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新常态>《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

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

时间:2022-05-18 09:29:29 新常态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

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对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状态的准确判断,不仅要求我们要准确认识,还需要主动适应、积极引领。

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是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就必须牢牢把握“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个大逻辑。

准确认识新常态

新常态是对发展阶段的一个新的判断。2015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一重要表述,是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中国经济,体现了一种“新常态思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系统阐述了新常态。12月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提出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这是中央首次在政治局会议层面提出新常态。12月9日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是对APEC会议上习关于增速、结构和动力的阐述进一步的深化和系统化,是决策层对新常态最为完整和系统的解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别从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 、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与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及宏观调控方式等九个方面的新变化提出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性特征。

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当前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这些趋势性变化和特征可以推出“四大转变”的结论:一是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三是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四是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准确认识新常态,必须把握好这“四大转变”。

主动适应新常态

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我们不仅要准确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更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进一步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抛弃旧的片面强调增长速度、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和资源消耗的方式方法,对GDP增速的下降要有宽容度,彻底摆脱“速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度情结”、“换挡焦虑”,保持“平常心”,要探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变化了的内涵和条件,改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和结构。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努力做到“八个更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八个更加”,即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八个更加”是判断我们认识是否到位的基本标准,也是我们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基础。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有对路的方法和得力的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围绕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改革,推出既具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也要使改革的举措有效转化成发展动力。要自觉遵循新常态下经济运行规律,坚决破除过去的路径依赖、思维定势和工作惯性,实现思想观念上的新变化、工作思路上的新发展、工作路径上的新突破。

积极引领新常态

做好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工作,我们必须在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基础上,积极引领新常态。

积极引领经济新常态,需要我们树立科学的新常态思维。树立新常态思维,就是要打破掣肘发展进步的“路径依赖”,放下对经济增速的纠结,深刻理解新常态下的增速换挡,是为了获得更持续、更强大的发展动力;就是要把握目前经济发展的新进展和阶段性特征,不能再用“起飞”阶段早期和中期的惯性思维去看经济增长速度,而是要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转型升级。

积极引领新常态,必须坚持发展、主动作为,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要促进“三驾马车”更均衡地拉动增长,要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要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要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还要注意防控化解各类风险。

积极引领新常态,必须抓住和发掘经济发展新动力,培育新的增长点。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动力,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要向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要动力,要向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要动力,要向消费创新和消费热点要动力,要向区域创新发展要动力,要特别重视向科技创新和信息化要动力 。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2017-01-06 10:22 | #2楼

新常态是主席基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实际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状况。新常态下,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逐渐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经济发展转变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面对新常态的新形势,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也成为了一个关乎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第一,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策,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尽管国家财政收支形势较为严峻,但在银行有较多富裕资金,企业因约束机制强化等原因而贷款谨慎等情况下,财政可以通过实施以适度扩张的国债政策为重点的财政政策,来达到扩展需求、刺激经济的目的。

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新常态下,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财政政策应把重点放在改善民生上,货币政策实施的重点,可以更多地放在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环境以及防范金融风险和重大改革推进上。

第二,积极发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经济增长点是指在经济成长和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能够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的新兴产业或行业。就是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和潜在的市场需求,成长性好、技术和资金密集度高,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具有高技术附加值的新产品或服务。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处长刘元春表示,“培育新增长点”不仅是结构性改革的落脚点,也是我国全面摆脱“三期叠加”风险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将它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政策的核心,可以使明年经济工作定位更明确。

第三,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

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在新常态下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2015年将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要通过改革创新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015年12月14日,《国务院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提出除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税收管理权限外,各地区一律不得自行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此举意味着在“新常态”下,区域发展驱动力不再侧重各种优惠政策以及招商引资等模式。在新常态下推进城镇化,不仅能够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也能够释放巨大的改革红利,促进经济增长。

第四,加快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只能采取分步过渡的渐进方式,这就决定了改革中会出现一个长期的新旧体制交替的过程。大力推动金融领域改革开放,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金融体制机制,健全和完善金融体系。加强对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的监测分析,动态排查风险隐患,切实防范化解各类金融风险。新常态下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放开民营银行准入,意义也十分重大。随着金融监管政策的完善和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放开民营银行准入,已经具备了条件。

第五,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中共中央在主持学习时强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以更加积极有为的行动,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完善对外投资体制和政策,

激发企业对外投资潜力,勇于并善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开拓市场。随着QFII、RQFII、QDII的额度不断增加以及沪港通的实施,证券投资项下将逐步呈现资本双向流动的格局。大力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增强国际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

第六,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强调:“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和终极目标。党的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发展经济也是做好其他一切事情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够有条件、有财力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了,也必将更好地调动群众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国务院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基、完善住房保障机制、注重安全生产,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归人民享有。

总之,面对新常态下的新形势新任务,最重要的还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消费和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实现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怎样正确理解和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2017-01-06 15:17 | #3楼

通过本学期对《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理解和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这个问题产生了一些见解。

在我眼中,中国经济新常态,简单可理解为:这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实质上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如何理解和适应这种新常态?八个字:“不拘常例、不违常情”。所谓“常例”,被定义为“长期存在于中国政商界的或明或暗的规则”而至于“常情”,则归结于“千百年来老百姓心中最朴素的常识、常情、常理”。

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是党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作出的新判断。“新常态”必然带动深刻变革。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敏锐地意识新常态的科学内涵,应势而动、因势而谋,增强化危为机的本领,为全面深化改革赢得先机。

迎接新常态,施展新作为,就要牢固树立“发展为要、民生为大”的理念,从大处着眼,从完善工作机制入手,优化服务流程,满足群众诉求,把责任落细落小落实,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体现在党员干部的行动上,把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书写在群众生活的变化上。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全面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支撑长期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等日渐式微时,我们唯一的出路仍然是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继续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动力,以改革开放红利开启一个提质、增效、升级的经济发展新阶段。比如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一头连着投资、一头连着消费,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资本市场中的体制性制度性问题,加快释放资本潜力,使新常态下的经济增

长获得更加充实的血脉滋养;比如科技创新,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老路已经走不通,新路就在科技创新上;比如扩大消费,消费是最终需求,也是社会再生产得以顺畅运行的关键环节。所以应在开辟新的消费增长点上下功夫;比如制度创新,通过各领域改革的联动集成,激发市场活力,构建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机制。

应当强调的是,在度过经济减速关口、平稳转向新常态中,防控化解各类风险难以避免,也十分复杂,对于产能过剩、地方债务、房地产泡沫以及信用膨胀、财政收支压力等方面的问题,还需强调底线管理、主动有为。当前,中央反复释放“经济增速放缓处于可容忍范围”信号的同时,正在有条不紊地按着既定步调推进改革,态度和力度都表现出强大的定力和决心。

综上,若要正确的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让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动力。

【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相关文章:

如何才能拿到经济补偿金呢02-08

如何在创新融合中寻找新突破02-11

疫情防控常态化措施02-18

常态化防控措施(精选11篇)08-17

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精选5篇)07-26

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精选11篇)07-28

常态化疫情防护措施(通用5篇)05-27

校园常态化疫情防疫措施(精选6篇)05-27

常态化疫情工作措施(精选5篇)05-28

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精选8篇)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