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13 10:03:17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精]语文教案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语文教案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 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 导入诗题

  2. 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 朗读全诗

  2. 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三)总结练习

  1. 指导朗读、背诵。

  2. 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 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1. 形近字组词

  钓( ) 稚( ) 遥( )

  钩( ) 准( ) 摇( )

  2. 多音字组词

  3. 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 背诵《小儿垂钓》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留心身边的事物。

  2、培养主动与人交流的能力。

  3、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要清晰,有条理。

  教学过程

  1、认真观察图片,说一说你都到过图片中的什么地方?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一下。

  2、联系实际,在小组内说一说,“你还去过什么地方”。再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3、小组选代表说一说,也可以合作表演。

  4、其他同学可以一下谁介绍得好,好在哪里。

  5、老师给予指导:如表达是否礼貌,是否清楚明白等等。

  综合学习活动语文学习趣味多(15--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

  2、通过学习活动,展现学生近期语文学习成果。

  3、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安排好活动准备工作。

  教学难点

  语言的通顺、完整能力。

  教学过程

  1、导入:前几天老师告诉大家,期未了,我们要开个语文学习成果交流会。

  大家准备得怎么样了?好,这节课我们就开语文学习交流会,希把自己最好的表现展示出来。现在活动开始,从第一组开始,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

  待所有人都汇报表演后,根据评选细则评出各个奖项。

  2、作业:我们班要举办期未书法作品展,大家回去准备好作品。要求:用小方格纸写,书写正确。

  第十一单元测试题1(15--6)

  一、写笔顺

  浇()笔

  兆()笔

  专()笔

  以()笔

  斗()笔

  二、比一比组词

  晓()玩()专()以()

  浇()完()去()从()

  三、填空

  1、“何”字是()结构的字,去掉“亻”是()字。

  2、“斗”字是()结构的字,它是一个多音字,读音分别是()()。

  3、“原”是()

  4、结构的字,共()笔写成,组词是()()。

  四、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立+()=()()尧+()=()()

  牙+()=()()兆+()=()()

  木+()=()()元+()=()()

  五、按原文填空

  1、煮过的花籽怎么会()()、抽枝、()()呢?

  2、我要找一个()()的孩子当国王。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抒情散文。文章采用了先叙述后抒情的写法,首先用清丽脱俗的语言描写了故乡朴实无华的芦苇多而美的特点,接着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对儿时与芦苇有关趣事的回忆,通过吹芦叶哨、折芦叶船、捉纺织娘等往事,抒发了对儿时生活的追忆之情以及对自己家乡的怀念之情。全文用轻松细腻的笔法娓娓叙说着童年的欢乐生活。生动感人,主题鲜明,同时文中生动优美的词句也是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好材料。

  【设计构想】

  本文的设计构想很简单也很朴实,芦苇之美部分的学习重在文本体会,趣事部分重要自学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排比部分重要积累,通过读文和师生、生本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用文字表达的美与趣,培养学生语感,初步体会读书带来的美与惬意。

  【教学目标】

  1.认识要求认识的9个生字及词语。通过自读理清文章结构,概括三件趣事。

  2.通过反复品读,结合课文体会“恬静”“飘逸”“缤纷的记忆”等词语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芦丛美景和童年趣事。

  4.在朗读和品读中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和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5.学习抓重点词语读书、联系生活实际读书和想象画面读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导入,揭示主题

  板书:故乡。对于游子来说,故乡是抹不去的情丝。《诗经》中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杨柳,王维有言“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梅),余光中有言“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长江水)(课件展示,学生读诗句)故乡的一景一物都融在了游子的血液中,不同的人用不同的事物寄托他对故乡的怀念与热爱。对于作家樊发稼来说,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芦苇。老师板书(芦苇)。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识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是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要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

  2.学习词语。

  芦苇、缤纷、密如蛛网、恬静、飘逸、口哨、舵手、纺织娘、包裹

  舵手,看舵的偏旁你就一定知道它跟什么有关?那什么是舵手呢?舵:控制行船方向的设备,多装在船的尾部。那你能猜出舵手的意思吗?你瞧,有些词通过查字典或猜想也可以知道词义。

  再看“纺织娘”,你知道指的是什么吗?见过吗?(看图片了解纺织娘)你能快速地在书中找到描写纺织娘的句子读一读吗?“纺织娘通体透明,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触须,身上裹着两片薄薄的玻璃纸似的羽翼。”你瞧,作者抓住了纺织娘身体、触须和羽翼特点,仅一句话就让我们知道了纺织娘的外形,写作时抓住事物特点多重要呀!

  好了,同学们,其它的词语我们会在读文的过程中学习。

  3.字词我们都认识后,相信读文更没问题了。请同学再一次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谈谈你的体会。

  (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出美景和趣事,板书)

  三、导读探究,感悟积累

  (一)体会芦苇之美

  1.师:那我们就先来感受故乡芦苇之美吧。

  问:谁来读读文中描写芦苇之美的句子?(一片片,一簇簇……)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说说故乡的芦苇有什么特点?(多、长、绿、轻)

  谁能再来读读这句话,再来体会一下芦苇的特点。(2人)

  读着读着,你体会到那份“恬静和飘逸”了吗?(课件变红)说说你的感受?你瞧,我们读着读着,就明白了很多词语的意思呢。

  那我们就读出这份恬静和飘逸。(指名读)

  2.师:正是这芦苇给乡村平添了几分恬静和飘逸,所以作者发着内心地说……(出示课件复沓1:多年来最令我魂牵梦绕、永远不能忘怀的,就是故乡的芦苇——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

  (二)体会事情之趣

  1.师过渡:这样朴实无华却飘逸美丽的芦苇在家乡随处可见,春天来临,它便给孩子们带来了乐趣。

  请同学默读第7、8、9自然段,思考:试着用简短的句子或短语概括每件事,写在这一段的旁边;再思考你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了这份童年的快乐,将句子画下来。

  2.请同学们再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商量一下你每件事概括的语言,看能不能最简单;再把你画的句子读给同学听听。

  3.汇报交流

  概括:吹芦叶哨、折芦叶船、抓纺织娘

  (读的过程中教师重点指导朗读)

  4.复沓2:正是因为有了芦苇,才有了我们童年的这些趣事,所以作者说“多年来最令我魂牵梦绕、永远不能忘怀的,就是故乡的芦苇——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

  (三)感受缤纷的记忆

  1.师:学到这,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这段话(课件出示)没学。(1读)请你先来读读这段话,说说对此你有什么疑问?(这段没有芦苇)

  是呀,没有芦苇我们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谁来再读一读(2读)。

  问:这段写了故乡的哪些事物?(小河,野花,油菜花,棉花)

  问:那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生我养我的故乡呀,你给我留下多少梦幻般的、缤纷的记忆——比如:那小河,那野花,那油菜花,还有棉花。(课件出示,让学生体会这样体现不出缤纷的记忆,不美)

  师:那我们就加上这些词一些来体会那缤纷的记忆吧,齐读(3读)。

  师:你想看看这些美景吗?(课件出示图片,边看边读句子,4读)

  2.师:这些事物如此之美,而最让我魂牵梦绕的却是故乡的芦苇,由些我们更能体会到芦苇对作者的重要了,这也就是写这些美景的原因,更衬托出不起眼的芦苇的与众不同了,所以作者说(复沓3):“然而,多年来最令我魂牵梦绕、永远不能忘怀的,却是故乡的芦苇——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

  四、回归整体,体会情感

  师: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让我们感受到了故乡的芦苇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抒发自己的情感。

  (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单元整合,训练说话

  师:故乡的芦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后面我们还要学习《老家的萤火》,它们的相似之处就是用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虽然我们还不曾远离故乡,但我想故乡也一定有你难忘的事物,你能想一想,用这样的话来说一说吗?“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因为……。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故乡永远都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语文教案 篇4

  语文园地八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投影出示韵文。

  (2)朗读韵文。

  (3)说一说短文一共讲了几个字?

  (4)引导学生发现拆分,整合的识字方法。

  (5)用同样的方法你还认识了哪些字?

  二、我会认

  1.出示“转盘”。转盘周围生字排成一圈,转盘指针指向哪个字,就引导学生读哪个字。

  2.交流识字方法,把你记字的好方法说给同学听。

  3.引导学生再次认读生字。(全班开火车读两遍)

  三、日积月累

  (一)我会填

  1.出示我会填的影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读读题目“我会填”这是让我们做什么呢?学生说出这项训练要求。

  3.请你们自己独立完成任务(教师巡视)。

  4.反馈:让学生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填写的。

  (二)我会读

  1.听教师示范读短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书。

  2.组织学生自由读短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认识它。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短文,配以优美的音乐。

  4.组织全班自由读,边读边想:读了这篇短文,你知道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

  你的理想是什么?怎样实现你的理想?

  第二课时(口语交际)

  一、导入新课

  展示桥的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能把刚才看到的`桥介绍给大家吗?这节课,老师就让你们把你设计的桥展示给大家,并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设计的?

  二、进入有主题的口语交际

  1.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介绍自己设计的未来的桥。

  2.同桌练说、评价。

  3.各学习小组组织练说、评价。

  4.小记者采访。

  A.同学们,学校小记者站听说我们班的同学都会设计桥,而且设计得非常漂亮,便派来几位小记者前来采访(四名同学扮成小记者上台)。让我们用热烈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B.小记者采访(从桥的造型、材料承重力等方面质疑,介绍者进行答疑)。

  5.评选,展示最优桥梁。

  黑板上贴满同学们设计的桥,评一评谁设计的桥好,你最喜欢哪座桥?并说出原因。

  三、总结谈话

  (阜新市实验小学 朱秀杰)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小鸟和牵牛花》的故事,了解牵牛花、凤仙花及小草等几种植物的生长特点,学习牵牛花等关爱他人的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认识13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二、教学重点:

  了解牵牛花能陪生病的小鸟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心情,感悟人物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

  字、词卡等。

  五、教学流程:

  (一)初读感知

  1.组织学生读准、读通全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组织学生扫除阅读中的一些字、词障碍。

  听读、自读、交流初读所知。

  参与游戏,学习字词等基础知识。

  (二)精读感悟

  1.指导朗读,感受人物心情。

  2.启发学生悟出人物的'品质。

  自由选读,交流感受。

  思考、讨论,谈牵牛花陪小鸟的原因。

  (三)拓展延伸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交流。

  思考并讨论,交流:在生活中你愿意做课文中的哪个人?为什么?

  (四)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五)交流所获。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点:

  1. 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法描写景物的写法。

  2. 体会本文融情入景、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3. 理解作者歌颂大海的思想感情。

  4.以作者对“海潮音”的审美情趣感染学生。

  5.领会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海潮的艺术效果。

  6.进行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借景抒情散文。作者对潮声的描绘特别突出,作者的心潮也随着海潮起伏,教学时就要抓住描写潮声的不同和海面的变化领会作者的审美情趣。

  2.本文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朗读训练与教材分析结合进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不少歌颂大海的.文章,有的赞颂它浩瀚无垠,包容万千;有的赞颂它巨浪滔天,无坚不摧;有的赞颂它深透奥秘,令人`遐思神往。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也是讴歌大海的文章《听潮》(板书)。潮,即海潮,是海水受到日月的引力定时涨落的现象。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潮涨潮落的海,让人感受到大海的伟大力量和它的雄壮美。

  二、整体把握。

  1、 先审题,为什么用听潮,不用观潮?

  用声音塑造形象,因为是在晚上。

  2、 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听的内容?(第4段算不算听潮的内容?为什么?这是平常涨潮的情况)

  3、 默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时间段,迅速找出标志语,将听潮过程切分画面。

  第2课时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听潮》这篇课文进行了初步感知,先来进行检测:

  (一)字词

  (二)将听潮过程切分为哪三幅画面?

  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分析作者听潮的过程、听潮的心情。

  二、深入研讨

  (一) 师范读潮来前一部分,考虑:

  1、 此时海的特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静寂)

  2、作者用哪些景物来表现静寂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比喻)

  3、 本文除了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之外,还从多角度描绘了海的声音,看第8自然段,有视觉、声音、触觉、视觉角度。

  4、找同学把这部分读一遍,这部分给你什么感受?(柔美)

  (二)分析第二部分

  1、 潮来前的大海是如此的平静、温柔,潮来时的大海又是怎样的?把6---19节还可画分为两部分,分别用文中的词来概括特点。(兴奋、疯狂)通过哪些具体的景物表现大海的变化?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 海醒之后有哪些动作?(掀、喘、转侧、打、伸、抹、踢、推、咬)拟人.

  3、 除了用各种景物表现大海的变化外,还描绘了大海的音响,找出这些词。

  (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排比)

  4、谁能把潮来时的这种兴奋、疯狂读的维妙维肖?找一个同学读13---19段。

  5、大家齐读一遍。

  (三)自读潮退的部分,概括特点,说说给你什么感受?

  二、 研讨写作目的。

  1、 作者溺爱海不仅表现在对海潮的描绘上,还表现在听潮的心情上,快速找出表现听潮心情的词,这个词反复出现了三次,为什么欣幸?(位置好,潮并不是总有,而作者又溺爱海,又赶上海潮)。

  2、 这是作者爱海的表现,那作者溺爱海的原因是什么?(自然魅力,更主要的与作者的人生态度有关)

  3、 作者想表达什么?(生说、师介绍背景)

  人生就像大海,既有安逸的时候,也会有波折的时候,但无论是安逸还是波折都要一样的面对。

  总的说来,作者对完整的、独特的大海形象的描绘,既抒发了自己欣赏大海的雄壮美的情怀,歌颂了大海的伟大力量,又表现了在人生道路上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四、诵读

  五、板书: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高效教案04-21

语文《绝招》教案06-02

语文教案(精选)09-19

语文教案【经典】09-10

语文教案(精选)09-15

语文教案【精选】09-16

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经典)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