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27 10:41:16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7篇(优秀)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7篇(优秀)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过程与方法:

  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教学重点

  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

  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2、师生交流。

  (预设: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

  4、全班交流。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

  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1、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3、分析整理

  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给冷水加热

  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科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摆动,知道摆动的规律——摆线短的摆动得快。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让学生认识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

  (1)支架:在铁架台或木支架的横梁上安一个挂钩。

  (2)单摆:3个。用细线和螺丝帽做成,细线一端在螺丝帽上系牢,另一端打一个结,使其成为一个套,能挂在支架的钩上。在3个摆中,有2个摆摆线长短相同,摆锤轻重不同(用大小不同的螺丝帽);有2个摆摆锤轻重相同,摆线长短不同。

  2.演示材料:带摆的钟。

  3.挂图或投影片:摆钟、荡秋千等。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出示摆钟(或挂图、投影片)问学生这是什么东西,它有何作用?

  2.让学生观察,然后说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板书课题。)

  (二)猜想假设

  出示实验装置——单摆。我们用这样一个装置来实验。在一根细线上栓一个重物——钩码,在线的上端系一个套,通过套把线挂在支架横梁的钩上;用手轻轻推动钩码,它就会像钟摆、吊灯一样摆动起来。我们把这个实验装置叫做“摆”。每个组有3个摆,各组任意选择一个摆,把它挂在支架上,观察它是怎样摆动的,摆动有什么规律。

  (三)制定方案

  分小组制定探究方案

  (四)实施探究

  (1)学生分组安装、观察。

  (2)汇报观察结果。

  讲述:摆在摆动时,摆出去,再回来,叫摆动一次。

  (1)学生分组观察:通过变换钩码的数量和变换吊线的长度,记录摆的摆动次数。

  (2)讨论:通过以上观察、实验,你发现摆动有什么规律?

  (钩码的数量不影响摆动次数;吊线的长度越短,摆动越快。)

  (3)学生分组实验-为什么摆会慢慢的`停下来?

  (4)指导学生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5)讨论:

  ①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什么?为什么?

  ②现在你知道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即什么样的摆摆动得快?什么样的摆摆动得慢?)

  (6)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没有关系,与摆线的长短有关系,摆线短的摆动得快。

  3、做一个听话的摆-通过改变摆线的长度,分别让学生做出一分钟摆动50次、90次的摆。

  (五)展示交流

  展示学生研究结果,并交流一下问题。

  (1)钟摆有什么作用?(由于同一摆在相同的时间里摆动的次数是一定的,这样就可以利用摆控制钟表内齿轮转动的快慢,使钟表匀速、平稳地走动。)

  (2)怎样调整有摆的钟“走”的快慢?(摆锤下有螺丝,将螺丝沿顺时针方向拧,摆锤上升,相当摆线缩短,钟摆摆动变快,钟表便“走”得快;将螺丝沿逆时针方向拧,摆锤下降,相当摆线加长,钟摆摆动变慢,钟表便“走”得慢。)

  (3)钟摆的能量是哪里来的?(发条或电池是钟摆的动力)

  (六)拓展创新

  用一条一米左右的细绳悬吊一个沙漏,上端固定在高处,拉动沙漏在略低于上端悬挂点的位置放手,观察沙迹的路线,记录你的发现。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

  复习设疑: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实际上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物体受力其运动状态是否一定改变呢?力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1、二力平衡定义

  学生读图:

  分析吊灯、货物的受力和运动情况

  教师引导分析:

  吊灯——受到两个力:一是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二是细线的拉力,方向竖直向上,吊灯处于静止状态。

  货物——受到两个力:一是重力,方向向下;二是钢索的拉力,方向竖直向上,货物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得出结论:

  物体受到力其运动状态并不一定改变,我们把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力。

  学生举例:

  请举出两个二力平衡的例子,并分析受到的是那两个力,小组交流。

  教师讲解:

  现实生活中物体不受力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如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后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是平衡的,二力平衡的力的平衡中最简单的情形。

  设问:两个力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平衡呢?或者说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呢?

  2、二力平的条件

  教师讲解:

  由于在实验中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比较困难,我们先讨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所受的两个力之间应该满足条件呢?

  设计思想:

  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是塑料板。要研究的是塑料板两边绳子受到的两个拉力之间的关系。

  受力分析:塑料板受到几个力?

  学生:三个力:重力、两边细绳的`拉力。

  教师:如果要忽略重力的影响,对塑料板有什么要求?

  学生:应使塑料板受到的重力远远小于两边细绳的拉力。

  教师:怎样才能满足上述要求?

  学生:塑料板的重力要比钩码的重力小得多。

  教师:我们就用重力比钩码的重力小得多的塑料板,这样就可以它近似看成只受到两边绳子的拉力。

  实验探究:

  当两边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时,塑料板处于静止状态;反之,当大小不相等时,塑料板不能保持静止;

  学生: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

  要使两力平衡,必须使两力的大小相等。

  再设问:

  只要两力的大小相等两力就一定会平衡吗?

  当两边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将塑料板扭转一个角度,即使两力不在一条直线上;

  学生: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

  要使两力平衡,还必须在同一条直线上。

  再设问:

  只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就一定平衡吗?

  当两边的力大小相等、在同一条直线上,但两个力方向不相反。

  学生: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

  要使两个力平衡,还必须方向相反。

  学生归纳两个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3、应用——问题讨论

  例1、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已知一个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又知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知道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举例分析:小组讨论。

  例2、二力平衡条件的逆应用:即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当这两个力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时,判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当物体不满足二力平衡条件时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如何?

  小结:

  板书设计

  第八节二力平衡的条件

  1、二力平衡定义

  我们把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力。

  2、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探究:

  结论1:要使两力平衡,必须使两力的大小相等。

  结论2:要使两力平衡,还必须在同一条直线上。

  结论3:要使两个力平衡,还必须方向相反。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

  3、应用——问题讨论教案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迷信是违反科学的,是愚昧无知的表现。

  2.懂得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

  情感: 对迷信思想感到可笑、可悲。

  行为: 1.热爱科学,多读科学书刊。

  2.不信鬼神,不宣传迷信思想,不参加迷信活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本课设置

  本课是依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热爱科学”德目的有关要求设置的。着重进行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教育,让学生知道科学与迷信是根本对立的,迷信是违反科学的,是愚昧无知的表现,小学生要从小相信科学,不信鬼神,不宣传迷信思想,不参加迷信活动。

  二、栏目意图

  1.导入部分“想一想”栏目以学生学过的语文课《河伯娶亲》导入。本课以此为出发点,一则能取得学生对迷信思想、迷信活动害人不浅的统一认识;二则可以让学生直接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情境。

  2.课后练习“讲一讲”,要求学生“讲几个因迷信上当受骗的事例”。通过讲述进一步强化教育观点:迷信是无知的表现,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我们要相信科学不迷信。

  3.“议一议”栏目设计了一个情景:小强生病后,奶奶让他喝香灰水。处理此题时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设想多种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加以肯定。通过本题的处理,要让学生理解:

  一、知道什么是迷信活动;

  二、自己不参与迷信活动;

  三、能积极劝阻迷信活动。

  4.“读一读”栏目要求学生读故事,谈感想。这一栏目选取的是一个日本小孩新岛襄的故事,旨在告诉学生一些有关宗教本质的知识,教育学生不要盲目崇拜偶像。

  教法建议:

  为了使学生真切地体会迷信是骗人,教师可以通过演示科学实验,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做实验,从而加深学生对要相信科学不迷信道理的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第六课 相信科学不迷信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迷信是违反科学的,是愚昧无知的表现。

  2.懂得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

  情感:

  对迷信思想感到可笑、可悲。

  行为:

  1.热爱科学,多读科学书刊。

  2.不信鬼神,不宣传迷信思想,不参加迷信活动。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不信鬼神,不宣传迷信思想,不参加迷信活动。

  教学难点:对迷信的原因的认识,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育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河伯娶亲”的故事吗?

  2.学生讲河伯娶亲故事。

  3.教师提问:

  给河伯娶亲就能避免灾害吗?为什么?

  板书:迷信

  4.师:迷信就是相信一些神、仙、鬼、妖等世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5.教师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小结:我们不能相信迷信,一定要破除迷信。

  板书:破除

  7.师:有人曾说:“人之所以迷信,只是由于恐惧,人之所以恐惧,只是由于无知。”过去,由于人们无知,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迷信思想。认为打雷是雷公在发怒。下雨是龙王在行云布雨。生病是鬼怪缠身。

  8.教师提问:

  你们现在相信不相信这些?为什么?

  9.小结:

  以前,人们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许多现象迷惑不解,又找不到合理的解释,以为这些是上天主宰,命运注定的。现在,随着科学的发展,对于过去人们弄不清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能用科学原理去解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二、分析事例,强化观点

  1.学生读课文第2自然段。

  2.教师提问:

  (1)当牧场里的几百匹马出现各种奇怪症状时,当地人怎么想?怎么做?

  (2)科学家做了些什么?科学家的研究充分证明了什么?

  板书课题:相信科学 不迷信

  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本来不该再迷信神、仙、鬼、妖以及命相等。然而,现实生活并非如此,在我国有些地方,有人生了病,不去医院治疗,却把巫婆、神汉请到家中。难道巫婆、神汉真的能治病吗?

  3.学生自读(课文3-5自然段)

  4.教师提问:

  (1)巫婆治好小兵的病了吗?为什么治不好?

  (2)巫婆斩鬼见血是怎么回事?

  5.教师演示:姜黄汁与碱水反应的实验。

  6.教师提问:

  要认清巫婆骗人的把戏,没有科学知识行吗?为什么?

  7.小结:

  迷信活动是蒙骗、愚弄人的。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武器,我们就是要运用这个武器,反对形形色色的迷信活动。

  板书:科学是 的最好武器

  三、联系实际,辨别是非,指导行为

  1.学生讲一讲自己了解到的因迷信而上当受骗的事例。

  2.学生讨论:

  听完事例后有什么感想?假如自己遇到这样的事例应该怎样对待?

  3.教师小结:

  迷信是愚昧无知的表现,迷信害人。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科学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相信鬼神和违反科学的事情,不参加迷信活动。

  板书:努力学习 不相信 不参加

  4.讨论:遇到下面的情况应怎么办?

  5.教师出示投影:

  小强生病了,奶奶从香炉里弄了一点香灰,放在碗里,倒上水,对小强说:“你把它喝下去,病一会儿就好了。”

  6.教师提问:

  如果你是小强,你怎么做?如果你是小强的同学,看到这一情况怎么办?

  7.学生用表演的方式回答问题。

  8.小结: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做到自己不信,还要积极劝阻别人不要相信。

  板书:积极劝阻

  五、总结全课,提出希望

  1.学生阅读“读一读”的小故事,谈感受。

  2.教师总结:

  同学们,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抵制迷信思想,反对迷信活动。

  板书设计:

  六 相信科学不迷信

  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最好武器

  努力学习 不迷信 不参加 积极劝阻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同伴交流恐龙灭绝的原因。

  2.产生探索恐龙灭绝原因的兴趣。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准备:

  幼儿经验准备:阅读过有关恐龙的书籍。

  材料准备:挂图24号,幼儿查询过关于恐龙灭绝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讨论恐龙的灭绝原因。

  1.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查询资料时得到的相关信息,如果其他幼儿有不 同意见,教师应允许并鼓励幼儿说出反对的理由。

  2.提问:恐龙生活在什么年代?现在能看到恐龙吗 ?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二、教师不必强求幼儿幼儿按照科学家推测的说法来交流。

  三、整理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

  1.关于恐龙的灭绝原因目前有许多种说法,但没有定论。

  2.让幼儿投票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说自己投票赞成的理由,教师根据 幼儿的回答或作进也不地追问,或表示认同。

  四、出示挂图,介绍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

  1.幼儿看图,听教师介绍。

  如小行星碰撞地球、气候变冷、病态恐龙蛋、恐龙食物没了、吃了有毒的植物等。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必须传递给幼儿的一个信息是:这些恐龙灭绝的原因都 只是推测,一种可能,随着科学的发展,也许会出现新的结论。)

  教学反思:

  恐龙是孩子们心中最神奇的一种动物。从平时小朋友对恐龙的兴趣和认识的观察,我猜想孩子们对这个活动一定有兴趣,但如何抓住幼儿对恐龙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做到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我必须考虑的。所以我在课前精心准备,希望能通过这一活动的学习达到不仅能让孩子们了解一些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等知识,还要让他们将这种探究延续到课外,培养幼儿对恐龙知识的持久兴趣,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科学教案 篇6

  【教材说明】:

  本课是研究摆,学生对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首先是日常生活中与摆相关的事物,如秋千、拳击沙袋等,其次,前一课了解的钟摆和自制单摆,学生对摆的运动特点,摆的各部分名称(支架、摆线、摆锤、摆幅)以及操作摆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一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其实是课的导入。通过两个问题“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一样吗?”与“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引出问题。几幅卡通画其实是对今天活动的猜测,也是对前一课活动的提示和提升。图中一个小男孩说:好像跟摆绳长有关,男孩提出这个观点,说明他是经过观察的。因为学生制作的摆摆锤的重量是相差不多的,但摆线的长度是有差异的。图中的一位小女孩说:可能与摆锤的重量有关吧。这个观点也反映了大多数学生原有认知的。边上一位男孩说:与摆的幅度也有关系的。也代表了一些学生的想法。但图中另一位男生提出了:根据以前的观测,摆幅大小对摆的速度影响不大,一则,部分的排除了前一位同学的看法,一则表示他把上一节课观察到的现象与这节课联系了起来,是思维发展比较超前学生的代表。在“机械钟摆”中,学生观察了不同摆幅的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是一样的,所以这位学生就提出了“与摆幅没有多大关系”的观点。也有一位同学提出:我们还是做实验观察一下吧,提示所有的争论最终都要靠实验来验证。

  第二部分是用摆做实验,第一个问题是“摆锤的重量是否影响摆的次数”,要让学生知道在这里哪个是变量(也就是需要研究的问题),哪些是不变量,对无关因素我们要进行控制,从而保证所要研究问题结果的精确性。在这里要控制的主要因素是摆绳和摆幅,这里我也让学生明白,控制不变量,是在我们实验的环境下力所能及的尽可能的控制不变量,还有如摆动的方向,摆锤的大小(介绍摆锤的选择),每一次人不要凑得太近,最好同一个人控制摆锤的'摆动等。第二个问题是“摆绳的长度是否影响摆的次数”。因为有前一个实验作基础,所以这个实验的设计相对较简单。但这个实验有两次学生自己操作改变摆线长短,这样,对学生操作的要求有所提高。

  学生在做完以上两个实验后,进行的是对这两个实验的讨论和分析,用了三个递进的问题“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与摆的重量有关吗?什么样的摆摆动得快,什么样的摆摆动得慢,我们是怎么知道的?”这三个问题其实学生通过实验是不难得出结论的,关键是对学生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学生再去思考,就不难得出结论了(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锤轻重无关,与摆绳长短有关,同一个摆中,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第三部分教材是,讨论两个摆的摆动快慢情况,它们的摆绳长短一样,但摆锤的长短不同。通过实验观察,再次激发学生的内心矛盾(摆绳长一样,为什么摆动速度还会不一样呢?),要让学生明白,影响摆摆动快慢的真正因素是摆的摆长,而不完全是摆绳,摆绳只是摆长的一部分,真正的摆长是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同时这一块教材,也是为下一课《做一个钟摆》作准备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

  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

  进行改变摆的摆锤、摆的摆长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对实验的结果进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等到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认识到在实践中细心观察发现新的问题是很重要的。

  对新问题有继续研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

  进行改变摆的摆锤重量、摆的摆绳长度对单位时间内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教学难点】

  进行改变摆的摆锤重量、摆的摆绳长度对单位时间内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的材料:每小组一个计时器、一个单摆装置(铁架台、带挂钩棉线)、重量相同螺帽三个、研究摆锤重量和研究摆绳长短的记录表各一份。

  教师准备的材料:演示一套(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不同的单摆两个(一个摆绳长,摆锤重,另一个摆绳短,摆锤轻)、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创造情景,导入新课。)

  1、(师出示单摆)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摆”,谁来说说摆的各部分名称?怎样算摆动一次?我们上节课通过实验知道了摆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谁来帮大家回忆一下?你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摆的等时性)

  2、再出示一个不同的摆,一个摆绳长,摆锤重,另一个摆绳短,摆锤轻。同时摆动它们,观察两个摆摆动的快慢。

  3、虽然我们已经知道同一个单摆具有等时性,为什么两个不同的摆,它们的快慢一样呢?今天我们将学习《摆的研究》,来研究不同的摆为什么它们的快慢不同?(板书课题)

  二、用摆做实验

  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

  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板书:摆锤的重量、摆绳的长度等。如出现摆的幅度这个因素,可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实验。)

  师:这些只是我们现在的猜测,还得找证据证明。

  2、下面我们就从摆绳长度、摆锤重量两个方面,分别对摆的快慢进行研究。 (板书:摆的快慢 摆锤的重量 摆绳的长度)

  (一)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

  1、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讨论:

  (1)为了证明摆锤的轻重与摆的快慢到底有没有关系,这个实验可以怎样来操

  作?

  (2)学生回答后继续追问:①改变的是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尽量保持不变?

  ②是不是做一次就可以了呢? (可以根据记录表来回答)

  2、出示记录表。师述: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颗螺帽,我们就以15秒为时间界限,分别测三次,看看最后能发现什么?在开始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温馨提示。(投影出示)准备好了吗?静悄悄的开始,比比哪组效率高!

  3、学生实验、填写记录。(师巡视指导,作好记录)

  4、数据反馈、汇报小结。(展示每个小组数据,谈谈我们的发现: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5、看看自己小组的数据,支持这一结果的小组举手!如不支持,拿出来分析。 现在我们可以确定的说: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有关吗?(板书:无关)

  (二)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

  1 、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讨论:

  (1)为了证明摆绳长度与摆的快慢到底有没有关系,这个实验又可以怎样来操作?

  (2)学生回答后继续追问:①改变的是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尽量保持不变?

  ②是不是做一次就可以了呢? (可以根据记录表来回答)

  2、师述:大家看记录表,老师已经给大家的摆绳在10cm、20cm、30cm处做好了记号。我们还是以15秒为时间界限,分别测三次,看看最后能发现什么?在开始之前,我们再来看一下温馨提示。(投影出示)

  3、学生实验、填写记录。(师巡视指导)

  4、数据反馈、汇报小结。(展示每个小组数据,谈谈我们的发现: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5、看看自己小组的数据,支持这一结果的小组举手!如不支持,拿出来分析。 现在我们可以确定的说: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板书:有关长 慢 短 快)

  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师: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了吗?

  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吗?与摆锤的重量有关吗?

  2、阅读课本P61下面的插图和文字。你觉得它们摆的快慢会怎样?

  3、师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演示实验。(分别记30秒两次。)

  4、讨论: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了吗?又产生了什么新的问题?

  5、师可根据学生时实际情况进行引导:虽然这两个单摆的摆绳一样长,但是他们的摆长却是不一样的。其实,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课件出示P61图片,红色线条指出两条摆长。)(板书:摆长≠摆绳长

  6、小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的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的摆动越快。关于摆长的研究,我们下一节课将进一步探究,大家有兴趣吗?

  【板书设计】 摆的研究

  摆锤重量——无关摆绳越长,摆速越慢

  摆的快慢摆绳长度——有关摆绳越短,摆速越快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

  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23

(经典)科学教案08-13

科学教案(经典)08-19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精选)科学教案08-01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精选】科学教案07-28

科学教案(经典)08-08

科学教案(精选)08-02