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数学建模实践总结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写总结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那么总结有什么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建模实践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建模实践总结1
有研究者以水利工程专业学位为例,结合水利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探索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方案。[1]另有学者以车辆工程专业学位为例,介绍了学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情况,提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开展各培养环节改革。[2]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开展了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探索。[3-6]我校自20xx年招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来,结合学校特色和培养经验开展了以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为导向,以实际动手和实践创新培养为重点,以推进校企联合和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一、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各司其责和相关监督的和谐体制,行政上通过校院两级实施过程管理、绩效评估和质量保障,学术上通过校院两级专业学位培养指导委员会组落实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学位标准。
学校成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学院按工程领域成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组,其中来自行企业的委员均不少于3人。
二、招生录取
复试分为面试和笔试两部分,复试成绩=面试成绩×60%+笔试成绩×40%,总分100分。专业课笔试环节重点考查考试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调对公式、理论记忆和推演。面试环节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领域的总体认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
三、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掌握职业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门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分设置:总学分由课程学分和实践学分组成,其中课程学分由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学分组成,实践学分通过学术活动、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和助教助管获得。总学分不少于38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32学分,实践学分不少于6学分。
课程类型:公共学位课,主要是政治英语类、公共知识类,如“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基础学位课,包括数学力学类、职业资格类等;专业学位课,按模块化设计,应包括相应研究方向最新工程技术和方法、研究前沿专题系列讲座等;公共选修课,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促进文理渗透而开设的选修课程,如“实用文体习作”“演讲与口才”等;专业选修课,主要供本学科或跨学科研究生选修;补修课,主要为前期学历非建筑与土木工程相近学科学生设置的2~3门专业基础课。
实践学分可从学术活动、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科技竞赛和“三助”活动中获得,其中必须参加10次以上校内外学术活动;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研究累计一年以上或到企事业单位、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进行实践锻炼达3个月以上。
四、课堂教学
课程教学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提高为核心,加强案例分析、现场教学和模拟训练。专业学位课和专业选修课原则上理论教学课时不超过总学时的1/2,实例或实验或实习等实践性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1/2。原则上公共学位课以考试方式进行考核,其余类型课程以考查方式进行考核。考查方式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选定,可以是试验或实践技能操作,或者综合调研报告、初步设计等。
五、实践基地
依托学科特色,加强与地方和行业的合作,建设好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完善实践基地运行管理机制,以项目合作为纽带,校企“双导师”制为保障,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目标,努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六、学位论文标准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问题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论文研究成果要具有工程应用价值,所研究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以是技术革新,或是理论认识创新,或是技术集成创新。根据全国工程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委员会关于学位论文标准的要求,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但结合学校培养特色,主要分以下四种类型:应用研究论文类、勘测设计类、工程施工类、产品开发类。
一应用研究论文类
应用研究论文类原则上应该包括绪论、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工程应用与检验、结论和参考文献等,总体上要求数据准确、逻辑严密、结论合理。
绪论主要阐述所研究问题的工程背景、开展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应对该问题的国内外现状做全面的综述,要明确指出该问题当前的主要研究理论、方法、结论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部分应该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采用专业技术手段对所研究的工程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或实验研究,或数值模拟,得出合理的结论或可行的解决问题方案。工程应用及检验部分主要是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与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对比检验,从而验证了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等。结论部分概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主要创新点,包括新的'思想、见解、理论、技术或方法等,简要描述研究成果的工程应用价值,并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展望或建议。
二勘测设计类
勘测设计类原则上应该包括绪论、设计报告、总结和参考文献等,总体上要求数据准确、逻辑严密、结论合理。
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所开展的工程背景、勘测设计的意义和必要性,重点说明勘测设计工程的技术要求和关键问题所在,对设计工程的国内外现状或同类型的工程设计情况应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并简要列出本工程要求开展的主要内容及工作量。设计报告要求详细说明工程勘测设计所依据的各类规范、依据的主要理论、方法和技术原理等;对比分析国内外同类型勘测设计工程的情况;对于重要设计部分要有多套设计方案,并进行设计思想、经济效益、工程技术等比较分析;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设计书应包括计算分析、测试分析、仿真实验分析、技术经济分析、结果验证等内容。总结部分应概括工程勘测设计主要工作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在勘测设计中的主要创新点,包括新的思想和见解等;简述推荐工程勘测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并对勘测设计中发现的新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三工程施工类
工程施工类原则上应该包括绪论、施工报告、总结和参考文献等,总体上要求数据准确、逻辑严密、结论合理。
绪论部分应阐述所开展的工程背景、工程施工的意义和必要性,重点说明工程施工的技术要求和关键问题,对施工技术的国内外现状或同类型的工程施工情况应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并简述本工程施工组织及实施的主要内容。施工报告应详细描述工程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施工组织、施工方法和技术原理等,对比分析国内外同类型施工的特色、技术难点和局限性,提出有针对性的工程施工方案,并进行方案比较;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施工方案应包括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施工管理、施工材料及施工机械等方面。总结部分应概述工程施工的主要工作内容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提出的新思想或技术革新;简述推荐的工程施工方案的优缺点,并对工程施工中发现的新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四产品研发类
产品研发类原则上应该包括绪论、研发理论及分析、实施与性能测试、总结和参考文献等,总体上要求数据准确、逻辑论证严密、结论合理。
绪论部分应阐述所研发产品的工程背景、必要性和应用前景,重点比较国内外同类产品研发和应用的现状及趋势,并简述研发本产品的主要内容。研发理论及分析应包括研发产品的用户需求分析、需要达到的性能技术指标和总体设计,详细说明设计思路、依据的技术标准和原理、详细设计和校核计算过程,并对产品各项性能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实施与性能测试应包括研发产品的试制、样品性能测试分析和同类型产品设计指标比较等,提出进一步改进性能的意见和建议。总结部分应概述产品研发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在产品研发中的创新点,包括新思想或新技术;简述所研发产品的应用前景和市场价值,对进一步提高产品性能进行展望。
七、“双导师”制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一方面聘请企事业单位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和授课教师,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拓展专业实践经历。将优秀教学案例、教材编写、行业服务等教学、实践、服务成果纳入专业学位教师和单位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定期表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优秀单位和个人的机制。
八、质量评价监督机制
建立内部全过程质量评价制度,覆盖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和就业质量跟踪等方面。建立外部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引入校外行业专家、教育和管理专家对在校硕士研究生专业素养和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价。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建立定期开展自我评估和委托有关专门机构评估机制,以评促建。
完善专业学位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在学校和学院两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完善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和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办法;完善校院两级研究生视导机制,突出专业学位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学生评教制度;完善学位论文匿名评阅机制,建立企业专家库和各类型学位论文质量总监;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动态信息平台,全面反映学校、导师、学生培养动态过程,及时进行培养质量分析和。建立培养质量与教育资源分配挂钩机制,对于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约谈整改。
数学建模实践总结2
一、前言
现有的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研究成果主要针对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总结,从教育理论角度阐述不同培养模式存在的必要性[1]。早期针对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研究主要以“厘清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准入制度”、“建立专业学位考核和评估机制”为主要研究方向[2],研究者对专业硕士的准入制度、培养目标、学位授予等环节进行了充分讨论。在此基础上,针对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设置和考核等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焦点。
《过程监测技术实践》作为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修实践课程之一,涉及自下而上的一整套监测系统的构建:包括嵌入式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及实现、基于网络或总线的数据通信、监控服务器的数据接收、存储、显示等功能,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综合性课程。课程涉及内容多且广,难度系数高,学生之间还存在较大的知识结构和实践经历差异。如果实践类型和考核、评价方式单一,即使同学有学习兴趣也会由于畏难情绪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能力的全面培养。
本文针对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过程监测技术实践》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与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基于专业硕士培养目标,从教学内容、课时分配、实践环节内容及考核评价方法的`角度进行改革探讨。
二、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首先,存在教学内容多与授课课时少的矛盾。该课程至少涉及四门本科课程,作为本科课程的总结和提高,仍有许多理论知识需要讲解。如何在32学时的时间内完成授课和实践内容,必须规划好授课和实践内容,并合理分配相应的课时。其次,由于不能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本科阶段选修了基础课程,造成学生之间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参差不齐。《过程监测技术实践》课程作为一门专业硕士走出校门去企业实践之前的实践课程,必须能针对不同实践基础和知识结构的同学提供不同的实践内容和平台,并有相应的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体系和标准。最后,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需要到企业实习半年,一般要求其所有课程在一个学期内完成,从而导致其学习非常紧张,课后难以保证有大量时间用于课程实践,因而要求课程实践内容不仅要完整还要紧凑,否则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以上是在《过程监测技术实践》课程教学实践中所必须要考虑并解决的问题。
三、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教学内容及实践平台设计。针对课程教学中的上述问题,结合过程监测中的信号特点、通信方式和完成功能,采用抽象被监测对象,突出功能实质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和实践平台设计。
(1)数据采集模块。针对选课学生的不同知识结构,从MCS51、STM32和ARM处理器低、中、高三个层次介绍数据采集模块(含通信接口)的设计及其基本功能的编程实现。提供基于51单片机、ZigBee模块(51内核)、STM32和ARM9处理器为核心的数据采集模块作为多样性实践平台选择,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2)数据通信。主要介绍基于Modbus协议的RS-485通信、基于Zigbee的无线通信、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通信原理及其编程实现方法,这是目前在工业现场应用最为广泛的三种通信手段。
(3)监控服务器系统。实时数据的接收、显示及存储是监控服务器系统最基本的三种功能。本部分重点介绍数据库的插入、查询等功能的实现方法。通过结合TCP/IP网络通信协议、数据实时显示程序示例,完成数据的实时接收、数据库存储等功能的编程实现。教学内容和实践平台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教学方法探讨。《过程监测技术实践》作为专业硕士的一门核心实践课程,其目标即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理论转化应用的能力,因此采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是合理的选择。授课采用针对典型工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选取典型工程项目,将该工程的应用背景、工况条件以及相关要求告诉学生;然后围绕如何搭建一个完整的过程监测系统这一目标,采用引导式教学的模式让学生们根据实际工况设计出一个完整的方案,然后再一起讨论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最后给出相应的编程实例。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选取的案例来源于实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对学生也有较强的说服力。
在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在各自所选硬件平台和编程实例程序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扩展和完善。在源数据(数据采集模块获取)和结果显示平台(监控服务程序)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串口/网络通信调试助手等免费软件作为调试平台和人机界面,完成系统功能的编程、调试,为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工程转化搭建桥梁。
四、课程考核体系的建立
课程的考核成绩是对学生所付出努力的认可程度。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成绩,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督促学生进行再学习。因此,走好改革“最后一里路”也至关重要。
本课程以实践环节为主要考核目标,强调个体能力的考评。考核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构建并实现过程参量监测系统,根据前述不同的硬件平台,按照难易程度划分四个不同评分等级的实践项目。每个学生作为一个被考核对象,可以根据自身能力选择相应等级的实践平台。该实践项目占总成绩的80%,并设定1、0、0、9、0、8、0、7作为相应的难度系数;第二部分是平时成绩的考核,包括课堂讨论、展示及发言等综合评定,该部分考核学生在平时课堂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占总成绩的10%;最后一部分是实践报告,主要论述在课程实践中的设计思路、实现方法及成果、不足之处,以及课程的意见建议等,该部分既能为每个学生精细打分提供依据,也能从学生那里获取对课程的反馈,教学相长,从而精益求精,使得该实践课程更加完善。
五、总结
采用以目标为导向、分级考核的教学模式,对于全面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有实质意义。
数学建模实践总结3
一、开放式教学的特点
1、开放型问题的自主探索活动包括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教师点拨、自我归纳小结等环节。在活动中要特别鼓励表扬有独特思维和创新见解的学生,既树立“人人能创造”的意识,又能体验创造成功的喜悦,以朝着更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方向上前进。
2、开放型问题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与实践是当前教学改革大方向。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将所学得的知识用于解决现实世界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的问题。开放型问题只有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更大的效能,才能更具有生命力。这是因为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生活和实践,一旦脱离了现实生活和实践的需要,学生的创新之源就会枯竭。
3、要使学生感到数学不是空中楼阁虚的东西、没有用的东西,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的威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只有这样才会从内心深处产生不竭的动力,从而挖掘出学生的无穷潜力。
二、实践探索与研究
(一)案例一:生活中的数学之美。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促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1、目的:学生通过思考“为什么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图形要采取对称的样式”,从而了解中心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及美学意义。
2、实施步骤:①组织三组同学,每组五名,第一组收集商标,第二组收集建筑图形,第三组收集交通标识;②汇总所有图形,分析常见图形(圆、三角形、四方形等)的出现频率。
3、总结探讨:①对称的基本特点,“可以折叠重复”;②生活中充满了对称,对称无所不在;③对称的美学意义:对称给人以均衡、流畅、平稳、简明、和谐的美感。
(二)案例二:统计分析在生活中的作用。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建立适当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1、目的:通过抽样分析不同年段学生数学成绩,用平均值方法衡量进步程度。
2、实施步骤:①样本采取:一班至五班、六班至十班各抽取30名学生(按学号隔五取一)的上、下学期的数学成绩;②汇总分析:计算两组60人的数学成绩进步数平均值;③结论分析。
3、统计分析运用探讨:①样本采集要注意代表性、随机性;②平均数分析的意义。
(三)案例总结:贯彻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数学教育中,如何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如何把“开放式教学”贯彻于整个教学实践,才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精心选择和设计开放型问题情境以引入教学内容。数学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数学概念和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和实践是分不开的。在数学教学时,用现实开放问题引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由于学生有一定的实际体验而有助于理解相对抽象的数学知识。
2、选编数学应用性例题,进行建模示范,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针对现行教材中实际应用问题少的现状,在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题进行开放式例题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联想,抽象建模,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选编的一般原则是:①必须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②必须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适应;③必须符合科学性和趣味性;④取材应尽量涉及目前社会的热点问题。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给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4、开展小组合作方式的“开放式教学”活动。具体做法是①把全班同学按优差生均衡搭配的原则分成若干个小组来开展活动;②布置的课题活动,要以小组为单位,互教互学,并由学生轮流写成解题报告,报告包括问题、策略、解法、推广、应用等部分;③由这些起草报告的同学在班级里讲解他们的报告,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并给予适当的表扬与鼓励。
这样做的好处有:①通过小组成员的互教互学,能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情感交流,差生从中获得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优等生通过帮助差生,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能力;②小组合作方式的“开放式教学”有助于拓广学生的思路,提高解决较难问题的能力;③通过书写报告和语言交流,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几点体会与思考
1、教师在编制开放型问题时,从内容到形式,应当充分重视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针对初中年级的开放型问题,宜浅显一些,必要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思维杠杆提供合适的支点,使他们有机会尝到成功的喜悦。之后,随着学生的知识量增多和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开放型问题的难度,可渐渐加深。总之,应尽可能使学生适应开放型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协同发展。
2、开放题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因此开放题需要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教师要精心设计开放型问题和新情景下的实际应用题,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机会,使学生不断得到开放性思维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延伸、拓宽,这是提高创新思维的有效措施。
数学建模实践总结4
在小学学习中数学是十分关键的基础性学科,由于其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较为困难。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模型思想,有利于学生认清数学的逻辑关系,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难题,进一步提升学生数学的整体素质。
一、数学模型思想内涵
数学模型思想是指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成功转化为一些数学理论,通过学习的数学理论知识寻找实际量和数学理论量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且对数学概念、定理和性质内容进行应用产生相应的数学模型,应用数学模型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思路。
新课程改革要求对学生学习数学理论基础知识进行指导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指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产生优良的数学思维能力。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模型思想的应用,可以对学生采取模块引导,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学感知能力、数学符号概念、数学空间思维能力以及数学应用能力,帮助学生产生一个相对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为小学生将来的数学学习以及成长打下基础,推动小学生综合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模型思想的意义
(一)积极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建模问题来源于生活还要回归于生活,很明显,若将数学模型思想渗入到教学中,时间一长,学生就可以通过数学的眼光对待问题,发现实际生活中包含的大量数学建模问题,抽象的认为这些问题是数学问题,利用数学方法进行解决,进一步强化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是指人们利用数学教育以及自身的实践认知活动,进一步获得的数学知识、技术能力以及品德的素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必须包括,基础数学知识、基本数学技能、通过数学思想与方法对问题积极解决、应用数学策略,以及对数字产生的感觉。数学建模过程要求学生开展观察、抽象、分析、选择等相关数学活动。很明显,数学建模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各个方面,具体包括掌握基本知识技能,以及一些思想和方法,还可以积累一定的经验。
(三)帮助学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先需要对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进行了解。学生本身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不理解为什么学习数学,学习目标较为模糊,再者便是教师的原因,目前还是由不少教师为了成绩,一味搞题海战术,强调学习知识与技能,忽略了学生的发展。再者便是家长的原因,他们的很多要求是学生无法达到的。此时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利用数学模型思想构建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性,明白数学学习的实用性,进一步提升学习兴趣。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思想融入策略
(一)创立生活化数学模型
数学紧密联系着人们的生活,并且大量数学问题都体现出共性,因此,为了提升解决相同类型数学问题的效率,人们总结了一些数学模型,极大推动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数学模型思想应用在小学数学模型中具有巨大意义。可是考虑到数学模型通常较为抽象,学习难度较大,所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张,教师必须创立生活化教学模型,帮助学生了解与感知数学模型的作用。
例如,在讲解数学加减法时,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加减法的认识,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例题:小明家栽了两颗苹果树,小明观察第一天一棵树上长了5朵紫花,另一棵树则长了8朵白花,提问:两棵树开的花一共有多少朵?列出计算公式:5+8=13朵,其中5代表紫花5朵,8代表白花8朵。小明第二天观察第一棵树又多了2朵紫花,接着问:两棵树的花朵一共有多少?列出公式:7+8=15朵,第三天,第一棵树又多了2朵紫花,提问:两棵树此时总共有多少花朵?列出公式:9+8=17朵。之后向学生提问其中有怎样的规律。
学生较为熟悉例题中涉及的场景,因此,十分认真的在听,最后教师可以总结例题。如此一来,教师利用建立生活化模型,在提升学生认知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帮助学生习惯建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键是指引学生习惯建模,经过教师的帮助,可以促使小学生养成很好的建模思想理念,有利于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并且利用数学知识对生活问题有效解决。例如:平行和相交这一教学课题,教师可以选择这样提问:在哪些情况下两条直线永远不会相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之后实行绘图、仔细观察,在校学生的思维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最后形成建模整体过程。
(三)利用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指导,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培养,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开展室外有关活动完成有关的教学内容,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帮助学生开拓眼界,更加踊跃的参加模型建设中,当处在实践活动中,一旦出现数学相关的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建立模型对问题有效解决,逐步产生数学建模思想,逐步学会利用建模习惯对数学问题有效解决。例如,在符合实践条件的情况下,数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商店,在商店寻找一些数学问题,例如计算价格以及统计问题等,教师科学指导学生建模,通过建模的思想对数学实际问题深刻认识,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极强理解数学知识,产生一个对数学问题有效解决的理论架构,对所学的知识科学运用,转变传统的机械学习方式,为小学生学习数学奠定基础,推动其健康的发展。
(四)设计相应的练习,运用模型
当成功对模型进行验证以后,课堂教学就会发展到模型应用环节。这时,学生已经比较深刻的认识到有关的模型概念,数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应的练习,鼓励学生运用模型。例如轴对称图形这节课,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大量图形,使学生直接观察图片,让其判断该图形是否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样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认识模型,对学习的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进行了巩固。其次,可以鼓励学生亲自设计轴对称图形。这一突出了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练习,学生能够结合轴对称图形概念与特点,自行设计轴对称推行,准确运用数学模型。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模型思想的融入,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所学的数学知识,建立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数学模型思想的融入方式并不单一的,需要数学教师不断进行研究,总结更加有效的融入策略,逐渐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有效发展数学能力,在数学世界中尽情遨游。
【数学建模实践总结】相关文章:
建模岗位职责05-18
建模设计岗位职责03-20
数学的实践活动方案04-17
数学实践活动方案04-16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03-28
数学实践活动教学反思03-30
数学综合实践课题研究个人工作总结通用01-23
开放式数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09-24
数学实践活动方案大全【15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