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地理科学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培养目标
全面面向21世纪科技、经济、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需要,本专业培养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地理科学思维的基础扎实、适应面广、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中学地理教育和环境教育师资及其相关专业的后备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接受地理科学思维和地理科学技能的训练,同时兼顾环境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培养,并通过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获得从事地理教学、地理教学研究、地理科学研究、地理实际应用及环境教育等各种基本能力。
具体要求为:
1、具有扎实的地理学和环境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
2、掌握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地理教育和环境教育的基本能力;
3、了解地理科学的最新发展和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相近专业学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并获得广泛的人文科学的修养;
4、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的基本能力;
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三、主干(核心)课程
地图与遥感、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教学论、区域分析与规划、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
四、学制与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名称
标准学制为四年。依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修业时间不得少于三年,不得多于六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五、毕业学分及授予学位要求
1、本专业学生必须修满172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公共基础课50学分、学科基础课22学分、专业必修课28学分、专业选修课18学分、教师教育课程必修12分、教师教育课程
选修4分、跨学科校选课4学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22学分,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项目12学分。
2、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衡阳师范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规定者,可授予学士学位。
六、总周数分配表
七、各类课程结构比例统计表
八、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安排表
(一)公共基础课程(50学分,必修)
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美术欣赏》《音乐欣赏》作为跨学科选修课开设;师范专业学生必须选一门艺术类课程
模块(美术、音乐、体育提供相关课程)。
(二)学科基础课程(22学分,必修)
(三)专业课程(48学分) 1、必修课程(28学分)
2、选修课程(任选一个方向课程组,修满18学分)
(四)教师教育课程(16学分)
1、必修课程(12学分)
2、选修课程(4学分,72学时)
(五)跨学科选修课程(72学时/4学分,任选)
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学院将每学期开设一定数量的跨学科课程,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知识、能力实际,选择相应的课程并修满规定的学分。(跨学科课程分类设置为人文射课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经济管理类等;跨学科选修课程一览表等相关信息置于人才培养方案最后一部分供学生参考)
(六)集中性实践教学(22学分)
(七)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12学分)
根据《衡阳师范学院本科生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学分实施办法》,凡我院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以我院名义在学科竞赛、科技和科研活动、文艺体育活动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者,可申请奖励学分,必须获得12
说明:参加院体育运动会获得项目第一名等同院级一等奖,第二名等同院级二等奖,第三名等同院级三等奖。参加省体育运动会获得项目第一名、第二名等同省级一等奖,第三名、第四名等同省级二等奖,第五名、第六名等同省级三等奖。参加国家级体育运动会获得项目第一名、第二名等同国家级一等奖,第三名、第四名等同国家级二等奖,第五名、第六名等同国家级三等奖。
地理科学专业辅修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术能,能够在中等学校进行地理教学和地理教学研究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为地方相关部门培养地理科学专门人才。
二、就业主要领域(方向)
1、中等学校、教育部门进行地理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学教研、教学管理岗位。
2、与地理科学相关的机关(如国土资源管理局、旅游局、环保局等)、事业单位(如城乡规划设计院等)的管理和研究岗位。
三、培养规格
(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
1、学科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扎实的地理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实验技能、现代地理技术手段和基本思想方法。
2、专业面向的职业所需技能:
(1)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并通过教学实践环节,获得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地理教学的基本能力。
(2)了解地理科学的最新发展和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相近专业学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并获得广泛的人文科学修养。
(3)接受地理科学思维和地理科学技能的训练,富有科学创新精神,具备地理实际应用的基本能力,具备初步的科研素质和能力。
(4)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和一定的管理能力。
(5)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3、关键能力
(1)勤奋敬业的精神:要求本专业学生必须思想端正、定位准确、诚实守信、努力学习。
(2)学习能力:学习并掌握专业要求的课程知识、技能知识,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
(3)工作能力:胜任地理课堂教学的能力和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1
(4)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运用地理科学的相关知识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创新研究,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职业延展能力:能运用地理科学研究内容广泛的特点和学生自己掌握的相关知识对其所在地区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二)核心职业能力
1、语言:具备流利的中英文交流能力,必须取得普通话二级乙等以上证书和相应的英语证书能力。
2、知识:具备较全面的地理科学基础知识和地理教学知识。
3、能力:具备较强的地理课堂教学能力、学生管理能力,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课程体系和主要链路课程
(一)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主要内容。课程体系上,构建既能确保基本规格要求,又能发展学生个性,体现专业特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与社会实践有机互动的,科学完善的“必修课”、“选修课”两大板块结构。专业必修课程以自然地理学为基础,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为核心课程。同时强调地理科学体系中的技术层面和工程技术层面课程的延伸和拓展,提供比较丰富的选修课程以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要求,注重专业实习、实践教学以及职业技能培养。
(二)主要链路课程
1、对应培养“政治素质、思想修养、公共道德和法律素质”
(1)必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国防教育》(含军训)、《社会实践及成果》、《创新教育及成果》。
(2)选修课程:
2、对应培养“坚实的学科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1)必修课程:《高等数学》、《地球概论》、《地图学》、《地质地貌学》、《气象气候学》、《水文与水资源》、《土壤植物地理学》、《遙感概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经济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 2
《人文地理学概论》。
(2)选修课程:《地理学导论》、《概率与数理统计》、《导游业务》、《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研究》、《专业英语》、《计算机地理制图》、《区域原理与分析》、《社会学概论》、《环境管理与环境教育》、《地理调查研究方法》、《乡土地理》、《地理科学文献研读与写作《区域经济学》、《旅游开发与规划》、《系统科学与地理学》。
3、对应培养“专业面向的职业所需技能”
(1)必修课程:《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地理教学论》、《教师口语》、《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综合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
(2)选修课程:《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微观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理论》、《人口地理学》、《民族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政治地理学》、《人文地理科学研究热点专题》、《岩石矿识别》、《实用天气学》、《自然灾害与防治》、《海洋地理学》、《全球变化》、《自然资源学导论》、《土地适宜性评价》、《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人类生态学》、《自然地理科学研究热点专题》。
4、对应培养“有较强的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1)必修课程:《人文科学基础》、《环境科学概论》、《大学语文》、《体育》、《教师口语》、《创新教育及成果》、《计算机应用基础》、《现代教育技术》。
(2)选修课程:
3
地理科学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研究地球表层人地系统,阐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总体规律,重点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环境整治与保护、自然灾害防治、生产力综合配置、重大经济建设项目和工程设施合理布局等方面为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性论证和科学依据。将地理科学专业建成专业口径宽、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省内外同类院校特色鲜明的一流专业。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教师素质和扎实的地理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具有自主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能在中等学校从事地理及环境教学、地理教育研究工作,也能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接受地理科学思维和地理科学技能的训练,并通过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获得从事地理教学的基本能力和地理教学研究、地理科学研究、地理实际应用等各种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扎实的地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掌握教学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地理教学的基本能力;了解地理科学的最新发展和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相近专业学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并获得广泛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地理教学的基本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三、主要课程和特色课程
主要课程:地球概论、环境保护概论、地质学、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地图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理信息系统。
特色课程:洞庭湖区专题研究、地理教学技能、乡土地理。
四、实践教学环节
集中实践:军事训练、专业课程实践、公共课程实践、地质与地貌实习、气象与水文实习、植物与土壤实习、区域地理综合实习、教育实习(地理教育方向)或专业实习(资源环境方向)、毕业论文(设计)。
五、学制、修业年限、授予学位
学制:4年
修业年限:3~6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六、学期设置
实行三学期制,课程及实践环节进度按秋、春、夏三学期设置。
七、作为第二专业辅修的核心课程
地球概论、环境保护概论、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
八、专业教学任务实施方案
1、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见附表2)
2、集中实践教学进程表(见附表3)
3、课程学期进程表(见附表4)
九、课程结构分类统计与毕业学分要求(见附表1)
修满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学时和学分,方可获得毕业资格。符合学院授予学士学位的相关规定,方可获得学士学位。
附表1 课程结构分类与毕业学分统计表
附表2 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
附表3 集中实践教学进程表
附表4 课程学期进程表
(第一学年)
课程学期进程表 (第二学年)
课程学期进程表 (第三学年)
课程学期进程表 (第四学年)
【地理科学人才培养方案】相关文章:
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方案(精选5篇)03-09
焊接人才培养方案03-04
学生会人才培养方案02-27
怎样写人才培养方案03-01
医疗人才培养方案(精选10篇)06-03
人才培养的方案(通用10篇)04-14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通用12篇)05-24
人才培养评估接待方案(精选10篇)03-20
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精选11篇)04-03
物业公司人才培养方案(精选11篇)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