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创新>《创新创业大赛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创业大赛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22-11-18 18:39:02 创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创新创业大赛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科技创新则是生产力的重要变革,历史也一再证明,科技强则国强。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我国高校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一项学生活动,大力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内容,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理念。

创新创业大赛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面对当今科技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而科技创新的实现主要依托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增强和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及能力等综合素质是实现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达到增强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

一、创业创新大赛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途径。创业创新大赛是指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动[1]。目前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涉及到各类学科,其中举办历史较为悠久,参与学生较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等。

二、创新能力的内涵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2]。

三、创业创新大赛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的主要目的之一竞赛题目来于生产,贴近生产,贴近生活。但从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设置目的来看,

它又高于生产,高于生活。1994年首次制定的《全国大学生建模竞赛章程》明确提出,竞赛“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开拓知识面,培养创造精神”[1],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主要是为了解决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所遇到的比较棘手,有待解决的难题,要解决这些暂时比较棘手,就要求学生要独树一帜,要从传统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综合运用已学的基本知识,巧妙利用已有的解决办法,创新思维方法,创新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获得问题解决办法。因此,参加创业创新大赛,无疑成为大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从而获得问题解决办法的一个重要途径。

2、竞赛内容前沿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人类的追求永无止境,这正是推动着生产力的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伴随着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社会文明不断向前进步,人类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难度不断增大,且这些难题的解决需要使用更新的理论去指导,需要更新的方式或方法去解决,这必定推动前沿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大学是前沿知识产生的摇篮,往往走在科学、理论的最前沿。大学生的创业创新大赛为解决这些前沿问题提供一个很好的“练兵”机会。《全国大学生建模竞赛章程》明确提出“竞赛题目有较大的灵活性供参赛者发挥其创造能力。参赛者应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一篇包括模型的假设、建立和求解、计算方法的设计和计算机实现、结果的分析和检验、模型的改进等方面的论文。竞赛评奖以假设的合理性、建模的创造性、结果的正确性和文字表述的清晰程度为主要标准”[3]。竞赛组委会往往将这些前沿问题当作参赛题目,力求通过竞赛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尽管学生可能解决的不多,但通过比赛,学生能开阔学生视野,触动学生对新事物的感触,并在比赛中不断探索解决方法与方式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四、创业创新大赛作为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1、企业参与是创业创新大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几十年前就有经济学家预言,这个时代是知识的时代,最深刻改变世界的力量,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资本一般是同质的,可以累积,可以交换,可以转移,而知识大不一样。知识本身并没有价值,它的价值只是体现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之中。这个过程就是生产。生产与知识结合越来越紧密是知识时代的最大特征,这特征主要体现于知

《创新创业大赛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识来源于生产,但又高于生产,且最终还是服务于生产。

2、通过广泛交流增强了创新意识

在常规教学中,学生多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来锻炼思维能力,不少教师采用“喂养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得高校学生所接受的创新教育偏向于对既定知识的掌握,轻于实践和交流。而在 创新教育中,许多思维方式和方法是需要广泛交流、相互启发的。如:锻炼创新思维所采用的训练方法“头脑风暴法”、“和田法”等均是需要广泛的集体交流。相比于理论讲授来说,创新竞赛在团队交流 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以“挑战杯”大赛为例,参赛者均为团队,获胜者也都是分工明确、合作默契的出色团队。在竞赛中,优秀竞赛成果的展出对参加者来说都是一种交流。通过对同龄人创新成果的观 摩,可以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在近期的河北省挑战杯比赛中,精美的版面设计、令人惊喜的成果都体现了大学生的独特创新思维,有效地激发了参观者的创新动机。

3、通过大赛训练提高了创新能力

目前,许多高校学生在接受创新思维训练多是通过理论学习,缺少系统的训练,特别是缺乏创新团队的组织学习,创新理论知识未能成为诱发其创新行动的媒介,使创新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创新 竞赛有项目载体和具体要求,为学生提供了研究目标和探索方向。以NOC大赛为例,其内容分为视频创作、平面设计、漫画创作、工业设计、动画制作五个部分,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在其中找到与本人 学习内容相关的项目。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学生对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反复实践,普通的高校生完全有可能超常发挥,创作出在常规学习中无法完成的作品。这 种有明确目标的创新竞赛将有利于消除创新的神秘 感,有利于增强高职生的自信心,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3创新大赛有利于形成学校创新文化 创新的研究者虽然将遗传素质列为第一原理,但他们并没有否认后天的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研究发现,只要进行合理有效的激发,创新其实可以“人人可能”,并且可以“可教而能”。 创新原理的第二条明确指出,环境是人创新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条件。在高职院校内部,形成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在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应该 通过评价模式的改革,对学生的创造行为加以鼓励,鼓励学生在“规定动

作”之外完成必要的“自选动作”,在评价指标中明确地列出加分因素,促使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与此同时,要努力增强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鼓励教师担任创新大赛的指导工作,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模式,以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充分利用周边条件 大学不可虚度,要尽可能早地参加一些创新活动。有名言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我们要从生活细节着手,富有创造力,从小培养动手兴趣,长大以后,除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对动手实践产生浓厚兴趣,所以当机会来临时牢牢把握住它。 一大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充满机遇的舞台。在学校会有许许多多的活动等待我的参与,无论是学校还是各个学院组织的活动我们都应该积极地参与其中。大学本来就是一个小的社会,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我们拥有最优越的条件,当我们走出校园踏入社会时就再也不会有保护了,所以每一个在校大学生都应该积极地培养自己的能了,包括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应该踊跃参加“创新能力大赛”等活动,比如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作为学生科技活动的新载体,创业计划竞赛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推动国内风险投资体系建立方面发挥出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参加此类活动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创新能力而且我们以团队的形式参加也增强了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我们的大学生,既要有专注实干的精神,又要有团结协作的能力。在今天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的时代,团队协作更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努力利用好这个平台,做一个创新型人才,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与培养2017-03-15 13:06 | #2楼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性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创新创业能力、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是否能够承担起振兴民族大业的重要课题。全面开展切实有效地创新创业教育,使更多的大学生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优先选择,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积极应对未来世界的严峻调整,越来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创新创业大赛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001年,我国有107万普通高校毕业生,2017年增至338万人,2017年达到413万人,2017年、2017年分别为559万人和611万人。从以上数字我们看出,高校毕业生数量在大幅度增长。据教育部有关统计显示,2001—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只有70%,其中本科生的待业人数2001年为34万,2017年达到79万,2017年为增至144万,2017年、2017年由于全球经济危机,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我认为新时期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目前,有的高校为激励和鼓励大学生创业,专门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奖励在创业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学生和老师。有的学校对创业较好或参加全国创业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和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这些做法都在不断地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只有机制完善了,

1

才会吸引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参与进来,才会使越来越多的创业人才脱颖而出,才会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激发师生创新创业兴趣

首先,增设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创业过程和规律。

其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想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首先要培养出具有较高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的教师队伍,只有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

再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建立全面的素质教育观念,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其他方面的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使学生意识到,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强化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充分发挥大学生科技社团的作用,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通过大学生科技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形成创新创业的文化良好氛围。

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教育专题活动,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载体。在校园文化中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教育专题活动,以社会实践为纽带,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有机地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来,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以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科技竞赛为依托,培育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依托校园各种科技竞赛,充分发挥“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就业创业论坛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课外活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的课外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四)搭建实习实训平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学生搭建实践训练平台。 这里有三种途径,一种是校企合作,联合创立实践训练基地;第二种是在高校建立“创业基金会”、“创业协会”等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第三种是通过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学生体验创业。以上三种途径都是在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搭建起一个发展的平台,通过走产

2

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高校与企业联姻,企业走进高校,共同探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

培养企业家精神,打造领军人物。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除了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外,还必须树立起由创业导向模式向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人才模式转变的新理念。只有将第一课堂课程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从深层次不断唤醒、启发和挖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团队训练、岗位见习、创业实践等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出创业领军人物,才能在大学生中塑造创新创业理念,从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整体水平,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和创业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是科技和教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付未来社会中国大学生就业发展和挑战的人才,是各类高校在教育创新中担负的首要任务。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立高校创新体系的关键性环节和基础性内容,能有效地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创新创业大赛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关文章:

领导者如何提升创新能力06-15

如何具备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03-24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07-31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0-17

如何提升创业能力05-18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合集)07-20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5-15

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01-12

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4-25

如何在教学过程提升学生思维创新能力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