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如何培养中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
新时期的中学生智力发展水平较高,思维开阔,知识面宽,信息的吞吐大;同时他们很重视个人价值,进取心和民-主意识很强;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具有求异意识和创新精神;个性鲜明,善于表达和表现,敢想敢说、有主见,为人热情,具有开朗乐观的精神风貌。但他们也有突出的缺点和不足:以自我中心,自私、利已主义思想普遍,缺乏责任感;依赖性强,情感脆弱,生活自理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差;娇气十足,任性、固执、霸道、爱发脾气,不懂感恩;虚荣,盲目攀比,重金钱,重物质,缺少艰苦奋斗精神;是精于算计,过于现实,缺乏诚信,浮躁、急功近利。学习主体特征的变化带来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挑战,破解学生管理中的时代性难题,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眼前的刻不容缓的问题。 笔者认为,破解这一难题不妨回到根本上去。教育以人为本,人又以德为根,由此可见立人必先立德。道德情感教育是充分发挥教学功能,提高教学整体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站在素质教育观的高度,着眼于发挥教学整体效应来认识教育中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目的和意义,遵循教育的规律,具体实施道德情感的教育。
陶冶道德情感是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是形成和增强同所获得的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情感;另一方面是改变那种与应有的道德认识相抵触的道德情感。形成和增强健康的、正当的道德情感,不但要诉诸个人理智,诉诸个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而且更需要个人在实践中经受长期的甚至痛苦的磨练。具体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有效合理地借助学生自身的道德观念,引导他们逐步向正确的道德情感靠拢。
1.在教会他们领会道德要求的同时,有效合理地借助学生自身的道德观念,让他们感受到强烈的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在讲到爱护集体利益的行为时,应当毫不吝啬地使用赞赏、颂扬的词汇,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这种行为给集体和个人带来得荣誉,从而产生自豪、羡慕、向往等愉快的情感体验。此后,还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强化效果,让这种愉快的情感体验成为学生自我向上的强大内驱。当然有表扬就会有批评,讲到不守纪律,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时,则应使用指责或否定的词句,使学生产生羞耻、愤慨等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但这时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就要让学生明白地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错误,又不能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否则正确的道德观念是无法培养起来的。
2.情感教育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首先,应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诱发学生自身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中存在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重视知识轻视情感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自己的情感溶入其中,用充满感情的讲解,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积极丰富的情感。
其次,要为学生营造和-谐,愉快,活跃的生活学习氛围,要以平等,亲切的态度对待学生,以自身的人格及科学的热爱感染学生,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使每个学生都有成的
体验。这样,会使学生爱老师,爱班集体,爱学习,爱自己,增强其集体主义感,自信心,荣誉感,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等积极情感。
二、利用榜样的形象与感人事例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
通过榜样和感人事例,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增加道德实践的间接经验与情感的内容。情感与想象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就必须使他们的情感指向鲜明的形象,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晓之以理,学生的对榜样的形象理解得越深入,他们的情感就越持久,越巩固。
康德马甲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是有利于他们发展的阳光,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中的一切”。老师人格像阳光一样播撒给学生,像甘露一样滋润学生。学校的老师要以德为本,树立起道德的光荣形象。
三、升华中学生自身的道德情感
在阐明道德要求的观点时,要使学生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使道德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例如,爱国主义情感是在爱家乡、爱集体、爱人民等情感的基础上孕育起来的。为了使学生道德情感能不断地向广度和深度的方向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对道德要求的认识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四、注意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
家长、学校教师的谈话,说服,赞扬和责备的方式要讲究艺术性和机智,切不可千篇一律。否则,会使学生的情感变得迟钝,甚至消退。应该在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时,应当避免矫揉造作。要善于审慎地表露自己的情感,任何不真实的情感都会导致学生不愿遵循他的忠告。不冷漠无情,对道德情感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教师家长的真诚才能唤起学生的真诚。在处理每一件事时,教师家长应懂得教育科学,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与个性特点,不对学生产生偏见而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对学生的热爱与信任可以产生“期待效应”使学生在得到教师家长的期待与要求中形成自我肯定的情感。从而增强学习向上的动机,因此以积极,振奋的情感使学生参与教育教学,从而道德可以升华。因此,要善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积极情感,帮助他们克服消极情感,在帮助学生调节自己情感的过程中教育者应注意。 第一,不要采取简单禁止的方法,要耐心地改变学生产生消极情感的认识和观念;对于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往往比较心虚、敏感,对人有戒心、怀敌意,对其他人常常采取沉默、躲避或粗暴无理的态度。为了消除他们的消极情感,教师家长应创造良好的道德情境,从多方面关心和帮助他们。热情严肃地对他们提出希望,使他们在生活实践中亲身体会教师家长的善意,相信他们的真心,相信自己是可以转变的,从而激起重新向上的意志。 第二,不要盯住学生的某些消极情感不放,而要通过各种活动从正面激发和培养他们的积极情感;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要加以注意,例如,胆汁质类型的学生,他们情感发生快,强烈而持久,并有强烈的外部表现。就应注意培养他们的耐性、沉着和自制力。
《如何培养中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第三,培养学生预见某些情感表现的后果及根据情境表露情感的本领等,如严格要求,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优缺点形成自我分析的态度。组织舆-论,是学生的行为能随时得到提醒与督促,从而提高对行为的评价能力。赏罚分明,是学生由于正确的行动而带来精神上的满足,由于错误行为而产生情感上的内疚,从而形成是非观念与是非感。这些措施在提高学生对情感的控制力上都是行之有效的。
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灵活、理性与情感并重的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无论面对何种新问题新挑战,只要自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培养好学生的道德情感,就一定能创造平凡中的奇迹,收获人生最美的风景。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2017-03-20 15:03 | #2楼
众所周知,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里,学生的自觉性、纪律性相对较高,他们的意志自控能力也较强;相反,在一个“乱”班里,违反纪律的现象则十分普遍,明知故犯的现象也十分严重。学生违反纪律的原因是很复杂的,除了群体内部的相互影响外,还有其他种种:
1、不理解纪律的重要性,没有养成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觉得反正碍不了什么大事,犯点小错误不要紧;
2、师生间没有达成共识,情感走向不一致,不能互相理解、体谅,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对立抵触情绪;
3、教师与新时代教育脱节,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工作能力偏低,用老规矩、旧教条来束缚、管理学生;
4、学生的一些心理需求、特殊爱好没有能得到满足,精力过于旺盛;
5、其他的某些不利因素。
针对以上种种原因,教师应深入了解,以便做到有的放矢,工作更有效率。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还应该看到:道德是非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行为,其中最主要的表现为纪律方面的行为。因此,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应放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对外界做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反映上。
我们知道,人作为社会实体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括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一系列过程。其中情感使人的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动力,意志则是在情感的基础上使行为进一步实现的促进剂。同样的道理,学生表现在道德方面的种种行为也与他的道德情感有直接的关系:例如,有的学生看不惯别人欺凌弱小而产生激愤的情感,于是“大路不平旁人铲”的行为也就出现了;有的学生知道同学家庭困难无法就读而生发一种怜悯的情感,“爱心”活动也就产生了。因此,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就成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规范学生道德行为的关键。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那么,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当如何为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而呢?
首先:以情动人,利用师生间情感的共鸣来感化学生。
中学生最常见的利己情绪居多,与同学间不团结,对集体无感情,凡事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其次是小团体意识过浓,缺少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这就需要教师以情动人、无微不至地关怀爱护学生,以满腔热忱和真挚情感来感染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关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人几千年前就能说出的道理,今天的我们难道还不能将之付诸实践吗?在教育战线上,常有一些“好班”被搞糟,“乱班”被归正的现象,往往教育工作者是否真真正正投入了身心,用情动人的结果。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独立的个体,他们不是木偶,尤其是那些所谓的“乱班”的孩子,他们常常脆弱而敏感,自卑而多疑。他们能从老师的言谈举止甚至一颦一笑中发现不被关注、不受欢迎的蛛丝马迹,于是产生抵触或者敌对情绪,尤其故意自暴自弃。为此,教师应当更多的宽容一些、仁慈一些,能找到任何一个孩子的闪光点,把他们的错误看成人生路上正常的“小插曲”;教师自己也应当做一个情感丰富、乐观、开朗的人,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能让抑郁的面容出现在孩子眼里,即使有情感的流露都应该具有教育的目的性。当然,一个成功的教师不光会以自己的情感来感染孩子,还善于利用集体的情感力量来打动孩子,让孩子融入到集体当中与集体的奇怪许共鸣,这样才能彻底收到以情动人的成效。
其次,以理服人,引导学生认识道德规范的价值和意义。
认识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教师应当通过说理教育,引导学生认清道德规范及其意义,从而使其产生想要尊之而行的强烈欲望。很多教师“管”学生“管”得心力交瘁,反而看不到成绩,就是因为管得太多、太死:这也不行,那也不许,又不能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这样做的理由和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伦理观念、道德取向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很多在成人们的眼里看来是不容置疑的道理,孩子们却四懂非懂、似是而非。因此,教育者们更多的工作应该放在灌输道德要求上,同时对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予以肯定,对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予以指正并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通过这些,帮助学生形成道德道德认识,让他们明白事理,从而对“善”行产生一种由衷的愉快、满足、自豪、向往的情感,而对“恶”行却本能地生发一种羞愧、愤怒、深恶痛疾的情感,遮掩才能真正达到以理服人,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来规范学生的种种道德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新时代的教师应重新衡量并找准自己的位置:我们是教给学生道理,帮助他们健康成自由化发展、形成个性化思维的引路人,而不是用夹板绑、绳子捆,强迫他们走所谓“正道”的监督人。明白并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以理服人,而不能强规硬令。只有学生自己认识到“理”,并自觉产生强烈的情感要求,我们的德育教育才算走成功了这一步。
再次,以境育人,利用情境教育来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知道,一定的情境可以唤起人相应的道德情感,这就充分说明了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这也给我们的教育提供了另一条培养道德情感的可行性途径。因此,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创设和提供有利于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教育情境:例如,为了让学生学会面对困难、战胜自我,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意志,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像登山、爬高之类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具体的情景下进行教育,学生享受到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快感后所激发出来的少年锐气会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更勇敢、坚强;同时,为了让学生学会团结、合作马克仪开展一些集体性的比赛,如拔河、协调走等等,在具体的情境中灌输“得人和者得天下”的道理,让学生明白只有先学会合作才能更好地参与竞争。这种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以境育人”远比空洞说教的效率要高得多。事实上,只要教师肯留心,有利于培养道德情感的教育情境无处不在,情境教育也必能达到更完美的境界。
最后:以志励人,对学生进行前程远景教育。
当代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父母长辈们过度的关爱为他们造就了一间间遮风蔽雨的温室,他们躺在一张张温床上,缺少对困难、挫折的情感体验,更难于产生对前途、命运的关注,甚至有的孩子根本不会去考虑第二天或者下一步该做些什么。对生活的盲目性、空虚感使许多中学生产生了一些前所未有的一些心理问题,甚至逐渐演变为道德问题。很多家长、教师都较多的要求学生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做个乖孩子,却很少对学生进行将来如何参加社会劳动的教育,甚至未来进入社会的心理准备教育也被忽略。事实上,这恰恰才该是我们教育应当强调的重点——对学生进行前程远景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教育机关如果不能建立前途观念,就不可能获得良好的工作和纪律。”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向往未来、憧憬美好,从而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产生坚强的意志。中学生的认知毕竟有限,教育者的教育就更不能画地为牢,应引导学生投身于火热的生活实践中去,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情感要求。“我想做”的情感需求会使他们有足够的韧性和动力去克服不利因素,战胜自我。不是有一句“初生牛犊不怕虎”吗?以志励人,中学生的健康道德情感顺理成章,其道德行为也就自然归位。
综上所述,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具体体现,教师要善于利用种种方法来,只有这样,才能变道德教育中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被动性为主动性,彻底规范道德行为,走出学校德育教育的新局面。
【如何培养中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相关文章:
如何正确培养学生学习习惯09-22
如何培养学生情感素质09-21
如何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11-20
幼儿园里如何正确的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07-07
如何培养少先队员对祖国的朴素情感10-01
初中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活动设计方案12-01
春季如何正确养生06-01
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07-04
如何利用数学教学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09-22
如何培养中学生减轻心理压力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