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管理者如何做到道德领导
勒内 吉拉尔(René Girard)兴趣广博,头脑敏锐。虽然他的学术生涯发端于历史学,但很快就在文学理论领域取得成就,并继续从文论拓展至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神学、伦理学和哲学。
1947年,24岁的吉拉尔离开祖国法国,最初的安排只有一年,未曾想从此他就安家美国。从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取得博士学位后,在他漫长的学术生涯中,他用法语和英语出版了多部影响巨大的著作,包括《欺骗、欲望和小说:文学结构中的自者与他者》(Deceit, Desire and the Novel: Self and Other in Literary Structure)、《创世以来的隐蔽事物》(Things Hidden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World)和《暴-力与神圣》(Violence and the Sacred)。
我在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求学期间,有幸结识吉拉尔,向他学习。事实证明,在观察职场、社区、人际关系和人的选择时,吉拉尔的理论能提供一个强有力的视角。谁掌握了他的理论,谁就能成为更有效、更有道德感召力的管理者。
吉拉尔取得如此声誉的一个基础是,他坚持认为人的欲望并非固有的,而是受介体影响,或者说是“模仿的”。也就是说,我们对一个事物的渴望并不是纯粹来自于内心,而是因为其他人也想要,或已经拥有。
假设有两条完全相同的牛仔裤,差别只是其中一条上有名牌标签,为什么消费者会愿意为有品牌的衣服支付三倍乃至更高的价钱?他们可能是想让自己更像宣传海报上穿着这条牛仔裤的模特那样有吸引力,但除了知道他人会更想穿这条牛仔裤之外,他们并不会得到其他收益。这样一来,他们就在想要这条牛仔裤的其他人中延续了对品牌的渴望。
成功的品牌塑造者和广告商长期以来一直操纵着这些因素。但对这种现象的理解并非只适用于自私的目的。对于理解和管理人类行为中的许多方面,尤其是职场动态,也是一个重要的机制。
不过,在考虑职场之前,我们必须了解吉拉尔的第二大观点:当这种模仿欲望在一个社区内不受限制地流转时会发生什么?
首先,社区规模越小、越封闭的,社区内的人就越会趋同。我们自己的兴趣和品味(它们也是之前所处的社区的产物)被弱化、掩盖,最终随着我们被社区的共同欲望集合同质化而被遗忘。这就是为什么孤立的小城镇,甚至小公司,往往会发展出颇为怪异的文化。
其次,这种不断增强的同质化趋势会不可避免地螺旋升级,造成冲突和暴-力,因为很快每个人都会开始争抢同样的东西。社区可能因此分-裂,但往往还会重新组织,并通过将社区的全部暴-力瞄准一个替罪羊,而重新团结起来。社区的一名成员被指为替罪羊后就会被驱逐。之后会出现一个和平的时期,直到问题再次出现,重新开始寻找新的替罪羊。
办公室政治经常可以被视为寻找新替罪羊的尝试,但聪明的管理者应当警惕这种趋势,警惕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如果一个高级管理者所担任的职位,工作场所中的许多人都有志企及,那么他尤其应该警觉自己按照自身行为的延伸塑造办公室文化的方式。
吉拉尔的论证在“道德领导”(ethical leadership)的语境下尤其具有挑战性,他脱离了根据个人价值观做出决策的“简单”层面,阐述了文化创造的必然性:伦理道德(作为一系列欲望)严格意义上并不是个人的,必然是共有的,从而不可避免地会强加于彼此。因此,领导者必须有一个明确的道德见解,并愿意对他们领导的文化和体系的道德进行反思和改革。
类似的,在墨尔本商学院道德领导中心(Melbourne Business School Centre for Ethical Leadership),我们不接受只要独善其身,便能成为道德领导的观点。他们还必须理解并内化自身的道德价值观,在或简单或多变的语境中加以应用,并有能力影响自己所处的世界。这些人能够领导其他人践行道德,可以塑造文化和体制,从而鼓励符合道德的行为。
要成为符合这种意义的领导者,就需要对各种文化的运行方式有深刻的理解。身为道德领导者意味着要辨识出一个组织中模仿欲望的动态变化、以及发现寻找替罪羊的现象,并遏制其消极影响。
管理者在管理事之前,首先要会管理人,尤其是自己。认真阅读吉拉尔的人类学著作可以帮助他们躲开许多陷阱。
管理者的道德修养
第一节 管理者在塑造企业道德形象中的作用 一、管理者是企业形象的代表 我们把从事管理工作、负有领导和指挥下级去完成任务职责的组织成员称为管理者。按管理者在组织结构中的层次来区分,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经营者是企业的最高层管理者,他们代表着他们所属的企业。
在股市中常听到一句话:买股票就是买管理层。又有人说,“企业即经营者”,意思是说,企业的管理者掌握着企业的命运,左右着企业的兴衰存亡。
形成管理者今天这样的地位是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的。随着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推动,消费者争价实力的增强和企业竞争的加剧,技术创新、信息管理等因素在竞争中的作用大大增强。这在客观上要求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和管理者的知识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要有较大的提高,加之股权分散化、企业筹资渠道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所有者的争价实力,结果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中,股东大会的地位逐步下降,而董事会和总经理的地位明显提高。许多公司的股东大会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召开,董事会中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比重大大提高,股东代表比重明显降低,甚至无股东代表。现代企业的领导权已很大部分地落到了管理阶层的手中(西方有人称之为经理革命)。
企业形象是公众对企业的整体感觉、印象和认知。企业形象的好坏不是由企业说了算,而是由公众来评价的。因此,管理者的理念、决策和行为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一个有伦理经营理念的管理者,会带领他的企业朝着获得良好形象的方向努力。
二、 管理者的道德素质
管理者要获得成功必须具有基本的道德素质。对管理者素质的要求内容很广,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那么,相对而言,哪个因素不可缺少呢?是品德。原因在于,经营者在其他方面有些不足可以通过他人来弥补,而品德则不能由别人来弥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W.J.鲍莫尔经研究列举了企业领导人应具备的10个条件:合作精神、决策才能、组织能力、恰当地授权、善于应变、勇于负责、敢于创新、敢冒风险、尊重他人、品德超人。10个条件中,品德方面的因素超过半数,而且还有“品德超人”这一条,品德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管理工作的特点是通过他人来完成工作,因此管理者通过施加影响力使员工能心甘情愿地努力工作便变得十分重要。概括地说,影响力地来源有五个:法定权、奖励权、惩罚权、专长、表率力。前面三个属于权利性影响力,它是同职务相联系的。后两个是非权利影响力,与管理者的品德直接相关。管理者出色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能产生吸引员工的个人魅力,在员工中树立较高的威望,从而激发起员工的工作热情。 一般来说,管理者的道德素质包括:
i. 诚实。不故意误导和欺骗他人,也不有意隐瞒或夸大其辞。
ii. 正直。做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不仅恪守信念,而且为信念而奋斗。 iii. 守信。不折不扣地履行诺言,人们总可以信赖他们提供的有关信息。
iv. 忠诚。对个人和组织忠诚,即使在困难时期亦如此。不会为自己利益而泄露机密,如果另谋高就,会提前足够时间通知现行的单位,而且绝不泄露商业秘密给新组织。 v. 公平。具有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的责任感,宽容,思想开放。 vi. 关心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关心人,帮助人。
vii. 尊重人。尊重与决策有关各方的利益、权利,尊重每个人。
viii. 追求卓越。时刻都在力图把工作做得更好。
ix. 道德领导。知道自己处于领导岗位,总是希望为其他人树立一个正面的道德形象。 x. 承担责任。勇于对自己所作决策的质量,包括伦理质量,承担个人责任。
三、管理者的行为决定着企业道德建设的程度和水平
企业道德建设始于员工对企业道德规范的认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制订恰当的规范,然后再进行教育。规范由谁制订?教育由谁组织实施等等,管理者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尽管规范的具体起草,教育的具体落实并非一定是管理者亲自动手,但他无疑是设计者、监督者和最终的负责者。
企业道德建设主要落实在经营管理之中,而经营管理的核心是决策。决策贯穿于各项管理之中,决策是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如果在决策中不考虑企业伦理或者说对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决策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缺陷,诸如把企业活动看着是一种“纯企业行为”,决策时考虑的只是企业自身的利益,而对员工、顾客、供应者、竞争者、政府、社区、公众乃至整个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考虑甚少;无论是“最优解”还是“满意解”,衡量的标准基本上都是经济绩效,而对社会绩效考虑不够;决策分析主要包括经济、技术、法律三者的分析,而缺乏必要的伦理分析。
所谓决策的伦理分析,就是从伦理的角度来分析评估可供选择的方案,帮助管理者做出正确的抉择。决策的伦理分析包括利益相关者分析和伦理核查。 利益相关者分析时,要考虑并回答以下问题: (1) 谁是我们现行的利益相关者? (2) 谁是我们潜在的利益相关者? (3) 利益相关者想从我们这里得到什么? (4) 我们想从利益相关者那里得到什么?
(5) 我们的决策会对哪些利益相关者带去利益?利益有多大? (6)
我们的决策会对哪些利益相关者造成伤害?伤害有多大?
(7) 利益相关者受到损害后会不会采取行动?如果会,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8) 可能采取行动的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力有多大?
(9) 企业对利益相关者承担着何种经济的、法律的、道德的责任?
伦理核查,就是在进行决策方案评价时,除了要进行传统的技术、经济分析外,还要对照以下几个问题做伦理评价:
(1) 这合法吗?法律是必须遵守的最低要求的行为规范,因此,不违法是最基本的要求。 (2) 这符合社会倡导的伦理规范吗? (3) 这能为利益相关者所接受吗? (4) 这符合企业长远经济效益吗?
(5) 这能使我(决策者)感到自豪吗? 伦理分析给决策思想带来了一系列重大转变:从把企业决策视为纯企业行为转变为既是企业行为又是社会行为;从只关心企业自身的本利分析转变为既考虑企业自身的利与害,又权衡决策对利益相关者可能带来的得与失;从过分注重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利益转变为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相结合,等等。
管理者的态度和行为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员工的道德选择。企业员工的道德水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那么,什么因素起的影响作用最大呢?对此,美国学者分别于1961年、1977年、1984年作了三项研究。雷蒙德.G.巴姆哈特(RaymondC.Baumhart)于1961年对1500名《哈佛商业评论》的读者(皆为管理者)作了一项调查,要求被调查者对所列五项影响不道德行为的因素根据影响程度进行排序。这五项因素是:(1)上司的行为,(2)同事的行为,(3)本行业
的伦理惯例,(4)正式的组织政策,(5)个人的经济状况。1977年,斯蒂夫.布莱纳(Steve Brenner)和伊尔.莫兰德(Earl Molander)调查了1200名《哈佛商业评论》的读者,他们在以上五个因素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个因素——社会的道德风气。1984年,巴里.Z.普斯纳(Barry Z.Posner)和华伦.H.舒密特(Warren H.Schmidt)对1400名管理者进行了调查,要求对上述六项因素排序。在这三项研究中,“上司的行为”均排列第一,即它是影响程度最高的一个因素。从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结论却始终没变,而且显著地领先于第二个因素,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美国组织行为学者德布拉.L.尼尔森(Debre L.Nelson)和詹姆斯.康拜.奎克(James Campell Quick)认为经营者从五个方面对员工产生影响:
1. 通过经营者最关注的问题; 2. 通过经营者处理危机的方式; 3. 通过经营者的日常行为; 4. 通过经营者采取的报酬制度; 5. 通过经营者的招聘和解雇实践。
这五个方面最终都是通过经营者的行为反映出来的。经营者公正、无私、正直,员工的道德水准也会随之有所提升,企业风气就好。相反,如果经营者自私自利,那么上梁不正下梁歪,企业就会搞得乌烟瘴气。 总之,企业道德水准归根到底取决于管理者的道德水准、他们对企业道德的认识以及为提高企业道德水准所付出的努力。管理者的行为决定着员工的道德选择,而管理者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取决于其道德素质的高低。因而,企业道德建设要求管理者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并模范地遵守企业伦理规范。
【管理者如何做到道德领导】相关文章:
如何让管理者做到知人善用04-19
管理者如何做到有效倾听04-19
管理者如何做到公平104-19
如何提高管理者的道德04-16
如何提高管理者道德修养04-16
如何领导员工成为项目管理者03-26
如何从管理者到领导者04-19
如何从管理者成为领导者04-19
领导干部如何做到三严三实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