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人事资料>员工管理>《中层管理者的素质要求

中层管理者的素质要求

时间:2022-04-16 05:17:59 员工管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层管理者的素质要求

众所周之,在企业中中层管理者是企业的中流砥柱,控制着企业的中枢枢纽,他们的对企业的发展举足轻重,但是他们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素质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呢?

分析中层管理者的能力素质首先需要对他们的工作内容有较深了解。根据本人对许多公司中层管理者的工作特点和工作职能进行分析,总结后发现公司中层管理者的关键职责主要有两个:

关键职责一:在公司的战略目标下,带领本部门的团队执行或完成公司高层领导班子下达的任务、工作方案,也就是说团队管理是其重要的工作内容。

关键职责二:根据公司战略要求,保证本部门所管辖的业务工作能正常运行、取得好的业绩,这就要求公司中层管理者随时跟踪监控业务工作的开展情况,现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而且,公司中层管理者不仅要在本部门内部开展沟通协调工作,还要在部门之间进行相应的沟通协调,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相互依赖、共同完成公司的目标和任务,要求该岗位的任职人员要以大局为重,有大局观念。

另一方面,作为公司中层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扮演着直接实现公司战略目标中流砥柱的角色,他们是各个员工的直接领导着者、管理者。但由于我国历史原因和现实国情导致了基层员工素质普遍偏低、素质高低参差不齐,因此,公司中层管理岗位对任职者的自我管理与控制能力、基础素质要求较高。

鉴于以上情况,本人认为公司中层管理者的素质模型应分为团队管理、业务发展、自我管理和基础素质四大素质模块:

一、业务发展素质模块:包含统率、执行、指导与监控、排除疑难、制度优化等素质要素。

1、统率:在团队中扮演“主心骨”的角色,以干练、果断和坚强的形象赢得团队成员的信任,使之愿意在其组织和指挥下完成工作的能力。他需要中层能够赢得员工信任、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能够面对危机迅速作出决策、同时要具有震慑力。

2、 执行:为确保战略计划的达成,通过采用创新性的、严格规范的管理行为,高效率地实施计划、取得成果的能力。他要求领导具有组织理解力、 重视可操作性,善于预见障碍并坚定推进,同时有较高的工作成效。

3、指导与监控:对下属的工作提供指导与支持,促使其能力提升;对布置给下属的工作进行跟踪,要求其及时反馈,并根据情况做出相应对策的能力。

4 排除疑难: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够抓住其本质,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

5、 制度优化:能够分析和洞察组织内部管理制度中的缺口和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通过制度的建设、补充,不断优化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提升和强化行政管理效力。

二、团队管理素质模块:主要包括沟通协调、激励、绩效导向、培养他人和识人用人等素质要素。

1、 沟通协调:妥善处理与上级、平级以及下级之间的关系,促成相互理解,获得支持与配合的能力。

2、 激励:激发、引导和维持他人的工作热情,保证预定目标的实现。

3、绩效导向:以结果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主要依据;重点关注提高绩效、实现目标和产出结果。

4、培养他人:有培养他人的意愿与倾向,关注他们的潜能与可塑性,并在实际工作中帮助其成长。

5、识人用人:识别和发掘下属的优势与潜能,用人之长,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实现团队与成员共同成长。

三、自我管理素质模块:主要包括全局观念、学习发展、专业化、自我控制和激励等素质要素。

1、全局观念:从组织整体和长期的角度,进行考虑决策、开展工作,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2、学习发展:通过吸取自己或他人经验教训、科研成果等方式,增加学识、提高技能,从而获得有利于未来发展的能力。

3、专业化:对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非常敏感,有较强的领悟力和驾驭力,能做本专业的“专家”。他需要领导能够技能娴熟、对专业敏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充分的信心、保持对其他岗位专业技能的开放心态,在转换工作任务时,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快速的学习能力。

4、自我控制: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能够按计划去完成自己该完成的工作。这就要求领导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能够控制情绪,能够区分出核心与非核心工作目标,排除干扰,将绝大部分时间用在最重要的工作任务上。

5. 自我激励:善于寻找工作中的乐趣和良好情绪的支点,在工作时尤其是在面临挫折和逆境时,仍然能够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工作热情。

四、基础素质素质素质:主要包括同理心、责任心、自信等素质要素。

1、同理心: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当事人的内心感受,且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当事人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这要求领导者能够将心比心、具备较高的体察自我和他人的情绪、感受的能力、能够用同理心沟通、处事。

2、责任心: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在组织中的重要性,把实现组织的目标当成是自己的目标。它要求领导者能够对工作内容、工作权利和职责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可以从工作中寻求自身的价值和满足;同时乐于奉献、热爱工作:把工作当成是自己的事业来做,愿意把这里作为发展自己的舞台。

3、自信:一种有能力或采用某种有效手段完成某项任务、解决某个问题的信念。它要求对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有正确的认识,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既定目标,敢于挑战,即使在受到阻挠、诽谤等困难境地,也不改变目标,直到实现预期的目的。

当然以上能力素质要求只是企业中层管理者常规应具备的,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应根据各个企业的特色和各中层管理者的工作性质、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对待,这样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对企业中层领导管理有较大帮助的能力素质要求来。

中层管理者的必备素质2015-09-10 13:21 | #2楼

一、中层管理者的必备素质

麦肯锡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有的公司能保持持续发展和改革,达到更高的业绩,关键的因素不在于高级管理者,而在于一批具有改革才能的中层管理者和专业人才。

可见中层管理人员在企业中起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不同于一般员工,他们的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般员工的职业行为。甚至关系企业发展的成败,因此对中层管理者的素质,要有更高层次的特殊的要求。

虽然不同规模的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层管理者所需要的的素质也不尽相同,但有一些素质是每一位中层管理者所必须的:如主动性、执行力、关注细节、影响力、培养他人的能力、带领团队的能力以及专业知识与技能。

一、 主动性

主动性是指管理者在工作中不惜投入较多的精力,善于发现和创造新的机会,提前预计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并有计划地采取行动提高工作绩效、避免问题的发生、或创造新的机遇。

不能积极主动地前进,不敢为人先,集体的成绩就会受到限制。如果中层管理者不能对企业的总体绩效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就是在为自己的事业自掘坟墓。衡量中层管理者工作成效的标准之一就是要看其个人主动发起的行动数量。在这一点上,中层管理者与冲浪运动员颇为相似。冲浪者只有赶在浪潮前面,才能够精彩地冲向岸边。而如果每次都慢半拍,就只能在海里起起落落,等待下一波浪涛的到来。走在时代前列需要真正的努力与积极性。

吴兵是一家大型家用电器公司新上任客服经理,他们的产品虽然是家庭必需品,但销售量不温不火,增长平缓。除了促销、降价和折扣,公司对如何刺激销售几乎无计可施。

吴兵不安于现状,他仔细调研企业内部的问题并不断考察和分析竞争者的现状,认定如果改善员工在服务质量上、专卖店在销售业绩上的差距,找一种方法使两方面的强项相结合,就有可能增加销售量。

他把一流的客服代表集合在一起进行产品和物流方面的培训,然后建立了一个电话营销中心,来为他们的专卖店服务。顶级的专卖店超过销售指标26%,每年比没有加入专卖店电话计划的一般专卖店多销售100万美元的产品。

二、执行力

曾任宝洁(中国)有限公司广州人力资源部经理的许锋认为,执行力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也是中层管理者必须具有的能力。高层很多时候考核他们的时候都是衡量自己的决策能否被中层管理者很好地贯彻到基层。

从《执行力》一书卖的火暴异常的情况来,很多的企业都面临着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好的产品要好的策划,好的策划要好的执行,好的执行要好的团队,好的团队要好的中层管理者。执行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团队战斗力强弱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层管理者胜出的一个要素。个人执行力是团队执行力的基础,而基础的关键是中层管理者的执行力。中层管理者作为地方区域的决策者、领导者,承上启下,非常的重要。作为总部、你的上级,他们的决策、行销推广方案下来了,都希望得到100%的执行,如果你及你的团队在执行的过程中,常是打折,他们是怎样想的?还会提拔重用你吗?怕更多的是怀疑你的能力,更换你吧。

上海某影视文化广告公司的中层经理吴先生曾经在工作中遇到这样一件事:有一段时间,公司的大型项目比较集中,为数不多的制片忙得不亦乐乎,于是吴经理启用了后备人员担任制片的角色,但因为后备人员没有经验,导致很多环节都出了纰漏,而且由于年纪轻,他也未能重视和导演之间沟通的重要性。

在此情况下,吴经理开始进行类似于信息管理的工作,将大型项目制片的工作流程、职责以及与相关人员必要的协调工作整理下来,固化成表格;同时安排“老”制片对新人传、帮、带,以使其尽快领会制片工作的要义。最后,项目圆满完成。

吴经理在此过程中,起到了使责权清晰,明确每个人自己应该做什么的作用。实际上,领导的执行力就在于使员工们做得更出色。

三、关注细节

任何事情从量变到质变都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如果中层管理者没有持之以恒的“举轻若重”,做好每一个细节的务实精神,就达不到“举重若轻”的境界。

有一家著名出版社的中层主管,希望该出版社在出版界的某一特定领域占据支配地位,经过上级领导的同意,他决定以相当可观的价格购买一家比较小的出版社。该主管急于推行这一购买活动以确保出版社在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因此给手下施加压力,让他们在没有做好细致的准备之前就仓促上阵,他说道:"我们以后能清除那些细节。"然而,他手下的快速行动忽略了一个不能被忽略的细节。数以千计的顾客订购了这家出版社的产品,出版社订单在握,这很好;帐单及时开出,这也很好。但是只有20%的客户支付了货款,不知是什么原因,有人忘记了检查货款回收率。这件事情不是被有意隐瞒的,而是被淹没在其它大量琐碎的财务细节中,这样,非但不能使整个战略产生预期效果,而且其造成的损失妨碍了出版社几年内的其它投资。

如果管理者认为宏图大略才是当务之急,那么此想法将会诱使他相信所有的细节不值得关注。但与此同时,也将有一大堆“小事”带来一连串麻烦,导致他的重大机会被破坏,直至化成泡影。

四、影响力

如果说传统意义的领导主要依靠权力,那么现代观点的领导则更多是靠其内在的影响力。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不是指身居何等高位,而是指能够凭借自身的威望、才智, 把其他成员吸引到自己的周围, 取得别人的信任, 引导和影响别人来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并且使组织群体取得了良好绩效。领导者的影响力日渐成为衡量成功领导的重要标识。

一个拥有充分的影响力的中层领导者, 可以在领导岗位上指挥自如、得心应手, 带领队伍取得良好的成绩;相反, 一个影响力很弱的领导者, 过多地依靠命令和权力的领导者, 是不可能在分队中树立真正的威信和取得满意的领导效能的。

张瑞敏曾被入选大陆唯一的“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他的影响在于让员工形成不断变革的意识。海尔集团的员工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刚跑完 100 米,一口气没歇又要继续往前跑,永远不会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逸感觉。

五、培养他人的能力

美国GE公司总裁韦尔奇认为,企业领导必须“忙碌”一些有意义的工作。韦尔奇说:“有人告诉我,他一周工作90小时以上。我对他说:”你完全错了!请写下20件每周让你忙碌90小时的工作,进行仔细的审视。你将会发现,其中至少有10项工作是没有意义或可以请人代劳的‘。开诚布公地说,我就特别反感形式主义。有的企业领导赞美’勤奋‘而漠视’效率‘、追求’数量‘而不问’收益‘。’勤奋‘对于成功是必要的,但它只有在’做正确的事‘与’必须亲自操作‘时才有正面意义。我们不妨在’勤奋‘之前先问问自己:这件事是必须要做的吗?是必须由我来做的吗?“韦尔奇认为,企业的领导应当抽出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去寻找合适的经理人员并激发他们的工作动机。他强调,有想法的人就是英雄。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去发掘出一些”很棒的想法“,然后”完善它们“,并且”以光速将它们扩展到企业的每个角落“。他坚信,自己的工作就是:一手拿着水罐,一手拿着化学肥料,让所有的事情都变得枝繁叶茂。

优秀的中层管理者更多的关注员工的潜能的开发,鼓励和帮助下属取得成功。安排各种经历以提高他的能力,帮助他成长。

松下公司的领导者认为,如果指示太过详尽,就可能使部属养成不动脑筋的依赖心理。一个命令一个动作地机械工作,不但谈不上提升效率,更谈不上培养人才。在训练人才方面,最重要的是引导被训练者反复思考、亲自制定计划策略并付诸实行。只有独立自主,才能独当一面。对中层管理者而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启发部属的自主能力,使每一个人都能独立作业,而不是成为惟命是从的傀儡。

某公司的中层经理说:“我经常将一些非常重要的会议交给我的高级助理去主持,这样在我到会或者不到会的时候,会议都可以正常地进行,其他部门地经理都能将他们地问题反映给我地助理,他也能够基本按照我地意思现场处理某些急需决策地事务,我认为这对于我地助理来说就是最好地培训。

六、带领团队的能力管理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富有发展潜质的中层管理者表现出团队取向的工作风格,他们乐于协同作战,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他们是“领头雁”,是足球场上的“灵魂人物”;他们善于营造一种团队协作、平等沟通的文化氛围;他们坚信1+l>2,善于运用头脑风暴放大集体的智慧;他们以开放的心态欢迎批评、面对冲突,从来不放弃寻找最好的问题解决办法;他们彼此欣赏,鼓舞士气,关注团队成员的共同发展。

团队合作对中层管理者的最终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管理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层管理者和同事、下级处不好关系。

某公司有两位刚从技术工作提升到技术管理职位的年轻管理者:A经理和B经理。

A经理觉得责任重大,技术进步日新月异,部门中又有许多技术问题没有解决,很有紧迫感,每天刻苦学习相关知识,钻研技术文件,加班加点解决技术问题。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他是否能向下属证明自己在技术方面是如何的出色。

B经理也认识技术的重要性和自己部门的不足,因此他花很多的时间向下属介绍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当他们遇到问题,他也帮忙一起解决,并积极地和相关部门联系和协调。

三个月后,A经理和B经理都非常好地解决了部门的技术问题,而且A经理似乎更突出。但半年后,A经理发现问题越来越多,自己越来越忙,但下属似乎并不满意,觉得很委屈。B经理却得到了下属的拥戴,部门士气高昂,以前的问题都解决了,还搞了一些新的发明。

对管理者而言,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必然是团队的成功。脱离团队,去追求个人的成功,这样的成功即使得到了,往往也是变味的和苦涩的,长期是对公司有害的。因此,一个优秀的中层管理者决不是个人的勇猛直前、孤军深入,而是带领下属共同前进。

以上所提到的有关中层管理者的素质模型是适用于任何性质和规模的企业的,而最基础的,也是每个中层管理者必须拥有的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则每个企业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

掌握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从事管理类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是发挥管理者的素质作用的基础,包括在对未来的发现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制定有挑战性的目标;有效地培养人才;在下属和团队中树立影响与权威等。每个中层管理者可以根据不同的行业性质、自身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积累。包括财务知识、行业知识;专业知识、产品知识、商务经营管理知识和一些行业的相关法律、规定和规则方面的知识。

建立实施能力模型方法:D.I.D方法

那么,如何建立和实施一个有效的能力模型呢?林杰文先生介绍了华信惠悦的D.I.D方法,即探索、设计、交付。

探索 . 发现阶段 在这个阶段,首先要明确目标,也就是要理解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企业高层领导关心的焦点问题,明确企业期望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同时,要了解当前业务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及企业的组织架构,搞清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确认对业务战略的理解及其对人员管理的影响,基于此建立沟通和培训策略。发现阶段要处理的关键问题是确定适合于本公司的能力模型,认清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把关注点要放在核心能力上,而不是每一个可能的行为。

设计 . 建立阶段 在此阶段要明确能力、能力级别及各级描述,起草出能力模型。之后从面对面评估确认到多个评估人试用,最后进行完整的心理测试,完成评估确认能力模型。在建立阶段要注意,对能力的定义必须清楚、容易理解并可实施,必须要得到一线经理的支持。关注点要放在可衡量的行为上:核心能力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交付 . 递交阶段 能力模型建立好了,要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链接,向经理层、员工层推广,并及时取得反馈,做必要的改进。在递交阶段,对一线经理的培训至关重要。员工可能对核心能力模型带来的影响产生忧虑,和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关键。与高层经理的沟通应侧重在该模型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上。

二、管理者的基本素质

管理文化的交流也可能通过另一种专用语言来进行,这种专用语言是由住所、环境以及社会上各种有组织活动所引起的各种意象建立起来的,各种“景致、纪念物、身体姿势”等外在的东西会情不自禁越过语言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以欧洲不同国家执掌企业的那些人士为例,他们行色各异的工作习惯反映的往往就是他们的某种管理理念。

法国的老板风格大都是拿破仑式的。在人们眼里,从法国高等专业学院出来的毕业生一般都是那种精于专业计划管理,熟悉工商金融和公共管理领域的人,在大企业里“你们”和“我们”之间的人际关系界限分明,非正式的人际交流得不到鼓励,手下人一旦没有及时响应他们的指令,他们会显得很敏感。

相对来说,意大利的经理们则更有灵活性。企业颁布的规章条例常常被忽略,朋友和家庭这些非正式圈子内的交流比其它地方隐秘一些,会前和会后的私下磋商也经常比会议中的讨论还重要。

德国人如果看到意大利这种现象会吓一跳,从总体而言,德国人是很古板的,董事会成员大都学历较高,拥有多年的专业技术训练,并且除非到了董事会层次,他们一般鲜有涉足到自己专业以外的领域,这一点和英国人的做法截然相反。英国人会将内定为未来企业总裁的那个年轻人迅速从企业各个部门过一遍,以期让他对企业流程有一个总体的印象。

正因为如此,为了避免这些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之间的强烈碰撞,有的欧洲跨国公司在选拔经理人时往往青睐于瑞典人或瑞士人,觉得他们近乎中庸的特点比较适合担任首席执行官。

不过话又说回来,企业家的素质虽然未必都要在职业经理人素质测试中拿高分才行,也不能简化到只要善于“合群”就能当,凯恩斯先生在谈论经济学时指出:

“学习经济学,似乎不需要什么高度的特有的天资。从智力上来看,跟哲学或纯科学的一些学科比起来,不是很容易吗?这门学科看起来容易,但是能学得出人头地的却很少!这一难以理解的现象似乎是在于,作为一个杰出的经济学家,必须具有种种才能的结合,这一点是很难能可贵的。他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是个数学家,又是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他必须精通的是把他要说的话写下来。他必须善于运用思考力,从一般原则推断出个别现象,在思想奔放中,既要触及抽象的方面,又要触及具体的方面。他必须根据过去,研究现在,推测未来。对人类性格及其风俗习惯的任何方面,他都不应当完全置之度外。他同时必须保持着既不是无所为而为之,又不是不偏不倚的态度,像个艺术家那样地头脑冷静和孤芳自赏,然而有时也必须像个政治家那样地接近尘世环境。”

在这一点上,管理学的情形和经济学极其类似,也是看起来容易,学得“出人头地”很少。

要当好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同样需要多种素质的聚合。根据美国某研究机构对全国企业成功人士的一次问卷调查统计,在个人素质一栏,人们普遍看好以下五条内容:

第一、健全的思维(CommonSense)

美国得克萨斯州一位工商界巨头说,“成功的关键要素是简单化,无论是开会还是同外界打交道,用三言两语将一个复杂问题还原出来的能力很重要”。

第二、专业知识(KnowingOne’sField)

美国田纳科董事会主席PhilipOxley把他的成功归功于现场经验(On-the-jobExperience),他就说自己喜欢“坐在油井口旁,观察(bird-dogging)正在进行地震勘测员工们的工作”,这样可以获得生产技术的第一手资料。“如果要当好一名好经理,你必须实际懂得行业里的专业知识”。

第三、自信(Self-Reliance)

自信与其说是自我感觉怎么好,不如说要有设法使事情进入你事业轨道的进取精神,它包括耐心(willpower)和设定目标的能力。

一位财务公司老总说,我在这个领域成功的经验是,“我不仅喜欢我的事业,而且有勇气、决心和顽强的毅力去不断地向目标冲击”。

第四、理解判断能力(GeneralIntelligence)

要取得突出的成就,一个人应当具有快速理解、透彻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当然包括日常所说的智商(IQ),但还应包括丰富的词汇、良好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技巧。“喜欢探索的大脑加上广泛的兴趣也是成功的基本要素”。

第五、执行能力(AbilityToGetThingsDone)

执行能力至少包括三方面:组织能力、良好工作习惯和勤奋。

其他也有不少人选择了“领导力、创造性、与人相处的关系、运气”等内容,但相比之下,以上五个方面的得票率最高,看来可以列为经理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然而应该具备和实际具备之际是有距离缝隙的,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借用古典绘画大师安格儿的话来说就是,“严格地说,希腊雕像之所以超越造化本身,只是由于它凝聚了各个局部之美,而自然本身却很少能把这些美集大成于一体。”

在现实企业生活中,每个人的管理特长不完全一样,有的人专业技术能力较强;有的人热情似火,充满自信;有的人做事情不怕费劲,能“耐烦”。这些都难能可贵,不过我倒更看好“健全的思维”和“理解判断能力”两条,窃以为是基础中的基础。

说一千道一万,“管理的精髓不在知而在行,它的考验不在逻辑而在于成果”(德鲁克语),管理者的素质也不在书本的学习,而在于通过长期磨炼去领悟,那样得来的素质才是真本领。

【中层管理者的素质要求】相关文章:

培训管理者的素质要求04-24

酒店管理者素质要求03-14

企业中层管理者的定位05-30

管理者的素质与技能06-02

中层管理者的工作计划04-26

怎样提高管理者的素质03-20

工厂管理者必备素质06-17

各层次管理者技能要求04-28

艺术管理者的基本素质06-01

危机管理者的基本素质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