欢乐。两个孩子在这种喜剧的矛盾中明白了事理,文章读来新鲜有趣。

普通的写作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然接触不少,有些如象征、对比、欲扬先抑等。学生在作文中已经有所练习,但如何使写作方法更好地表现主题,更吸引读者,更好地创新,则是无止境的,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共同创造。

(四)语言表达的创新

大凡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都是认真下过一番语言锤炼的苦功,都力求语言的创新,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语言魅力。如:老舍的小说语言具有纯正的京味;鲁迅的杂文如匕首投枪式的辛辣、幽默;朱自清的散文婉约柔顺,娓娓道来,颇具情趣;赵树理的文学作品具有浓郁的山西“山药蛋”的气息,作家们以自己的创新的语言风格,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教师指导学生语言创新先要学习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反复吟诵,仔细品味,以语言大师的代表作品为养料滋润自己。同时还要向生活学习。生活中常有许多生动形象,简洁明了的通俗语言。多学习日常用语并借鉴使用,常常能收到奇效。

语言创新的前提是语言要准确,要遵守语言的逻辑规律,准确无误地表达思想内容。要创新必须使语言鲜明、生动。“鲜明”就是要使文章的语言感情-色彩褒贬分明,不能含糊其辞,要充分发挥它的表达效果。“生动”就是指语言的艺术性,这表现在语言运用中要具有最大限度的生动性和活泼性。生动的语言能够真实而恰当地再现说话人的语气、声调、感情、神态;能够注意句式的选用和变化;能够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和表现方法,使语言自然和-谐,富有创造性。如《湘西的水》中“那里的水都是山裁剪的涓流,水依山脉而绕,山脉多变,水也曲折;山皆石而少土,水也清澈透底;因为水清,更因为水曲,所以水势舒缓如镜,这样溪水就有足够的耐心将两岸的景致,一纹不折地很工笔地摄入涧底,漂在水中,非常自然主义的铺陈;深秋就是一卷铺到天涯的画不尽的油画;稍有风起,就有些中国文人画的写意;倘若暴雨骤至,那就是一川烟雾泼墨的效果图了。”其语言独特之处就在于灵活自由的词语搭配方式及修辞手法的自然和-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言的创新需要大量的积累,只有做到“厚积”才能独特地“薄发”。

总之,作文的创新需要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个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将创新思维引入作文教学中,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灵感,迸发创新的火花,产生优秀的佳作新人。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断地创新,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如何培养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创新能力】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07-31

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4-25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创新能力09-22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合集)07-20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0-17

【热门】如何培养创新能力14篇07-20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15篇(通用)07-20

【热门】如何培养创新能力15篇07-20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11-28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