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课外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那么,什么是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呢?下面笔者就自己的理解和做法与大家商榷。
什么是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大而言之,不外乎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人文习惯。具体地讲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日常的得体着装、合理饮食、按时作息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正确的学习姿势、课前的认真预习和课上的专心听讲、作业的规范书写、知识的梳理整合、考试后的自查自纠等;良好的人文习惯包括与人交往的日常用语亲切、自然,行动彬彬有礼、大方、端庄,比如见到师长能面带微笑主动问好;遇到比自己年龄小的冲撞自己能宽宏大量,容忍他人;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追跑撵打,自学遵守公共秩序等。
俗话说:“嫩枝容易弯也容易直”,这说明了加强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那么,呢?
一、 建立学生一日常规,培养学生自理能力。
我们都知道,“万物皆有法,有法天下和”因而在学
生还不能自觉约束自己的情况下,做为他们的老师就应该
为他们制定些规章制度。当然这些制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可避免地带有强制性,会使他们觉得不“自由”,而时不时触犯,但是做为制度执行的监督者(老师或班委)只要能开诚布公地以理服人,久而久之,守纪守规会成为学生们的自觉行为,这也正所谓“习惯成自然”了。
制定了一日常规。请家长配合督促学生,将学校的常规教育向家庭延伸,要求学生每天按时起床睡觉,文明礼貌,养成在家认真复习功课和参加劳动的习惯,培养学生自理能力,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就应要求他们养成自己洗脸、洗脚、洗小件衣服,帮助父母扫地、倒垃圾等良好习惯。让孩子通过劳动来理解劳动的意义,体会劳动的艰辛,体贴父母的辛劳,进而养成尊老敬老的美德。
通过“三自”教育,使学生成为生活的小主人,学习的小主人,班级的小主人,培养他们自理、自立、自爱、自尊的生活能力。
二、因势利导 相互监督
在班里多以守纪较好的同学为例子,大张旗鼓进行表扬,这是所谓的“榜样引路”,也可以举一些违纪违规带来不良后果的例子,这是所谓的“警钟长鸣”;正反面教育兼而有之,因势利导比空洞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学生有了良好行为规范养成的欲望后,教师要发动他们互相监督,共同遵守班纪班规,改正一些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使自己能健康成才。
三、学科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是人们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成为一种自动化行为,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身。课堂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智能的基本途径,也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主渠道。因此,各科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进行行为的规范化训练。在教学中,各学科教师要有统一目标、有统一标准,应要求一致,切忌朝令夕改,各行其事,使学生无所适从。如在训练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时,各科教师应按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眼睛离纸面一尺,手指离笔尖一寸。这样学生在对坏习惯产生防御的作用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养成正确写字姿势的习惯。
四、在课外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应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来训练和加强。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要求学生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敬队礼。要使学生尊敬国旗,就必须帮助他们了解国旗的含义,可以通过晨会、主题班会等活动,向他们讲解国旗的含义。使他们明白作为一名小学生,应努力学习知识,将来为祖国做贡献,为国旗增添光彩。这样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其明白道理,增长知识,才能更好更快地接受教育,内化为自觉行为。
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应该渗透于他们的学习、劳动、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为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有一定的依据,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还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那么,什么是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呢?下面笔者就自己的理解和做法与大家商榷。
什么是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大而言之,不外乎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人文习惯。具体地讲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日常的得体着装、合理饮食、按时作息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正确的学习姿势、课前的认真预习和课上的专心听讲、作业的规范书写、知识的梳理整合、考试后的自查自纠等;良好的人文习惯包括与人交往的日常用语亲切、自然,行动彬彬有礼、大方、端庄,比如见到师长能面带微笑主动问好;遇到比自己年龄小的冲撞自己能宽宏大量,容忍他人;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追跑撵打,自学遵守公共秩序等。
《课外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俗话说:“嫩枝容易弯也容易直”,这说明了加强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那么,呢?
一、 建立学生一日常规,培养学生自理能力。
我们都知道,“万物皆有法,有法天下和”因而在学
生还不能自觉约束自己的情况下,做为他们的老师就应该
为他们制定些规章制度。当然这些制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可避免地带有强制性,会使他们觉得不“自由”,而时不时触犯,但是做为制度执行的监督者(老师或班委)只要能开诚布公地以理服人,久而久之,守纪守规会成为学生们的自觉行为,这也正所谓“习惯成自然”了。
制定了一日常规。请家长配合督促学生,将学校的常规教育向家庭延伸,要求学生每天按时起床睡觉,文明礼貌,养成在家认真复习功课和参加劳动的习惯,培养学生自理能力,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就应要求他们养成自己洗脸、洗脚、洗小件衣服,帮助父母扫地、倒垃圾等良好习惯。让孩子通过劳动来理解劳动的意义,体会劳动的艰辛,体贴父母的辛劳,进而养成尊老敬老的美德。
通过“三自”教育,使学生成为生活的小主人,学习的小主人,班级的小主人,培养他们自理、自立、自爱、自尊的生活能力。
二、因势利导 相互监督
在班里多以守纪较好的同学为例子,大张旗鼓进行表扬,这是所谓的“榜样引路”,也可以举一些违纪违规带来不良后果的例子,这是所谓的“警钟长鸣”;正反面教育兼而有之,因势利导比空洞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学生有了良好行为规范养成的欲望后,教师要发动他们互相监督,共同遵守班纪班规,改正一些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使自己能健康成才。
三、学科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是人们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成为一种自动化行为,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身。课堂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智能的基本途径,也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主渠道。因此,各科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进行行为的规范化训练。在教学中,各学科教师要有统一目标、有统一标准,应要求一致,切忌朝令夕改,各行其事,使学生无所适从。如在训练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时,各科教师应按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眼睛离纸面一尺,手指离笔尖一寸。这样学生在对坏习惯产生防御的作用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养成正确写字姿势的习惯。
四、在课外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应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来训练和加强。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要求学生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敬队礼。要使学生尊敬国旗,就必须帮助他们了解国旗的含义,可以通过晨会、主题班会等活动,向他们讲解国旗的含义。使他们明白作为一名小学生,应努力学习知识,将来为祖国做贡献,为国旗增添光彩。这样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其明白道理,增长知识,才能更好更快地接受教育,内化为自觉行为。
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应该渗透于他们的学习、劳动、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为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有一定的依据,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还应把握其具体可行这一特点,如我们要求学生要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就应该让他们明确哪些是礼貌用语,应怎么样使用。对长辈要尊称“您”,不能直呼其名;向别人提出要求时要说“请”;给别人添麻烦时要说“对不起”;得到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等等。要求具体明确,学生就容易掌握了。此外,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上存在着差异,所以我们应分层次对待,尽量具体可行,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接受。
六、重视与家长的联系,双向管好孩子。
孩子的进步,集体的成长,离不开教师,也离不开家长。为了更好地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我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进行沟通交流。同时对家长提出请求:为孩子在家里创造必要的学习环境,为孩子做好榜样。
应把握其具体可行这一特点,如我们要求学生要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就应该让他们明确哪些是礼貌用语,应怎么样使用。对长辈要尊称“您”,不能直呼其名;向别人提出要求时要说“请”;给别人添麻烦时要说“对不起”;得到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等等。要求具体明确,学生就容易掌握了。此外,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上存在着差异,所以我们应分层次对待,尽量具体可行,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接受。
七、重视与家长的联系,双向管好孩子。
孩子的进步,集体的成长,离不开教师,也离不开家长。为了更好地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我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进行沟通交流。同时对家长提出请求:为孩子在家里创造必要的学习环境,为孩子做好榜样。
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017-03-20 18:27 | #2楼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少,自控能力差,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要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是人们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成为一种自动化行为,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身。课堂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智能的基本是途径,也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主渠道。因此,各科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进行行为的规范化训练。在教学中,各学科教师要有目标、有标准、要求一致,切忌朝令夕改,各科教师各行其事,使学生无所适从。如在训练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时,各科教师应按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眼睛离纸面一心,手指离笔尖一寸。这样学生在养成好习惯的同时,对坏习惯就自然而然地产生防御的作用。
二、在课外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除在课堂教学中抓之外,还应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还训练和加强。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要求学生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敬队礼。要使学生尊敬国旗,就必须帮助他们了解国旗的含义,可以通过晨会、主题班会等活动,向他们讲解国旗的含义。作为一名小学生,应努力学习知识,将来为祖国做贡献,为国旗增添光彩,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其明白道理,增长知识,接受教育。
三、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应该渗透于他们的学习、劳动、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为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有一定的依据,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还应把握其具体可行的特点,如我们要求学生要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就应该让他们明确哪些是礼貌用语,应怎么样使用。对长辈要尊称“您”,不能直呼其名;向别人提出要求时要说“请”;给别人添麻烦时要说“对不起”;得到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等等。要求具体明确,学生就容易掌握了。此外,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上存在着差异,所以我们应分层次对待,尽量具体可行,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接受。
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因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课外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卫生行为习惯03-22
家庭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03-14
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09-22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09-18
如何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04-28
如何培养良好的班级学风09-06
如何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09-22
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的倾听习惯05-16
如何培养幼儿健康饮食行为习惯11-14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文明行为习惯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