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科版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科版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科版科学教案1
教材简析:
本课将带领学生进人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一一晶体世界。晶体指组成物质内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间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比如食盐是氯化钠的晶体,味精是谷氨酸钠的晶体,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晶体。
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及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大多数物质的晶体是用肉眼看不见的,我们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甚至X光才能看到。晶体是许多固态物质的一种结构。过去学生观察物质,很少从结构的角度去观察,本课的观察活动将使他们对身边的物质有着更深一层的了解。相信在我们带领学生走进这个世界之后,学生很快就会对奇妙的晶体世界着迷,从此对它热情关注。
教学背景:
“微小世界”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很广,但教学重点不是这些方面的知识,而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独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学生对晶体是陌生的,但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着很广泛的用途。本课教学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对拓展学生对自然界物质的认识是有意义的。
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教科学词汇:晶体学
(二)过程与方法:
目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用图记录观察结果;自制食盐等晶体。标科学方法:实验探究、记录分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重难点:
制作晶体
教具学具
说明与提醒各种晶体及晶体用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
1.选择大颗粒结晶的教学途的图片或多媒体盐、味精、烧杯、滴管、玻味精,不要选粉状的。准备课件,制作好的大晶璃片,矿物晶体。
2.课外搜集有关晶体体及器材。的资料,包括图片、用途等。
教学流程
回忆用放大镜观察后赏一赏做一做谈一谈画一画看一看说一说晶体图片食盐晶体晶体用途活动过程基础设计
一、画一画
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同学们,白糖、食盐、味精这三种物质你们认识吗?首先请你在记录单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二、看一看
看一看放大镜下的食盐、白糖、味精的小颗粒。食盐、白糖和味精真的是我们记忆中的形状吗?接下来我们借助放大镜观察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记录单上。
三、说一说
说一说晶体形状我们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是怎样的呢?(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小结:在放大镜下看到的食盐、白糖、味精,虽然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但同一种物质的颗粒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板书:晶体
四、赏一赏
老师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是有规则的。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播放晶体课件。
五、做一做
在自然界里很多物质都是晶体,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产生的.,比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石的晶体。其实我们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出一些晶体,你们想试一试吗?制作晶体通常有两种方法:减少水分、降低温度。今天我们就利用第一种方法——减少水分法,你们认为这个实验怎么操作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我们再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也许能给你一些启发。同学们,你们会做了吗?不过老师还有一些要求:(出示实验要求的有关课件)记住了吗?开始吧!学生活动、汇报。结合课件介绍食盐的形成。食盐来之不易,以后实验用盐时、生活中,我们该怎么做呢?
六、谈一谈
这些美丽的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它们有什么用途呢?你们课外搜集到了哪些有关晶体的资料呢?谁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学生交流。老师也找到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大家一起看一看。自然界中的绝大多数物质都是晶体,晶体是一类美丽、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体,它既具有特殊的结构,又有着优异的性能,但是,到今天为止,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体会呢?谁想和大家说一说?老师希望你们在课后的探索中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教科版科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 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准备
1、师: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
2、师:①准备凤仙花的种子。②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 ③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准备凤仙花和四季豆的种子。
【板书设计】: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外部:形状、大小、颜色
植物的种子
内部:胚根、胚芽
【教学反思】:
教科版科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 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气象万千的特点。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观、读、想、写四结合。
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使用媒体:
课件《三峡风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优美的音乐风景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
2 你们知道这是哪的风光了吧。你对三峡了解多少?请把你收集到的有关三峡的资料和大家分享。(学生交流资料。)
3 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圈。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著名文学家方纪笔下的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二、检查预习
1 检查生字词。
(1)出示多音字,让学生认读,注音并组词。
(2)生词:
橘柚 陡峭 金鳞巨蟒 荡漾 摇曳 谷壑 清冽
2 生字同学们都掌握了,课文读得怎样呢?谁想给大家读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老师给出的阅读提示。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秋天景色的?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生读后回答1、2题后,师板书:早晨,中午,下午,夜晚。)
三、深入学习
(一)学习第一段,总结方法
1 学习第一段。
师: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段先来学习第一段。默读,看看这一段主要写三峡的什么景物。(学生默读课文后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师:这种景物体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这一段里你最喜欢哪些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师:有感情地读读,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2 师生共同总结学法。
(1)主要写什么景物;
(2)体现三峡的什么特点;
(3)从哪些语句体会出这个特点;
(4)找出美句品读;
(5)读出感悟。
(二)合作学习
师:请大家用这种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课文2-6自然段。
1 小组学习。
2 汇报学习收获。
(1)感受早晨的三峡明丽之美。
师:首先来分享三峡秋天早晨的美丽多姿。(指名汇报。)
(课件:三峡的早晨图片。)
师:是呀,绿叶金实,好一派明丽的三峡秋色呀。(板书:明丽。)
师:早晨,来到明净美丽的三峡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你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2)感受中午的三峡热烈之美。
师:接着来分享三峡秋天中午的美丽多姿!(指名汇报,课件出示三峡中午图片。)
(课件出示:对比的两句话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奔腾流去。)
师:哪句写得好,哪些词用的好,好在哪?
(生回答后,指导朗读。)
(3)感受下午平静的美。
师:中午的长江让我们感受到它是那么热烈。那么,下午又是怎样的情景?(指名汇报。)
师:(出示下午图片。)看到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到了什么词,或想说什么?
指导朗读: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出这份平静温柔的美呢?(女生齐读。)
(4)感受夜晚的宁静和神秘。
①师:夜晚作者写了几幅画面?(两幅)我们先看第一幅。(指名汇报。)
师:“摇曳”是什么意思?
生:摇动、摇晃。
师: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生:渔火和灯光的倒影随着江面晃动。
师:同学们,渔火和灯光的倒影随着江面晃动,江面的宁静不是被打破了吗?
师:这种写法就叫“以动衬静”。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习作中试着使用这样的方法。
(5)再次感受夜晚月光下的三峡神秘之美。
师:说到这宁静的三峡的中秋之夜,有一样景物不得不提。那就是——月亮。
师:三峡中秋的月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概括总结。)
(齐读“这是……”到最后。)
师:读了这段话你想说什么?(学生谈感受。)
师:是啊,多么独特的三峡的月色啊!你还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月色吗?
(生自主发言。)
师:(板书:神奇。)是啊,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皎洁,如此迷人,如此神奇美妙的月色!
四、谈收获
学生谈本课时的收获,主要领悟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五、作业
1 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习作,题目自拟。
2 推荐阅读——
余秋雨《三峡》
刘白羽《长江三日》
魏靖宇《三峡的怀恋与见证》
反思:
《三峡之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三峡的秋景,让读者得到了关的享受。
在《三峡之秋》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基本能做到贴近“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在感受三峡一天中不同的景色时,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认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学习课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多讲,多读,自读,自悟。
在导入部分,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从来没有到过三峡的学生对三峡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理解课文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默读完课文后,找出课文中写早晨、中午、下午以及晚上三峡各个特点的词,那就是“明丽”“热烈”“透明”“气氛恬静、月光清冽”。找到这4个特点之后,然后再回到课文中去具体地学习。通过找句子,谈感受,朗读句子进一步来理解课文,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在本节课中我觉得做得较好的是教材的创造性运用。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教材发挥作用。只有把课本中学到的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教材才有了价值,不然我们以教材教教材,只是教完了教材,而不会把知识内化,学了不能致用,也只是把书读死了。所以把作者的情感深化成自己的情感,把作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就是对教材的一种很好的创造。《三峡之秋》通过录像展示美丽的黄河、家乡,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用作者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在自然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的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再模仿作家写三峡的优美语句,孩子们试着用这样的句式,写出了美丽的家乡。
上完本节课,我觉得以下两点须要引起注意:
1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估计不准。
本想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充分让他们自己借助学习工具解决习题。并能对有感情的朗读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引导他们在多种朗读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让孩子去“展示自己”的阅读的能力和对情感的领悟能力,但还有一些问题:
(1)对学生阅读能力预测不够:我备课时,估计只有个别学生阅读可能出现问题,但事实说明我对动态的课堂预测不够。
(2)“学生用合作方法自学”这一环节,本想要给足够的思考的空间,但因个别学生概括能力薄弱,而多用了10分钟,从而占用了下面的几个环节时间,一个环节没完成,其余上的很匆忙。
2 在句式训练上没想到也出现了问题,学生本应都能做上,但好多同学思想不集中,有的不打开书,有的说悄悄话,导致了这一环节只是个别学生的独唱戏。
教学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遗憾越来越少,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能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教科版科学教案4
教材分析
《光和影》这篇课文内容的安排是从手影游戏开始引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进而深入研究影子的几个特点。同时让学生认识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及产生影子需要什么条件这一活动导入。
第二部分:联系实际说明什么叫光源。
第三部分:通过三个实验,探究影子的位置、大小及形状变化的特点。
第四部分:简单介绍投影的运用。
学情分析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及五年级学生喜爱游戏及动手实验的特点,应按教科书的安排及要求,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不同彩色粉笔分别记录投在“屏”上的影子。再根据影子进行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在实验观察中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使人能看物体的.那种物质。
2、影子的形成条件:光、遮挡物、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3、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所发出的光。
4、影子的特点:①位置 ②大小 ③形状
5、投影:光源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物体的影子。如我们教室里的实物投影仪。
过程与方法
1、认识光、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
2、分组进行光和影的三个实验。
3、分析、推理影子的特点。
4、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过程要用直观的演示及实验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一台、电筒、大号电池(作遮挡物)各八只,4开图画白纸24张,红、黄、蓝彩色粉笔各八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2、板书课题
3、通过闭眼活动引出下一个环节
二、认识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
1、打开实物投影仪。
2、用手在投影仪及黑板中间作各种手影。
3、让学生认识什么叫光源及影子的形成需要的三个条件。
三、进行影子特点的三个实验
1、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分发实验器材。
2、说明三个实验的方法与步骤,放下窗帘、准备工作。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归纳影子位置、大小、形状的特点。
四、巩固运用
打开投影仪做游戏,验证我们发现的影子变化规律:
1、改变光源位置,影子有什么变化。
2、改变遮挡物在光源间的距离,影子有什么变化。
3、用手在光源及屏中作不同侧面的变化。
4 、投影是用移动光源远近进行物体大小变化。
五、课外延伸: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科版科学教案5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各种各样的鸟》
介绍各种鸟的本领的图书或录象。
活动目标
学念儿歌《什么鸟》。
了解不同的鸟。
活动过程
一、了解不同的鸟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让幼儿了解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鸟,重点介绍蜂鸟,鸵鸟,鹦鹉等。
1、师:看,图片上画了很多什么啊?(鸟),这些鸟长的一样吗?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鸟吗?这只鸟的名字叫“蜂鸟”它的身体很小,就只有蜜蜂这么大,所以叫蜂鸟。
2、师:再来看看这只鸟,这只鸟的'身体看上去怎么样啊?(很大),它的名字叫鸵鸟,那你们知道鸵鸟会不会飞啊?为什么?(因为他身体太大了,所以飞不起来。
3、师:再来看看这只什么鸟?它的名字叫鹦鹉,你看它身上的毛漂亮吗?都有些什么颜色?鹦鹉有一个很大的本领就是会跟人一样说话,你教它什么话,它就会跟你一起说。。。。
二、讨论
师:谁来告诉我什么鸟最小?什么鸟最大?什么鸟会唱歌?
三、学念儿歌
1、教师念儿歌《什么鸟》。
师:老师把刚才的话连起来编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听听看。
2、幼儿跟随教师念儿歌《什么鸟》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念念看。
四、小结
师:你还知道鸟都什么本领?
师: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鸟,它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们。
儿歌《什么鸟》
什么鸟小?
什么鸟大?
什么鸟儿会说话?
蜂鸟小,
鸵鸟大,
鹦鹉会说话。
教科版科学教案6
第2课点亮小灯泡
(教材P24~25)
授课时间:
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点亮小灯泡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只有电流通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知道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包括电池、导线在内的完整的闭合回路。
3.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用多种方法建立起来。
4.知道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电源、导线和小灯泡连接简单电路。
2.能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能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点亮小灯泡过程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点亮小灯泡,让学生初步建立电路的概念。
难点:推测电在连接装置中是怎样流动的。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小灯泡、1.5伏的干电池、导线、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电池和小灯泡的实物图、教学课件。
聚焦
1.引入:手电筒大家都非常熟悉,你们知道手电筒中的小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吗?(预设:打开开关,小灯泡就会亮。)只需要打开开关吗?
2.演示:出示一个手电筒,打开开关,并用手电筒照射墙壁。然后关闭手电筒,取出手电筒内的电池,再次打开开关并重复几次,引导学生发现手电筒的小灯泡不亮。
3.提问:取出电池后,即使打开开关,手电筒的小灯泡也不亮,说明必须还要有电池,小灯泡才会亮。这是为什么呢?(预设:电池能给小灯泡提供能量。)
4.讲解:安装了电池的手电筒,打开开关后,会有电流通过小灯泡的灯丝,小灯泡就亮了。
5.布置任务:如果有导线和电池,你们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吗?(教学提示:出示电池和小灯泡的实物图。)请大家用画线的方法代替导线,把你们认为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画出来。
6.揭题:大家的想法究竟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尝试点亮小灯泡。(板书:点亮小灯泡)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熟悉的手电筒引入电路的相关知识,将生活中的现象转化为可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兴趣。画图活动能引导学生思考,为后续开展的实践活动做铺垫。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观察小灯泡
1.过渡:大家对如何使小灯泡亮起来都有自己的想法,那么,小灯泡内部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
2.活动:引导学生把自己头脑中的“小灯泡”画出来,然后交流各自所画的小灯泡。
3.提问:你们画的小灯泡有哪些结构?(预设:有玻璃外壳、灯丝和支架。)
4.布置任务:(教学提示:分发小灯泡。)请大家仔细观察小灯泡的结构,看看和自己画的有什么不同。(教学提示:提示学生关注小灯泡的发光部位。)
5.讲解:出示小灯泡结构示意图,并简要介绍各部分的作用。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小灯泡的结构,引起学生对小灯泡发光部位和各部分作用的关注,以此为基础开展后续“点亮小灯泡”的活动,能有效避免学生进行过多的错误尝试,提高课堂效率。
探索二:点亮小灯泡
1.过渡:前面我们用画线代替导线的方式把我们认为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画出来了,接下来,我们就用实物测试一下,看看自己的方法是否可行。
2.布置任务:(教学提示:给各小组分发1根导线和1节干电池。)我们已经了解了小灯泡的结构,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并说一说导线和干电池的结构。(预设:导线大约10厘米长,两端的外包皮已除去;干电池的一端有突出的金属帽,并标有“+”号,另一端扁平,并标有“-”号。)
3.讲解:干电池的金属铜帽端是正极,用“+”号表示;另一端是负极,用“-”号表示。当导线直接与电池的正、负极相连,而没有经过小灯泡时,就会造成短路。短路时,电池中的电会很快消耗完,并且电池还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甚至可能爆炸。所以,在实验中要避免出现短路。
4.活动:指导学生尝试多种方法用导线和电池让小灯泡亮起来,并记录哪些连接能点亮小灯泡,哪些连接不能点亮小灯泡。提醒学生禁止用导线将电池的两极直接连接起来。
5.交流:指导学生展示实验记录,交流哪些连接能点亮小灯泡,哪些连接不能点亮小灯泡。
6.提问:有电流通过小灯泡,小灯泡才会发光。在大家所记录的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法中,电流是怎样流动的呢?(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尝试用手指比画出电流的路径。)
【设计意图】在对材料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引导学生尝试点亮小灯泡,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电路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电在简单电路中如何流动的`思考,并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安全用电意识。
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1.小结: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包括电池、导线在内的完整电路,即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出经过导线、小灯泡回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一个完整、封闭的回路。如果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未流过用电器直接流回到电源的负极,这样的连接叫作短路;如果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封闭的回路,这样的连接叫作断路。
2.布置任务:请大家观察学生活动手册上拓展活动部分的电路连接图,判断哪些能够点亮小灯泡,哪些不能点亮小灯泡。能点亮的用箭头在连接图上画出电流的路径,不能的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对多种电路连接图的判断,引导学生应用学到的电路知识,强化学生应对电路和电流的理解。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等组成的电流路径。
教学反思
用导线和电池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并不难,但学生不一定了解电路的真正意义。为什么这样连接小灯泡就能亮,是引导学生认知的重点。因此,本课先引导学生观察小灯泡的构造,并重点关注小灯泡的发光部位,帮助学生聚焦是电流通过灯丝使小灯泡发光的。然后引发学生思考如何点亮小灯泡,并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去尝试点亮小灯泡,从而形成“电路是电流通过的封闭回路”这一初步的电路概念。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20~21第二、三题。
教科版科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材分析: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一课,让学生制造几种液体与水的混合物,观察这几种液体能否溶解在水中。第一个是它们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第二个问题是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学生可以清晰的发现它们在水中缓慢扩散的过程,这可以使他们联想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扩散过程,并与之进行比较。第三个问题是搅拌之后,它们溶解了吗?这一课选用一些学生生活、学习中非常熟悉的几种液体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在水里的溶解情况,发现有些液体可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在充分电动学生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溶解概念。
学生分析:
学生经历了三年级下半学期《混合》单元和《溶解》单元的前2课活动以及平时的生活经验,对溶解已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四年级的学生此时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三年级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对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已能简单地制定计划、实验设计和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已有初步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特别是通过观察与实验获取证据)的能力,理解收集、处理信息的技术对科学探究的意义;能对一些现象进行科学解释和对他人的研究评价的能力;能具有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认识表达和交流对科学发展的意义。学生初步形成分析的能力和综合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2、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3、认识到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4、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
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教具准备:
醋、酒精、食用油、洗发液、胶水、两个透明杯、一个搅拌棒、三个试管、滴管、小勺、试管架、液体之间的溶解记录表。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了解学生的预备经验,引入本课探究的主题。
1、复习学生旧知,试举一例,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里的?
2、我们知道有些固体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形成透明、稳定的溶液。那么液体是否也能像食盐和高锰酸钾那样溶解在水中呢?谈谈你们的经验。
3、“那么液体之间是怎样溶解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二、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
1、教师引入:我们先来看看胶水和洗发液。
2、教师提问:你打算怎样做?
3、组织分组实验:取一小勺胶水或洗发液慢慢地倒入盛水的.烧杯中。(实验前一定要明确观察目的。)
4、引导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是漂浮的还是下沉的。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轻轻搅拌后有什么现象?搅拌后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溶解了吗?
5、交流:与食盐和高锰酸钾相比,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特点?(注重描述)
6、整理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在记录单上。
三、观察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
1、组织观察:醋、酒精、食用油三种物质。
2、预测:醋、酒精、食用油三种液体在水中会怎么样?
3、组织实验:在三个试管中各盛约15毫升的水,分别往试管中加入1—2毫升醋、酒精和食用油。充分振荡后静置观察。(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观察要做记录。)
4、组织交流:描述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5、组织讨论:醋和酒精的溶解与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与醋和酒精的溶解相比,食用油在水中有什么特点?食用油能溶解在水中吗?
6、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涤剂会怎样?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7、整理记录:我们如何来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四、拓展:
1、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同学们看实验后的试管上布满了油,谁能帮帮老师想个好办法,将这些油清洗掉。
2、学生汇报。
3、是什么启发了你?
4、解释这个现象。
教科版科学教案8
科学教案
教学要点:
三年级 第一单元 课题1 探索自然 第一课时 盲人火车
让所有的参与者都带上蒙眼布,且沿着一条自然的路线在教师身后形成一列“盲人”火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自然的感知、尤其是使听觉和触觉变得灵敏。
2、在活动中培养信任感和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1、每小组不超过8人,每人一个蒙眼布或手帕。
2、课前勘查好场地,并确定要把学生带到何处,以及想给他们展示什么。可以让学生穿过一片草地(听其沙沙声),或者在树林附近(让学生摸一摸不同特征的树叶,触摸一下泥土、蚯蚓的粪便、草、树皮、砖、石头、粘土块等)。
3、避免地面有洞的地区、陡坡,或其它可能使学生摔倒的东西。
4、活动之前每组选一名学生将其训练为引导员,负责该小组活动。
教学过程:
1、引入
我们都非常依赖我们的眼睛,今天我们将用我们的其他感官探索自然!我们的其他感官包括什么呢?
2、把学生分成8人小组。依次把每个小组带到选好的地方。帮他们带上蒙眼布并确保孩子们不会看见(告诉他们偷看就无法获得很多的乐趣)。让学生们每个人扶着前面人的肩膀组成一列火车的'样子。
3、活动开始
老师带领火车慢慢地向前走,并且让火车保持安静,让学生听听周围的声音。 师:孩子们你们都听到了什么声音?
……
师:这些声音是自然音还是由人或机器等发出的声音?(如果孩子们听到的是鸟叫声的话就让他们模仿)。
4、活动结束
师:孩子们终点站到了,请大家去掉蒙眼布,看是否有人可以猜出行走的路线 互相交流。
师:你是根据什么猜测的?
……
5、五官兄弟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的活动他们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同学们请大家今后用我们的五官兄弟感受我们身边美好的自然。
第二课时 一片草地
教学要点:
让孩子们坐在一片草地上,观察并记录他们所见的东西。
教学目标:
1、了解一片草地的植物和动物。
2、研究技能:使学生描述他们的所见,使观察变得敏锐。
3、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的敏锐度。
4、要求学生保持安静且反应迅速。
5、讨论垃圾问题。
教学准备:
白纸、铅笔。
教学过程:
1、引入
带孩子们到“研究”区。
师:看这片草地,你们认为这里有哪些植物和动物呢?今天我们就弄明白这些问题!
2、指导学生在各自周围半径一米的范围之内,观察并记录尽量多的植物和动物。(强调这不是比赛,不必追求分辨出每种动植物的种类,而是一项观察游戏)。可将不知道的动植物名字编号,如:小草1、小草2。
活动开始。
3、汇报交流
a、在草地上发现了哪些植物和动物。
b、将学生在草地中发现的动物和植物的总数合计。
c、讨论交流:非生命物体(基层—泥土、石头)、植物和动物。
4、小结
正如同学们在研究中见到的那样,任何有草的地方都有“大自然”—许多植物和动物生活在草丛中,它们的量实际上要比同学们列举的多,诸如生活在地下的那些动物。这片草地本身就是一个群落。
第三课时 观云
教学要点:
让孩子们躺在或坐在草地上观云,描述自己所看到的云并把云朵假想为自己所熟悉的事物的形状。
教学目标:
1、了解云(天气)。
2、增强观察力和想象力。
3、学会放松。
教学过程:
1、引入
最近一次你是什么时间看云的?今天就让我们到校园中好好的欣赏一下变化无穷的美妙的云!
2、观云
让我们抬头看看天空,天空中的云是什么形状的?他们的大小一样吗? 让孩子们充分地去观察去感受。
云朵使你想起了什么?是否有的云朵与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很相似呢?云朵的形状在变化吗?
你们看见云在动吗?云是通过什么而动的?
云是由什么形成的?
它们总是白的吗?
当运遮挡住太阳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你们以前曾经臵身于云中或穿行于云中吗?
教学目标:
课题 2 我发现的环境问题
通过玩旅行棋,观察并分析图片以及制做环境问题图,熟悉一些与环境有关的现象,初步培养环境意识。
教学准备:
制作骰子的材料,每人准备一个小东西作为棋子,绘制好的校园或社区地图,每小组一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保小卫士
孩子们,大家一定下过很多种棋吧!跳棋、军棋、象棋…但是有没有谁下过环保棋呢?今天我们就来比赛下环保棋。
同学们首先让我们认真观察旅行棋盘上每一格是什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下面让我们拿出我们准备好的材料做一个骰子,小组内做一个骰子就行,老师示范。(把橡皮或肥皂、木块等切成一个小正方体,在每个面上分别写上1、2、3、4、5、6几个数字)。制作是请同学们注意安全,不要割破手指。
下面就让我们开始游戏吧!开始之前请同学们听清游戏方法:从起点开始,组内同学轮流掷骰子,骰子朝上的数字是几,就走几步棋,然后看看所在格子里画的是什么,表现不同,会有不同的奖罚。谁最先得到小蜗牛头上的王冠,就授予谁“环保小卫士”的称号。
明白吗?!好,让我们开始吧!
孩子们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开心吗?
老师看到有些小朋友可是不开心哦!让我们来听听究竟怎么回事?
哦,原来如此啊!
那么,在这些与环境有关的想象中,你喜欢哪些,不喜欢哪些?
汇报交流。
第二课时 画环境问题图
教科版科学教案9
一、教材分析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节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变化的不同,认识溶解这一概念;活动二,通过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活动三,通过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这一课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同时培养观察和实验的技能,当学生们掌握了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生活,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例如,学生常喝糖水,生病后常喝板兰根或感冒冲剂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知道就是口语中常说的“化掉了”,更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以及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亲身实验,细心观察实验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使学生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于水中,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于水中。
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4、感知溶解了的物质是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难点是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的方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五、教学准备:
小组:烧杯4个、盛有水的水槽1个、食盐、面粉各20克、沙30克、滤纸3张、漏斗1个、玻璃棒1根、铁架台1个。
六、教学过程
为了重点突出探究的层次性,我始终以“溶解”为主线,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开始,我以《小毛驴过河》的故事导入: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盐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回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盐到哪里去了呢?估计学生随口会说出(化了),我顺势引出“溶解”一词,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这一环节我以故事入手,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设计实验,展开活动。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实验活动
活动一:食盐、沙子在水中的溶解。
我让学生利用我为他们提供的材料,自己尝试做实验,自行观察食盐、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并将它们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通过研讨和汇报初步渗透溶解的.概念。
活动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
让学生利用初步形成的概念去猜测面粉在水里的情况。对于学生的猜测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去验证。
(任何的发现、发明都建立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通过猜想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这样基础上进行的验证,学生印象才更深刻)
活动三:探究实验过滤的过程。
在活动二的验证中学生们能很容易感受到面粉的溶解特征处于食盐、沙子两章。种物质的中间状态,但是学生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在这里引出“过滤”顺理成
我先拿出一张滤纸,给学生讲解它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之后我出示这样的课件:
“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应比漏斗口低。
(2)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靠着三层滤纸那边。
(3)烧杯紧靠玻璃棒。
播放完课件后,我把实验过程进行演示,演示完以后学生再进行分组实验,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老师要加以指导和帮助。在实验中,提示学生要注意观察留在滤纸上的物质,并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师生交流,得出结论:
1、溶解了的物质不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2、不能溶解的物质通过过滤后,颗粒会留在滤纸上。
(这个环节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的眼、耳、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过滤这个难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理解和掌握,播放课件后的教师演示能为下一步学生分组实验正确操作提供帮助,确保分组实验效果的成功率,增强实验的实效性。学生们在实验活动中,不但能加深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协作精神。)
(三)课后延伸,开阔视野。
理解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到生活生产中去,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题:
1、你还知道那些物质能够溶解?
2、自己动手做一做油能溶于水中吗?
3、上网查一查什么东西应用了溶解的性质?
(这样的练习题的设计是对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的综合培养,也体现了铃声止,而思维不止,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的教学思想。)
教科版科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 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3、 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4、 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过程与方法:
1、 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用图文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2、 发现微生物的生物特征。
3、 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的种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发展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兴趣。
2、 培养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显微镜观察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难点】记录并识别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滴管、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
教师演示器材:介绍微生物的图片或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1、故事导入: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他在他的观察记录里这样描绘:“大量难以相信的各种不同的、极小的‘狄尔肯’……它们活动相当优美,它们来回地转动,也向前和向一旁转动……” “一个粗糙沙粒中有100万个这种小东西;而在一滴水中,‘狄尔肯’不仅能够生长良好,而且能活跃地繁殖——能够寄生大约270多万个‘狄尔肯”。 “狄尔肯”(拉丁文中“细小活泼的物体”的意思)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微生物。1675年,雨水成了列文虎克的观察对象,他描述到:“我用4天的时间,观察了雨水中的小生物,我很感兴趣的是,这些小生物远比直接用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要小到万分之一……这些小生物在运动的时候,头部会伸出两只小角,并不断地活动……如果把这些小生物放在蛆的旁边,它就好像是一匹高头大马旁边的一只小小的蜜蜂……”。雨水中的小生物其实就是原生动物。1683年,牙垢成了列文虎克关注的对象,他发现人口腔中竟然躲藏着许多“小动物”,它们像蛇一样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他惊叹地记录道:“在人的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动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要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感叹。
今天我们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和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2、制作装片
1)准备好一块载玻片
2)在玻片中央放少量脱脂棉纤维
3)在池塘水或培养液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纤维上
4)轻轻盖上盖玻片
5)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
3、搜索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1) 将装片放到载物台上将要观察的中心部分对准通光孔中央
2) 调整好镜筒的高度,使视野里出现较清楚的物体影像
3) 移动装片,搜索装片上的生物
4) 找到生物后继续调整镜头高度使镜头下的生物图像更清晰
5) 初步辨别是否是生物(动物会动,生物一般都有较规则、完整的个体)
a)画下观察到的微生物
两个学生一组,将观察到的微生物画在科学记录本或18页上。
b)辨别认识微生物
对照18页,22-24页的资料,辨认所观察到的是什么生物。如果与资料提供的生物不相符,课外再找资料查证。老师也可在课前对培养液中的微生物进行观察,并事先寻找相关的资料与图片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
4、微生物和我们
请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c)除了水中有微生物,哪些地方也有微生物?
d)它们是如何生存的?
e)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
水中的微生物
(张贴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的图片)
教科版科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难点】: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问题导入
1、师: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容易吗?
2、生:思考后回答。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来。(出示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们种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
4、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我们先看到了根
二、(观察活动)观察植物根的生长
1、师:我们种下的四季豆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请你们认真地观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2、生:学生观察自己在前几天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3、师:刚才,你们认真观察了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发现呢?
4、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5、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三、(研究活动)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师: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生:讨论后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看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实验步骤如下:
参看P8页书上的内容,教师边讲边操作。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7、师:过几天,试管中的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8、师:(总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作业布置】:
家庭实验:参看P8页书,制作一个“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装置,并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水量的变化。
【板书设计】:
3.我们先看到了根
固定植物
植物根的作用
吸收水分
【教学反思】:
教科版科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学习掌握播种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播种的方法
【教学难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种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纸等。
【教学过程】:
一、学习播种方法
1、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今天,我们来种植凤仙花。怎样种植凤仙花呢?
2、师:请大家看P4页中的“播种方法”。
3、生:阅读P4页中的“播种方法”。
4、师:指一名学生说说播种的'方法。
5、师: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二、关注种子变化
1、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做什么?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我们要关注凤仙花种子的变化。请大家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4、生: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5、师:注意观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注意观察花盆中的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三、记录生长日记
1、师: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要随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每周要测量一次凤仙花的植株高度、观察凤仙花叶的形状和数量。
2、师:把你测量和观察的数据填写在P5页中表格中。
3、师:期末,每个学生要写一篇“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日记”。
四、实地指导播种
1、师:实地指导学生在花盆里种植凤仙花;在玻璃杯里种植凤仙花。
2、师:督促学生养成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的好习惯。期末,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做得好的学生进行奖励。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种植凤仙花。
【板书设计】
2.种植我们的植物
记住播种方法: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关注种子生长: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根向什么方向生长。
【教学反思】
【教科版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教科版语文教学反思04-17
小学教科总结02-06
教科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03-20
教科版一年级语文教案03-11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教案03-07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科版教案11-06
川教版教案01-11
冀教版教案12-22
鲁教版教案03-13
教科版三年级语文教案范文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