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安全注射责任制度
1、从事疫苗免疫接种工作的人员都必须经过计划免疫专业培训,能正确掌握接种象、疫苗性质、接种部位、剂量、方法和禁忌症,接种反应的判断和处理方法,具备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2、 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生物制品必须由卫生防疫机构逐级调拨分发,严禁使用非正常渠道购进疫苗。并在相应的温度条件下贮存。
3、根据卫生部规定的儿童免疫程序,检查儿童预防接种证、卡,核对儿童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及接种记录,确认是否为本次接种对象和接种何种疫苗。
4、向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详细询问儿童近期的健康状况,既往疾病史,过敏史和接种疫苗的反应史,必要时测量体温和进行体检,凡有禁忌症的对象不予接种或暂缓接种,并在预防接种证、卡上做好记录。
5、认真核对要接种的疫苗品种,检查外观质量,凡过期、变质、污染、发霉、有摇不散的凝块或异物,无标签或标签不清,安瓿有烈纹或受冻结的液体疫苗(甲肝除外),一律不得使用。
6、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严格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制度。无菌和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要分开存放。
7、积极推行使用合格(有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检验合格证和标明厂名、厂址)的一次性无菌塑料注射器,用后要立即毁形、回收集中销毁,严禁再次使用。
8、接种卡介苗的注射器、针头要专用,且有明显标记。
9、按疫苗使用说明规定的接种方法、部位和剂量接种疫苗。
10、 及时在预防接种证、卡上正确记录所接种疫苗的年、月、日及批号、接种者签名。
11、接种对象接种后留在现场观察15~30分钟,并向家长或监护人告知接种可能出现的接种反应和注意事项。
12、发生预防接种意外或事故必须及时抢救,并以最快的通信方式上报县卫生防疫站。
不安全注射在免疫接种中的危害与对策
预防接种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绝大多数对象能在接种后产生抵抗感染的有益免疫反应,以达到预防相应传染病的目的。免疫接种是预防控制相应传染病最有效、最简便、最经济的公共卫生的预防措施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和对传染病的控制,以及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及其作用尤其关注。近年来,人们对法律及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因免疫接种引起的纠纷也呈上升趋势,导致社会公众对接种预苗有所顾虑,影响了计划免疫工作的深入发展。笔者将不安全接种的几种表现形式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与对策。
1 不安全接种的几种表现形式
免疫接种后的反应:疫苗接种反应分为一般反应、加重反应、异常反应和偶合反应。
1.1 一般反应 反应程度局限在一定限度内,除个别因机体差异反应略重外,多属轻微;反应过程是一过性的而不是持久性的;反应引起不可恢复的组织器官损害,或功能上的障碍(但卡介苗局部瘢痕除外),没有后遗症。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硬结,少数的有脓肿形成。全身反应以发热为主,并伴有头痛、头晕、恶心、腰痛、全身不适等症状。经过适当的对症处理或不经处理可自行痊愈。异常反应主要是在接种后与一般反应同时或前后发生,它与疫苗的种类有一定的联系,与接种者的体质也有密切的关系。反应程度比较严重,不及时治理抢救,可能有一定的危险,以致造成不良后果。
1.2 加重反应 指接种者某些生理或病理的原因(饮酒、剧烈运动、过度疲劳、经期等),或是使用不当(已冻结变质的制品、吸附剂未充分摇匀、接种途径错误等),以及某些批号制品质量原因(吸附剂含量过多,菌、酶种毒力过高等),从而造成反应加重。
1.3 免疫接种偶合症 是免疫接种后偶合其他疾病,可以分为偶合、诱发、加重原有疾病3种情况。偶合是指被接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一即兴传染病的潜伏期或前驱期,或其他疾病即将发作时接种后恰好发病;诱发是指被接种者患有某种慢性疾病,但临床症状不明显,进行接种后,以上疾病的症状变的明显,或影响生理过程;加重是指患者原有慢性疾病,在免疫接种后立即引起加重或急性复发,偶合其他疾病是一种巧合,即不论接种与否,这种疾病必将发生,它与免疫接种的关系不大。
1.4 免疫接种事故 一般由于疫苗的质量原因或者是接种时的差错及由污染所造成,导致注射局部或全身的强烈反应,以及不按操作规程或由器械用品的消毒不严引发的继发感染等,会引起血液传播性疾病。
2 不安全接种产生的原因
2.1 疫苗本身的原因 制造疫苗所用毒株的生物学特性,如毒力、毒力返祖、毒性物质、菌体蛋白以及代谢产物等;疫苗制造过程中添加一些不可少的物质,如营养液中某些营养素、动物蛋白、抗生素以及细胞培养中含有的细胞碎片等;疫苗制备过程中所加入的防腐剂和吸附剂等均可引起免疫接种反应的发生。
2.2 免疫运输保存不当 免疫的运输保存不按规定温度的要求,如疫苗长时间暴露高温环境中、冷冻冷藏不分、反复冻化,不仅降低了疫苗的免疫原性也增加了反应性。
2.3 个体方面的因素 接种对象的健康状况、免疫功能不全、精神因素或处于某种病理生理状况,如过敏体质、免疫缺陷等,易引起免疫接种反应的发生。
2.4 其他原因 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操作技术方面的失误是导致接种反应或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疫苗接种前的仔细查对,接种对象的健康状况和禁忌证及疫苗的接种对象、注射部位、途径、剂量掌握不正确也是造成不安全接种的关键环节。还有组织、协调、管理和宣传方面不正确也可给接种反应的处理带来影响,管理不规范、不严格、不科学、不按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开展工作是造成不安全接种的一个重要原因。
3 防范措施与对策
3.1 确保疫苗质量是安全接种的关键 提高疫苗的质量是降低不良反应的重要措施之一,疫苗应具有方便、经济、可靠、有效、安全无副作用等特征,要做好疫苗的统一管理,逐级订购、分发和储存,在收藏、运输和周转过程中必须按照不同制品的要求放入规定的冷链条件中管理。
3.2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技术是安全接种的保证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不断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每年应进行专题培训。
3.3 规范化的接种条件是安全接种的物质基础 按照规范化接种门诊的标准要求,做好接种门诊的建设,最大限度地防止工作失误的发生。
3.4 严格实施各种疫苗的禁忌证 排除反应的各种诱因确保接种者的安全。
3.5 做好安全注射的有效手段 建立健全严格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完善岗位责任制,实行专人、定岗、定责、严格管理,定期考核是避免不安全注射的有效手段。
【安全注射责任制度】相关文章:
【推荐】卫生院安全注射制度05-09
安全注射措施制度(通用5篇)04-14
安全责任制度10-11
安全工作责任制度03-29
安全责任奖惩制度05-08
安全责任考核制度05-02
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制度05-02
办案安全工作责任制度04-26
安全责任考核制度01-13
安全责任规章制度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