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庄暴见孟子》教案

《庄暴见孟子》教案

时间:2024-01-20 08:44:20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庄暴见孟子》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庄暴见孟子》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庄暴见孟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出现的文言词汇和特殊句式。

  2、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并能合理评价这种思想。

  二、教法:

  诵读法、练习法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这种“民本”思想在《孟子》七章中多有论述。事实上,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忙于称霸,不但没多少闲工夫来考虑百姓的利益,反而加重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今天,孟子又一次站在一心“王天下”的齐王面前,向他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无疑是一次挑战,至于结果如何,还是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并归纳重要词汇。

  2、学生齐读课文,找出中心句。(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3、找同学翻译课文,教师指导。

  4、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同学间讨论解决,最后教师统一问题答案。

  (三)研读课文,提出如下问题: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孟子与齐王的对话,第一节却写了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这是不是多余的文字?为什么?

  探究学习:不是。①通过庄暴和孟子的回答,引出话题,明确论述的议题,起引子的作用;②庄暴对“王好乐”无言以对,表明话题有难度,反衬出孟子谈话艺术的高超。

  2、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

  探究学习: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给孟子。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数百人。”供养这样一支乐队,势必劳民伤财,并影响政事。孟子来齐国宣扬其“仁政”,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齐宣王心中要“怪罪”庄暴,不该把自己的隐情告诉给孟子。

  3、“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壁垒分明,可是作为儒学大师的孟子为什么会说“今之乐犹古之乐”呢?

  探究学习:“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下实现“与民同乐”。所谓“今之乐犹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4、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意思?

  探究学习:①写孟子主动发问,提出“好乐”的话题,为转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创造条件;②孟子借“为王言乐”,从正反两方面“与民同乐”的重要性。

  5、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探究学习:针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农民因丧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痛苦,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同时,孟子的思想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而且他的“仁政”学说带有浓厚的复古保守色彩。他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说成是“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因此,在当时不过是空想而已。

  (四)用简表表示孟子展开论述的思路。

  转换概念——转换话题——再换话题——吸引对方——诱敌上钩——直奔中心

  五、练习巩固

  1.有一个同学热衷电子游戏,几乎不能自拔,请你对他说一番话,运用孟子的谈话的技巧,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课堂整理相关文言基础知识(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庄暴见孟子》教案】相关文章:

《庄暴见孟子》教案08-31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03-10

过故人庄教案10-27

《伐无道,诛暴秦》教案03-18

《孟子二章》教案02-19

《看得见的情绪》教案02-22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03-10

防范校园暴-力的措施09-23

如何防范校园暴-力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