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绩效考核
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是现代政府的显著特征,提高工作绩效是现代政府管理的核心问题。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履行着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作为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部门之一,其绩效状况成为政府与社会关注的重点。在深化医改、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背景下,卫生部适时提出在全国推行疾控系统绩效考核,并将此项工作列为今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重点和亮点。
为了科学、规范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部成立疾控体系研究课题组,根据“结构-过程-结果”的思路,从体系的构建到体系的运行开展了系列研究,系统探讨了制约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体系的基本构成与职责定位、能力要求与保障条件、工作流程与操作规范等,有效地促进了疾控体系建设。
课题组研制了一套绩效评估研究思路、步骤和方法,以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健康教育及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保障为重点,形成了一套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的疾病预防控制区域绩效评估办法和标准,可系统反映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在区域内的整体进展和工作效果,实现了对一个区域内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综合评估。同时,以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7项基本公共职能为导向,研制了以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对象的绩效评估办法和标准,可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过程、数量质量、能力水平、工作效果以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公共职能的政策环境和资源投入等进行系统评估。
有关专家指出, 通过绩效考核,可以帮助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机构分析、判定当前公共卫生工作的状态、业务能力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到工作重点和突破口。
量化、规范化
让疾控工作‘看得见摸得着’
疾控绩效评估实施的目的在于,一:引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全面综合地反映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相关的机构和组织履行职能的社会环境、工作基础、工作过程、工作成绩和效果等情况,明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为切实提高服务能力、改进工作绩效、实现工作目标提供科学依据;二,客观评价区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的成效,提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社会影响和作用,争取政府重视和社会关注,加大政府的保障力度,为营造健康的支持环境打下基础。
然而,实施疾控绩效考核的核心是要将工作量化、规范化。这也是这项工作的难度所在。2014年年底卫生部正式推出了疾控绩效考核方案,核心就是通过指标量化,让千头万绪的疾控工作‘看得见摸得着’。针对每一个项目,评价指标中都有详细、量化的要求。比如,“传染病防控”作为区域绩效考核的六大指标之一,其评价标准有两个:一是儿童疫苗接种率,要达到国家免疫规划要求;另一个是传染病总发病率,与自身前3年发病率作纵向比较,要求持平或下降。对一些难以评价效果的工作如健康教育也有量化指标,主要看卫生宣传活动次数和人群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比如,要求市级疾控中心全年至少有10次卫生宣传活动,且每一次都要有活动照片和资料;重点人群防病知识知晓率要达到75%以上。
“绩效考核带给疾控系统最大的变化是工作越来越规范。”一位基层疾控干部这样概括。以疫情处置为例,尽管有预案及专门的处置规范,但过去真正处理起来随意性很大。而绩效考核方案对疫情处置设定了严格的程序,包括疫情判定是否准确及时、调查方案应具备的要素、人员物资准备要符合哪些条件等,处置过程越符合规范,考评分数越高。
疾控绩效考核也是政府政绩考核
绩效考核指标里的区域指标是用来考核政府部门的。在河北省邯郸市,《邯郸市2014年度疾控工作绩效考核评估报告》中显示,区域指标6大类17项共得684分,考核结果为合格;市级疾控机构指标8大类104项得783分,考核结果为良好。
邯郸市疾控中心有关负责人分析说,区域指标是用来考核政府部门的,其中不少项目得分很低。比如,新建、改(扩)建项目卫生学评价率,指标要求100%,但邯郸市没有开展,实际得分为零;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指标要求超过90%,实际得分为零;实验室检验能力达标单位比例,指标要求不少于80%,得分也是零。再看机构指标,邯郸市的疫情报告、暴发疫情处置、免疫规划等项目,最近几年因为抓得紧,所以几乎都得满分。但居民健康档案和慢病规范管理、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等项目得分则很低,尤其是职业(放射)危害因素控制,好几项得分为零。全市公共卫生工作的薄弱点、空白点一览无余。政府做了哪些工作没做哪些工作,清清楚楚。
卫生部专家组一位专家指出,我们在对一些基层疾控机构进行考核时发现,一些地区上报的数据,与当地的经济水平相比相差较远。说明一些地方存在出于自我保护,而在考核上报数据上“做手脚”、“有不实”的问题。这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卫生部一再强调,一定要实事求是。那怕一时间存在问题,都是向政府和社会反映的好机会,存在的问题,一定要通过政府的支持来解决。
有关专家指出, 绩效考核暴露的疾控工作存在的大部分问题,都需要政府统筹安排解决。有基层疾控人员称,希望将来疾控绩效考核能够与政府政绩考核相结合,让其真正成为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
考核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
据了解,去年以来,对于疾控绩效考核,一些基层人员曾反映有一些担忧,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担忧和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
其一,有些基层疾控人员认为,疾控绩效考核指标较多、范围较广,考核所需要的周期较长,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
其二,各地基层疾控中心反映, 疾控绩效考核所需的人、财、物没有到位,开展工作有些难度。
其三,西部地区等一些经济条件欠发达地区的基层疾控人员则反映,担心考核与自己的绩效工资挂钩,一旦考核成绩不佳,会影响自己的工资、奖金等收入。
对此,卫生部专家组成员解释说,这些问题都一一纳入这项考核的整体思考中。
卫生部疾控局有关领导解释,疾控绩效考核并非要等到人财物条件都具备时才开展,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基层可以随时向当地政府反映、向社会反映,这样可以随时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基层的问题也就更有希望得到解决。
针对西部地区等一些经济条件欠发达地区基层疾控人员担心“考核与自己的绩效工资挂钩,认为一旦考核成绩不佳,会影响自己的工资收入”等问题,卫生部有关负责人指出,这一点需要说明,考核只是宏观考核,目的在于科学规范疾控工作,提高整体服务能力,并不会影响职工收入,也不会增加基层的负担。应该实事求是地推进这项工作。
卫生部有关专家指出,未来几年,所有的政府公共职能部门都将参与开展绩效评估工作,这是一个趋势。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绩效考核工作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对于现有的指标、要求和考核软件,卫生部也将组织专家不断修改和改进,对于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卫生部将会同各地,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
如何建立政府绩效评价制度
据了解,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价制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对政府绩效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政府绩效考评的研究在西方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如1973年美国尼克松政府颁布了"联邦政府生产率测定方案"和1979年英国撒切尔政府的"雷纳评审",都对后来起到了重大影响。而反观我国,自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关注政府绩效的研究,而且政府绩效的研究主要由项目研究的形式为主,缺乏政府的参与和积极推动,这样导致政府绩效的研究脱离实践,而且缺乏影响。
2,我国目前的政府绩效评价制度尚未有专门的法规进行规范,使得政府绩效评价在某些时候被动应对。我国是宪政国家,政府必须依法行政,政府绩效也必须依法评估。因此,从法理上说,有法可依是依法评价政府绩效的前提。尽管从实际来看,我国有宪法、审计法、行政监察法,以及有关的公务员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国家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的绩效考评有着不少规定,但是这些法律法规要么缺乏相关实体规定,要么缺乏具体的程序,使得政府绩效评估运行机制不健全,动力不足,起不到应有的规范作用。
3,我国政府的绩效评价尚未建立起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通常评价各级政府绩效的主要方法是考察下一级政府对上一级政府年初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致使各级地方政府不惜动用一切手段和资源,包括政府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实施地方保护主义等,以实现当地的经济增长。这种政府绩效评价模式,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
4,政府绩效评价的评价主体过于单一,直接损害了政府绩效评估的公允性。从实际操作上看,我国目前主要是由上级政府来考评。这种缺少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评价主体的政绩评价,其公正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都遭到社会公众的质疑。
经验分享1
以绩效评估为抓手 推进疾控能力提升
文/施培武
近年来,浙江省疾控中心以工作质量为核心,以绩效考核评估为抓手,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建设,狠抓发现能力和处置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了中心业务能力和水平,使中心综合实力得到显著增强。
为绩效评估打好基础
实施绩效考核必须从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入手。绩效考核标准下发后,我们对照各项指标要求,认真梳理现有技术方案和工作规范,对照中心目前开展情况,对目前尚无规范和技术方案的,组织制订补充;对尚不规范的予以修订完善。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杜绝随意性,提高规范性。通过对照,对于那些考核标准有要求,而我们尚未开展或以前对市、县级疾控中心没有要求的工作,如寄生虫病感染率调查、健康教育相关知晓率调查等,及时补充纳入年度全省疾病预防控制技术措施要点和中心工作计划,对预算进行适当调整,安排项目经费,并开展必要技术指导和培训,确保工作开展。
在绩效考核准备和相关工作落实过程中,我们要求各科所实事求是,将各项标准实施与浙江的实际相结合,吃透精神,注重实效。同时,要求各科所进一步解放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升实力。如在传染病和食品污染物监测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国家相关方案基础上,结合浙江情况,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合并和补充,既保证完成国家任务,又使监测结果能够真正代表浙江的实际,提高我们的发现能力。
为保证落实,我们中心成立了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和绩效考核办公室,将绩效考核工作纳入中心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在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中专门留出10分作为绩效考核的分值,其完成情况与科所和职工的年终考核奖励挂钩。
在做好中心有关准备工作的同时,我们还主动协助省卫生厅疾控处做好全省绩效考核的组织、培训和各项准备工作。2014年2月,专门组织专家根据本省实际制订了市、县疾控预防控制考核指标权重分值表。协助疾控处拟定了全省绩效考核工作方案和计划,选择4个市和16个县作为首批考核试点单位;开展了2轮全省性技术培训,对全省近300名技术骨干进行了系统培训;在市级主任会议上部署绩效考核工作任务,交流绩效考核工作经验;同时还深入部分市县,指导各地的绩效考核准备工作,积极推动全省的绩效考核工作。
工作规范化程度明显提高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通过了卫生部绩效考核现场评估,2014、2014年度的区域和机构指标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程度有了进一步提高 。
1.有力促进全省区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和能力建设的发展
通过区域指标相关工作的评估,我们进一步掌握了全省疾控工作现状,明确了全省各级疾控机构的财政投入、基础建设、仪器设备配置、实验室能力等均存在的差距,促进政府重视和支持,进一步加强疾控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政策保障。
2014年全省市、县两级疾控中心的财政拨款逐步提高,分别占单位支出的72.4%和59.3%,较2014年分别提高28.6%和15.4%。2014年全省各级财政落实城乡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10.31亿元,按户籍人口人均达到22元。2014全省市、县两级疾控中心在职总人数为1286人和4286人,平均每个单位116.9人和48.5人,较2014年分别提高21.5%和2.06%。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比例分别达到54.5%和32.1%,较2014年提高11.2%和1.26%。同时,全省疾控机构房屋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市、县两级疾控中心房屋建筑面积平均达到14722.9平方米和4612.5平方米,较2014年分别提高69.4%和12.9%。全省市、县两级疾控中心仪器设备配置率为87.3%和73.2%,分别较2014年提高17.7%和19.0%;A类检验项目开展率分别为82.5%和78.8%,分别较2014年提高16.6%和12.9%。 进一步建设完善了由省疾控中心、11个市级疾控中心和义乌市疾控中心组成的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逐步形成省市县三级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全省疾控系统共有66个麻疹监测网络实验室,已经形成省、市、县CDC(或医院)三级网络,网络实验室的管理和质量控制比较完善。
2.有效地促进了疾控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通过绩效考核,省中心各类疾病和健康危险因素主动监测、暴发疫情及突发事件处置、对下级单位专业培训和专业人员下基层指导等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完善了技术方案、预案52个。通过绩效考核,进一步优化了内部管理,完善了项目管理、制度管理,试行全面质量管理,内部岗位管理、绩效管理等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使得各项工作更加有章可循,工作质量得到有效保证,管理效率显著提高。
3.进一步明确省、市、县三级的工作职责,有效地提高了公共卫生职能的履行程度
通过绩效考核,使得我省在绩效考核前做得不到位的工作,如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建设工作、寄生虫防治工作、死因报告、信息数据的分析报告和利用、职业健康监护、人群合理膳食指导等涉及7个指标的相关工作,在全省得到了进一步落实,工作成效显著。
通过绩效考核,全省传染病监测与控制、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疫苗接种、居民健康档案建档、慢性病病人规范管理、学生常见病防治督导、目标人群重点卫生防病知识等工作进一步落实和提高,有力推进了我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进程。
通过绩效考核,有效提升了全省疾控系统的发现能力。我们在进一步完善传染病监测系统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病媒、症状监测,建立了覆盖全省的死因和四种慢性病发病监测系统,完善健康素养、营养与膳食、水质、职业危险因素、核电站周围环境和人群健康监测,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制订疾病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
4.关口前移 重心下沉 基层和社区疾控工作指导不断加强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摸索建立了社区责任制指导团队的工作模式,获得了卫生部疾控局领导的肯定。 每年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工作任务,下发"全省疾病预防控制技术措施要点",指导全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每年对市级疾控中心开展业务检查评估和考核。积极开展业务培训,每年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30-40期;确保省、市、县三级疾控中心协调一致、规范有序地开展工作,促进区域疾控工作的均衡发展。2014年,中心全年累计下基层专业指导3168天,人均25.09天,较2014年度分别增加了464天和2.74天;实际指导医疗卫生机构122家,指导覆盖率为96.83%(122/126),较2014年增加2.34%。
5.修炼内功 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不断提升
通过绩效考核,使中心业务能力得到提升。近年来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励7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22项,厅级48项。主持各类科研项目304项,其中国家级27项,省部级50项,厅级113项。获得科研经费2200余万。 2014年全年发表论文17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篇,MED收录论文7篇。中心实验室检测能力进一步扩大,实验室A类检验项目开展率达到91.3%,A类检验设备达标率为95.6%。同时,中心 BSL-3实验室通过国家认可委和卫生部评审,获得从事7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资格,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分离工作提供了保障;三聚氰胺检测和甲型H1N1流感病毒荧光定量检测方法等项目居国内领先水平。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为中心赢得了声誉,目前,我中心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外学术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
(作者为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编辑 魏 萍
经验分享2
绩效考核带来疾控新变化
文/ 张忠田 单宝德
绩效考核是不是卫生部门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疾控机构职责、职能设置不尽相同,一套考核指标如何体现科学公正?11个疾控机构隶属于不同的卫生行政部门,在绩效考核中该如何协调推进?带着一系列疑问,山东以省疾控中心为依托,协调其他10家疾控机构,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领会绩效考核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其考核标准。
创新机制 统筹协调
首先,山东省卫生厅成立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各市、各单位也纷纷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制定方案,完善措施,确保全省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绩效考核工作顺利启动和实施。省卫生厅两次召开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省级评估迎评动员会,分析形势,部署任务,提出要求。省卫生厅、省疾控中心等先后通过网站、办公自动化系统,及时宣传通报绩效考核准备工作进展情况,省疾控中心还为此专门在每个部门设立了联络员,及时同每个部门成员沟通交流信息,调度评估指标的材料准备,做到了人人关注、人人参与。
省卫生厅对培训、标准制定、摸底调查和考核进行了安排;组织省级专家指导组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中的266项职责和任务进行了明确划分,使各级各类机构职责清晰、定位准确;对省直有关防保单位和各市的工作任务进行了具体分解,并明确了各项任务完成的具体时限。省疾控中心将绩效考核工作纳入了年终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中,中心领导与各部门负责人签订了《绩效考核目标管理责任书》,绩效考核评估的成绩占年终考核的20%。根据时间进度表,定期组织人员开展督导检查,保证了工作的时效。各级防保单位对照评估指标,坚持边查边改,以评促改,有效地提高了履职尽责的能力。
2014年8月,省疾控中心在与其他省级疾控机构反复核查、汇总整理工作数据的基础上,认真填报了卫生部绩效考核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各省级疾控机构2014年度基础信息核查数据信息及备查资料已经完成,2014年度的数据核查及备查资料的准备工作也基本到位。
提升能力 树立品牌
山东省疾控系统已经明显感受到了绩效考核带来的新变化。这些变化既体现在思想观念上,也体现在工作能力的提升和事业的发展中。
——全省疾控"一盘棋"的思想深入人心,系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一步增强。通过绩效考核工作的扎实推进,各个防保机构充分认识到当前这种分散设置、各自为战的疾控格局不利于上下级业务技术指导,不利于共享防病信息,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不利于形成整体合力。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进一步整合疾控资源配置,优化布局结构已是大势所趋。在"一盘棋"思想的推动下,目前山东省疾控机构的整合在意识形态领域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各疾控机构的工作能力进一步提升,内部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化和科学化。通过绩效考核自评,各省级疾控机构都亮出了自己的底牌,感受到了评估带来的压力和动力,也形成了一股"比、学、赶、帮、超"的工作热情。在评估指标的约束和规范下,各疾控机构更加明确了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科学防治、依法防治的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改进。以省疾控中心为例,2014年该中心国家实验室认可项目达到986项,较2014年增加了200多项。
——全省疾控系统上下联动、横向配合、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疾控品牌进一步树立。经过绩效考核的推进实施,特别是区域考核对全省疾控工作整体推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近两年的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防控、奥运会和全运会疾控保障工作中,这种疾控系统特有的上下联动、横向配合、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得到了巩固和完善。
同时,通过绩效考核也拉近了各省级疾控单位之间的距离,单位之间的业务合作越来越密切、紧凑,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越来越深入、广泛。如,各防病单位在疫情网络直报的管理和信息共享方面都依托于省疾控中心;省级传染病预防控制重点实验室有条件地向各单位开放;艾滋病项目和结核病项目得到整合与融合等等。
(作者为:本刊特约记者和山东省疾控中心党委书记) 编辑 魏 萍
专家分析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文/卫生部疾控绩效考核专家组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旨在通过建立并运用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社会满意度为主要指标的科学评估指标体系,量化表达反映辖区相关组织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一定时间内,依据组织的目标或承担的职能,实现目标或履行职能的过程和行为、结果,以及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即胜任力的过程。
政府责任 医改内容
加强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的显著特征,是各级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以人为本、建设法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和基本职能。动员群众、讲究卫生、减少疾病、促进健康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实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贯彻实践以人为本、履行动员、领导、投入、服务和监管职能、加强公共管理效能评价的重要体现,也是强化政府行使指导与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的有力措施。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基础。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疾病预防控制的根本任务。此次医改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立为工作的目标。“人人享有”体现“公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则是适合中国国情,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新期盼的郑重承诺。疾病预防控制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健康的基础,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和政府惠及人民群众健康、保增长、保稳定的重要工作。此次医改在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方面,提出“加强绩效考核,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如何科学评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程度和绩效正是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的热点。
明确政府的责任
抗击非典取得胜利后,根据国家的总体要求,卫生部疾病控制局会同卫生部人事司、规划财务司、复旦大学卫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全国部分省(直辖市)卫生厅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组成课题组,对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非典、甲型流感、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控的实践充分提示,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研究揭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设,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也需要有一个组织构架、职责分工上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功能完善、防治结合,资源共享的工作体系。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规范化建设,首先要明确政府的责任,在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重视的基础上建立稳定、适宜的投入机制,实行全额预算管理,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公益性;其次是要清晰界定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公共职能,明确国家、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医疗机构和基层卫生防保组织的功能定位;第三是要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相关部门的合作机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运作效率;第四要是以全面落实公共职能为前提,明确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经费、设施、设备配置标准,定编定岗定责,建立、实施岗位准入和责任制度;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吸引和稳定高素质人才,开发疾病预防控制人力资源,提高员工素质。第五是要规范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健全和完善各级各类机构的工作规范,实施推进绩效考核制度,加强区域、机构、科室、岗位、项目绩效管理,推进疾病预防控制基本职责的全面落实,促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服务能力和效率的提高。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规范化建设围绕应当“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和“如何评估”,从体制、机制、能力保障等方面入手,不断深入进行;卫生部2014年明确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七项基本职责,提出了在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内实施绩效考核的工作要求。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就是对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履行基本职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效率,工作的程度、政策环境和效果效能进行客观的量化评价,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并针对存在的不足和薄弱,不断持续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规范化建设,向公众和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
落实岗位绩效全面评价的基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明确“加强和完善内部管理,建立以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形成保障公平效率的长效机制。改革人事制度,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目前开展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是对省、地、县行政区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履行基本职责情况的考核,整体评价不同层面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情况;评价的指标体系是面上的、着重结果效果的、而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评价的方法是通过收集机构工作的基本数据核定指标实现程度;目的是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全面履行基本职责,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化,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基本职责的技能,促进政府加大对疾病预防控制的投入和指导。
岗位绩效是个人效能的评价,是单位对所属科室以及各类人员年度绩效考评,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内部运行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其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关系政府的投入机制、关系机构的工作环境、关系机构的工作条件、关系个人的岗位职责、关系个人的能力水平、关系个人的工作态度,事关每一个疾病预防控制人员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重点评价一定时期内区域、机构工作目标、要求的实现程度,为机构依据职能、职责将所属各个科室以及每个岗位的职责、任务、目标等内容具体化,进行目标责任分解,定岗、定责实施岗位责任制度和岗位绩效考核奠定了基础。同样,岗位绩效目标实现,从根本上保证了疾病预防控制区域、机构绩效目标的实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基础,但不能完全替代。科室、岗位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还有待于各地通过对区域、机构的绩效考核,逐步探索研究建立。
实践显现绩效考核的作用
在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研究阶段,对吉林、北京、四川3个省级,河北邯郸、吉林延边、北京昌平、四川成都4个地市级,共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了考核;实施阶段首批对江苏、浙江两省进行了考核,均有力地证实了绩效考核不仅促进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从起点到终极的规范管理,而且增强了接受考核单位履行疾病预防控制基本职责的意识,有针对性加强了薄弱环节的工作。如某省自查2014年较2014年,区域指标进步的指标有15个,其中达标指标增加6个;机构指标进步的指标有38个,其中达标指标增加7个。工作完成的程度均有增加,较2014年分别增加了1.1%~10.6%
全面推进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础,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我们要遵循统一认识、全员参与,尊重事实、循证,依法实施、规范操作,突出重点、适宜可行,适度调整、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标准基础上制定完善本省的地、县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标准,以实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级各类绩效考核为手段,将绩效考核纳入日常管理中,探索并逐步建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管理模式,调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疾控绩效考核。
【疾控绩效考核】相关文章:
疾控机构绩效考核05-17
疾控绩效考核标准05-17
疾控绩效考核1.1.605-17
疾控系统绩效考核05-17
疾控绩效考核方案05-19
疾控绩效考核的方法04-12
疾控目标绩效考核汇报05-14
疾控绩效考核汇报材料05-17
疾控绩效考核指标说明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